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物质中含有氢分子的是
A.H2O2
B.H2O
C.H2
D.Ca(OH)2
2、下列生活用品中,碱性最强的是
A.84消毒液pH≈12.0
B.肥皂pH≈10.5
C.牙膏pH≈9.0
D.洁厕剂pH≈2.0
3、二氧化钛(TiO2)无毒,有极佳的白度和光亮度,是目前性能最好的白色颜料。TiO2中钛元素(Ti)的化合价是
A.-4
B.+4
C.-2
D.+2
4、化学是实用科学,不但用于生产物质,还可以在关键时候救灾、救命,下列处理事故的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A.室内起火,迅速紧闭所有门窗
B.晚上厨房煤气管道漏气,应该立即开灯寻找漏气点
C.考古人员进入未开启过的墓穴之前,先做灯火试验或风扇吹风
D.少量酒精在实验桌上着火,迅速用湿布盖灭
5、下列物质由原子构成的是
A.水银
B.二氧化碳
C.氯化钠
D.氨气
6、杭州亚运会践行“绿色”办赛理念,向世界交出了保护环境的满意答卷。下列做法不符合保护环境理念的是
A.场馆中增加绿化面积
B.观赛出行用公共交通代替私家车
C.场馆电能使用风力发电代替火力发电
D.亚运村就餐使用一次性餐具
7、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测得反应前后有关数据如下:
物质 | 甲 | 乙 | 丙 | 丁 |
反应前质量/g | 6 | 2 | 14 | 35 |
反应后质量/g | 待测 | 2 | 22 | 13 |
关于此反应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B.物质乙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待测数值是14
D.反应中甲与丙变化的质量比4∶7
8、2023年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A.开发新能源,替代化石燃料,实现节能减排
B.使用可降解塑料,减少白色污染
C.大力提倡农作物秸秆就地焚烧,为土壤提供肥料
D.积极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促进达成“碳中和”目标
9、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下列有关实验的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A.检查装置气密性
B.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
C.点燃酒精灯
D.验满氧气
10、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信州铅山有苦泉,流以为涧。挹其水熬之则成胆矾,烹胆矾则成铜。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胆矾的化学式为CuSO4
B.胆矾可作为湿法冶铜的原料
C.“熬之则成胆矾”是浓缩结晶过程
D.“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是发生了置换反应
11、茶叶中的儿茶素(C15H14O6)有延缓衰老、抗肿瘤等生理活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儿茶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15+1×14+16×6)
B.儿茶素由C、H、O三种原子构成
C.儿茶素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
D.儿茶素是由15个碳原子、14个氢原子、6个氧原子构成的
12、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用于制糖工业的脱色
B.汽油可乳化衣服上的油渍
C.打开汽水瓶盖汽水会自动喷出来,说明此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变小了
D.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可用来裁玻璃
13、下列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A.探究水的组成
B.探究化学反应是否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C.探究分子运动
D.探究二氧化锰能否加快过氧化氢分解
14、下列对化学基本观念的归纳与整理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守恒观 | B、分类观 |
①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都不变。 ②某物质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可以推测出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元素、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③发生分解反应时,一定有元素的化合价改变。 | ①质子数相同的微粒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②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氧化物。 ③H2、C、CO都可以作还原剂。 |
C、微粒观 | D、能量观 |
①冰和干冰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②水银和银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③氯化钠和硫酸铜都是由离子构成的。 | ①化石燃料燃烧放出大量的热。 ②镁和稀盐酸反应放出热量。 ③碳和二氧化碳反应放出热量。 |
A.A
B.B
C.C
D.D
15、下列属于金属元素的是
A.Si
B.F
C.K
D.He
16、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人们积极寻找不含碳的燃料,其中NH3有一定应用前景。NH3燃烧的反应为,X的化学式为
A.N
B.N2
C.N4
D.N2O
17、下列溶液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的是
A.石灰水
B.稀盐酸
C.食盐水
D.稀硫酸
18、2023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以“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为主题。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A.绿色出行,践行“低碳生活”
B.露天焚烧垃圾,减少生活垃圾量
C.植树造林,营造“绿水青山”
D.节约生活用水,降低人均用水量
19、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仪器连接
B.滴加液体
C.加入药品
D.倾倒液体
20、已知某纯净物2.3g在足量的氧气中充分且完全燃烧,生成了4.4g二氧化碳和2.7g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纯净物只含有碳、氢元素
B.该纯净物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C.该纯净物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D.该纯净物中碳、氢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4
21、下列指定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镁条燃烧:
B.铜绿分解:
C.二氧化碳通入水中:CO2+H2O=CaCO3
D.铁丝燃烧:3Fe+2O2Fe3O4
22、化学需要借助化学专用语言描述。下列化学用语使用正确的是
A.镁离子:Mg2+
B.2个氧原子:O2
C.过氧化氢中氧元素的化合价:
D.2个氮分子:2N
23、超氧化钾KO2常备于急救器和消防员背包中,能迅速与水反应放出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O2+2H2O2=2KOH+X+O2↑,则X的化学式为
