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化学肥料是农作物的“粮食”。下列关于化学肥料的说法正确的是
A.尿素[CO(NH2)2]属于复合肥料
B.大量施用化肥以提高农作物产量
C.铵态氮肥与草木灰混用,会降低肥效
D.棉花叶片枯黄,应施用硫酸钾等钾肥
2、下列关于水资源的认识中,错误的是
A.地球表面约71%被水覆盖,故供人类生产和生活所用的水资源极为丰富
B.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应当爱惜它
C.我国水资源总量虽然比较丰富,但人均水量少
D.水资源的不足将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危机
3、小明在做氯酸钾制取氧气(2KClO32KCl+3O2↑)实验时,绘制了试管中固体物质质量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a点表示氯酸钾的质量
B.b点表示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质量
C.c点表示氯酸钾、氯化钾和二氧化锰的质量
D.d点表示氯化钾和二氧化锰的质量
4、推理归纳是化学学习过程中常用的方法。下列推理合理的是
A.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则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
B.、
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则所有离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
C.化学变化通常伴随发光、放热、颜色变化等现象,则有这些现象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D.离子都带电荷,则带电的粒子一定是离子
5、如图为某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结构示意图中一定是
B.该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C.该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三周期
D.该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
6、下列所示的四个图像能够正确反映对应关系的是
A.红磷燃烧测定氧气含量时的气压变化
B.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
C.加热一定质量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
D.向一定质量双氧水中加入二氧化锰
7、化学知识可以指导生活实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加热煮沸不能降低水的硬度
B.用肥皂水可区分硬水和软水
C.湿衣服在太阳下更容易变干
D.油锅着火时可用锅盖盖灭
8、从宏观、微观符号相结合的视角探究物质及其变化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如图是载人航天器中发生的一微观反应模型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只涉及一种氧化物
B.丁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6
C.该反应的基本类型为置换反应
D.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分子种类不变
9、入冬后,“支原体肺炎”在幼儿园、学校等人群密集的环境内爆发,感染者多头痛、发烧、咳嗽。针对“支原体肺炎”的自我防护措施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室内通风
B.加衣保暖
C.酒精消毒
D.佩戴口罩
10、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X、Y、Z、W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下列关于此反应的认识,正确的是
物质 | X | Y | Z | W |
反应前的质量/g | 20 | m | 16 | 14 |
反应后的质量/g | 4 | 6 | 60 | 50 |
A.参加反应的X与Y的质量比是1:4
B.m的数值为64
C.反应中Z、W的质量变化之比为6:5
D.Y一定是化合物
1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相关操作如下图所示,其中不正确的是
A.检查气密性
B.加热KMnO4
C.收集O2
D.验满O2
12、下列有关碳及其氧化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
B.CO 具有可燃性,可作燃料
C.CO2 有毒
D.用木炭烤火时紧闭门窗容易使人中毒
13、下列是小明在做酸的性质实验时的一些操作,其中不规范的是
A.加氧化铜
B.加稀硫酸
C.加热试管
D.熄灭酒精灯
14、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锶原子的中子数为38
B.锶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2个电子,形成锶离子Sr2-
C.①和②两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
D.③所示的元素位于第三周期
15、为实现二氧化碳的绿色利用,科学家用固碳酶作催化剂设计如下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
A.固碳酶在反应前后性质保持不变
B.转化过程中原子种类和个数均改变了
C.X的化学式为CH2
D.反应②可能有氢气参加反应
16、2023年9月23日,第19届亚洲运动会开幕式在杭州盛大开幕,主火炬全球首创采用零碳甲醇燃料。如图所示是甲醇燃烧的微观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该反应中涉及两种氧化物
B.反应生成丙和丁的质量比为
C.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分子种类都没变
D.甲、乙、丙、丁四种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
17、下图为氟气(F2)与水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B.相对分子质量最大的是F2
C.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
D.生成丙和丁的质量之比为5:8
18、下列关于“不一定”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
B.在各种微粒中,质子数不一定等于核外电子数
C.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不一定是单质
D.氧化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
19、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2Fe+3O2Fe2O3
B.木炭在氧气不足的条件下燃烧 C+O2CO
C.氧化汞受热分解 2HgO=2Hg+O2↑
D.镁条在空气中燃烧:2Mg+O22MgO
20、化学方程式是世界通用的化学用语,以下方程式书写符合事实且书写正确的是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4P+3O2P2O3
B.用稀硫酸洗去附着在试管壁上的铜:Cu+H2SO4=CuSO4+H2↑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4Fe+3O22Fe2O3
D.高温煅烧石灰石制取生石灰:CaCO3CaO+CO2↑
21、全部由原子团构成的物质是
A.
