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壬戌(xū)之秋 歌窈窕(tiǎo)之章 飘飘乎如遗(yí)世独立
B. 倚歌而和(hè)之 桂棹(zhào)兮兰桨 击空明兮溯(sù)流光
C. 苏子愀(qiǎo)然 正襟(jīn )危坐 泣孤舟之嫠(lí)妇
D. 余音袅袅(niǎo)山川相缪(liáo)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cáng)也
2、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我们医院大厅设有咨询台,欢迎各位病友垂询。
B. 尽管你只是尽了绵薄之力,我们依然深表感谢。
C. 朋友从湖南老家捎来了坛子辣椒,我推辞不了,只好笑纳。
D. 他身为武当弟子,却做出这般有辱门风的事情,真是忝列门墙。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艺术往往能让人充满浪漫主义情怀,许多画家常常在生活中放浪形骸,不修边幅。
B.情随事迁,人的心情不同,对所遇到的事也就会有不同的感受。
C.在迷人的天山牧场游目骋怀,我眼前的美景宛若幅风景画。
D.这股带着潮气的风经胶东半岛的崇山峻岭的阻拦过滤,只剩下凉爽和惬意。
4、下列哪些人物处于魏晋时期?( )
A.王安石
B.王羲之
C.王衍
D.贾谊
E.谢安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例句“空以身膏草野”中的“膏”用法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①完璧归赵②秦王恐其破璧③宁许以负秦曲④毕礼而归之⑤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⑥宜皆降之
⑦何久自苦如此⑧大将军邓骘奇其才⑨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⑩太夫人急止人哭
A. ①④⑥⑧ B. ②③⑤⑦ C. ④⑥⑨⑩ D. ②④⑦⑨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火车穿越的身与心
阿来
离开格尔木,从海拔4100多米的玉珠峰车站开始,我们一路都在用汽车追赶试运行的火车,借此反复感受青藏高原上从未有过的机械与钢铁巨大力量的冲击。
我驾驶着吉普在高旷的青藏路上奔驰,一次次冲到火车前方,等待火车蜿蜒着驶近,感受火车从面前不远处轰隆着经过时,脚下的地面传导到心中的轻轻震颤,再目送它从某个山口处消失。
然后,一踩油门,开始新一轮的追赶。这样直到海拔高度达到5000米以上的唐古拉山。
当我看到铁路在高原灿烂的阳光下强劲地延伸,火车在亮闪闪的两股铁轨上呼啸而至时,内心的感觉远非兴奋这样的字眼可以形容。20世纪80年代刚刚工作时,去一个一百来公里的地方,只能牵着马,驮着行李与书籍,翻越两座雪山,徒步行走三天时间。后来,我坐着汽车、火车、轮船、飞机去过了很多地方。记得在科罗拉多州的某个地方,在美国的高原上,有一天开着汽车在高速公路上驱驰,公路两边的金黄秋草中不断有马匹出现,草原尽头是裸露着岩石筋骨的落基山脉,这景色自然就触发了一个旅人的思乡病,让我想起了景色相仿的青藏高原。有一次,在公路与铁路交叉处,我们停下车来,看长长的铁路线上,长长的一列火车在草原和积雪的山脉之间蜿蜒而过。那时,我就想,要是也有这样一条铁路穿过青藏高原,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当即,我就要求朋友帮忙退掉机票,要坐这条线上的火车,穿过落基山脉,直到美国的西部海岸。
这是一种情感的代入法,这样,几乎就有了在青藏高原上乘坐火车的感觉。没有想到的是,才过了几年,就在青藏高原真切地看到火车奔跑了。
此次青藏之行前,我正在我的小说中写到一种新型的交通工具——马车在一个藏族村庄的出现:
此前村子里有马,也有马上英雄的传奇,但是没有车,没有马车。其实,不只是这个村子,方圆好几百里,上下两三千年,这个地区都没有这个东西。
但是,有一天,突然就有马车出现了。
我怀着欣喜的心情,用天真的笔调在小说中描述这些新事物出现。而且,也正是在文字展开的时候,的确真切地体味到这些事物一出现,生活就不再是原来的样子了。我在另一篇小说中这样描述一座小水电站的出现:“一双从来没有写下过一个字母的手合上了电闸,并把整个村落的黑夜点亮时,大家都有一种如在梦境的感觉。可这真是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光亮”。
这种光亮出现了,世界的面貌与人的内心都因此发生深刻的变化。是的,“变化”,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是多么热爱这个字眼,而又深受着它的驱迫啊!
