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经历环境污染和自然灾害的双重破坏之后,这里由曾经的绿洲变为一片不毛之地。
B.闻一多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足不出户,埋头研究。
C.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他凭着三十年开车的经验,果断采取措施,避免了一场车祸。
D.不管出现什么情况,他都无动于衷,表现了良好的心理素质。
2、“福”字是中国最古老的汉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下面是用三种书体书写的“福”字,辨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篆书、行书、草书
B.行书、草书、篆书
C.草书、行书、篆书
D.行书、篆书、草书
3、下列有关文学名著的说法,选出有误的一项( )
A.《水浒传》中的花和尚鲁智深是一个经典人物,他疾恶如仇,粗中有细,豁达明理,与他相关的情节有拳打镇关西、大闹五台山、倒拔垂杨柳等。
B.《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被调去修铁路,工作条件非常艰苦,他不幸染上了伤寒病和大叶性肺炎,仍坚持和别人一道去上工,最终晕倒在地。
C.《海底两万里》是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创作的科幻小说,讲述了尼摩船长自己设计制造的潜水艇“诺第留斯号”在大海中自由航行的故事。
D.1928年,鲁迅将撰写的十篇回忆性散文结集出版,更名为《朝花夕拾》,其中《琐记》《五猖会》《藤野先生》叙述了他远离故乡之后,到南京、日本的求学经历。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谁见过顽石发芽?谁见过石头拔节?昆明石林如此巧夺天工的自然奇观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B.大型纪录片《大国工匠》呈现了工人师傅对技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执着追求。
C.如果不想迷失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就必须择善而从,在真理的引领下前行。
D.为打赢脱贫攻坚仗,扶贫干部进深山、走村寨、入农户,忙得不亦乐乎。
5、下面有关文学文化知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敬梓的《范进中举》和法国作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都揭露了生活中的荒谬与丑陋,显示了讽刺的力量。
B.《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赠序,是宋濂写给同乡后学马生的临别赠言;《唐雎不辱使命》出自西汉刘向编辑的国别体史书《战国策》;《曹刿论战》中写的战争,史称“长勺之战”。
C.“迁”是表示中国古代官吏调动、升贬的常用词语,常用“左迁”一词来表示升官之意。
D.在古代,阴历每月初一称为“朔”,每月十五称为“望”,“既望”则是每月十六这一天。
6、请在下列选项中选出有错的一项( )
A.《金色花》中泰戈尔把儿童想象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赞美了孩子的纯洁、可爱。
B.《再塑生命》作者是法国女作家海伦凯勒,她是教育家,慈善家,是盲聋哑人。
C.冰心,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笔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1999年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9岁,被称为“世纪老人”。
D.《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了儿童热爱自然,追求新鲜知识,天真幼稚、快乐的心理。
7、下列选项中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
B.“令堂”是对别人母亲的敬称,“家慈”是在别人面前对自己母亲的谦称。
C.“他能走路了”的“能”是动词,“他觉得特别痛快”的“觉得”是名词。
D.“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中的“熬”在语境中是表示煮很久的意思。
8、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①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②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节选自韩愈《师说》)
【注释】
①道:学问,道理。
②庸:岂,难道。
【1】解释下列加横线词语的含义。
(1)余因得遍观群书
(2)礼愈至
(3)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4)吾从而师之
【2】下列加横线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
B俯身倾耳以请 无从致书以观
C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古之学者必有师
D惑而不从师 中峨冠而多髯者
