1、下列关于文学作品内容及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最后一次讲演》作者闻一多,是一个正义的民主战士,于1946年7月15日被国名党特务暗杀
B.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作者丁肇中,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获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C. 《我一生的重要抉择》作者王选被誉为“当代毕昇”是我国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专家。
D. 《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作者顾拜旦,法国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
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娉婷(pīn) 箴言(zhēn) 襁褓(qiǎng) 顿开茅塞(sè)
B.摧残(cuī) 桑梓(zǐ) 龟裂(jūn) 拾级而上(shè)
C.漩涡(xuàn) 筵席(yán) 擦拭(cā) 怒不可遏(è)
D.星宿(xiù) 蠕动(rú) 翌日(yì) 强词夺理(qiáng)
3、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中国人民有信心有能力把自己的国家建设得更加美好。
B.在同学们热心帮助下,使她更加坚定了追求美好人生理想的信心。
C.老师那和蔼可亲的笑脸和谆谆教诲总是浮现在我眼前。
D.我们必须及时纠正并随时发现学习过程中的缺点。
4、下列词语中加点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豢养(huàn) 怨怅(chàng) 前仆后继(pú)
B.分晓(fèn) 懦夫(nuò) 自暴自弃(bào)
C.愧赧(nǎn) 桑梓(zhǐ) 顿开茅塞(sè)
D.勾当(gòu) 中伤(zhòng) 恬不知耻(tián)
5、选出没有运用拟人修辞的一项( )
A. 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动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的“攻击”。
B. 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远方。
C. 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一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下面。
D. 10级大风足以使墙倒屋毁,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6、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恍若(huǎng) 惊骇(hài) 飘逸(yì) 矫揉造作(jiǎo)
B. 恪守(kè) 娉婷(pīn) 摇曳(yè) 伤痕累累(léi)
C. 宽宥(yǒu) 嘶哑(sī) 停滞(zhì) 孜孜不倦(zī)
D. 麾下(huī) 忧戚(qī) 诓骗(kuāng) 金戈铁马(gé)
7、四位同学为大家讲述了自己阅读的内容及收获,请指出其中讲述有误的一项( )
A.“这个不法之徒的大胆勇敢、轻率鲁莽很快在整个西北名闻遐迩,传开了‘刀枪不入’的神话。”这里的“不法之徒”贬词褒用,是斯诺借反动派之口赞扬刘志丹的英雄行为。
B.“我很小的时候,尽管老师严加防范,还是读了《精忠传》《水浒传》《隋唐》《三国》和《西游记》。”这个片段是贺龙对斯诺讲述自己的读书故事。
C.“远处有了炮声,很远,但清清楚楚的是炮声。他不敢动,可是马上营里乱起来。他闭住了气,机会到了!”这里的“机会到了”是指祥子逃跑的时候到了。
D.“拉到了,坐车的连一个铜板也没多给。祥子没说什么,他已经顾不过命来。”这个片段用坐车人的冷酷表现祥子命运的悲惨。
8、阅读《送东阳马生序》,回答文后小题.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①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②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2)或遇其叱咄
(3)不敢出一言以复
(4)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宋濂的求学之路可以用“艰难”二字来概括:家贫吃穿条件差,读书靠借和抄,拜师要离家远途跋涉,求学还要看老师的脸色。
B. 宋濂认为自己求学成功的秘诀在于勤奋:勤借书,勤抄书,勤读书,勤拜师,勤提问。
