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
A.共其乏困 B.令大行不顾细谨
C.将军与臣有郤 D.卒起不意
2、下列各句中不含古今异义的—项是
A. 越人饰美女八人纳之太宰 B. 丈夫二十不取
C. 然谋臣与爪牙之士 D. 其余庸人不可胜言
3、下列加点实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六王毕,四海一 一人谓甚,其可再乎
B.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C.奈何取之尽锱铢 不嫁不樯,胡取禾三百囷兮
D.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4、把下列古诗文句子理解成现代汉语,正确的一项是( )
A.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译文:航海的人谈起瀛洲,大海烟波渺茫,相信瀛洲难以找到。
B.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译文:熊在咆哮,龙在长吟,声音弥漫整个山谷,回荡在深林和高山巅。
C.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译文:多情的人应该都笑话我,过早地长出花白的头发。
D.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译文:像黄莺在花下鸣叫一样婉转流利,像幽咽的泉水在冰下艰难流过。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我们一般所说的“诗经六义”指 “风”“雅”“颂”“赋”“比”“兴”。
B. 《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共三百七十多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
C. 刘勰《文心雕龙》称《古诗十九首》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D. “乐府双璧”指南朝的《孔雀东南飞》和北朝的《木兰诗》两部作品。
6、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唐诗来过
天姥山下,班竹村口,拿过一杯木莲花豆腐,我问:
“大姐,你知道李白吗?”
“我不晓得李白的。木莲花加了蜂蜜,吃了好的。”
她专注地核实着手机里我们转的木莲花豆腐钱,大概以为我们在找一个叫“李白”的村里人。
木莲花豆腐果然好喝,被初秋的暖阳轻轻裹着走了一段山路,这一杯清凉正合心意。踏上谢公古道,一张黛绿色的浙东唐诗之路地图立在道旁,曾被历史短暂悬置的巨大空间,此刻清晰地、具象地铺陈在我们脚下。
一首首唐诗、一桩档往事、一个个传说,任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如脚底下的一片片光芒,细碎、璀璨、斑驳,如露如电,如梦如幻。从杭州至绍兴,自镜湖向南经曹娥江,入剡溪,经沃洲、天姥山,最后至天台山石梁飞瀑,一条长约200多公里,穿越方圆2万余平方公里的浙东唐诗之路,被千年时光冲刷得有点面目模糊,却依然古意悠悠。
1500多年前,谢灵运京城被贬后带领家仆几百人,从上虞南山一路披荆斩棘,伐木开径,自制前后齿可装卸的木履,经新昌,过天台,至临海,打通了越州与台州、温州的通道。他未曾想到,留在这条古道上的屐印,将被阳光、落叶、积雪覆盖,将被纷至沓来的脚印覆盖。李白来了,孟浩然、杜甫来了,贺知章、刘禹锡、温庭筠来了,400多位唐代诗人荟萃沃洲,漾舟剡溪,穿越古道,驰聘会稽、四明、天台三山,击节高歌,留下了东海般恢弘壮丽的1500多首唐诗,也留下了一条逶迤绝美的唐诗之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李白),“越女天下白,鉴湖五月凉”(杜甫),“漠漠黄花覆水,时时白鹭惊船”(朱放),“苔涧春泉满,萝杆夜月闲”(孟浩然)……在那段梦境般的时光里,浙东古道见证着人与自然的一见钟情、深情相拥,见证着每一位诗人的狂喜、痛哭、低吟、长啸。