A.H2O2
B.H2O
C.2H2
D.H2
24、一定条件下,下列物质在密闭容器内反应一段时间,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根据表中信息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物质 | X | Y | Z | W |
反应前质量/g | 20 | 3 | 2 | 20 |
反应后质量/g | a | 28 | 2 | 0 |
A.a=15
B.物质Z一定是反应的催化剂
C.反应中Y、W的质量变化比为5:4
D.该反应类型是化合反应
25、下列实验方案中,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A.区分氧气、空气、二氧化碳:用燃着的小木条
B.鉴别CH4和H2两种无色气体:用澄清石灰水检验燃烧产物
C.鉴别NaOH、NH4NO3固体:取等量样品,加适量水溶解,测量温度变化
D.除去FeCl2溶液中含有的少量CuCl2:加入足量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
26、将一定量的锌粉加入到含有Cu(NO3)2和AgNO3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关于滤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可能有Ag
B.若固体中有Cu,则一定有Zn
C.若固体中有Ag,则一定有Cu
D.若固体中有Zn,则一定有Ag和Cu
27、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写出下列化学符号:
⑴ 三个亚铁离子__________;⑵ 金刚石__________;⑶ 由4个磷原子构成的磷分子_________;⑷ 碳铵_________;⑸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__________。
28、水是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物质。
(1)生活中将硬水转化成软水的方法是_______。
(2)膜分离技术可用于淡化海水(如图1所示),通过膜的主要微粒是_______(写出微粒符号)。
(3)2020年5月,Nature期刊报道了一种新型催化剂用于光催化分解水,结果表明,水分解生成的两种气体的体积与时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其中表示氢气的是_______(填“a”或“b”)。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我们采用了72g质量分数为4%的氢氧化钠溶液作为电解液进行实验,当溶液质量变为原先一半时,剩余溶液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生成氧气的质量是______?
(4)某同学用碳棒作电极进行电解水实验,得到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小于理论值,原因可能是____。
A 部分氧气溶于水
B 水中氢、氧元素质量比大于1:8
C 部分氧气被碳棒吸附
29、空间站用水、气整合系统为字航员提供水和氧气。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系统1中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系统2的作用是______。
(3)“反应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0、(1)将C、CO、CH4分别与足量的O2反应,若生成的CO2相等,则消耗C、CO、CH4的质量比是_______;
(2)将①CaCO3②Na2CO3③K2CO3④ NaHCO3分别与质量相等的且足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若所得四种溶液的质量相等,则消耗四种碳酸盐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填写序号)
31、化学源于生活,生活中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请回答下列问题:
(1)“杂交水稻”富含淀粉,淀粉属于六大基本营养素中的__________。
(2)“海水稻”富含硒,硒是人体必需的__________(选填“微量”“常量”)元素。
(3)生活用水分为硬水和软水,我们常用__________区分硬水和软水;生活中常用__________的方法来降低水的硬度。
(4)炒菜时油锅着火,正确的处理方法是__________。
(5)打开可乐瓶盖后,有大量气泡冒出,是因为气体的溶解度与__________有关。
32、小白鼠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可以存活一段时间,说明空气中含有___;绿色植物白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这说明空气中含有___;夏天,盛放冰棒的杯子外壁上会形成一层水珠,这说明空气中含有_____。
33、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
(1)按要求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①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生成物_______
②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和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_______
(2)用化学符号或化学用语表示的意义填空:
①2个氯离子_________;②3个氢氧根离子_______③4个铵根离子_________;④五氧化二磷中磷元素呈+5价_______:⑤表示的微粒符号为_______
34、硒元素具有抗衰老,抑制癌细胞的功能,它的原子核内有34个质子,其原子核外有______个电子。质子带______电,电子带_________电。
35、几位同学在实验室用下列装置制取几种气体。
(1)国际上规定,1mol粒子集合体所含的粒子数与0.012kg12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相同,约为6.02×1023.现在有3.01×1023个水分子,请问这些水分子为___________mo1;1.5mol二氧化碳所含有的二氧化碳分子数约为___________。1mol任何物质的质量以克为单位,其数值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或相对分子质量相等;则1mol氧气的质量是___________g。6.02×1023个一氧化碳分子所具有的质量___________g。
(2)酸: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都是H+例如:所以HCl是酸
碱: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都是OH-例如:所以NaOH是碱
盐:由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例如:
现有下列8种物质:①石墨②NaHCO3③Mg④CaO⑤H2SO4⑥Ca(OH)2⑦豆浆⑧乙醇。其中,属于混合物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下同);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_____;属于酸的是___________;属于碱的是___________;属于盐的是___________;
36、现有①水②铁③高锰酸钾④医用75%的酒精⑤湖水⑥过氧化氢六种物质,其中属于混合物的有_____(填序号,下同),属于单质的有_____,属于氧化物的有_____。
37、某同学配制6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NaCl溶液,准备了下列实验用品.回答下列问题:
(1)该同学按下列实验步骤进行:①计算,②称量,③量取,④________(填步骤名称).