C. 宋濂觉得年轻人吃、穿、住、教师、用书等生活和读书条件跟自己比起来都过于优越,这反而不利于他们的学习和成长,这是造成很多年轻人学业不精而且品德出现偏差的主要原因。
D. 作者认为,求学之道一要勤奋,二要虚心,三要专心,关键是要不怕吃苦。作者现身说法,勉励马君则更加刻苦向学,实际上也是对更多年轻人的殷切期望。
【4】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几条理由。
9、诗歌阅读
五绝小满
[宋]欧阳修
夜莺啼绿柳,皓月醒长空。
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
【1】下列选项中对这首诗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欧阳修描写小满节气时的风景诗,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喜悦之情。
B.“皓月醒长空”中“醒”写出了天空澄澈,耀眼明朗的样子。
C.“夜莺啼绿柳”只从视觉的角度写出了初夏夜晚的勃勃生机。
D.诗歌描绘了初夏柳绿、夜晴,麦子茁壮成长的景色。
【2】请发挥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歌前两句“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展现的画面。
10、学校开展“少年正是读书时”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活动并完成以下任务。
“少年正是读书时”。七年级三班在语文老师的带领下,决定以“让心灵与书籍结伴而行”为主题开展一次读书活动,你作为语文科代表,请你协助语文老师完成以下任务:
(1)请你作为读书活动的主持人写一段开场白,不少于30字。
(2)请你为这次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3)关于阅读,有很多的名言警句,请你写出一句。
11、根据提示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望峰息心。(吴均《与朱元思书》)
___________________,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2)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
___________________,塞上燕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太守行》)
(3)___________________,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
柴门何萧条,___________________。(曹植《梁甫行》)
(4)杜牧在《赤壁》中逆向大胆设想,提出了一个与历史事实相反假设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名著赏读
(1)、被誉为“现代文学史上最纯净的一个小说文本”《边城》的作者是_______,故事发生在川湘交界的_______小山城,其中主人公______是小说中刻画得最成功的一个人物形象。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
A、《边城》是我国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长篇小说。
B、天保决定离开故乡是因为和弟弟之间的情爱争斗,他想忘记以往一切,以成全弟。
C、《边城》语言简练活泼,用了许多湘西地方惯用的词语、譬喻、称呼,既有地方色彩,又比较个性化。
D、天保像父亲,不爱说话,人称“岳云”。傩送则豪放豁达,不拘小节,气质像母亲。
13、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失学之后
①不久,杜小康就不能将他扮演的形象再坚持下去了。他还没有长到能够长久地扮演一种形象的年纪。他到底还是个孩子,他必然会很快要显出他的真相来。
②这天,他终于对母亲说:“我要读书。”
③母亲说:“我们家已不再是从前了。”
④“我们家再开商店嘛!”
⑤“钱呢?”
⑥“借嘛。”
⑦“借?能借的都借了,还欠了那么多钱呢?你没有看见人家天天找上门来要债?再说了,有钱也不能开商店了。”
⑧“为什么?”
⑨“已有人家开商店了。路口上,大桥头,好地方。”
⑩“我不管。我要读书!”
⑪“读不了。”
⑫“我就要读嘛。”
⑬“读不了!”
⑭“我成绩很好,我是班上第一名。”杜小康哭了。
⑮母亲也哭了:“哪儿还能让你读书呀?过些日子,你连玩都不能玩了。你也要给家里做事。要还人家债,一屁股债。”
⑯当杜小康终于彻底清楚他已与学校无缘后,蔫了。油麻地的孩子们再看到杜小康时,他已是一副邋遢样子:衣服扣没有扣上,裤带没有插进裤鼻儿而耷拉着,鞋子趿拉在脚上,头发也乱糟糟的。如果晚上捉迷藏,缺一个人,让他参加,无论是什么角色,他也不拒绝。他甚至慢慢变得有点讨好他们了。他生怕他们不让他参加。那天,朱小鼓一边走在桥上,一边伸手到书包里取东西,不小心将书包口弄得朝下了,书本全都倒了出来,其中一本掉到了河里。杜小康正无所事事地站在桥头上,说:“我来帮你捞。”拿了根竹竿,脱了鞋和长裤,只穿件小裤叉,光腿走到水里,给朱小鼓将那本书捞了上来。