为什么有这么多唐代诗人在浙东游弋讴歌,并将唐诗之路的内涵扩及到书画、音乐、哲学、伦理、民俗、经济、宗教、建筑等各个领域?它的魅力当然不只在山水。
这里是史前传说中“仙人所居”的蓬莱,更有秦汉文化与魏晋遗风的深厚积淀,流传着无数美妙的神话和传说。因此,诗人们不仅醉心于这片山水,更痴迷于寻访古人踪迹,效仿古人雅事。李白“入剡寻王许”,杜甫叹 “王谢风流远”,王勃效王羲之行修禊事……
唐诗之路,与万里长城、丝绸之路、茶马古道遥相呼应,千古遗韵在后人们的舌尖上、耳蜗里、笔底下、灵魂深处日夜回响。
班竹村深处的尽头,是一条通往天台山的必经之路。领我们走的村里人说,以前这个村叫斑竹村,村里人日子特别苦,觉得斑竹泪渍点点,寓意不好,后来改叫班竹村了。
有人说,还是斑竹好听。
有人说,总是日子好要紧。
昨日在下岩贝村路过一家客栈,见一把旧铜锁,拴着一枚铜钱和一个绣着莲花的蓝荷包,静静躺在客栈门廊的木台子上,像是被谁遗忘了。客栈敞着大门,楼上楼下没有一个人,仿佛一个摊着手脚躺在阳光里打盹的主人,静等着周末的又一波热闹,等城里人沿着古道上来,在此栖息一夜,看穿岩十九峰的平流雾,拍日出或日落。一把旧铜锁,一家小客栈,一碗热汤面,某个旅人面朝大山发着呆,突然再次相信美好,相信远方,相信每一个生命都是一首珍贵的唐诗。
60多岁的菊莲邀我到她家坐一会儿,说要煮一锅红薯给我们吃,自己种的,刚挖,特别甜。她邀请的姿势是一边侧着身往家门口走,一边笑着伸出手像要牵过我的手。
毕竟曾是士族文化荟萃之地,一位普通的村妇,也温文尔雅,古道热肠。半小时后,红薯还未熟透,我往土灶里添了一把柴火,看火苗软软地舔着锅底,看菊莲揭开锅盖时,蒸腾的热气使她变成一个仙女。
拿着半块红薯走出她家,走在村子的暮色里,闻到了整个村庄弥漫着煮红薯、晒稻谷、晒小米、晒豆子的香气,听到了鸡鸣狗吠和很土的方言,还听到一些与唐诗格格不入的名词,比如“握手言和工作室”“法庭”“民宿贷”“草莓贷”等等,与我们追寻的诗情画意相去甚远,却与菊莲们的日常息息相关。
村口空地上晒满了金黄的稻谷,几位闲坐着的老人脸上的褶皱里窝着一团一团金黄的阳光。忽然觉得,那些名词也有了某种诗意。比起奇山异水,这里的人间烟火是否曾给过“李白们”更多抚慰?
从班竹村的尽头往回走时,见一位白发老妪站在家门口含笑看着我们,身旁晒着两大竹筛红枣。
我问她:“老人家,您知道这里是唐诗之路吗?”
她笑了:“知道知道,你看墙上画了好多诗,可惜我不识字的。”
假如唐诗是一个人,他一定很高兴这些年自己的名字在此被频繁提起,在更远方被更多人惦记。我想,他一定也不介意自己的名字在此被乡野老人们忘记。
每个生命都独自奋力承载着自己的萌芽,挣扎,绽放,凋零,对于乡野平凡的人们,唐诗当然可以像卖木莲花豆腐的女子想的一样,只是一个认识或不认识的普通人而已。李白是谁?唐诗是谁?就是他们。要紧的,是将日子过成一首好诗。
(取材于苏沧桑的同名散文)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两次写到卖木莲花豆腐的女子,首尾呼应,结构圆融自然,凸显文章主旨。
B.众多诗人醉心于浙东,是因为它的魅力不只在山水,还在于其深厚的人文积淀。
C.“斑竹村”的改名,表现了比起村庄名字的诗意好听,人们更在意自己的生活。
D.“李白们”与“菊莲们”代表了难以相融的两个群体,象征浙东的历史和未来。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生动形象,请结合文本进行赏析。
客栈敞着大门,楼上楼下没有一个人,仿佛一个摊着手脚躺在阳光里打盹的主人,静等着周末的又一波热闹,等城里人沿着古道上来,在此栖息一夜,看穿岩十九峰的平流雾,拍日出或日落。
【3】文中画线处描写了作者和白发老妪的问答,请结合全文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浙东古道为什么被称作“唐诗之路”?
