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呼伦贝尔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二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7题,共 35分)
  • 1、阅读小华同学对“海晏精神”的解说词,按要求完成任务。

    海晏是“两弹一星”精神的发源地,是中华民族挺起脊梁的地方。上世纪60年代,无数先烈隐姓埋名来到这里,只为1964年10月16日在新疆罗布泊上空的那惊天一爆。现如今,原子城纪念馆、两弹一星理想信念教育学院、地下指挥中心、二分厂、爆轰试验场等红色旅游景点,提醒后人牢记那些可歌可泣的事迹,勿忘那些鞠躬尽瘁的先烈,珍惜今日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不忘初心,奋勇前行。

    班级准备为“红色青海”主题研学活动挑选标语,请你选出更合适的一条(     

    A.悟海晏精神·惜今日美好

    B.走和谐之路·创海晏名片

  • 2、日常交际中,“得体”是语言表达的一项基本要求。请完成以下问题:

    午宴上,某中学生被父母的朋友劝酒,下列回应最得体的一项是(     

    A.下午还有两门考试呢,别劝了,行不?

    B.谢谢足下,家父从来不准许我喝酒。

    C.不喝,不喝。中学生不是不能喝酒?

    D.谢谢,谢谢!我年龄还小,不能喝酒。

  • 3、下列加横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lóu)  cháng) 疵(xiá 释((quán))

    B.(miǎo)  (diǎn) 息(qī   juān

    C.益(bì (cuì   咽(gěn) xǔ

    D.刻(mín)   亮(zèng   身(jī   chōng

     

  • 4、选出句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 )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欲与常马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A. 食:吃。   B. 见:同“现”,显现。   C. 且:犹。   D. 等:一样。

     

  • 5、对《己亥杂诗》这首词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浩荡离愁”指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浩荡,无限。

    B.“吟鞭”指诗人马鞭。“东指”指东方故里。“天涯”指离京都遥远。

    C.“落红”指落花。此句暗喻自己是有爱国情怀的志士。

    D.“更护花”的“花”喻青少年,此句表明作者要为培养下一代作出牺牲。

  • 6、下列加横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位老革命家的正直、善良、与真挚的爱国情怀,让每一位参观者受益匪浅

    B.面对穷凶极恶的歹徒,每一个有正义感的中国人,都会义愤填膺

    C.肆意排污、制造雾霾的行为不会戛然而止,应依法严惩。

    D.“神舟十号”飞船和火箭垂直总装厂房雄伟壮观,单是那74米高、350多吨重的升降推拉钢大门,就令人叹为观止

     

  • 7、对上面三段文字内容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A.看戏途中 B.夜航去看社戏途中

    C.夜航途中 D.驾船去看社戏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龙井有辨才大师,以邀余入山。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则曰:“以不时至,矣。”

    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秦观《龙井题名记》)

    【注释】①辨才:法号元静,曾在灵隐山讲经,与下文的参寥都是苏轼的朋友。②篮舆(yú):竹轿。③天宇开霁:天空晴朗,④雷峰:雷峰塔,位于西湖风景区南岸夕照山上。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月色入   户:(2)少闲人   但:

    (3)以邀余   书:(4)   去: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B.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C.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D.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3】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4】甲、乙两文都写了月夜之景,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请说说他们的感受有何不同?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9、阅读下边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除夜

    髙适(唐)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双鬓明朝又一年。

    【注】①除夜:除夕之夜。

    (1)请写出首句中“寒”字的妙处?

    (2)三、四句包含着游人怎样的情感?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10、综合性学习实践:寒来暑往,四季更替,自然界就是这样演绎着春夏秋冬的变化,周而复始。不经意间,我们发现,我们与自然界是那么贴近,我们的生活因四季的变更而显得异常精彩美丽。来吧,同学们,参与综合性学习活动《感受自然》吧,让我们迈着轻松的脚步走进自然,走过四季,让我们看风景去! 

    ①请你仿照例子为此次活动再设计两个环节。

    第一环节:绘四季美景; 

    第二环节: 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环节:唱四季歌; 

    第四环节: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请为这次活动设计一则主题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春花秋月,绿柳鸣禽,沧海大漠,名山大川……..自然中的美景令人陶醉,幽美、壮丽的风光激发出我们的无限灵感。请根据所给的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人杰地灵气象新 下联: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11、根据课文默写,并写出相应的作者或篇名。

    晓战随金鼓, 。(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正是河豚欲上时。(苏轼《   》)

    羌笛何须怨杨柳,   。( 《凉州词》)

    ,单于夜遁逃。(卢纶《塞下曲》)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陈涉世家》)

    ,望峰息心; ,窥谷忘反。(吴均《与朱元思书》)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陶渊明《桃花源记》)

     

六、名著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2、名著阅读。

    这可绝不是件容易的事。①一年,两年,至少三四年;一滴汗,两滴汗,不知道多少万滴汗,才挣出那辆车。从风里雨里的咬牙,从饭里茶里的自苦,才赚出那辆车,②那辆车是他的一切挣扎与困苦的总结果与报酬,像身经百战的武士的一颗徽章

    (1)这段文字摘自 _____(填作家名)创作的长篇小说《_____》。

    (2)请你从内容情感、写作手法、语言特色、个人见解或困惑等角度中任选其一,给文段中画横线的两处各做一个批注。

    ①处:______________

    ②处:______________

七、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 10分)
  • 13、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植物“气象员”