⑰在与他的同学玩耍时,他总是打听学校和他们的学习情况:“学校排戏了吗?”“谁当班长?”“上到第几课了?”“作业多吗?”“班上现在谁成绩最好?”……
⑱那是一天中午,桑桑托着饭碗走到院子里,他要等鸽子们稍作休息之后,将它们轰起,让它们早点飞回家。要不,等下午同学们都上学来了,准会有人要拿石子、砖头去砸它们的。当他穿过竹林,出现在教室后面时,他看到了杜小康。
⑲“你在这儿干什么呢?”桑桑问。
⑳“我家的一只鸭子不见了,怕它游过河来,我来竹林里找找它。”
㉑岸边停了一只小木船。杜小康没有与桑桑说几句话,匆匆忙忙上了小船,回到对岸去了。
㉒下午上课时,靠北窗口的一个女生不停地翻她的书包,好像在找什么东西。上课的老师问她找什么。她说:“我的课本丢了。”
㉓老师问:“其它同学,是不是拿错了?都看一看。”
㉔结果是谁也没有多出一本课本。
㉕那个女孩就哭了起来,因为那时候的课本,都是按人数订的,很难多出一套来,她如果没有课本,也就意味着在整个这一学期,就只能与他人合用课本了,而谁也不愿意将自己的课本与人合用的。
㉖“先别哭。你回忆一下,你今天上学时,带课本来了吗?”老师问。
㉗“带了,上午还一直用着呢。”
㉘老师问邻桌的同学情况是否如此,邻桌的同学都点头说见到了。
㉙这时,桑桑突然想起他来轰赶鸽子时见到的一个情景:教室的后窗在风里来回摇摆着。
㉚桑桑的眼前,又出现了神色慌张的杜小康。
㉛下了课,桑桑走到教室后面。他看了看窗台,他在窗台上看到了两只脚印。
㉜桑桑想将他心里想到的都告诉老师。但桑桑终于没说。桑桑的眼前,总有杜小康吃力而无神地撑着木船的形象。
㉝一个月后,当桑桑到大红门里去找杜小康,在杜小康家无意中发现了那个女孩的课本时,正被从院子里进来的杜小康看到了,杜小康一步一步地走过来,突然抓住桑桑的手,克制不住地哭起来,桑桑直觉得他的双手冰凉,并在索索颤抖。
㉞桑桑说:“我不说,我不说……”
㉟杜小康将头垂得很低很低,泪水滴滴答答地落在了地上。
㊱桑桑走出了红门。
(节选自曹文轩《草房子》,有删改)
【教材链接】
①杜小康找到了那十几只鸭,但在芦荡里迷路了。一样的芦苇,一样重重叠叠无边无际。鸭们东钻西钻,不一会工夫就使他失去了方向。眼见着天黑了。他停住了,大声地呼喊着父亲。就像父亲听不到他的回应一样,他也不能听到父亲的回应。
②杜小康突然感觉到累极了,将一些芦苇踩倒,躺了下来。
③那十几只受了惊的鸭,居然一步不离地挨着主人蹲了下来。
④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
⑤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地明亮。
⑥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节选自《孤独之旅》)
【1】请按照行文顺序概括选文中杜小康失学之后所做的事情补充在横线上。
向妈妈哭诉要上学——主动参加同学们的游戏—— __________——向同学们打听学校和他们的学习情况——__________
【2】请任选一处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加以赏析。
【3】文中多次写到杜小康的“哭”,请说出你对选文第⑭段和教材链接中第④段“哭”的理解。
【4】桑桑为什么没有告诉老师和同学们杜小康偷取了班级女同学的课本?
【5】刘墉说:“成长是美丽的痛。”文中要强的杜小康在经历了失学的痛苦、生活的变故后、漫长的孤独之旅之后真正地成长,你的成长中是否也有类似经历和体会?请把它写下来。
14、把握规律 崇尚科学
《人民日报)评论员
①近段时间,中国科学技术馆上线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网络专题展览“新的对决”,吸引了众多网友点击观看。从解码“看不见的敌人”,到讲解如何层层筑牢防线。一场有知识含量更有力量的展览,生动呈现了中国疫情防控以科学为武器护佑人民生命健康的实践。
②疫情何以快速扩散?怎样有效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令不少人产生了疑惑。“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斗争有两条战线,一条是疫情防控第一线,另一条就是科研和物资生产,两条战线要相互配合、并肩作战。”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疫情防控工作十六字总要求中,科学防治是重要内容。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这场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的对决中,我们秉持科学态度、尊重科学规律、坚守科学认知、实施科学举措,让科学精神的阳光穿越疫情阴霾的笼罩,汇聚起战胜疫情的坚实力量。