(2)配制过程还缺少的一种玻璃仪器是__________(填名称).
(3)计算所需NaCl的质量___g,称量时,NaCl应放在托盘天平的__盘(填左、右)上.
(4)量取蒸馏水操作如下:将蒸馏水注入量筒,待液面接近量取体积对应刻度线时,改用_______(填仪器名称)滴加蒸馏水至刻度线.
(5)若用俯视的方式量取水的体积,所配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会______(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38、酸和碱是两类重要的物质,它们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也是中学化学中重要的学习内容,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图1表示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变化曲线。请从曲线图中获取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1曲线所示,实验操作是按照以上图2中的______(填“①”或“②”)图所示进行,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当反应进行到C点时,烧杯中溶液的颜色由______色变为______色。
(2)若在测定A点pH过程中,错用湿润的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测量结果将______(填“偏大”、“不变”或“偏小”)。
(3)图表示该反应到B点时溶液中存在的离子的情况,请将该图补充完整______。
(4)下列哪种物质能与NaOH溶液发生上述类似的反应,这种物质是______(填序号)。
①HNO3②CuSO4③CaCl2④Fe2O3
(5)小明通过查阅资料得知中和反应的过程伴随着热量释放,若用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固体进行实验验证,却无法得出正确结论,原因是______。
39、某课外活动小组利用稀硫酸测定粗锌中纯锌的含量。现称取粗锌20g,加入到足量硫酸溶液中充分反应(杂质不参与反应),测得数据如下表:
时间/min
| 0
| 3
| 6
| 9
|
粗锌及溶液总质量/g
| 150.4
| 150.2
| 150.0
| 150.0
|
(1)计算反应过程中产生氢气的质量。
(2)根据表中数据计算粗锌中锌的质量分数。
40、小英同学从资料中得知: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经历了漫长、曲折的过程。
(实验回顾)1663年,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将金属汞放在密闭容器里煅烧,打开容器盖冷却后称量,得出的结论是物质的总质量增加了,导致波义耳与质量守恒定律失之交臂。你认为质量增大的原因是__________。1756年,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素夫将金属锡放在密闭容器里煅烧,冷却后在密闭容器里称量,发现总质量和煅烧前没有变化。1774年,拉瓦锡将45.0份质量的氧化汞加热分解,恰好得到了41.5份质量的汞和3.5份质量的氧气,得到了与罗蒙诺索夫相同的结论。
(实验重现)甲、乙、两、丁四个组的同学在老师指导下设计了如下实验来探究“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他们都进行了规范的操作、准确的称量和细致的观察。
(1)A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气球的变化是_____, 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_____。
(2) A、B、C、D四个实验中,化学反应前后一定没有发生改变的是_____(填序号)
①元素的种类②元素的化合价③物质的总质量④物质的种类⑤原子的个数⑥原子的质量
(3)C实验发生的反应是:,该实验体现质量守恒定律的现象是____。
(4)乙、丁两组同学得到的错误结论是“B、D实验说明质量不守恒”。老师引导学生分析了B、D两个实验的原因。你认为B实验不平衡的原因是_____;实验 D中镁燃烧化学方程式____。理论上镁条燃烧后的质量应该比反应前增重,原因是________。
(5)通过上述实验,你得到的启示: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在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应该注意的事项是:______。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