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书写或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
A.佝偻(lǚ) 言行相顾 骈进(pián) 理至意明
B.冠冕(guān) 一意孤行 麾下(huī) 断章取义
C.摇曳(yè) 矫揉造作 压榨(zhà) 不知所措
D.箱箧(qiè) 大发雷霆 轻觑(qù) 李代桃僵
2、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累赘(zhuì) 孤孀(shuāng) 门槛(kǎn) 气冲斗牛(dòu)
B.校补(jiào) 哺育(bǔ) 修葺(qì) 心有灵犀(xī)
C.调羹(gēnɡ) 诘问(jié) 愧怍(zuò) 颠沛流离(fèi)
D.祈祷(táo) 纠纷(jiū) 赤裸(kē) 深恶痛绝(è)
3、下列语法知识和文学文化常识说明有误的一项是( )
A.“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B.“观看激动人心的襄阳马拉松,使我感受很深。”这个句子没有语病。
C.契诃夫,俄国作家、戏剧家。主要作品有小说《第六病室》《装在套子里的人》等。
D.《左传》即《春秋左氏传》,是儒家经典之一,也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和文学名著。
4、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为了不让母亲晚上起夜摔倒,他用一根红绳,一头拴在母亲的床头,一头拴在自己的手腕上。晚上只要母亲一拉,他就能醒。一夜好几次,他的夜,都是断断续续的,就像他的睡眠一样,但正是 。
A.那根不长的绳子,连接着亲情,在他和母亲之间,传递着孝心。
B.那根不长的绳子,传递着孝心,在他和母亲之间,连接着亲情。
C.那根不长的绳子,在他和母亲之间,连接着亲情,传递着孝心。
D.那根不长的绳子,在他和母亲之间,传递着孝心,连接着亲情。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广场上音乐响起,老人们翩翩起舞,沉浸在享受天伦之乐的喜悦中。
B. 小明是一个乐于助人的好学生,他总是处心积虑地在学习上帮同学解决难题。
C. 西子湖畔桃红柳绿,春色迷人,外地游客纷至沓来,领略秀美地湖光山色。
D. 你看他双眉紧锁,沉默不语,恐怕真有什么难言之隐的苦衷。
6、下列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世卫组织总干事近日表示:未来几个月,所有国家将面临的关键问题是如何与新冠病毒共存, 这是“新常态”。人类生活在一个名副其实的“病毒星球”之上,与病毒斗争是攻坚战,更是持久战。细数人类与病毒的无数斗争,从来没有速战速决,无不经历了反复拉锯。在病毒面前,我们有过恐惧,有过慌乱,但从不怠慢,相信我们携手奋站,终得让新冠病毒戛然而止,赢得这一场战役。
A.名副其实
B.速战速决
C.怠慢
D.戛然而止
7、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相关专家呼吁尽快建立防控校园欺凌的有效机制,以便及早干预、发现和制止欺凌行为。
B.母亲节到来之际,李季瞒着妻子和儿子买了一大束康乃馨,准备送给妻子。
C.语文老师如果一味让学生模仿“考场满分作文”,那么就会变成束缚学生写作能力发展的枷锁。
D.动漫专题片《新中国是这样炼成的》,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生动地演绎了党史故事。
8、阅读《木兰诗》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木兰诗
①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②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③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④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⑤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⑥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⑦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⑴问女何所忆( ) ⑵愿为市鞍马( )
⑶愿驰千里足( ) ⑷双兔傍地走( )
【2】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B.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C.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D.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愿为市鞍马 可以为师矣
B.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康肃笑而遣之
C.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D.蒙辞以军中多务 以钱覆其口
【4】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描写征途遥远,表现出木兰跃马飞奔、驰骋沙场的英雄气概。
B.“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描写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生活。
C.木兰代父从军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要求男女平等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D.文章对木兰的塑造借助侧面烘托的手法,使人物形象更鲜明突出。
【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⑵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6】联系全诗内容,简要评价木兰这一人物形象。
9、古诗文赏析
阮郎归 初夏
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沈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1】【1】词的上片采用______________手法,突出了环境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2】试分析下片最后两句中“弄”和“碎”两字的妙处。
10、正面这感谢信在格式上有两处错误,请指出。
感谢信
尊敬的学校领导、老师们:
你们好!
