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中国机动车数量高速增长,导致人们的驾车文明程度不高,确实到了推动依法文明驾车,建立与中国机动车发展相适应的现代交通秩序的时候了。
B.孩子看电视、玩电脑的时间过长与近视有关,除此之外,光度不够也会引起近视。
C.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地区,由于高原低氧环境引起的人体低氧性疾病,统称为“高原病”。专家指出,感冒、发高烧、过度疲劳等都是造成“高原病”的诱发因素。
D.进入新世纪以后,人类能否实现和平,取决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世界走势的清醒判断和理智使用自由力量的能力。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尽心焉耳矣
B.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D.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神。
B.两年呕心沥血,七百多个日夜的艰苦奋战,粤川人民携手完成的是一次沧海桑田的改变。
C.当今学术界仍然存在着一些的不端行为,抄袭、剽窃、造假蔚然成风。
D.鲁迅先生的很多杂文都是短小精悍,内容深刻,极富感染力和战斗力。
4、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 子卿尚复谁为乎?
C. 见犯乃死,重负国 D. 为天下笑者,何也?
5、宝玉给黛玉起的表字是什么?( )
A. 颦颦 B. 潇湘妃子
C. 可卿 D. 宫裁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想念地坛(节选)
史铁生
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
坐在那园子里,坐在不管它的哪一个角落,任何地方,喧嚣都在远处。近旁只有荒藤老树,只有栖居了鸟儿的废殿颓檐,长满了野草的残墙断壁,暮鸦吵闹着归来,雨燕盘桓吟唱,风过檐铃,雨落空林,蜂飞蝶舞,草动虫鸣……四季的歌咏此起彼伏从不间断。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
一进园门,心便安稳。有一条界线似的,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来,悠远,浑厚。于是时间也似放慢了速度,就好比电影中的慢镜头,人便不那么慌张了,可以放下心来把你的每一个动作都看看清楚,每一丝风飞叶动,每一缕愤懑和妄想,盼念与惶茫,总之把你所有的心绪都看看明白。因而地坛的安静,也不是与世隔离。
记得我在那园中成年累月地走,在那儿呆坐,张望,暗自地祈求或怒叹,在那儿睡了又醒,醒了看几页书……然后在那儿想:“好吧好吧,我看你还能怎样!”这念头不觉出声,如空谷回音。
谁?谁还能怎样?我,我自己。
我常看那个轮椅上的人,和轮椅下他的影子,心说我怎么会是他呢?怎么会和他一块坐在了这儿?我仔细看他,看他究竟有什么倒霉的特点,或还将有什么不幸的征兆,想看看他终于怎样去死,赴死之途莫非还有绝路?那日何日?我记得忽然我有了一种放弃的心情,仿佛我已经消失,已经不在,唯一缕轻魂在园中游荡,刹那间清风朗月,如沐慈悲。于是乎我听见了那恒久而辽阔的安静。
我记得于是我铺开一张纸,觉得确乎有些什么东西最好是写下来。那日何日?但我一直记得那份忽临的轻松和快慰,也不考虑词句,也不过问技巧,也不以为能拿它去派什么用场,只是写,只是看有些路单靠腿(轮椅)去走明显是不够的。写,真是个办法,是条条绝路之后的一条路。
只是多年以后我才在书上读到了一种说法——写作的零度,我想,写作的零度即对生命意义的叩问,写作由之出发的地方即生命之固有的疑难,写作之寻求,即灵魂的眺望。