不同的交通工具带来不同的速度,不同的速度带来完全不同的时间感与空间感。从唐古拉山下来,离开藏北重镇那曲,我们暂时离开了铁路线,去到纳木措。坐在湖边,听水波拍击湖岸,非常有重量的火车所带来的速度感与因此而起的兴奋感就消失了。望着湛蓝的湖水,湖对岸念青唐古拉山那些亘古如此的雪峰就度到心中来了。晚上宿在帐篷中,听风声呼呼地从半空中掠过,恍然看见传说中的巨灵披着宽大的黑色大氅在星空下飞翔。于是,身心又重新沉浸在古老的西藏了。
醒来之后,似梦非梦的感觉消失了。穿上衣服来到曙色一点点降临的湖边,白天那些喧哗的游人消失了,湖岸深处,那些深浅不一的岩洞有修行者的灯火在闪烁,身体处于这亘古的寂静之中,脑子里却轰轰然有火车隆隆地奔驰。几天来高度的兴奋过后,这时,身体的内部突然有一种撕裂感。这在我,是一种熟悉的感觉。从理性上讲,我们应该为每一件新事物的出现而欢呼,而深受鼓舞。与此同时,在身体的深处,血液中有种古老的东西会起作用,会拉响警报,提醒我们出现了某种危机。这种感觉的出现是因为一些具体事情吗?是的,就在短短的半天时间里,就在纳木错,看到的种种情形,有理由让我们感到处理不好,好的变化也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关于这一切,大家都说得够多了。我真正想说的是,对于本人这样的青藏高原的土著来说,选择的理性与本能的感性不需要理由也会在身体中冲突起来,让人体会到一种清晰的撕裂的隐痛。因为血液深处,会对即将消失的东西有一种深深的眷恋。整个青藏高原已经不可逆转地与现代文明遭逢到一起,而在身体内部,那些遗世独立的古老文化的基因总要顽强地显示自己的存在。
天一亮,当我们重新回到青藏线上,心中那些模糊不清的情绪就消失了。虽然我知道,某一天置身于某一种特别的情境中间,这种情绪或者又会重新涌上心头。但一路往南,拉萨在望,看到铁路在渐深渐低的峡谷中穿过一个个正在播种的村庄,我们的心情又像汽车得到越来越多氧气的引擎,欢快而高亢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标题点明了文章是写追随火车在青藏高原穿行时自己的感受和思考,“穿越”一词蕴含空间和时间的双重意味,引人思索。
B. 文章开头写“我”驾驶汽车在青藏高原上一轮轮地追赶火车,或急速奔驰或静心感受,描写细腻真切,叙述节奏张弛有度。
C. 夜宿纳木措,湛蓝的湖水、念青唐古拉山的雪峰、呼呼掠过的风声以及传说中的巨灵等描写渲染了青藏高原的古老与神秘。
D. 文章先叙后议,借助“变化”和“不同的交通工具”带来的不同感受,由叙述自己的经历自然地过渡到理性地审视和思考。
【2】请简要分析文中“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3】文章在叙述追赶火车的过程中穿插了过去的经历和自己的小说等内容,有什么作用?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君子周而不比,__________________。
(2)益者三友,__________________。
(3)友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益矣。
(4)友便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损矣。
(5)__________________,小人比而不周。
(6)__________________,不以人废言。
(7)君子不以言举人,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雕刻金石为喻,论证了坚持学习的重要性。
(2)李商隐在《锦瑟》中借用庄周和杜宇的典故,表达自己迷惘又失落的内心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国古典诗词中“东风”一般指春风或者代指春天。该词在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按要求写出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
(1) ,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呜呼! , ,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苏洵《六国论》)
姜夔《扬州慢》中用对比手法借扬州街道写出盛衰之感的句子是 , 。
(2) ,齐彭殇为妄作。(王羲之《兰亭集序》)
有志与力, , ,亦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里写自己回乡后喜话家常、以琴书为伴的句子是 ,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岳阳楼记》中写“迁客骚人”在观赏洞庭湖时的不同心情,在阴雨绵绵的日子里心情是“________”,而在春和日丽的日子来心情是“________”。
(2)屈原在《离骚(节选)》中以“________”句表达自己因为崇尚美德而被约束,但以“________”句表达自己至死而不悔的献身精神。
(3)“文章憎命达”,这是杜甫对李白的评价,而他自己又何尝不是这样呢?《登高》中他用“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高度概括了自己一生的颠沛流离的生活。
11、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在《春江花月夜》中,张若虚写下“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后,进而慨叹江月有恨,流水无情“________,________”,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
(2)至情往往用朴素的语言表达。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开篇就用“十年生死两茫茫。________,________”直接抒发了对亡妻无法抑制的思念。