我是2014级文科班小明的家长。因为老师们的悉心教导,小明今年中考考出了优异成绩。在初中学习的三年中,在老师们的帮助下,才使他一点点地进步,最终考出满意的成绩。我非常感谢老师们在这三年辛勤的付出!
再次感谢全体老师,希望老师们万事如意,身体健康!
2017年7月20日
11、古诗文默写填空。
(1)高峰入云,______。(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2)______ , _________。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3)崔颢《黄鹤楼》中,“______ , _____ ”两句写出诗人登高临远,又值黄昏,归思难收的愁绪。
(4)陶渊明《饮酒》中揭示“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原因的诗句:______ , ______。
12、阅读名著《骆驼祥子》简答
(1)祥子最大的梦想是什么?
(2)祥子是怎样失去自己的第一辆车的?
(3)人们为什么叫祥子“骆驼祥子”?
13、记叙文阅读
满
孙君飞
①那时候,母亲总在家里,父亲总在家外。
②父亲就像一个熟悉的客人,前来“拜访”我们的时候,总会带着礼物。
③他从不知名的远方挑回的担子里有圆滚滚的卷心菜,红白相间的猪肉块,一块撒满碎花儿的土布,一个快要装满彩色圆球糖的玻璃瓶,轻轻摇动一下,就会发出让我口舌生津的可爱声响……
④有一次,父亲拉着满满当当的木板车过来,我一看,像是一个打了胜仗的“大王”,身后还多了一群呐喊助威的“大兵小将”。他欣然地卸下一张桌子,说让我写字用;又搬下一条高凳子,凳子下面竟然有个小抽屉,带锁,说可以搬到学校坐,周围无数双眼睛都被它镀亮……这一刻,我无比自豪。
⑤可有时候,他也会两手空空,像打了败仗的士兵,手无寸铁。
⑥他眼睛里的火光熄灭了,叹息着,灰头灰脸,嘴唇起了白皮儿,他肯定又饥又渴,脸上什么也没少,但就是让人觉得差了什么东西。他的腰身弯如无箭可射的猎弓;疲累得好似一件等待浆洗的脏衣服。
⑦这一天,他做生意亏了本儿,一路风餐露宿,空空荡荡地走回来了;他个子越是高大,越显得臂怀里的空旷冷清。
⑧母亲看到他,不说话,也不笑,她的个子原本有些矮,这时候却像变得更矮。她神色平静,目光柔和,窸窸窣窣地小步快走,从厨房里捧出满满一碗凉开水放到他面前。他“咕嘟咕嘟”一饮而尽,母亲拿走碗,盛来满满一碗饭放到他面前。在我的记忆里,这情景不止一次,这饭有时是面食,有时是白米盖着菜,有时竟是只有节日里才有的大块萝卜炖小块骨头,好像她提前知道他要空着肚子空着手回来似的。当然有时母亲还会特意为他斟上一碗热热的黄酒……看他吃饱喝足、心满意足,我有些不解:母亲怎么像是在犒劳凯旋归来的将军?