B.
C.
D.
22、节水护水,人人有责。下列标识表示节水标识的是
A.
B.
C.
D.
23、小明发现月饼盒里的脱氧剂部分呈红褐色,查阅资料得知脱氧剂中含有铁粉和活性炭.他猜想这包脱氧剂中可能含有:①Cu和C;②Fe2O3和C;③Fe3O4和C;④Fe3O4、C和Fe;⑤Fe2O3、C和Fe.其中猜想合理的是( )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②⑤
D.④⑤
24、逻辑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A.单质中只含有一种元素,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B.分子可以构成物质,因此物质一定由分子构成
C.氧化物中含有氧元素,则含有氧元素的物质一定是氧化物
D.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因此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5、托盘天秤两端各放一个等质量的烧杯,其中盛有等量等浓度的稀盐酸,天平平衡。向烧杯中同时加入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充分反应后,下列情况不可能出现的是
A.天平平衡
B.只有铁粉剩余
C.只有锌粉剩余
D.天平指针偏向锌粉一边
26、下列跨学科实践活动涉及的化学知识错误的是
选项 | 实践活动 | 化学知识 |
A | 用自制简易净水器净化雨水 | 净化后得到纯水 |
B | 给大棚蔬菜施加气体肥料CO2 | 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
C | 用微型空气质量检测仪测 SO2含量 | SO2属于空气污染物 |
D | 用橡皮泥制作氨分子的结构模型 | 氨分子由氮原子和氢原子构成 |
A.A
B.B
C.C
D.D
27、结合如图所示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一的目的是利用浓氨水的碱性和挥发性,验证______;
(2)实验二中,证明呼出的气体比空气中氧气含量少的操作是向两瓶中分别______;
(3)实验三中,通过测定盐酸和碳酸钠粉末反应前后的质量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前后两次称量结果不一致,原因是没有称量______的质量。
28、火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黑火药在发生爆炸时,发生如下的反应:2KNO3+C+S═K2S+2X↑+CO2↑.其中X的化学式为 ________,在此反应中可做复合肥的物质是 ________.
29、(5分)2014年2月索契冬奥会胜利闭幕。俄罗斯人以其特有的幽默方式弥补了开幕式上的“失误四环”,完美的雪花五环终于绽放!下图便是“奥运五环”的连接方式,若圆和圆相交表示可以反应,“→”表示可以转化。请根据上述所给信息及相关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选择氧气、二氧化碳、氧化铁、铁丝、稀硫酸、氢氧化钡溶液、碳酸钙几种物质中的五种并将其化学式(或主要成分的化学式)填入圆中,也形成一个完美的“五环”,并用“→”
画出几种物质间相互转化的关系;
已知A、B之间发生的是化合反应,该反应的实验现象是 ;
写出有白色沉淀生成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30、(微观探析化学反应的规律是化学科学的核心任务。
(1)金刚石和石墨均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但两者物理性 质差异较大,其原因是构成它们的碳原子________不同。
(2)根据如图的微观示意图(图 1)可得出;参与反应的微粒是________(填微粒的符号)。
(3)近日,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制出一种新型多功 能复合催化剂,通过如图 示意的Ⅰ、Ⅱ、Ⅲ三个环节,将二氧化碳成功转化为汽油。(图中 a、b 分别是两种起始反应物 H2、CO2 的分子结构模型,c、d 是最终制得的汽油中所含物质的分 子结构模型)。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在一定温度、一定压强和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环节Ⅰ除生成 CO 外,还生成了一种常见的氧化物,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反应中, 二氧化碳发生了_________ 反应(填“氧化”或“还原”)。
②认真观察 c 和 d 两种物质的分子结构模型,c 物质的化学式________,c 和 d 的 化学式________(填“相同”或“不相同”)。
③“二氧化碳变汽油”的研究成果,使我国成为此领域的世界领跑者。你认为该成果的现实 意义是________。
31、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下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
族 周期 | ⅠA |
| O | |||||
1 | 1 H 1.008 | ⅡA | ⅢA | ⅣA | ⅤA | ⅥA | ⅦA | 2 He 4.003 |
2 | 3 Li 6.941 | 4 Be 9.01 | 5 B 10.811 | 6 C 12.010 | 7 N 14.0067 | 8 O 15.999 | 9 F 18.998 | 10 Ne 20.179 |
3 | 11 Na 22.989 | 12 Mg 24.305 | 13 Al 26.981 | 14 Si 28.085 | 15 P 30.973 | 16 S 32.066 | 17 Cl 35.452 | 18 Ar 39.948 |
(1)表中第14号元素是_____ ;
