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白山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依次填入文段中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对于阐释古典文化遗产,孟子曾有一个极为形象生动的说法,

           

    ①与古人对话,也就是更好地了解我们自身的途径

    ②因此尽可能地回到古人所处的时空之中,了解他们在特定时空中所具备的智慧、修养、节操、观念等

    ③其道理就在于,一方面,文化发展自有其渊源流变

    ④另一方面,时代有变迁,环境有转换,古今之间又不尽相同

    ⑤即交友不限于当代贤达,还要与古人交友

    ⑥除了能够增益知识,也有利于我们开阔胸襟,提升自我。

    A. ②④⑥⑤①③   B. ③①②⑤⑥④

    C. ④⑥⑤①③②   D. ⑤③①④②⑥

  •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水》选自《庄子》。庄子,战国中期宋人,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学的创立者,与老子并称“老庄”。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纪传体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为孔子修订的《春秋》所作的传。

    C.沈从文的《边城》是我国“乡土文学”的优秀作品,它以翠翠与天保、傩送的爱情为线索,表达了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

    D.《一个人的遭遇》的作者是苏联作家肖洛霍夫,他于196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代表作有《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等。

  • 3、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虞常果张胜  引:招供   B. 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胜白 候:拜访

    C. 系张胜   收:速捕   D. 相与谋劫单于母氏归汉   阴:阴谋

  • 4、下列有关《诗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有“诗三百”之称。

    B.《诗经》为我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滥觞,汉代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列为五经之首。

    C.《诗经》依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又称为“国风”,艺术成就最高。

    D.《诗经》中“雅”分“大雅”和“小雅”,作者多属贵族阶级;诗作以歌颂和维护其统治为基本倾向。《采薇》是《大雅》中的一篇。

  • 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①对于孩子们的情感,笔者不想妄自菲薄,但对于“因爱生恨”之说也着实不敢苟同。

    ②三国时魏的嵇康、阮籍纵情山水,放浪形骸,是有他们特定的政治原因的。

    ③让农民工拿到劳动报酬,回家过上团圆年,是我们必须要守住的公平正义底线,也是每个相关方责无旁贷的责任。

    ④大胆果断的人往往能抢得先机,瞻前顾后、犹豫不决的人则容易被社会淘汰。

    ⑤内地雪灾十分严重,数以万计灾民如涸辙之鲋,受断电断粮之苦,正需要大家伸手援助。

    ⑥他在教学方面有一些建设性的思想,但卓尔不群,所以没有得到同事们的一致认同。

    A. ①③④   B. ②④⑤   C. ①③⑤   D. ②④⑥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

    2016年1月13日,中国著名语言学家、文字学家周有光迎来了111岁大寿。这位文化界的名人一生经历可谓充满传奇,精彩异常。11日上午,周有光外甥女毛晓园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舅舅在百岁之后仍然思路清晰、眼界开阔,只是这两年身体确实比以前差了一些,“他还一直关心国家、世界上发生的大事”。

    周有光十岁时,随全家迁居苏州,进入当时初始兴办的新式学堂读书。后来,与同为语言学家的吕叔湘成为同学。1923年,成绩优异的周有光中学毕业,在亲友资助下,来到上海圣约翰大学就读。

    1925年,周有光改入光华大学继续学习。大学毕业后,他与夫人张允和同往日本留学。1935年,周有光放弃日本的学业返回上海,任教光华大学。在此后十多年的时间里,他基本都在经济、金融领域工作,并出国任职。解放后,放弃了海外优裕的生活,毅然选择回国。

    在周有光的工作经历中,最为人熟知的或许就是他参与“汉语拼音方案”的工作。有资料称,是周有光主导建立中国汉语拼音体系,他也因此被称为“汉语拼音之父”。

    1955年10月,时任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的周有光到北京参加全国文字会议,为期一个月的会议结束后,组织上通知他到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工作。就这样,周有光在50岁左右时,改行专职研究语言学,并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改行之后的周有光到北京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参加拟定拼音方案的工作,在三年的时间内,周有光认认真真工作,深入语言学和文字学的研究。在与他人的通力合作下,该方案最终于1958年正式公布。之后,周有光又提出了“文字三相分类法”(符形、语段、表达法),并把汉字的传播历史分为“学习、借用、仿造、创造”四个阶段,对汉字文字学的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