(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面对他人的非议,王安石以盘庚为榜样,“不为怨者故改其度,________,________”。
(4)如果你有机会登五岳之首观日出,可能会看到姚鼐在《登泰山记》中描写的“日上,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
12、阅读下面这首南唐词,完成下面小题。
山花子
李璟
菡萏①香消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②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栏干。
(注)①菡萏:出自《尔雅》,荷花别称。②鸡塞,即鸡鹿塞,古塞名。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以“残”字统摄全篇,起笔既暗含荷花之美好,又突出香消叶残之惨状。
B.秋风在绿波间回旋,似乎无情之物也因为零落景象而愁苦徘徊。
C.韶光已逝,容颜老去,词人不仅写出自然季候之残,还写出人生消逝的哀感。
D.下片描写思妇形象,无限悲情却以“倚栏干”三字收尾,戛然而止留有余韵。
【2】王安石与黄庭坚论词时,认为“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两句是南唐词中最好的两句,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弘,字和季,沛国人也。起家太子门大夫,累迁宁朔将军、监幽州诸军事,甚有威惠,寇盗屏迹,为幽朔所称。以勋德兼茂,封宣城公。
太安中,张昌作乱,弘率前将军赵骧等讨昌,自方城至宛、新野,所向皆平。时荆部守宰多阙,弘请补选,帝从之。弘乃叙功铨德,随才补授,甚为论者所称。弘表曰:“盖崇化莫若贵德,则所以济屯,故太土立德,其次立功也。顷者多难,淳朴弥凋,臣辄以征士伍朝补零陵太守,庶以惩波荡之弊,养退让之操。臣以不武,前退于宛,陶侃、皮初戮力致讨,荡灭奸凶,若不超拔,无以劝徇功之士,慰熊罴之志。”朝廷以初虽有功,襄阳又是名郡,名器宜慎,不可授初,乃以前东平太守夏侯陟为襄阳太守,余并从之。陟,弘之婿也。弘下教曰:“夫统天下者宜与天下一心化一国者宜与一国为任若必姻亲然后可用则荆州十郡安得十女婿然后为政哉。”乃表“陟姻亲,旧制不得相监”。诏听之。
弘于是劝课农桑,宽刑省赋,岁用有年。弘尝夜起,闻城上持更者叹声甚苦,遂呼省之。兵年过六十,羸疾无襦。弘悯之,乃谪罚主者,遂给韦袍复帽,转以相付。益州刺史罗尚为李特所败,遣使告急,请粮。弘移书赡给,而州府纲纪以运道悬远,文武匮乏,欲以零陵一运米五千斛与尚。弘曰:“诸君未之思耳。天下一家,彼此无异,吾今给之,则无西顾之忧矣。”遂以零陵米三万斛给之。尚赖以自固。
陈敏寇扬州,引兵欲西上,弘以侃为前锋,委以讨敏之任。侃与敏同郡,又同岁举吏,或有间侃者,侃遣子及兄子为质,弘遣之曰:“贤叔征行,君祖母年高,便可归也。匹夫之交尚不负心,何况大丈夫乎!”陈敏竟不敢窥境。永兴三年,诏进号车骑将军。弘每有兴废,手书守相,丁宁款密。所以人皆感悦,争赴之,咸曰:“得刘公一纸书,贤于十部从事。”弘卒于襄阳。士女嗟痛,若丧所亲矣。
(选自《晋书•刘弘传》)
【1】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荆部守宰多阙 阙:空缺
B.庶以惩波荡之弊 惩:阻止
C.无以劝徇功之士 徇:追求
D.遂呼省之 省:反省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臣辄以征士伍朝补零陵太守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B.弘悯之,乃谪罚主者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遂呼省之 愿大王少假借之
D.侃与敏同郡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统天下者/宜与天下一/心化一国者/宜与一国为任/若必姻亲然后可用/则荆州十郡/ 安得十女婿/然后为政哉。
B.夫统天下者/宜与天下一心/化一国者/宜与一国为任/若必姻亲然后可用/则荆州十郡/安 得十女婿/然后为政哉。
C.夫统天下者/宜与天下一心/化一国者/宜与一国为任/若必姻亲然后可用/则荆州十郡/安 得十女婿然后为政哉。
D.夫统天下者/宜与天下一/心化一国者/宜与一国为任/若必姻亲然后可用/则荆州十郡/ 安得十女婿然后为政哉。
【4】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刘弘功勋德行的一组是( )
①甚有威惠,寇盗屏迹 ②戮力致讨,荡灭奸凶 ③陟姻亲,旧制不得相监 ④劝课农桑,宽刑省赋 ⑤给韦袍复帽,转以相付 ⑥弘以侃为前锋,委以讨敏之任。
A.①③⑥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③④⑥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弘监管幽州军事时,他用威严和恩德,使盗寇绝迹;太安年间,他率前将军赵骧等所向披靡,平定了张昌的叛乱。
B.益州遭受危难之时,州府的官员以路程遥远,人力不足,准备运给罗尚请求的五千斛米,刘弘却拨出三万斛米支援,使益州防守得以稳固。
C.刘弘看见老兵年过六十,身体瘦弱有病,又没有棉衣。及时处罚了克扣打更士兵的官吏,并拿出皮衣和厚帽子,托人转送给老兵。
D.陈敏进犯扬州时,刘弘让陶侃为前锋,把讨伐陈敏的重任交给他。有人离间时,陶侃让 他的儿子和侄儿前去作人质,可刘弘让他们回去了。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弘乃叙功铨德,随才补授,甚为论者所称。
(2)弘于是劝课农桑,宽刑省赋,岁用有年。
(3)弘每有兴废,手书守相,丁宁款密。
【7】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称赞道“晋保江东以存中国之统,刘弘之力也。”请结合本文,概括分析这样评价的原因。
14、社会生活中,本真的人格受到许多赞美,这是否意味着把道德规范内化就不再是完美人格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