【3】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3)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4】甲文中作者选择“德隆望尊”的“先达”和“硕师”为师,乙文中韩愈认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关于“择师之道”,两位作者都有独到的见解,请结合文段内容和自己的学习经历简要说说你对“择师之道”的看法。
9、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甲】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乙】
秋江送别二首(其一)
王勃
早是他乡值早秋,江亭明月带江流。
已觉逝川伤别念,复看津树隐离舟。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第一句的“辅”字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意境开阔。
B.【乙】诗中王勃将陆与水相对,在前两句点明了送别的时间和环境。
C.【甲】【乙】两诗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表达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D.【乙】诗开头一句的第一字和第六字相同,表现了一种回环反复的美。
【2】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0、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2022年2月20日北京冬奥会正式落下帷幕,中国以9金、4银、2铜的好成绩夺得亚洲第一。这有力地推动我国冰雪运动发展和体育强国建设。
【材料一】
冬奥会会徽美好的形象背后隐藏着丰富的文化属性。挥舞的彩色丝带整体组成为“冬”字,整个会徽呈现线条的流动感、凌厉感,体现着以短道速滑项目为代表的运动姿态。下方的北京拼音和2022的数字字样,皆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剪纸技法。除了这些,冬奥会会徽更要体现出“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故此下方的奥运五环熠熠生辉。2022年北京冬奥会会徽“冬梦”完美地体现了这些共有的文化属性,即民族性、国际性、奥运精神和冰雪文化。
【材料二】
2022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将有力实现“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以冬奥会、全国冬运会以及各冰雪单项赛事为契机,我国可以大力发展“大众”冰雪运动,引导群众养成参与冰雪运动的习惯,培育并扩大冰雪旅游消费人口。冰雪文化的形成,将极大地扩大国内的消费规模,对扩大内需贡献不断提升,促进冰雪旅游发展同自然景观和谐相融。
【材料三】
2022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就是一只“被冰壳包裹的熊猫”,并融入了“冰丝带”元素的创意。紧接着,设计团队又围绕冰晶外壳和流动线条带来的速度感进一步设计——把代表互联网时代的5G概念加入其中,将熊猫头部装饰的彩色光环打造成可以赋能的能量环。此后团队朝着更精确的方向进行细节修改,例如,在熊猫的掌心画了一个心形图案,表达爱心、和平的理念;在熊猫的背后,连接两个胳膊的黑色图案,形成了一个雪板的图形。吉祥物的名字也经过了反复斟酌。曾用名“冰墩儿”,来自最初的创意“糖墩儿”(冰糖葫芦),但后来又发现,南方人和外国人很难读出“墩儿”,最后就改成了“冰墩墩”。
【1】结合材料分析,下列表述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2022年2月20日北京冬奥会正式落下帷幕,这有力地推动我国冰雪运动发展和体育强国建设。
B.冬奥会会徽美好的形象背后隐藏着文化属性,即民族性、国际性、奥运精神和冰雪文化。
C.以冬奥会成功举办为契机,我国可以大力发展“大众”冰雪运动,引导群众参与冰雪运动。
D.“冰墩墩”的设计融入了互联网时代的5G概念以及中国美食等元素,创意十足,富有巧思。
【2】阅读【材料二】的图表,简要概括主要信息。
【3】结合材料一、三两则材料,谈谈“冬梦”“冰墩墩”的设计具有哪些特点?
11、《答谢中书书》
(1)《答谢中书书》中所绘之景秀丽奇绝,各具情态,其中描绘山高水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答谢中书书》中写景物色彩配合之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答谢中书书》中写黄昏时山水间景物变化之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走进名著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部描写新人成长历程和揭示新人优秀品质的小说。作者是前苏联作家_____________,小说塑造了众多革命者的形象:除了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外,还有保尔的革命领路人____________以及冬妮亚、谢廖沙和达雅。这是一幅苏联第一代共青团员的缩影。
13、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年俗认同与城市文化建设
①每到年关,成千上万的农民工和大学生都急着往家赶,许多已在城市里安家落户的人,也回老家过年,使得春运大军越发声势浩大。除了合家团圆,尽几天孝心,回家过年的另一个原因,是家乡的年味比城市里浓厚而纯正得多。年味清淡,缺少年俗认同,是城市文化建设一个令人遗憾的疏失。
