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妥帖(tiē) 山涧(jiàn) 溃退(guì) 海市蜃楼(shèn)
B.彷徨(páng) 蓦然(mù) 辐射(fú) 不省人事(shěng)
C.钦佩(qīn) 娉婷(pīng) 污秽(huì) 杳无消息(yǎo)
D.绰号(chuō) 弥漫(mí) 萦绕(yíng) 燕然勒功(lè)
2、下列关于文学作品内容及常识的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朱自清先生在散文《春》中,以隽永笔墨,深情抒发了对春天的无尽热爱和赞美之情 ,而史铁生在散文《秋天的怀念》中,借助几件小事,以明快的风格,赞美了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B. 《济南的冬天》作者是老舍先生,他是我国现代作家,主要作品有话剧《骆驼祥子》和《茶馆》,小说《四世同堂》和《龙须沟》等。
C. 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
D. 《世说新语》的编写者是南宋刘义庆,这是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尊君”与“家君”一样,都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3、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中国戏曲行当中的生、旦、丑分别扮演男子、女子、滑稽人物。
B.王湾的《次北固山下》、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分别属于唐诗、宋词、元曲。
C.《世说新语》和《聊斋志异》都是志怪小说集。
D.“译著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这是一副悼念鲁迅的对联。
4、小可在网上搜索从化民宿时发现某些民宿的名字颇有诗情画意,请结合图片,选出与下面两家民宿名字最为相配的一项( )
米社 花雨间
A.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B.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黄莺也爱新凉好,飞过青山影里啼。
C.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D.三点五点映山雨,一枝两枝临水花。蛱蝶狂飞掠芳草,鸳鸯稳睡翘暖沙。阙下新居成别业,江南旧隐是谁家。东迁西去俱无计,却羡暝归林上鸦。
5、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啊!黄河!你是伟大 ,像一位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2)我的心还在 着血液吧,因为我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3)夜夜我听见马蹄 的声音,草原的儿子在黎明的天边呼唤。
(4)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 在面前。四周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
A.坚定 喷发 奔腾 耸立 B.坚强 喷涌 奔驰 矗立
C.顽强 涌动 驰骋 伫立 D.坚韧 汹涌 驱驰 挺立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乐府民歌,是一首叙事诗,与南朝民歌《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
B.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己亥”是干支纪年法的表述,这一年是公元1939年,据此推算,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爆发时间1840年应是庚子年。
C.叶圣陶先生是我国著名作家、编辑家、教育家,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稻草人》和《倪焕之》。
D.“火焰喷出”和“喷出火焰”分别是主谓短语和动宾短语。
7、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希望,有朝一日法兰西把这次吞下的脏物归还给被掠(lüě)夺的中国。
B.北雁南飞,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像,准备迎接风雪载(zài)途的寒冬。
C.那鹰斜移着,忽然一栽身,射到壁上,顷(qǐng)刻又飞起来,翅膀一鼓一鼓。
D.反动派挑拔离间,卑鄙(bì)无耻,学生放暑假了,便以为我们没有力量了吗?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
两牧竖①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②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③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注释]①牧竖:牧童。竖,童仆。②跑:兽类用足扒土。同“刨”。③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
【1】下列句中加点词不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一狼径去
B.屠乃奔倚其下
C.居自后断其股
D.身亡所寄(《杞人忧天》)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恐前后受其敌( ) (2)一狼洞其中( )
(3)意甚仓皇( ) (4)狼闻声四顾(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2)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4】结合文段内容,谈谈甲乙两文中狼的形象有何不同。
9、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请写出下列词语的含义
萋萋: 溯洄:
【2】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 )
