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莆田市2024年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中国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我国的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下面关于传统节日描述正确的是:(     

    A.七夕节,来自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以乞巧为主。

    B.上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在阴历七月十五日,以祭鬼为主。

    C.清明节,亦称“禁烟节”,在清明节前一二日,以禁烟、冷食祭日为主。

    D.中元节,农历正月十五,以吃元宵、赏灯、舞狮和未婚男女交往为习俗。

  • 2、下列各句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阳循着这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

    B. 提高教师素质改变教育观念与我们新课程改革的成果休戚相关

    C. 所以死是一件不必心想事成的事,死是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D. 他万万没料到自己能遇到李继这样善良宽厚而又博学多才的恩师,幸得他慷慨解囊,相濡以沫,自己的学业才得以完成。

     

  • 3、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有一部电影,主人公被变小了,跟跳蚤差不多大,  世界对他来说充满了危险,  蚂蚁看起来都像是凶恶的大怪兽。在自家后院的草丛中,他所度过的一天,就像是一次野蛮丛林的疯狂历险。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少有人会说“今天我见到一只毛毛虫,它的表情太可笑了”。     在真实的世界里,昆虫的个头    是太小了。   昆虫摄影发烧友的镜头里,小昆虫们     露出了各种神奇的表情……

     

     

     

     

     

     

     

    A

    所以

    /

    如果

    确实

    可是

    终于

    B

    于是

    如果

    实在

    因为

    于是

    C

    于是

    因为

    实在

    可是

    终于

    D

    所以

    /

    因为

    确实

    因为

    于是

     

     

    A. A   B. B   C. C   D. D

     

  • 4、下列各项的判断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微博”“幸运”“草根”“海潮”都属于名词。

    B. 短语“天宫一号”“物价上涨”“参加考试”与“穿越沙漠”的结构相同。

    C. “他战胜了古老的法典、陈旧的教条。”这个句子的主干是:“他战胜了法典、教条。”

    D. “雨说,我来了,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我来了,我走得很轻,而且温声细语地”,这两句诗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让人感受到“雨”温柔可亲的形象。

  •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在落实新课标教学目标中,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围绕以提高学生素质为中心,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

    B.“一带一路”“亚投行”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中国提出的这些倡议不仅对全球和区域发展都有利,而且对中国自身发展有利。

    C.经过22年的建造,有“天眼”之称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于2016年9月26日在中国贵州正式启用。

    D.事件发生后,出版集团没有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防止类似事件不再发生,对于期刊编辑审核把关不严格等问题,理应承担责任。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北京的“大”与“深”

    以外地人前后居京近二十年,感触最深的,是北京的大。每次出差回来,无论出北京站奔长安街,还是乘车过机场路,都会顿觉呼吸顺畅。“顺畅”本应是空间印象,却由复杂的文化感受作了底子。日本鹤见祐辅有一篇《北京的魅力》,其中说,若是旅行者于“看过雄浑的都市和皇城之后”,去“凝视那生息于此的几百万北京人的生活与感情”,会由中国人的生活之中,发现“日本人所难以企及的‘大’和‘深’在”。

    外国观光客如何感觉北京姑置不论,来自人口稠密的江南城镇而又略具历史知识的本国旅游者,他们所感到的北京的大,多少应当由元明清三代帝都的那种皇城气象而来。初进北京,你会觉得马路广场无不大,甚至感到过于空阔,大而无当,大得近于浪费。由天安门下穿过故宫,则像是走过了极长的一段历史。于是你又由“大”中感到了“深”。

    久住北京,已习惯于其阔大,所感的大,也渐渐地偏于“内在”。似乎是汪曾祺吧,于香港街头见老人提鸟笼,竟有点神思恍惚,因这种情景像是只宜在北京见到。无论世事有怎样的变幻,护城河边,元大都的土城一带,大小公园里,以至闹市区马路边人行道上,都会有老人提着鸟笼悠悠然而过,并无寂寞之色,倒是常有自得其乐的安详宁静。老派北京人即以这安详宁静的神情风度,与北京的“大”和谐。

    大,即能包容。也因大,无所损益,也就不在细小处计较。北京的大,北京人的大气,多少应缘于此的吧。跻身学界,对于北京城中学界这一角的大,更有会心。北京学界的大,也不只因了能作大题目大文章发大议论,凭借“中心”的优势而着眼处大,人才荟萃而气象阔大,更因其富于包容,较之别处更能接纳后进。哲学家任继愈写北大的大,引蔡元培语“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说“北大的‘大’,不是校舍恢宏,而是学术气度广大”。北大的大,也因北京的大。当年蔡元培先生的治校原则,或许最能代表北京的一种文化精神。