②城市为什么缺少年俗认同?大为许多小区邻里间平常很少交往和交流,没有形成“熟人社区”。过节时自然热闹不起来;而且近年来,随着城市发展,外地人不断涌入,大家来自五湖四海,各自老家的年俗有所不同,相互间的“兼容性”不够,使得城市年俗更加“碎片化”。更主要的原因,是部分城市并没有把年俗构建和认同当做一项重要的文化建设。城市文化建设常常只被理解为建造剧院、邀约大型演出、办创意园区等等,因此,城市年俗通常缺少“主旋律”,就是在市民中缺少有较高认同感的文化习俗与项目。“主旋律”很重要,有了它,才能不断吸收融汇各种“新来的”有意思又有意义的年俗内容。
③城市化是中国社会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城市化需要市民的文化认同感,包括民俗认同,否则将会产生一些人们“彼此疏离”的城市。城市文化和文化认同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要假以时日,但文化建设在其中可以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
④现在,面对规模庞大的春运带来的巨大压力,政府和社会各方高度重视,连年来一直有人建议设法把一部分外乡人留在城市里过年,甚至让他们把家人接来同乐。这当然是个好主意,但城市的年味呢?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年关之时长途奔波的人们迟早会成为城市的一员,他们需要城市的年味与年俗。所以我们应该要像重视春运一样重视城市的年俗构建和认同。
⑤城市年俗的构建和认同,我们大可有所作为。过年时特有的视觉符号和气氛的渲染张扬,向来是年俗的一部分。我们看宋代文献《东京梦华录》《梦粱录》的记载,知道那时商家就已是年俗构建的重要力量。但无论古今,商家的自发而为,效果都不尽理想。一来他们主要想着促销做生意:二来热闹归热闹,却没有城市的个性特色,更没有城市文化的内涵在其中。所以全社会要致力于过年时特有的视觉符号的布置和气氛的渲染张扬,使其成为民众享受的民俗传统的一部分。
⑥打造都市中富有魅力的年俗活动,也是城市年俗构建和认同的重要内容之一。比如广州的花市、上海的灯会、北京的庙会等。现在的情况下,大规模的节庆活动不在提倡之列,但这并不是说要禁止所有节庆活动的举办。此外,各种文化场所如影剧院、博物馆、美术馆和公园等,更应开展多姿多彩、能培育成品牌的年俗活动,也可鼓励支持一些企业组织灯会、行街表演等。
⑦年俗活动是需要规划和组织的,城市文化部门应发挥自己的管理职能。其实所谓社会管理,“节日及其习俗的管理”是其中一部分,在中国古代,这是地方官的职责之一。现在,我们不少城市的政府部门,过节时的作为还主要是访贫问苦、抓好市场供应和加强治安等,对节日文化建设关注不够。没有人关心引导城市的年俗构建,年味能浓吗?
⑧春节是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民俗,我们不能听任农村年俗因为人口不断减少日趋冷清,而城市年俗又没有很好地传承、创新、发展,最终空叹文化传统的失落。
【1】本文由年关春运说起,指出了城市文化建设上的疏失:_____,紧接着分析其原因:(1)_____;(2)____;(3)城市年俗缺少“主旋律”。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观点:_____,而后围绕这一观点,着重论述了____。
【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城市化是中国社会必然的发展趋势,如果市民缺少民俗认同感,那么必将产生一些人们“彼此疏离”的城市。
B.要把一部分外乡人留在城市里过年,甚至让他们把家人接来同乐,城市应该满足他们在年味与年俗上的精神需求。
C.年俗构建的重要力量是商家,无论宋代还是当下,他们都致力于过年时特有的视觉符号的布置和气氛的渲染张扬。
D.年俗构建不能只靠商家,商家自发而为的活动易受自身商业目的因素的制约,且缺乏城市的个性特色与文化内涵。
【3】第⑥⑦段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14、门缝里的风景
清山
(1)他自己也记不清有多长时间没回家看看了,自从在城里结婚成家后,乡村的老家似乎就成了一个遥远的记忆。其实老家离城里并不远,只有百十里的样子,那里曾是他求学时无限惦念的地方,可当他真的适应了城里的生活,又迅速把乡村忘记了。
(2)不是不想常回家看看,带着妻子回家,路上的颠簸让在城里娇生惯养长大的妻子怨声不断。刚到村口,乡里乡亲自动排成两列,看风景一般,让他和妻子浑身不自在。终于到了家门口,希望赶紧找一个清静的地方躲避一下,但敲了很长时间的门,始终没有人来开。许是父母年纪大了,耳背,继续狠狠地敲门,等得不耐烦的时候,门终于打开了,是母亲。父亲坐在屋里抽烟,看到他和妻子只是点了点头。屋里太逼仄,阳光也不充足,烟雾在屋内缭绕,有一股呛人的味道。他提着三个马扎来到院子里,和母亲唠嗑。
(3)母亲开始向他反反复复讲街坊邻居的琐事,他不是很感兴趣,思想开了小差,想起了单位上的一些事情;母亲讲累了,他开始讲城里的一些趣闻,一些在城里人看来很可笑的笑话,母亲听得云山雾罩,不知道什么意思。终于,母亲打起了盹,他有些无可奈何,而父亲照例在屋里抽烟。那一瞬间,百无聊赖的他突然很认同妻子的感觉,回老家其实真的没有什么意思。父母想吃什么,可以找人捎过来,或者直接给他们钱,自己想吃什么就买什么。他甚至想,父母可能不欢迎他们来,对他的到来,从来就没有表现出足够的热忱!迟迟不开的家门,只会闷头抽烟的父亲,单口相声一样的乏味对话……母亲经常叮咛他:没什么事就不要回来,我和你爸都挺好的!有事我会给你打电话的。
(4)想到这些,忍无可忍的他大声呼唤了一声母亲,被惊醒的母亲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人老了,不能总坐着,坐久了就会睡着了!母亲抬头看了看太阳,张罗着给他和妻子做饭。母亲烧火,炒菜,蒸馒头,期间从来不洗手,这在有些洁癖的妻子看来简直难以下咽。吃罢饭,妻子就冲他使眼色,催促他回去。母亲也没有丝毫挽留的意思,照例叮嘱他:不要总想回家,你们在城里好好工作,好好生活,妈就放心了!
