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语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秦伯说,与郑人盟 失其所与,不知
B. 秦王还柱而走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C.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D.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2、下列各句中加横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要继续巩固教育实践活动成果,以旷日持久、驰而不息的决心和毅力,把作风建设不断地引向深入,把从严治党务必落到实处。
②政府内部离心离德,议员们各有想法,任期仅有半年的奥巴马急欲留下政绩,不仅迄今乏善可陈,而且还陷入左支右绌的窘境。
③市民们在怨天尤人抱怨国民素质低的同时,也应该深刻反思自己对红灯视而不见,横穿马路、跨越防护栏等不可理喻的行为。
④我国最大的商业保险集团——中国人寿的一张宣传画上是一个厚重轩昂的青铜大鼎,其寓意是中国人寿一言九鼎,决不食言。
⑤长期以来,因为缺乏有效的法律规范以及科学的评价体系,对收藏市场的监管滞后,参与人员鱼龙混杂,欺诈之事时有发生。
⑥一篇文章要文质兼美,内容和形式相辅相成密不可分,要是一篇文章缺乏内涵,那么即使文笔很不错,也不具长久的生命力。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3、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是受中国古代诗词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的愁心。
B. 诗人运用比喻、拟人、借代、互文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康桥那特有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自己那追梦般的思念之情。
C. 诗人在《沁园春 长沙》中上阕写景:描绘湘江绚烂多彩的秋色图,作者从眼前的山、枫林、江水等个别之景而联想到世上一切万物.
D.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个诗句的常序应当是“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4、下列各句中的古代文化常识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青衫: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感情。
B. 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向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 的地区为河东
C.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敲扑,古代的刑具,长的叫“敲”,短的叫“扑”。
D. 六艺经传: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乐》久已失传,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舞幽壑之潜蛟 侣鱼虾而友麋鹿
C.穷山之高而止 吾从而师之
D.顺流而东也 西望夏口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我们所要传达的情意是和当时当地的外局相配合的。你用文字把当时当地的情意记了下来,如果在异时异地的圜局中去看,所会引起的反应很难平合于当时当地的圜局中可能引起的反应。文字之成为传情达意的工具常有这个无可补救的缺陷。于是在利用文字时,我们要讲究文法,讲究艺术。文法和艺术就在减少文字的“走样”。
在说话时,我们可以不注意文法。并不是说话时没有又法,而是因为我们有着很多辅助表情来补充传达情意的作用。我们可以用手指指着自己而在话里吃去一个“我”字。在写作时却不能如此。于是我们得尽量的依着文法去写成完整的句子了。不合文法的字词难免引起人家的误会,所以不好。说话时我们如果用了完整的句子,不但显得迂阔,而且可笑。这是从书本上学外国语的人常会感到的痛苦。文字是间接的说话,而且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当我们有了电话,广播的时候,书信文告的地位已经大受影响。等到传真的技术发达之后,是否还用得到文字,是很成问题的。
这样说来,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了。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文字呢?