    至于其“深”,天然的是一种内在境界,非具备相应的知识并有体会时的细心,即不能领略。天下的帝都,大致都在形胜之地。龚自珍写京畿一带的形势,说“畿辅千山互长雄,太行一臂怒趋东”;还说“太行一脉走蝹蜿,莽莽畿西虎气蹲”。见惯了大山巨岭,会以为如北京西山者不便名“山”,但这一带山却给京城气象平添了森严。居住城中,瓦舍明窗,但见“西山有时渺然隔云汉外,有时苍然堕几榻前”。于薄幕时分,华灯初上,独立苍茫,遥望远山,是不能不有世事沧桑之感的。即使你无意于作悠远之想,走在马路上,时见飞檐雕梁的楼宇、红漆金钉的大门,也会不期然地想到古城所拥有的历史纵深。

    直到此时,你还未走进胡同,看那些个精致的四合院和拥塞不堪的大小杂院。胡同人家是北京文化的保存者。四合院是一种人生境界,有形呈现的人生境界,生动地展示着北京市民的安分、平和,彼此间的有限依存和有节制的呼应。老舍《四世同堂》中的英国人表述其

    对中国式家庭关系层次的印象:“在这奇怪的一家子里,似乎每个人都忠于他的时代,同时又不激烈的拒绝别人的时代,,他们把不同的时代糅到了一块,像用许多味药揉成的一个药丸似的。他们都顺从着历史,同时又似乎抗拒着历史。他们各有各的文化,而又彼此宽容,彼此体谅,他们都往前走又像都往后退。”这种关系结构,推而广之即至街坊、邻里。“四世同堂”是胡同里老辈人的理想,包含其中的“和合”也被用以构造胡同秩序。厚积于北京的胡同、四合院中的文化,是理解、描述中国历史的重要材料。不但故宫、天安门,而且那些幸运地保存下来的每一座普通民居,都是实物历史,是凝结于砖石的历史文化。你在没有走进这些胡同人家之前,关于北京文化的理解,是不便言深的

    就这样,你漫步于北京街头,在胡同深处谛听了市声,因融和的人情、亲切的人语而有“如归”之感。或许你有时会为古城景观的破坏而慨叹不已,但仍能发现古城犹在的活力。

    北京是与时俱进的。这古城毕竟不是一个大古董,专为了供外人的鉴赏。即使胡同人家又何尝一味宁静——燕赵毕竟是慷慨悲歌之地!

    旧时的文人偏爱这古城的黄昏,以为北京最宜这样的一种情调。士大夫气十足的现代文人还偏爱北京的冬天,郁达夫的《北平的四季》认为“北方生活的伟大幽闲,也只有在冬季,使人感受得最彻底”,这自然多半因了士大夫的“有闲”。今天的人们,或许更乐于享用生气勃勃激情涌动的北京之春。他们也会醉心于金秋十月:北方天地之高旷,空气的净爽,于声浏亮(1)的鸽哨中尤令人感得真切。北京是总让人有所期待的,,她也总不负期待,因而你不妨一来再来。写到这里,发现自己早已是一副东道主的ロ吻。我有时的确将北京视同乡土了。

    静夜中,倾听着这大城重浊有力的呼吸,我一再地想到明天,破晓后的那个日子:那个日子将给人们带来些什么?

    (取材于赵园的同名散文)

    注释:(1)浏亮:明朗清晰。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较之别处更能接纳后进 后进:资历较浅的后辈

    B. 大致都在形胜之地 形胜:外形优美

    C. 燕赵毕竟是慷慨悲歌之地 慷慨悲歌:激昂悲壮,有英雄气概

    D. 北方生活的伟大幽闲 幽闲:清静闲适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中称北京是与时俱进的,不是专供外人鉴赏的“大古董”,说明作者对北京这座古城的情感态度,不止于怀旧。

    B. 结尾写道“倾听着这大城重浊有力的呼吸”,作者把北京视为生命体,“重浊有力”显示了北京城的历史感与生命力。

    C. 多有引用是本文的一个特色,引用老舍的《四世同堂》和郁达夫的《北平的四季》,是为了说明北京之“大”。

    D. 作者多次使用第二人称“你”,是为了与读者建立一种对话关系,便于带领读者感受历史现场,进入生活情境。

    3北京的“大”在文中有不同层面的表述,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从空间印象入手,谈北京城市格局的“阔大”。