A.《蒹葭》出自《诗经·秦风》,是一首抒情诗。《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记录了从东周到春秋时期的共305篇,它分为赋、比、兴。
B.《蒹葭》全诗没有直接诉说主人公的思念,但其思念却绵远悠长。直接描写了“伊人”,使其身影无处不在。
C.本诗和《关雎》在语言形式都四言为主,都使用了双声叠韵词。但《关雎》含蓄委婉,场景朦胧,而《蒹葭》则感情坦率朴素,热烈浓郁。
D.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每章都是前两句写景,三四句点明主题,五至八句描绘追寻的情状,使诗具有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美感。
【3】请赏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表达效果
10、综合性学习。
“提倡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已经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浸透着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书香”一词因此格外引人注目。学校为此拟举行“少年正是读书时”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现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宣传读书活动
下列哪一副对联适合作本次活动的宣传标语?请简述理由。
A.春风吹绿千枝柳,时雨催红万树花。
B.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C.蹉跎莫以韶光老,人生唯因读书好。
D.白发高堂游子梦,青山老屋故园心。
选择: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调查读书现状
读书现状调查表
年 级 调查项目 |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1.每天每人可自由阅读的时间 | 1.5小时 | 1.2小时 | 0.5小时 |
2.经典书籍在阅读中所占比重 | 7.8% | 15.6% | 31.2% |
3.平板电脑、手机等电子阅读方式 | 40.6% | 30.2% | 20.3% |
下列对上面这个表格的信息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年级上升,每日自由阅读的时间逐渐减少。
B.经典书籍阅读中随年级上升所占比重成倍增加。
C.电子阅读方式随年级的上升呈逐步递减的趋势。
D.随着年级上升,阅读的数量与质量都有了提高。
(3)总结读书方法
在活动中,同学们认为读书要有好方法,运用正确的读书方法才能有收获,请你谈谈你对读书方法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请将王维的《竹里馆》写在下面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下列图片描绘的都是《水浒传》中的故事,请你依照图片内容拟写标题。要求:按照“人物+事件”的格式拟写。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后面问题。
严冬,荒野,松柏
郭枫
①在黄淮大平原上,冬天,是风和雪撒野的世界。风,从塞外卷着严寒而来,猛烈地袭击我们荒凉的小村庄,除非在落雪的时候,天地才会静寂下来,至于无风无雪而又有和煦的太阳温暖着咱们的日子,这是不多见的。
②北方冬天的风,是贼,是无孔不入的恶贼。可恶的风,对于贫苦人家,从来不会停止无情的摧残。走在风中,单薄而破蔽的冬衣,怎么裹紧也包不住全身发抖,凛冽的寒气,一直就吹透到骨子里去!到了夜晚,寒风摇撼着茅屋,门窗吱吱作响,屋子颤抖着仿佛要被寒风席卷而去。在凄厉的夜风呼啸中,屋外,不时传来树枝折断的声音,冬夜,谁知道有多么漫长?
③落雪了。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喜欢雪花的美丽呢?真让我们傻里傻气的庄稼人无法明白。不错,庄稼人也喜欢冬天下几场大雪,那是为了期待,期待明春的禾苗可以长得茁壮,真正在大雪天,还是冷得使人没处躲。尤其在化雪的天气,多少人都冻裂了皮肤, 冻坏了身子!谁还会赞颂雪花呢?在那种年头,谁能拥有围炉赏雪的雅趣?
④不用说,在风雪的旷野里,所有的树都失去了颜色。只有松柏,才能挺立在严寒中擎起一树蓊郁的墨绿。可是,小时候,只记得松柏总是种在一些大户的祖茔上,每回经过,就觉得雪地里的黑松林,特别神秘,特别恐怖,黑黝黝的里面藏着什么,心里认定那些松柏不是属于我们的。读书之后,书中有数不尽的松柏赞歌。不管书上怎么说, 我还是喜欢活在我们生活中的那些树。我喜欢柳的娇柔、榆的粗犷、白杨的潇洒。我喜欢槐、椿以及各种常见的树木。我还是不喜欢松柏,总觉得松柏不是我们的。直到我走出了家园,跋涉过千山万水,看遍了人世的冷暖沧桑,渐渐地,我才懂得,松柏,是多么可傲的树!
⑤松柏,挺立在山峦的最高处,与白云絮语,与天风唱和,在苍茫的天地之间,树立出一种生命的风范。它站在高处,超脱于红尘之外,让群树仰望,仰望而无法企及。松柏,虽然享有无数的赞颂,却也承担着千古的寂寞啊!在红尘之中,那些不甘寂寞的人,却想借着松柏的风采,让自己伟大起来,崇高起来,这是何等的自私与愚昧啊!因此,一想到老家原野上的那些松柏,被种在坟地里,我就为它们感到屈辱与难堪。可是, 我也更懂得:为何在大风雪的旷野中,松柏要傲然挺立,擎着一树墨绿抗拒严冬的淫威了。是的,冬天的淫威,可以让柔弱的暂时低头,却永远征服不了顽强的生命。
⑥想念北方,想念老家的那些树木,当然,我更想念老家的人,想起那劳苦而沉默的人们,许多熟悉的面孔,就浮现在我眼前!那与我血肉相连的亲人,你们可好?
⑦想念北方,想念老家的树木,想念老家的人。老家的人是憨厚的,可是不要以为憨厚得什么都不懂了!那面孔,在笨拙憨厚中,也含蕴着细腻的情韵。那心灵,在敦厚和善中,自有一份刚烈在!凡是以暴力加给我们的,我们会坚强地反击出去,这是永不屈服的族类。
⑧想念北方,想念老家的树木,想念老家的人。
⑨要是没有那茁壮的树木,那莽莽荡荡的大平原,该会多么寂寞!
⑩要是没有那劳苦而沉默的人呢,没有那广大的善良的人群,谁来撑起中国的天空!
一九八三年三月十日在台北木栅
(有改动)
【1】文章第①—③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
【2】文章第④段“我”为什么反复说 “松柏不是属于我们的”“我还是不喜欢松柏,总觉得松柏不是我们的”?