    张晓天

    ①植物不仅供给人们氧气和果实,而且还可以预报天气。人们在生产过程中,观察到了一些植物预报天气的规律,发现它们可以预报阴雨和温度。

    ②天气晴朗时,南瓜蔓梢是向上翘起生长的。如果发现南瓜蔓梢下垂,那就是天气转为阴雨的征兆;如果在连绵阴雨的天气里,南瓜蔓梢由下垂转为上翘,那就表明阴雨天气即将结束,晴朗的天气马上就会到来。南瓜蔓为什么会能预报天气呢?原来,天气在变化时,南瓜有向阳性和向阴性,这是南瓜在进化过程中为了更好地适应天气保护自身所形成的特征。

    ③风雨草生长在我国西双版纳的密林中,能预报风雨。它开花的习性很特殊,没有固定的时间。可每当暴雨来临之前的两三天,它那小巧玲珑的花就开放了。而且暴雨过后,它的花开得越发齐整和鲜艳,好像只有经过暴风雨的洗礼,才能显露其本色。

    ④“含羞草害羞,天将阴雨。”天气正常时,你用手指触动它的叶柄,叶子马上就会合拢,但是很快就会恢复常态。如果叶片自然下垂合拢,便是阴雨天气的征兆。

    ⑤在秘鲁的安第斯山区,生长的一种奇特的“晴雨花”,它的花瓣紧密无隙,吸水性和透气性都很弱。因此,每当下雨前气压低,空气中的水汽密度饱和时,花蕊低处的露珠也就消失了。这种现象表明晴朗天气即将逝去,阴雨天气马上就要到来。因此,当地居民将这种方法称为“晴雨花”。

    ⑥在炎热的夏季里,茅草的叶子和茎的交界处会冒出一小团水沫来,好像螃蟹吐沫那样,因此老百姓总结出“茅草叶柄吐沫,明天冒雨干活”的农谚。

    ⑦在瑞典的南部生长的一种名叫“三色鬼”的草,人们称它为“天然寒暑表”。因为这种草对气温的变化极为敏感,在20oC及以上时,它的叶片都是向斜上方伸出;气温若降低到15oC时,枝叶向下运动,直到与地面平行时为止;当温度下降到10oC时,枝叶向下弯曲;如果温度回升到原来的状况,叶片就会恢复到原状。

    ⑧栗子树不但感觉灵敏,还能预测天气。进入冬季以后,在预测到有霜或下雪的天气将要来临时,它会提前几个星期长出芽来。研究证明,栗子树是在对夜间的时间长度进行“测量”之后,预知严冬的到来。

    ⑨在我国东北各省,农民喜欢在房前屋后或田边地头种植鬼子姜,用它的块茎来腌制咸菜。据观察,鬼子姜能准确预报初霜,在它开花10天左右,就要降第一场霜了,从而提醒农民做好防霜抗冻的准备工作。

    1本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内容是什么?

    说明对象:________________

    说明内容:________________

    2本文的结构方式和说明顺序是怎样的?

    3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4下面农谚适合用于本文的一项是(   )

    A. 河里泛青苔,必有大雨来。   B.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C. 老鹰盘旋,天气转晴。   D. 子夜杜鹃啼,来日晒干泥。

    5选文第⑥⑦段的位置能否调换?为什么?

    6请结合内容揣摩文题《植物“气象员”》的妙处。

  • 14、

    故乡(节选)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他回过头去说,“水生,给老爷磕头。”便拖出躲在背后的孩子来,这正是一个廿年前的闰土,只是黄瘦些,颈子上没有银圈罢了。“这是第五个孩子,没有见过世面,躲躲闪闪……”

    母亲和宏儿下楼来了,他们大约也听到了声音。

    “老太太。信是早收到了。我实在喜欢的了不得,知道老爷回来……”闰土说。

    “阿,你怎的这样客气起来。你们先前不是哥弟称呼么?还是照旧:迅哥儿。”母亲高兴的说。

    “阿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闰土说着,又叫水生上来打拱,那孩子却害羞,紧紧的只贴在他背后。

    “他就是水生?第五个?都是生人,怕生也难怪的;还是宏儿和他去走走。”母亲说。

    宏儿听得这话,便来招水生,水生却松松爽爽同他一路出去了。母亲叫闰土坐,他迟疑了一回,终于就了坐,将长烟管靠在桌旁。

    1选出在本选段中没有运用到的描写方法是(  )

    A. 对话描写   B. 肖像描写   C. 环境描写   D. 动作描写

    2选出对本选段中中年闰土形象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他称“我”母亲为“老太太”,表现了他有意讨好“我”母亲。

    B. 他称自己少年时的好友为“老爷”,说明了他受封建等级观念影响很深。

    C. 从他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他的生活景况非常不好,他是当时下层人民形象的缩影。

    D. 宏儿和水生就像当年的“我”和闰土一样,彼此之间没有隔阂。

    3文学作品中人物无声的语言也能揭示他们的心理活动,下面句子中的省略号含有丰富的潜台词,它们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活动?

    (1)“阿!闰土哥,——你来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比是小说中常用的手法,上面的文字中有两处对比,把它们找出来,分别说说这两处对比的表达作用。

    5画线句子中所说的“厚障壁”为什么是“可悲”的?请联系全文内容和下面的资料,说说你的看法。

    资料链接:过去的三个月的创作,我最佩服的是鲁迅的《故乡》……我觉得这篇《故乡》的中心思想是悲哀那人与人之间的不了解,隔膜。造成这不了解的原因是历史遗留的阶级观念。……著者的本意却是在表现出人生本来是一气的,后来却隔离了这一根本观念。(茅盾《评四五六月的创作》)

     

八、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5、小作文  

    请结合上下文语境,展开想象,在《别把我当陌生人》第⑨段“小姑娘用她胖嘟嘟的小手递给我一颗饱满的荔枝,这句话后面补充一段小姑娘的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

    要求。符合情境,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不超过15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5
题数 15

类型 中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名著阅读
七、现代文阅读
八、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