否则,写作,你寻的是什么根;倘只是炫耀祖宗的光荣,弃心魂一向的困惑于不问,岂不还是阿Q的传统?倘写作变成潇洒,变成身份或地位的投资,它就不要嘲笑喧嚣,它已经加入喧嚣。尤其,写作要是爱上了比赛、擂台和排名榜,它就更何必谴责什么“霸权”?它自己已经是了。我大致看懂了排名的用意:时不时地抛出一份名单,把大家排比得就像是梁山泊的一百零八将,被排者争风吃醋,排者乘机拿走的是权力。
这又让我想起我曾经写过的那个可怕的孩子。那个矮小瘦弱的孩子,他凭什么让人害怕?他有一种天赋的诡诈——只要把周围的孩子经常地排一排座次,他凭空地就有了权力。“我第一跟谁好,第二跟谁好……第十跟谁好”和“我不跟谁好”,于是,欢欣者欢欣地追随他,苦闷者苦闷着还是去追随他。我记得,那是我很长一段童年时光中恐惧的来源,是我的一次写作的零度。生命的恐惧或疑难,在原本干干净净的眺望中忽而向我要求着计谋;我记得我的第一个计谋,是阿谀。但恐惧并未因此消散,疑难却因此更加疑难。我还记得我抱着那只用于阿谀的破足球,抱着我破碎的计谋,在夕阳和晚风中回家的情景……那又是一次写作的零度。零度,并不只有一次。每当你立于生命固有的疑难,立于灵魂一向的祈盼,你就回到了零度。一次次回到那儿正如一次次走进地坛,一次次投靠安静,走回到生命的起点,重新看看,你到底是要去哪儿。
想念地坛,就是不断地回望零度。放弃强力,当然还有阿谀。现在可真是反了!——面要面霸,居要豪居,海鲜称帝,狗肉称王,人呢?名人,强人,人物。可你看地坛,它早已放弃昔日荣华,一天天在风雨中放弃,五百年,安静了;安静得草木葳蕤,生气盎然。土地,要你气熏烟蒸地去恭维它吗?万物,是你雕栏玉砌就可以挟持的?疯话。
有人跟我说,曾去地坛找我,或看了那一篇《我与地坛》去那儿寻找安静。可一来呢,我搬家搬得离地坛远了,不常去了。二来我偶尔请朋友开车送我去看它,发现它早已面目全非。我想,那就不必再去地坛寻找安静,莫如在安静中寻找地坛。恰如庄生梦蝶,当年我在地坛里挥霍光阴,曾屡屡地有过怀疑:我在地坛吗?还是地坛在我?现在我看虚空中也有一条界线,靠想念去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面而来。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写“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而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是作者心中荒旷时,对地坛的思念,是回归沉静的渴望——因为地坛能让作者的心灵得到安静。
B.第6段中,引入第三人称“他”,作者借此冷静审视自己,蕴含着作者的自我反思,更好地展示内心思索,更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便于与读者交流。
C.文中说:“写,真是个办法,是条条绝路之后的一条路。”作者通过对自己不幸遭遇的痛苦的思索,放弃了对人生和人世的逃避,重新审视生命,思考并表达生命的意义。
D.史铁生在这篇文章中用“安静”“张望”“零度”来说明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对人生世相的思考、批判与忧虑。
【2】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地坛里没有人世间的喧嚣,却不乏大自然四季的歌咏,作者喜爱的主要是这种“鸟鸣山更幽”的安静。
B.作者不幸致残,心中十分苦闷,“好吧好吧,我看你还能怎样!”一句,是作者从心底发出的对自己命运的叩问。
C.“面要面霸,居要豪居,海鲜称帝,狗肉称王”,此句句式整齐,简洁有力,对世人追逐强权和豪华的心态进行了批评。
D.地坛在作者心中已成为一种象征,作者想念地坛,实际上是对一种远离尘嚣的精神境界的想念。
【3】“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从全文看,“安静”有哪几层含义?