(2)查出磷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_____;
(3)原子序数为8和13的元素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_____。
32、考古出土的青铜器表面往往附着一层铜绿(Cu2(OH)2CO3)
(1)青铜属于_______(填“合成材料”或“金属材料”)。
(2)铜绿是铜与氧气及空气中的另外两种氧化物反应生成的。这两种氧化物是什么?_____
(3)写出生成铜绿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33、对物质进行归纳、分类,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小李同学根据已学内容整理了有关 CO2 的知识网络图,如图所示,“→”表示某种物质能和其他物质反应生成箭头所指的物质。
(1)写出物质⑥的颜色_____;
(2)小王同学提出还有其他物质也可以转化为CO2,请你写出一个能产生二氧化碳且属于分解反应的符号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不在小李整理好的网络图中);
(3)CO2 转化为物质⑤的变化在自然界中被称为_____作用,发生这一变化需要_____(选填“吸收”或“释放”)能量;
(4)小李同学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了探究,根据操作和现象,观察蜡烛燃烧过程中的变化,他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有_____(填序号)
A蜡烛燃烧的过程中,既有物理变化也有化学变化
B蜡烛燃烧的过程中,既有物质变化也有能量变化
C燃烧后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发生的是化学变化
D燃烧后的气体在干燥烧杯壁上冷凝成液滴时,发生的是化学变化
34、CO(NH2)2是农业上常用的一种化肥,请根据其化学式计算:
(1)C、O、N、H四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是______。
(2)C、O、N、H元素质量比是______。
(3)CO(NH2)2中N元素的质量分数是(结果保留到0.1℅)______。
(4)30克CO(NH2)2中含有的N元素的质量是______克。
35、自然界中的水广泛用于在生产、生活中,但使用前通常需经过处理。
(1)河水通过沉淀、过滤可除去其中的______杂质;加入______可除去水中的异味和色素。
(2)水中含有较多可溶性______化合物的水叫硬水。生活中常用______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同时起到______的作用。
36、写出下列变化的文字表达式或符号表达式。
①铁丝在氧气中燃烧________;
②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的条件下制取氧气________;
③硫在空气中燃烧________;
④加热氢气和氧化铜,得到水和铜________;
⑤高锰酸钾制取氧气________。
上述反应中,属于分解反应的是____。(填序号)
37、结合如图信息,回答问题(①~⑦为装置序号,a~d为导管口编号)。
(1)装置①中甲仪器的名称:_______。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通常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填装置序号,下同)。
(3)在检验CO2气体时,将气体通入到澄清石灰水中,观察到溶液变浑浊,请用化学方程式解释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原因:_______。
(4)实验室若用装置②作为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若将上述②⑥⑦装置进行组装,则可以测定产生氧气的体积,那么该组合装置导管口的连接顺序是a→_______→_______→b(填导管口编号)。
38、某校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氢氧化钠溶液(H2O、Na+、OH-)中哪一种粒子使酚酞试液变红?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及步骤:
(1)在蒸馏水中滴入2-3滴无色酚酞试液,观察到溶液呈无色。
(2)在食盐溶液中滴入2-3滴无色酚酞试液,观察现象。
(3)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2-3滴无色酚酞试液,观察现象。通过上述实验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1)中观察到溶液呈无色,得出的结论是水分子不能使酚酞试液变红。实验(2)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你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实验(3)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你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
39、“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防止“温室效应”的进一步发展?
40、如图是“电解水实验”的装置图,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2)该反应属于什么基本反应类型?
(3)从该实验能得到什么结论?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