    B. 作者从京畿一带的地理形势,谈京城气象的“森严”。

    C. 北京的“大”养成了老派北京人“安详宁静”的神情风度。

    D. 北京的“大”体现在学术气度的广大与文化精神的包容。

    4作者为什么说“你在没有走进这些胡同人家之前,关于北京文化的理解,是不便言深的”?请结合上下文具体说明。

    5作者久居北京,对北京文化既有亲切的感性体验,又有学者自觉的理性思考。作者从提笼架鸟的老人、窗外的西山、浏亮的鸽哨声等生活细节感知这座城市的文化精神。试借助这种由表及里的感知方式,来谈谈你对自己所生活的周边世界(如城镇、社区、学校家庭等)的认识与思考。要求:不要透露你所在学校的信息。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鱼我所欲也》中说,虽然一点食物即可关乎生死,但若“_______ ”,饥饿的路人也不会接受:若“________”,即便是乞丐也会拒绝。

    (2)白居易的《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昔日的琵琶女身价很高,引来了众多纨绮子弟的追捧。

    (3)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明月初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4)《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_______”,踮起脚极目远望,也“_________ ”。

    (5)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回顾汉代历史,认为亲近贤臣,疏远小人,“______”,而亲近小人,疏远贤臣,“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两句抒发了词人对江山依旧,英雄不再、后继无人的感慨。

    (2)《出师表》中,诸葛亮分析宫廷里的侍从护卫不懈怠,战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奋不顾身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岳阳楼记》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仰视和俯视两个角度选择意象,展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之时洞庭湖上的一派生机祥和。

  • 9、补写出下列句中空缺部分。

    (1)曹操《观沧海》中状尽大海浩渺无垠、吞吐日月的宏大气势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师说》中表明了自己写文章赠给李氏子蟠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经·氓》反映出女主人公内心孤立无助,即使在夫家被虐待,回娘家也无法跟兄弟叙说的处境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回望历史,我们可以感受古人的襟抱与情怀:“①______,任重而道远”,那是曾子的远大抱负;“②______,来吾道夫先路”,那是屈原奋勇向前、当仁不让的坚定;“③______,天下归心”,那是曹操延揽人才、渴望一统的豪情壮志;“④______,千金散尽还复来”,道出李白虽人生失意却依然潇洒自信的胸怀;“想当年,⑤______,⑥______”,抒写了辛弃疾欲抗金杀敌、收复失地的万丈豪情。

    (2)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文章以“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引出了“⑦______,⑧______”的经验教训。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雕刻为喻,从正面论述学习要持之以恒。

    (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南朝诗人谢灵运住过的地方溪水清澈、猿啼凄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角声是一种十分悲凉的声响,姜夔在《扬州慢》中描写角声回荡在凄凉残破的城池上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从 军 行

    崔国辅

    塞北胡霜下,营州索兵救。

    夜里偷道行,将军马亦瘦。

    刀光照塞月,阵色明如昼。

    传闻贼满山,已共前锋斗。

    注:①崔国辅,盛唐诗人,诗风以凝练峻洁见长。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写塞北严霜密布,反映出边塞环境之艰苦,与下句的“索兵救”相呼应,更衬托出营州城情势危急。

    B.三、四两句写将军的战马因长途跋涉、日夜兼程而在短时间内变得消瘦,表现了救援将士行军艰苦急迫。

    C.七、八两句是对驰援部队前锋与敌人围城部队交锋时的正面实写,表现了援军行动迅捷及时,作战英勇。

    D.本诗选择描写一次紧急情势下驰援部队夜间急行军的行动,来表现将士们的精神风貌,角度新颖而独特。

    2诗歌是时代的回响,同样是边塞诗的名作,此诗与中唐李贺的《雁门太守行》相比,在运用意象、语言风格和抒发情感等方面多有不同。请结合二诗的五、六两句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是行也,交从日以广历涉日以熟识日长而志日起迹圣贤之迹而心其心必知士之为士殆不止于研经缀文工诗善书也。闻见将愈有余而愈不足,则天地万物之皆备于我者,真可以不出户而知。如是而游,光前绝后之游矣,余将于是乎观。

    (选自吴澄《送何太虚北游序》,有删改)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

    2请分别写出《送孟东野序》《送东阳马生序》这两篇著名赠序的作者。

    3作者对何太虚的“北游”抱有怎样的期待?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林觉民)

    人生的目的,在发展自己的生命,……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李大钊)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海明威)

    临近高中毕业,小明同学近来觉得人生目标模糊,学习动力不足,情绪低落。请你结合以上材料,以同龄人、师长或其他身份,写一封信和小明同学交流,帮助他走出低谷。

     要求:自拟标题,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