【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第⑥⑦⑧段运用了反复和排比的修辞手法,由树及人,揭示主题,表达对老家的人的想念之情,歌颂老家的人的敦厚善良的品格和永不屈服的精神。
B.作者笔下的松柏具有满树蓊郁、傲然挺立、生命力顽强的特点。
C.“北方冬天的风,是贼,是无孔不入的恶贼”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表现了风无孔不入的特点,表现了作者对北方冬天的风的厌恶。
D.作者转变对松柏的认识,是因为他离开老家,看遍了人世的冷暖沧桑,思念家乡,发现了老家的人的精神。
【4】文章第⑧段似乎就可以收束全篇,但作者又写下了⑨⑩两段,这是否多余?请谈谈你的看法。
14、阅读《村东铁路》一文,回答下列小题。
村东铁路
①老家村东有一条弃用的铁路,它紧挨着村庄。
②小时候每天早晨起来,我们便跑到铁路上,眺望东方的太阳,刚刚升起的太阳又大又圆,它就像一个调皮的孩子,慢慢的从东方羞涩地探出粉红的脸蛋儿。金色的霞光洒在大地上,庄稼叶儿上、草尖儿上的露珠儿便如珍珠一般,闪烁着五彩的光芒。沉睡的鸟儿开始欢快的鸣叫起来,有的轻舒翅膀从地上腾空掠起,向着那羞涩的脸蛋盘旋而去。一声清脆的鞭声炸响,接着就会看见一辆马车从村子里出来,跃上了铁路口,那长长的马鞭在赶车人的手中摇来晃去,仿佛他在召唤着整个世界,鞭声仿佛就是一道命令,小小的村庄即刻便喧闹起来。
③铁路东西两边栽的都是白杨,白杨已经很粗,需两三个小孩子才能抱过来,杨树枝繁叶茂,两边的枝叶进在了一起,铁路就像一条绿色的长龙在浓荫下向远方蜿蜒游去。
④中午,小伙伴们跑到铁路上,玩走铁轨或者数枕木的游戏。小伙伴们分成两拨儿,每条铁轨上站一个人,一声令下,便开始在铁轨上行走,倘若从铁轨上掉落下来,同拨儿的人马上替补上去,两拨儿的人数相等,在同等的时间内,哪拔儿在铁轨上走的长,哪拨儿便是胜利者。
⑤铁轨下面有许多枕木,它们是为了防止铁轨下沉,小伙伴儿不想玩走铁轨的游戏,便数枕木,看哪一拨儿在规定的时间内数的最多。
⑥田野里蝈蝈被晒得烦躁地鸣叫着,树上的蝉也“热死了热死了”叫个不停,然而铁路上却出奇的寂静,只有那细碎的阳光伴随着小伙伴儿欢乐的笑声,在铁路上空轻轻荡漾。浓荫之中时而夹杂着一丝清凉的微风,爽快极了。
⑦傍晚,太阳开始下山了。小伙伴们站在铁路之上,遥望西方的田野。如火的晚霞洒落在稻谷之上,那稻谷更黄更亮了;酒在高梁上,那高梁更红更艳了;洒在尖尖的棒子上,那棒子笑得更加灿烂了;洒在一串一串的葡萄上,那葡萄更加晶莹迷人了……
⑧忙碌了一天的人们拖着长长的身影,也开始越过铁路口,他们或扛着锄头,或背着笆筐,或推着小车,或挥着马鞭。天空中鸟儿也成双成对地飞进小巢。村庄里升起了袅袅炊烟,喧闹了一天的小村庄开始沉寂下来,就连那最喜欢聒噪的鸡啊、狗啊也安静了下来。
⑨吃完晚饭,小伙伴们便拿着小板凳儿跑到铁路口,伸着头,仰着小脸儿,聚精会神地的听大人们讲故事。大人们一手摇晃着蒲扇,一手拿着旱烟袋慢慢地吸着。那烟袋锅子里的亮光一闪一闪的,远远望去犹如一只只飞舞的萤火虫。大人们绝没有着急的道理,总是在过足了烟瘾之后,才开始讲昭君出塞,讲岳飞报国,讲水泊梁山,讲《聊斋志异》……
⑩村东的铁路还在,只是儿时的小伙伴们已经长大成人各奔东西,不知他们是否还记得,那曾经带给我们无限乐趣,还静静地躺卧在村东的那条铁路。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叙述的事件。
早晨腿跑到铁路上→眺望东方的太阳;中午跑到铁路上→______;傍晚站在铁路上→______;吃完晚饭跑到铁路口→______。
【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文章第②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
金色的霞光洒在大地上,庄稼叶儿上、草尖儿上的露珠儿便如珍珠一般,闪烁着五彩的光芒。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文章主要回忆了小伙伴们在村东铁路愉快、欢乐的生活。
B. 第⑦自然段写晚霞照耀下的稻谷、高梨、棒子、葡萄等,表达了作者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C. 第⑨自然段写傍晚小伙伴们在铁路口听大人讲故事,说明小时候家乡父老乡亲们有着极其丰高的精神文化生活。
D. 文章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极富感染力。
E. 文章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并综合运用记叙、说明、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
【4】请简要分析第⑩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15、请以《重新命名》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和校名。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