②你觉得老妪的回答令作者失望了吗?为什么?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登高》一诗中,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诗人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论语·为政》中,孔子提倡的一种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的读书学习方法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侧面描写表现箫声的幽怨,其悲咽低回的声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由欢乐转入悲凉。
(4)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请用古诗文补全下面的文段。
《琵琶行并序》中,“__________”一句诗人运用多个动词写出弹奏琵琶的手法,正面体现出琵琶女高超的技艺,“__________”则运用自然环境描写,侧面表现琵琶女弹奏技艺高超。《赤壁赋》中,苏轼写夜游赤壁时,天光、水色连成一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好像凌空驾风而行,畅游之乐从笔下泉涌而出。《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直抒胸臆,表现诗人高洁傲岸、蔑视权贵,追求个性自由特点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一生失意漂泊,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登高》一诗对此有直接描述,这一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赤壁赋》中,作者借“客”之口,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隐喻人生的短暂和渺小,可谓生动形象。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她静默地远了,远了,_____________ (戴望舒《雨巷》)
(3)_____________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徐志摩《再别康桥》)
(4)风萧萧兮易水寒,______________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5)又有清流激湍,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列坐其次。 (王羲之《兰亭集序》)
(6)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____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____________ 又何羡乎!亦余心之所善(苏轼《赤壁赋》)
(7)习近平同志讲话原文:“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____________。”辉煌成就已载入民族史册,美好未来正召唤着我们去开拓创造。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8)习近平同志讲话原文:兴趣是激励学习的最好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_______。”讲的就是这个道理。领导干部应该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好学乐学。
11、名篇名句默写。
(1)《沁园春·长沙》中,毛泽东重游旧地,引发对往昔生活回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师说》中表示就从师问道来说,没有贵贱长少区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涉江采芙蓉》中流露出漂泊他乡,分隔两地的无奈,只能让忧伤陪伴自己终老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经·静女》里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男女约会时,女子故意躲藏令男子独自徘徊的画面。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各题。
晚游城西开善院,泛舟暮归二首(其一)
苏轼
晚照余乔木,前村起夕烟。
棋声虚阁上,酒味早霜前。
远谪何须恨,来游不偶然。
风光类吾土,乃是蜀江边。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诗人选取了“晚照”“夕烟”等典型的意象,营造出一派宁静和谐的气氛。
B.颔联以声衬静,高高的阁楼上传来清亮的下棋声,虽有声音,但更衬托出环境的安静。
C.颈联中,诗人说被贬到这里也没什么怨恨的,表达了诗人的乐观旷达,又有一点自嘲之意。
D.尾联中,诗人由被贬之地的风光想起自己的家乡,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情感由此转向悲伤。
【2】结合全诗诗人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以文无害①为沛主吏掾。高祖为布衣时,何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成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关中事计户口,转漕给军,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上以此专属何关中事。汉三年,汉王与项羽相距京索之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鲍生谓丞相曰:“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于是何从其计,汉王大说。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皆莫敢言。太史公曰:萧相国何于秦时为刀笔吏,录录未有奇节。及汉兴,而何之勋烂焉。
(节选自《史记·萧何传》)
【注】①无害:无比,无人能胜。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
B.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
C.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
D.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祖刘邦死后,群臣议定的庙号是“太祖”,谥号是“高皇帝”,庙号全称为“汉太祖高皇帝”,简称为“汉太祖”,谥号简称为“汉高帝”。
B.布衣,指麻布衣服,古代衣服的质料主要是丝与麻,丝织品价格昂贵,富贵人家才能穿用,平民一般只能穿布农,因以布衣借指平民。
C.汉代的爵位共分为王、公、侯、伯、子、男六等,常见的是王、公、侯这三等。封爵一般是需要有贡献的,比如扶保刘邦的酂侯萧何。
D.食邑又称采邑、采地、封地。它是中国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但不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萧何擅长文书,无人能比,曾经是沛县县令手下的官吏。汉高祖刘邦还是平民百姓的时候,萧何就多次凭着官吏的职权保护他。
B.沛公进入咸阳以后,为了犒劳将领,任他们争抢瓜分珍宝钱财,唯独命萧何接受秦朝丞相府、御史府的法律文献,并把它收藏起来。
C.汉高祖论功行赏,封萧何为酂侯,给予的食邑最多,功臣不服。高祖以猎人与猎狗比喻,以及追随自己打天下的人数来说服功臣。
D.司马迁对萧何做了评价,认为萧何在秦时充当刀笔吏,表现平平,“未有奇节”;到“汉兴”之时,萧何才施展抱负,大有建树,堪称“勋烂”。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为现代汉语。
(1)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2)汉三年,汉王与项羽相距京索之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教养,在西方被写为“manner ”,指的是礼貌、规矩、态度、生活方式,习惯,风度……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教养这个词,所表征的是一种贵族精神的残余——简述之,就是友善与真诚、悲悯与同情、荣誉与尊严、面对任何困难决不轻言放弃、即使遭受挫折仍以微笑面对人生的淡泊从容。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