(5)于是,他真的记牢了母亲的话,不是中秋节、春节,他一般不会回家。也会打个电话,母亲一接电话就紧张,越是想听清楚他的话,一紧张一着急,越发听不清楚。他在电话这边大声喊,母亲在另一头一遍遍地问,你说什么呀?终于,他像泄了气的皮球,挂断了电话。
(6)又是春节,携妻带子回农村老家。天冷得很,甚至不敢把冰凉的空气吸到肚子里。到了家门口,急急地敲门,他怕冻着年幼的孩子。院子里半天没有动静,他有些烦躁,甚至想用脚踢门。真不知道父母是怎么想的?儿子、孙子回来过春节,敲了半天的门,他们怎么坐得住?朝门缝里望过去,他看到了坐在堂屋门口晒太阳的母亲,显然她已经听到了敲门声,知道自己的儿子回来了!
(7)她急着站起来。第一次,她猛地想起身,但没有起来,又坐了下去;第二次,她伸展开手臂,头使劲向前拱,费了好大的劲,仍旧没有站起来;第三次,她显然有些焦急,用两手撑着腿,费力地直身,板凳歪倒了,她一下子坐在了地上。有些绝望的她开始抬头用眼睛四处搜寻,她发现了门框,便用手抓着门框,斜着身子,一点点用力,终于站了起来。
(8)看着一脸欣喜的母亲前来开门,他感到心里疼得厉害。
(9)妈,您的腰怎么了?他努力控制不让自己哭出来。
(10)没事的,就是年纪大了,天一冷,腰就疼得厉害。坐久了啊,就站不起来。你爸啊,也越来越不中用,耳背,喊他开门,他也听不见!
(11)他第一次试着和母亲谈起自己的童年趣事,这一下打开了母亲的话匣子,母亲讲小时候的他如何调皮,妻子在旁边兴致勃勃地听。到了吃饭的时间,他让父母歇着,安排妻子择菜、洗菜,给自己打下手,他的厨艺博得了全家人的一致好评。
(12)回城的路上,他和妻子商量:我想以后每个周末都来老家看看,因为父母年纪大了。妻子半天没有吱声。其实,他心里还有一句话没有对妻子讲,他很怕有一天,老家的双亲都无法站起来,回家的门再也没有人为他开启。
【1】结合文章说说标题“门缝里的风景”中“风景”指的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1)屋里太逼仄,阳光也不充足,烟雾在屋内缭绕,有一股呛人的味道。
(2)有些绝望的她开始抬头用眼睛四处搜寻,她发现了门框,便用手抓着门框,斜着身子,一点点用力,终于站了起来。
【3】“母亲经常叮咛他:没什么事就不要回来,我和你爸都挺好的!有事我会给你打电话的。”看似平常的话,却意蕴丰富,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4】联系生活,从下面两句话中选择一句谈谈你的理解和感悟。
(1)看着一脸欣喜的母亲前来开门,他感到心里疼得厉害。
(2)他很怕有一天,老家的双亲都无法站起来,回家的门再也没有人为他开启。
15、命题作文
春暖花开,冰雪消融,斗转星移;小桥流水里的宁和,喧嚣奔忙中的停留:偶遇带来的惊喜,理解带来的感动;观察自然获得的顿悟,思考真理收获的惊喜……思悟时光的年轮,创造艺术的璀璨,体察生命的神奇……总有那么一瞬间,让我们发现生命如此美好!
请以“忽然发现生命如此美好”为题写一篇文章,或记叙你经历的故事或阐述你独立的思考。
要求:
①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作文纸第一行(题目前空四格)
②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④不少于600字
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