⑨父亲并没有上床休息,而是无牵无挂地枯坐着,看母亲从井水中捞出洗净的衣服,拧干,一件接一件地晾晒到院子里的绳子上。还有摊开的被单,母亲将其搭到绳子上,被单慢慢滴出水,水拉着被单,起初还显得紧致,慢慢地灌满了风,吸足了阳光,它们就如巨大的翅膀般,扑扇着发出富有节奏的、鼓舞人心的“鼓点”,那声音灌满了我们的耳朵。那些红的、绿的、青的、蓝的、白的土布啊,在风中扑扇出阳光的温煦芬芳,挂满了院子。我们这些孩子在这个快乐的“迷宫”里穿梭、奔跑、喊叫、躲藏,惊吓他人,最后以甜美的笑声收场。这时候,父亲的眼中似乎也有了光芒,有了奇迹,有了满足,有了激动。
⑩父亲看着看着就笑了,然后躺到床上,当一块做梦的“石头”,发出惊天动地的呼噜声。
⑪再后来,父亲放下了担子,也放下了木板车,和母亲一样,总在家里,总在庄稼地里,总想着将家填得更满些,更满些。可是屋子里总是这里还缺一个柜子,那里还少一台收音机,另外一个地方又需要一辆自行车……终于有一天,他们都说:“我们都老了,那些空着的地方,你们去填满吧……”
⑫我们会的,会把所有需要填满的地方填满,还有他们心里梦里空着的地方。
⑬但是我又懂得,在那些有他们的地方,其实一直是满满当当的,我们最需要的东西,那里一直不缺不空。
(选自《时文选粹》,有删改)
【1】初读全文,从“我”的角度梳理概括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2】按要求回答问题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选文第六段划线的句子。
他的腰身弯如无箭可射的猎弓;疲累得好似一件等待浆洗的脏衣服。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父亲总在家外的原因是为一家人的生活而奔波劳累。
B. “镀亮”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周围的人被高凳子的奇特吸引,目光有神采,内心羡慕。
C. 当父亲两手空空回来时,母亲不说话也不笑是因为心中埋怨父亲。
D. 第⑬段中,“我”认为“我们最需要的东西,那里一直不缺不空。”之所以不缺不空是因为有着父母的关爱。
E. “父亲的眼中似乎也有了光芒,有了奇迹,有了满足,有了激动。 ”是因为他觉得再也不需要他为一家人的生活而挑担子了。
【4】选文中父母说,“我们都老了,那些空着的地方,你们去填满吧……”,“我”却认为“我们最需要的东西,那里一直不缺不空。”这两句话是否矛盾?为什么?结合本文与链接材料,说说你的理解与感悟。
链接材料:有些人外出打工,起初是因为穷,但他们挣到钱以后,很多人并没有选择回家和孩子在一起,而是继续挣钱。他们用挣来的钱在农村老家盖大房子,逢年过节回趟家,节一过完又收拾行囊逃离了农村,留下年事已高的父母和未成年的孩子们。很多父母认为在外面辛苦挣钱为了家、为了孩子,以为给孩子充足的生活费就尽到了父母的责任。我想,他们中的很多人即使在家门口就业,孩子也是留守儿童,是精神上的“留守儿童”。
14、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秦汉时代的普遍知识与一般思想
①秦汉时代的普遍知识与一般思想,大致可以归纳如下。
②“天”仍然是判断与理解的基本依据。仿效“天”的构造,模拟“天”的运行,遵循“天”的规则,就可以获得思想与行为的合理性。在人们心目中,凡是仿效“天”的,就能够拥有“天”的神秘与权威,于是,这种“天”的意义,在祭祀仪式中转化为神秘的支配力量,在占卜仪式中转化为神秘的对应关系。不仅是一般民众,就连天子与贵族也相信合理依据和权力基础来自于“天”,秦汉时代皇宫的建筑要仿效天的结构,汉代的墓室顶部要绘上天的星象,祭祀的场所更要仿造一个与天体一致的结构。
③“天”所显示的自然法则更加明确地被一些基本的数字概念所表述,而这些概念又被具体化为一些可以操作的技术,于是“天”与“人”之间就被联系起来。首先是“一”。在秦汉时代,它既是宇宙的中心、唯一的本原、至上的神祇,又是天下一统、君主权威、理性法则、知识基础和一切的终极依据。其次是“二”。“二”即阴阳,既可以指日月、天地,也可以指君臣、上下,以及从阴阳引申出来的冷暖、湿燥、尊卑、贵贱。再次是“五”。在《吕氏春秋》中,思想家曾为“五”并列出种种匹配的事物和现象。这说明人们普遍相信“五行”可以归纳和整理宇宙间的一切,使宇宙整齐有序。相反,如果五行、五色、五声、五味、五方、五脏、五祀等等发生紊乱,人们就要用技术将其调整过来,否则人就会生病,社会就会混乱,宇宙就会无序。比如朝代的变更,要顺序地吻合五德的排行;人们的服饰,要顺序地吻合五色的轮次。这种数字概念经历了漫长的整合和论证过程,在秦汉时代终于以系统的形式固定下来。
