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钱塘湖春行》中的诗句,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B. 几处早鹰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C.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D.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2、下列各句按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②妆成每被秋娘妒
③渺渺兮予怀
④何为其然也
⑤客有吹洞箫者
⑥客何为者
⑦月出于东山之上
⑧而今安在哉
⑨甚矣,汝之不惠
A.①/②③⑦⑨/④⑥⑧/⑤
B.①/②/③⑨/④⑥⑧/⑤/⑦
C.①②⑦/③⑨/④⑥⑧/⑤
D.①/②③⑨/④⑥⑧/⑤/⑦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魏晋诗歌反映出诗人们对生命的短暂和渺小的思考, ,诗人们表现出对待生活的不同态度, 。整个魏晋时期,乱多于治,长期的政治黑暗让诗人不免悲哀失望, ,更多的诗人渴望摆脱死亡阴影, 。总的来说,魏晋诗歌的主题无论是生死、隐逸或是游仙, ,感叹生命的短促和渺小,也试图不断探索并从中寻求解脱,而历史的发展也的确证明了文人们这一意识的顽强生命力。
①对待生命的深入思考
②追求生命的久远
③在认识到生命有限的前提下
④其中都渗透了浓厚的时间意识
⑤像陶渊明式的诗人毕竟是少数
A. ④①③②⑤ B. ④②③⑤① C. ③②①⑤④ D. ③①⑤②④
4、下列句子中的“之”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公从之 ②行李之往来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④许之 ⑤因人之力而敝之
⑥邻之厚,君之薄也 ⑦君之所知也 ⑧子犯请击之 ⑨将焉取之 ⑩为君图之
A. ①②④⑥/③⑤⑦/⑨⑩/⑧ B. ①④⑧⑨⑩/②⑥⑦/③⑤
C. ②④⑧⑨/③⑤⑦/①⑥/⑩ D. ②③⑤⑦/⑧⑩/①④⑥/⑩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B.①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②以其无礼于晋
C.①行李之往来 ②始臣之解牛之时
D.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虏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论语》里孔子被描写成一个教育家。从某种观点看来,也的确如此。他期望他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论语·宪问》),所以教给他们以经典为基础的各门知识。作为教师,他觉得他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论语》记载,孔子说他自己“述而不作”(《论语·述而》),就是这个缘故。不过这只是孔子的一个方面,他还有另一方面,这就是,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孔子给予它们的解释,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论语·阳货》)换句话说,儿子的一生,至少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还有在讲授经典时,孔子给它们以新的解释。例如讲到《诗》,他强调它的道德价值时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这样一来,孔子就不只是单纯地传述了,因为他在“述”里“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
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学传之永久,经书代代相传时,他们就写出了无数的注疏。后来的《十三经注疏》,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
(摘编自冯友兰《孔子:第一位教师》)
材料二:
“述”的内涵非常丰富。《说文解字》将“述”解释为“循”;在现代汉语中,“述”可以理解为“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等。
在《中庸》中,儒家德性“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如果我们将“孝”的这种解释和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一章中的自我描述联系起来,“述”的深层含义便跃然纸上,也就是“述”表达了“孝”的德性。孔子践履“孝”这种德性的对象是天。《论语·八佾》讲到,“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孔子道德追寻的是天的使命。对于孔子而言,他的工作就是传天道,兴天道。在《论语·阳货》第十八章中,孔子说他不想再说话,但是他的弟子子贡说:“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回答:“天何言哉!四时行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从这段话中可以得出两点:第一,孔子述的是天道,天是最终的创造者;第二,孔子认为自己是天道的述者,予贡则将自己看作是孔子思想的述者。孔子践履德性的活动表达了对天的“孝”,而子贡践履德性的活动则表达了对孔子的“孝”。
因此,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儿子对父亲最大的孝是对父亲志向、事业、梦想的继承、实现和发扬光大。同样孔子述的天道也是对天的孝。对于孔子而言,他的智力活动是恢复天道,这就是对天尽孝,在孔子那里,“孝”的含义涉及了延续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的义务。