    在周有光的传奇人生中,还有这样一段为人津津乐道的趣事,他曾经做过爱因斯坦的“陪聊”,他们见过两次。周有光是极少见的和爱因斯坦聊过天的中国人。

    在《周有光百年口述》-书中,周有光这样描述:“打完仗,何廉到美国,我也到美国,他到普林斯顿大学做研究教授,爱因斯坦也在普林斯顿大学做研究教授。他跟我说:‘爱因斯坦现在空闲得不得了,想找人聊天,你高兴跟他聊天吗?’我说:‘当然很高兴。’这样就两次去访问爱因斯坦。我们是一般的谈话,当时的国际形势,当时美国发生的情况,随便讲讲。为什么我会把这个事情忘掉呢?因为谈话内容没有特点。这是一个遗憾的事情,也不可能有特点,因为他的研究方向跟我不一样。我跟爱因斯坦谈过两次,只是随便的聊天,没有学术性的,所以我就不放在心上。……”

    到了晚年,乃至年过百岁之后,周有光仍然精神健旺,没有停止思考,先后出版《周有光文集》《朝闻道集》《拾贝集》等作品,撰写了大量兼具学术性与通俗性的文章、文化批评家解玺璋曾这样评价道:“他达到了勇者无惧的境界。”

    在叶芳的眼中,周有光既是一位思维敏锐的学者,也是一位宽厚待人的老人,“他过生日,有很多人去看望他。他现在身体很弱,坐那么长时间听别人说话是很耗费体力的,但他特别宽容,不会阻止别人说话,静静等着人家离去。这是一种很高的人格”。

    周老先生自己说过,“我从来都是把坏的东西尽快忘掉,记住的都是生命中有趣的、美好的事情。”叶芳说,周有光对世界新奇的东西总是充满好奇心,“他很多次提到高铁发展给人们带来的便利,也非常想坐一次高铁回常州老家,但他心里知道,再也不可能做这样的长途旅行了。”

    中评网称周有光具有“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苏培成称其“敢于说真话、说实话”;《晶报》也称他“敢讲一般人不敢讲的话”。

    (选自中国新闻网,有改动)

    【相关链接】周有光,原名周耀平,1906年1月13日出生于江苏常州青果巷。他是著名语言学家、文字学家、经济学家,通晓汉、英、法、日四种语言。他在语言文字学和文化学领域发表过《中国拼音文字研究》《汉字改革概论》《世界字母简史》等30多部专著,论文300多篇,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1周有光在语言文字学领域做出了许多突出贡献,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主导建立汉语拼音体系,参与制定汉语拼音方案,被称为汉语拼音之父。

    B. 总结文字发展规律,提出“文字三相分类法”,并把汉字的传播历史分为“学习、借用、仿造、创造”四个阶段。

    C. 著作等身,发表过30多部语言学专著,300多篇论文,产生了广泛影响。

    D. 周有光具有“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敢于说真话,说实话。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怡当的两项是(  )

    A. 周有光十岁时,进入新式学堂读书。中学毕业后,曾先后在上海圣约翰大学、光华大学就读。他与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是同学。

    B. 在周有光的百年人生中,曾经陪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聊过天,见过两次面,周有光也因此成为唯一和爱因斯坦聊过天的中国人。

    C. 晚年的周有光,仍然笔耕不辍,勤于思考,先后出版了多部作品,撰写了大量既具学术性又具通俗性的文章。

    D. 周有光对新奇的事物总是充满好奇心。叶芳说过,周老从来都是把坏的东西尽快忘掉,记住的都是生命中有趣的、美好的事情。

    E. 本文记叙了周有光的传奇经历、语言文字学贡献及晚年生活,表现了周老热爱国家、勤于思考、淡泊名利、宽以待人的优秀品格。

    3文中多处引用他人及媒体对周有光的评价,这有何作用?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___________ ,依依墟里烟。(陶渊明《归园田居》)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________________ 。(王羲之《兰亭集序》)

    (3)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____________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4)《氓》中用桑树起兴,形容女子容颜靓丽的句子是:“__________ ,_______ 。”

    (5)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 ,_______ ”借长江来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

  • 8、根据课文默写。

    (1)杜甫在《登高》中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顽强抗争的精神。

    (2)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赞扬了“同学少年”关心国事,敢于写出抨击时政文字的革命精神。

    (3)陶渊明《饮酒(其五)》中,表现诗人怡然自得、恬淡闲适、热爱自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人王湾《次北固山下》中有一个对偶句,蕴含着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____________”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____________”,则说明李蟠的儒学素养。

    (2)苏轼在《赤壁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婉转悠长、延绵不尽的乐声之美。

    (3)荀子在《劝学》中,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状况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擅长运用对比手法说理,如文章先说良马跳跃一次,不能超过十步,然后就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与其对比,说明学习需日积月累。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非常赞同曾皙的观点,因为他描绘了一幅太平盛世的蓝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路唱着歌回家。

    (3)古人经常在诗词歌赋中使用“江”这一意象表情达意,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根据提示,用课文原文填空。

    ①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两句,以感叹的方式收束对蜀道凶险的描写,转入后文对人事的关注。