④沟通天地人神的权力仍然被少数术士所掌握。大多数人相信,他们由于有某些特殊的禀赋与训练,拥有与神秘世界对话的能力,人们需要通过他们与天、与神灵、与祖先交流。
⑤当时人们关心的中心问题有以下几类。一是生命。铜镜铭文这样的考古资料透露了秦汉时代人们的生活观念,看来当时的人们相信人是可以不死的,不过也相信人之永恒极其困难。如果说铜镜铭文、帛画、画像石中的神仙内容及秦汉方士的求仙寻药炼金活动,反映了人们对生命的期望和想象,那么很明显,他们也努力地探索过人体的奥秘与医疗技术,张家山汉简中的《脉书》、马王堆帛书中的《五十二病方》等,就反映了人们的焦虑和忧患。正是在这种期望和想象、焦虑和忧患中,人们逐渐形成了生死观念。二是幸福。在秦汉的一般思想世界中,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作为人生幸福的内容,渐渐退居次要地位,对幸福的期望往往被普遍的神仙信仰具体化和世俗化,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被生理上的自由和超越(永生)所取代,“富贵”与子孙“繁衍”成了更现实的追求,铜镜铭文中那么多的“富贵”和“宜子孙”的字样就是明证。三是国家。当诸侯国家日益消亡或削弱,各种文化区域日趋混融成为一个文化共同体的时候,人们开始彼此认同。“天下”一词在当时是一个较纯粹的政治概念,当人们逐渐有了更广泛的地理知识之后,人们认识到自己所熟悉的地域只是天下的一部分,于是又常常使用“海内”一词。“海内”一词在当时成了中国人的文化疆域的代名词,凡是生活在海内的人,凡是有共同语言、习俗、观念与服饰的海内人,都是“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文化意义上的共同体已经在人们心目中确立了。
【1】关于秦汉时代人们对“天”的认识,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汉代的墓室顶部要绘上天的星象,祭祀的场所更要仿造一个与天体一致的结构这只是为了营造一种神秘的氛围,让普通人敬畏。
B.人类的社会秩序、伦理关系都是以“天”为依据来建立的,如果发生紊乱,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来进行调节,使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C.无论普通民众还是权贵,都把“天”作为认识世界的基本依据,认为遵循“天”的规则,效法“天”,能够获得思想和行为的合法性。
D.“天”是自然的法则,一切知识都与之相关,秦汉时代的人们以“天”为根本法则认识外部世界,以神仙信仰为终极依据认识自我。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因为“天”等同于“一”,意味着绝对和神圣,所以,秦汉时代皇宫的建筑要仿效天的结构,以显示对唯一的神的崇敬。
B.一些基本的数字概念的表述显示了天与人之间的关联,五行、五声、五色、五方、五祀等实际上都体现了“天”蕴含的自然法则与宇宙秩序。
C.秦汉时代,在很多人的观念里,只有少数被认为有特殊禀赋与训练的术士才能与天、神沟通,并非人人都具有与神秘世界对话的能力。
D.“一”“二”“五”等数字概念表达了“天”所显示的自然法则,这些概念的形成和确立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并牵连着中国古代的思想传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汉时代,人们普遍相信“五行”可以归纳和整理宇宙间的一切,使宇宙整齐有序,所以“五”也可以作为宇宙间一切的终极依据。
B.秦汉时代人们的普遍知识与一般思想反映出,中国人对于幸福的理解从来就没有精神超越的层面,而只着重于现世与物质层面。
C.秦汉时代,人们相信永生可以实现,这样的生死观导致了神仙信仰的世俗化,对于“富贵”和“宜子孙”的追求即是神仙信仰世俗化的重要表现。
D.秦汉时代,与“天下”一词作为政治概念不同,“海内”是“文化疆域”的代名词,“海内”的人于文化层面能够彼此认同。
15、(题文)阅读下列材料,写作文。
升入初中半年了,有些人、事或景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以“留在记忆里的___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并抄在作文纸上;(2)不限文体(诗歌除外);(3)字数不少于500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