【4】文中写到了“那个矮小瘦弱的孩子”,其作用有哪些?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烛之武退秦师》中,子犯请求晋文公攻打秦军,晋文公以不能失去盟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联合盟友讲武德“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两点理由说服部下,于是退兵。
(2)在《荆轲刺秦王》中,“易水送别”情节中,高渐离击筑为荆轲送行,荆轲和而歌,其歌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艰难困苦的境遇,更能显现人的高贵品质,正如《论语》中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不宜异同。
②《氓》中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③《琵琶行》中的音乐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渐歇”的过程,诗人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中,从时间和空间着笔,表现诗人客居他乡、疾病缠身而漂泊孤独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描写环境的寂静衬托出音乐带给人们的强大的感染力。
(3)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的短促、人类的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之所以在子路述志后微笑,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登岳阳楼》中杜甫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容洞庭湖的恢弘气象,以衬托其博大胸襟。
(3)《桂枝香·金陵怀古》和《念奴娇·过洞庭》通过数字夸张的方式写水面广阔的句子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园田居》(其一)中采用对仗句式,连用两个比喻,表达了诗人厌倦官场,向往自由世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劝学》中通过“木”与“金”的前后变化强调学习对人的重要塑造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各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显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热烈而直接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B.诗人借助春风、柳条、藤蔓、黄莺等意象,来表达自己对湖上亭的不舍之情。
C.前两句诗歌写出自己来到湖上亭,看到美好的环境勾起了自己的伤感。
D.后两句诗歌写出了自己在这个地方居住时间长了,和黄莺都成为了旧相识。
【2】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3】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前日范希文贬官后,与足下相见于安道家。足下诋诮希文为人。予始闻之,疑是戏言;及见师鲁,亦说足下深非希文所为,然后其疑遂决。希文平生刚正、好学、通古今,其立朝有本末,天下所共知。今又以言事触宰相得罪。足下既不能为辨其非辜,又畏有识者之责己,遂随而诋之,以为当黜,是可怪也。夫人之性刚果懦软禀之于天不可勉强虽圣人亦不以不能责人之必能。今足下家有老母,身惜官位,惧饥寒而顾利禄,不敢一忤宰相以近刑祸,此乃庸人之常情,不过作一不才谏官尔。虽朝廷君子,亦将闵足下之不能,而不责以必能也。今乃不然,反昂然自得,了无愧畏,便毁其贤以为当黜,庶乎饰己不言之过。夫力所不敢为,乃愚者这不逮;以智文其过,此君子之贼也。
(节选自《与高司谏书》)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敢一忤宰相以近刑祸 忤:违背
B. 亦将闵足下不能 闵:怜悯
C. 此君子之贼也 贼:盗贼
D. 庶乎饰已不言这过 庶:希望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夫人之性/刚果懦软/禀之于天/不可勉强/虽圣人亦不以不能责人之必能。
B. 夫人之性刚果/懦软禀之/于天不可勉强/虽圣人亦不以/不能责人之必能。
C. 夫人之性刚果/懦软禀之于天/不可勉强虽圣人/亦不以不能责人之必能。
D. 夫人之性/刚果懦软禀之/于天不可勉强/虽圣人亦不以/不能责人之必能。
【3】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足下,对对方的尊称。是旧时交际用语,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词。战国时多用以称君主。
B. 宰相,是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与丞相是同一个官职,各个朝代的称谓是相同的。
C. 黜,本义是“黑暗”,在文中引申为“废,贬退”之义,指官员被降职或被罢免官位。
D. 谏官,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春秋初年齐桓公设大谏,为谏官设置之始。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欧阳修在信中称赞范希文刚正好学、有政绩,指出高司谏顾惜官位利禄,不敢主持公道忤逆宰相。
B. 高司谏之卑鄙在于干了“毁贤”的勾当后,还要装作“昂然自得,了无愧畏”。作者生动地写出了他媚骨十足、颠倒黑白的丑态。
C. 作者对范希文品质、学识和为政才干的赏识与推重,目的在于衬托出高司谏卑鄙小人的丑恶面目。
D. 作者在信中既表达了对高司谏为老母亲着想的理解,又对他的行为表示愤慨,这说明作者内心是充满矛盾和无奈的。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亦说足下深非希文所为,然后其疑遂决。
(2)夫力所不敢为,乃愚者这不逮;
14、时光流走后,或许才会明白,那些云淡风轻、花开花落早已于不经意之间,成为成长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请撷取你最有感触的某一件事、某一段回忆,某一个场景,以《……触动心灵》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补全题目;2.力求表现所写人、事、景的特点;3.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4.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