    ②杜甫《登高》中用______写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加难以排遣,因而吟叹______

    ③白居易的《琵琶行》中____________两句写昔日的琵琶女身价很高,引来了众多纨绔子弟的追捧。

    ④《师说》中总结“师道不复”的原因,揭示士大夫不愿从师心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人借历史影射现实,说朝廷的失败,金人的南侵,国家的耻辱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渐渐地被人们淡忘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李清照的《声声慢》十四个叠字层层铺叙,分三个层次,由外而内,由浅入深,把词人内心深处的悲哀、孤独、寂寞、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的诗句: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杂诗十二首(遥遥从羁役)

    陶渊明

    遥遥从羁役,一心处两端。掩泪泛东逝,顺流進时迁。

    日没星与昴①,势翳西山巅。萧条隔天涯,惆怅念常餐。

    慷慨思南归,路遐无由緣。关梁难亏替②.绝音寄斯篇。

    注:①星与器(mǎo):二十八智之二宿,星宿与昂宿。这里泛指星空。②亏替:损坏;废除。“难亏替”指因损坏面难以逾越。

    1下列对于诗歌内容与表达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泛东逝”是指在东去的江河之上泛舟远行,“掩泪”意同《离骚》中的“掩涕”。

    B. 太阳落山了,星辰也被西山遮蔽,天色暗淡,景中蕴含了作者的痛苦与压抑之情。

    C. “萧条”景中含情,“惆怅”直抒胸臆,“天涯”并非写实,更多表现的是心理距离。

    D. 诗人每当想起南归,就情绪激昂,但是没有闲暇,也没有缘由回家,因而内心痛楚。

    E. 末句点明了本诗的写作缘由,是因为长时间与家人断绝音信,就写了此诗寄回家乡。

    2诗的开头两句是什么意思?在全诗中有怎样的作用?试简要概括。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徐渭,字文长,为山阴诸生,声名藉甚,屡试辄蹶。中丞胡公宗宪闻之,客诸幕。文长每见,则葛衣乌巾,纵谈天下事,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威镇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得白鹿,属文长作表。表上,永陵喜。公以是益奇之。

    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视一世士无可当意者。然竟不偶。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蘖,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穷览朔漠。其所见山奔海立、沙起云行、雨鸣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其胸中又有勃然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故其为诗,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寒起。虽其体格时有卑者然匠心独出有王者气非彼巾帼而事人者所敢望也。文有卓识,气沉而法严,不以模拟损才,不以议论伤格,韩、曾之流亚也。文长既雅不与时调合,当时所谓骚坛主盟者,文长皆叱而奴之,故其名不出于越,悲夫!

    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张太史元汴力解,乃得出。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显者至门,或拒不纳。时携钱至酒肆,呼下隶与饮。或自持斧击破其头,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然文长以不得志于时,抱愤而卒。

    石公曰:先生数奇不,遂为狂疾;狂疾不已,遂为囹圄。古今文人牢骚困苦,未有若先生者也。虽然,胡公间世豪杰,永陵英主,幕中礼数异等,是胡公知有先生矣;表上,人主悦, 是人主知有先生矣,独身未贵耳。先生诗文崛起,一扫近代芜秽之习,百世而下,自有定论,胡为不遇哉?

    梅客生尝寄予书曰:文长吾老友,病奇于人,人奇于诗。余谓文长无之而不奇者也。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悲夫!

    (摘选自袁宏道《徐文长传》,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虽其体格A时有卑者B然匠心独出C有王者气D非彼巾帼E而事人者F所敢望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文中指恰逢、正好,与《陈涉世家》中“会天大雨”的“会”字含义相同。

    B.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文中代指朝廷。古代朝廷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

    C.竟,文中指竟然,与成语“有志者,事竟成”中的“竟”字含义不同。

    D.已,文中指停止、穷尽,与《劝学》中“学不可以已”的“已”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时胡宗宪权重威严,将士们参见时都跪下回话、不敢抬头,态度卑微,独徐文长以傲岸态度对待胡公。

    B.徐文长足智多谋,喜欢出奇计,谈论用兵方略往往切中要害,却仕途无望,于是纵情山水,游历各地。

    C.徐文长因猜忌杀害妻子,被判死刑,后经张元汴极力营救,得以出狱,但他却因此而大受打击,越发消沉。

    D.本文叙述徐文长不得志于时的生平经历,表露出作者对徐文长才气性情的激赏以及对其遭遇的同情惋惜。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长每见,则葛衣乌巾,纵谈天下事,胡公大喜。

    (2)其胸中又有勃然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

    【5】徐文长的奇特之处表现在哪里?请结合材料进行概括。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作文

    以“起点”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2)不少于800字;(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