我还想在这里推进一步说,在面对面社群里,连语言本身都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工具。语言本是用声音来表达的象征体系。象征是附者意义的事物或动作。我说“附着”是因为“意义”是靠联想作用加上去的,并不是事物或动作本身具有的性质。这是社会的产物,因为只有在人和人需要配合行为的时候,个人才需要有所表达;而且表达的结果必须使对方明白所要表达的意义。所以象征是包括多数人共认的意义,也就是这一事物或动作会在多数人中引起相同的反应。因之,我们绝不能有个人的语言,只能有社会的语言。要使多数人能对同一象征具有同一意义,他们必须有着相同的经历,就是说在相似的环境中接触和使用同一象征,因而在象征上附着了同一意义。因此在每个特殊的生活团体中,必有他们特殊的语言,有许多别种语言所无法翻译的字句。
语言像是个社会定下的筛子,如果我们有一种情意和这筛子的格子不同也就漏不过去。我想大家必然有过“无言胜似有言”的经验。其实这个筛子虽则帮助了人和人间的了解,而同时也使人和人间的情意公式化了,使每一人、每一刻的实际情意都走了一点样。我们永远在削足适履,使感觉敏锐的人怨恨语言的柬缚。唐朝诗人李贺要在这柬缚中去求比较切近的表达,难怪他要呕尽心血了。
于是在熟人中,我们话也少了,我们“眉目传情”,我们“指石相证”,我们抛开了比较间接的象征原料,而求更直接的会意了。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惟一象征体系。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论文字下乡》)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字的“走样”,指的是文字所要传达的情意和当时当地的外局不完全符合的情形。
B. 不合文法的字词常常引起他人的误会,这是从书本上学外国语的人常会感到的痛苦。
C.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它会使人和人之间的情意公式化,从而束缚人们对情意的表达。
D. 声音、表情、动作都是传情达意的象征体系,只是前者比较间接,后二者更直接。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文字的缺陷和乡土社会的特点两个方面,分析了乡土社会不采用文字的原因。
B. 第二段将文字和语言作比较,证明了使用文字时讲究文法和艺术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C. 文章阐述乡土社会对待语言的态度,进一步论证了乡土社会不用文字的现实合理性。
D. 第五段用李长吉呕心沥血苦吟的典故,为语言束缚人们传情达意的观点提供了例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利用文字进行写作时,不管怎样讲究文法,讲究艺术,我们也不可能完全地传情达意
B. 只要传真技术还无法让人超越时空利用表情辅助语言来传情达意,文字就还会被人们使用
C. 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不是“愚”的表现,所以只教会乡下人识字并不能根治他们的“愚”。
D. 在熟人中我们的话少,是因为大家彼此熟悉了解,心有灵屋一点通,不需要借助语言表达。
7、按要求填空。
(1)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夸张之笔、对举之句,极写洞箫悲曲的感染力。
(2)杜康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酿酒始祖”,后世多以“杜康”借指美酒,“杜康”一词也经常在古诗词中出现,如“_________?_________”。
(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仙人们衣冠华丽,行为飘逸潇洒,降临人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4)《劝学》中开头连用几个比喻强调了学习的重要作用,并顺势推出“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强调了广泛学习并不断省察自己的重要性。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代对人的称呼大有讲究,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一句以字称人,表其德行,表达词人对英雄豪杰的赞叹之情:“____________”一句以小名称人,从中我们可以读出京口当地百姓对于该人物的亲切与自豪之感。
(2)《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3)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风”“雨”意象来抒发情感的名句,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氓》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河流与湿地的有界来喻示爱情的终结和痛苦的无边。
(2)曹操在《短歌行》中引用《诗经》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对人才的渴慕。
(3)《归园田居(其一)》中用远景镜头描绘出村庄的平静、朦胧和安详的特点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4)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________,________”批评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的《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描绘秋天落叶飘摇的悲凉之景,“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则直述自己身体不好还孤身登高。
(2)《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3)苏轼《赤璧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侧面描写表现箫声的悲凉与幽怨。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_______,________”两句,沉痛地写出了女子没有什么过错,而男子行为前后不一致的情形。
(2)《离骚》中,屈原通过加高自己的帽子和加长自己的佩带表明要使自己的品格更加高洁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3)《离骚》中体现诗人要坚持美与善的理想和坚定信念,至死不改变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12、《沁园春·长沙》的上阕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用了哪些描写手法?请具体分析。
13、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以为轮 无以至千里
B.蚓无爪牙之利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C.风雨兴焉 圣心备焉
D.登高而招 吾尝终日而思矣
【2】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微斯人,吾谁与归 B.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本文语言很有特色,试进行赏析
【4】《劝学》能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论证时手法极其灵活自然,请结合文本举例分析。
1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起跑、加速、途中、冲刺、撞线,在2021年8月8日结束的第32届东京奥运会男子100米半决赛中,32岁的“中国飞人”苏炳添以9秒83的成绩闯进决赛,创造了新的亚洲百米纪录!无疑,这是一种速度的爆发。“燃”,不止是速度!在心灵与身体的痛苦中,有人满怀希望奋进;在青春的战场上,有人尽情挥洒汗水付出;在成功与失败的交织中,有人不顾一切成长……
年轻人,就应该让自己的小宇宙燃烧,而不应该说什么“佛系”!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的看法并与同龄人共勉。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