③科学技术是人类同疾病较量的最有力武器,是战胜大灾大疫的决定性力量。疫情发生后,一系列应急科研攻关迅速展开,一场科学防治之战由此打响。从研究病毒来源和传播特点,到制定优化临床救治方案;从以创纪录短的时间甄别出病原体,到率先研制出核酸检测试剂;从一个多月内7次更新诊疗方案,到新冠疫苗开始进行临床实验;从科学分析疫情传播规律及影响因素,到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加强人员排查、监测……我们始终坚持向科学要方法、要答案,从而快速认识病毒发展的规律,让一项项科研成果加速涌现,为快速诊疗、科学救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④______。在战疫时刻,更需要科学精神涵养求真务实的态度。疫情期间,我们以一场场公开透明的新闻发布会,让真实有效的信息及时抵达;钟南山、李兰娟、张文宏等专家积极发声,让科学出场,用事实说话,分析疫情形势,有力增强了整个社会对疫情的防控意识;鉴于各地疫情发展态势不同,及时增强防控的针对性、科学性……客观认识疫情、科学防治疫情,根据疫情形势因时因势进行调整,让人们关切而不惊慌,相信而日益笃定。这背后是对科学精神的严格坚守,也是对人民生命负责的严谨态度。
⑤疫情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让我们更深入地认识科学、思考科学,也让我们更深刻体会到把握规律、崇尚科学的意义。对个人而言,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形成合理的生活方式、涵养健康的心理素质,都离不开科学的助力。而对整个社会而言,卫生系统更健全,医疗事业更先进,科研攻关解难题,同样离不开科学的支撑。从国家实力的增强到国家治理的完善,都需要科学精神的高扬,都需要实事求是态度的彰显。让尊重规律、崇尚科学成为一种习惯,让我们在科学的土壤里汲取经验和智慧,在自强的信念中凝聚勇气和力量。
⑥近日,三张不同颜色的卫星图片,让众多网友感叹“力量感满满”。红色,是中东部工业生产的热值;绿色,是正在不断复苏的耕地;金色,是武汉夜间不灭的灯火。三种颜色,展现着一个经历疫情考验后恢复发展活力的中国,一个蕴含着科学精神、科学力量而生机勃勃的中国。
(2020年04月02日05版)
【1】《人民日报》评论员的这篇文章向读者传达的主要信息是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
【2】联系上下文,在第④段开头写一句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3】文中划线处用比较整齐的句式列举了大量事实,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阅读下面两则链接材料,结合文章内容,列举三条防止谣言传播的措施。
【链接材料一】
正月初七,一夜之间,双黄连断货。原因很简单:有媒体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获悉,该所和武汉病毒所联合研究初步发现,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消息一出,网民沸腾,双黄连口服液瞬间成了“神水”,各大电商平台的存货被秒光,甚至有网友说连双黄莲蓉月饼也正在被抢购中……
【链接材料二】
媒体评论
@潇湘晨报:常识匮乏,理性稀缺,小到个体大到社会,注定要吃大亏。据说多少年之后还有人遭遇戏谑:“非典囤的盐吃完没有?”而在医学领域,更有人为盲从张悟本、胡万林等“神医”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教训至为惨痛。
央视网评:防疫无小事。普通公众缺乏专业知识和足够的鉴别能力,相关研究机构对科学要有敬畏之心,发布研究成果时当仔细论证,要特别考虑到可能引发的社会反应。在此疫情防控的焦灼时刻,公众心理敏感,涉及疫情的重大信息就更应该慎之又慎。否则,很容易引发误导,造成群体性无理性行为。
知乎: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相信这篇新闻,不是因为他真的逻辑多清楚,多么具有科学性,而是因为它是官方媒体发布。作为媒体,因为自身读者的广泛性和所涉及内容的专业性。是不能够要求读者看到文章能咬文嚼字的分清“抑制”和“预防”的区别的。
15、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一:在记叙文《遇见树》中,作者为我们描述了遇见的各种不同的树及内心的感触。其实,每个人每时每刻也都在看。看山水,你能看见生命的灵性;看人间,你能看见世事的真相;看生活,你能看见人情的冷暖。看,需要眼睛;看见,则需要头脑。请以“看见”为题,写一篇记叙文,结合叙述内容写出你的感悟。
题目二:请你以“_______领我走进新天地”为题目,补全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作文纸上。
(2)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3)字数在600-800之间。
(4)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