孔子不是唯一把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的人。孔子与柏拉图早期的作品《游叙弗伦》对“孝”的定义殊途同归。苏格拉底的诘问对象游叙弗伦得出“孝”是公正的一部分,“孝”是人类对上帝的侍奉。苏格拉底认为自己的哲学活动就是对神灵的侍奉,自己的问答法就是对神灵的侍奉。基于苏格拉底对上帝侍奉的论证,苏格拉底提供的答案就是进行哲学活动是对上帝真正的“孝”。对哲学活动与孝的密切联系,亚里士多德也有所表述。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说,“孝”要求更加尊重真理而不是尊重你的朋友。他认为“孝”的对象是真理,而不是上帝。践行“孝”这一德性活动是追求哲学的严肃义务,因为追寻哲学是为了探寻真理。
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把哲学活动和“孝”联结起来,尽管每一个人对“孝”的理解不同,这也反映了他们做哲学的方法不同。苏格拉底通过诘问的方式审查人的信念;亚里士多德更多地是通过对前人理论的考察、批判发现真理;孔子则认为从事“孝”的活动就是对天道的传承。
(摘编自余纪元金小燕韩燕丽《“述而不作”何以成就孔子?》)
材料三:
“述而不作”的信条影响深远,达两千年之久,成为风气。自孔子以后,儒家教育多遵从这一原则,以传授、注解经典为已任。要从事这一学问,必然熟记经文才能言而有据。因而,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
孔子教育弟子是为了让他们从政,用子夏的话说是“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隋唐以后,科举盛行,官方明确规定了读书人的出路,只有为官一途。学校成为向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科举使用八股文体,专以四书五经命题,以儒家经典考学生,答案阐释以经典为准,不允许有超出范围的见解。
可以说,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使得他在教学中有偏重继承、轻视创新的倾向:伦理关系与师生关系的结合,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这使人们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减少或部分失去了探索未知的兴趣。这样使得传统教育以教师解释、学生背诵为基本方式,因循以往,缺乏创新精神。
(摘编自李杨《“述而不作”与传统教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中虽然记录孔子说自己“述而不作”,其实孔子在传述文化遗产的同时,也“作”了一些新的东西,后孔子时代的儒学都长期传承着这种精神。
B.“述而不作”中的“述”内涵非常丰富,在《说文解字》中理解为“循”,在现代汉语中可以解释为“叙述”“陈述”“阐述”等。
C.在儒家经典著作《中庸》一书中,认为“孝”应包括“善述人之事也”,也就是说,“述而不作”中的“述”与“孝”是统一的,这种理解就是孔子的观点。
D.“述而不作”的信条,后来成为儒学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这一传统一直影响到后来的科举考试,并且命题答案均以四书五经为限。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第一位教师,孔子期望把学生培养成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作为伟大的思想家,他认为从事“孝”的活动是对天道的传承。
B.“三年之丧”的礼制古时就有,孔子的理解是儿子出生的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故父母死后孩子应以同样的时长服丧以表感恩。
C.“孝”在儒家思想学说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孔子看来,“孝”不仅限于父母,也体现在对历史的传承和对文化传统的延续。
D.孔子、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人都将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因而做哲学的方法不同,对“孝”的理解也有差异。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
A.“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B.“上帝为每个人灵魂提供了选择机会:或是拥有真理,或是得到安宁。你可以任选其一,但不能兼而有之。”
C.“倘若没有天地,哪里会有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因此,敬天祈福正是对天地自然献上的一份崇高敬意。”
D.“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4】材料二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对影响两千年之久的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你是如何看待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7、名言名句默写
(1)《琵琶行》中运用侧面描写表现琵琶女弹奏技艺高超、音乐具有让人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的诗句是: , 。
(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写出水石激荡、山谷空鸣的场景两句是: , 。
(3)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描绘春花初绽,春草吐绿的诗句是: ,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鼓励四位弟子各言其志,唯独子路受到孔子的“哂笑”,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赞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赤壁赋》中表现了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其中表明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来观察天地万物,则万物时刻都在变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老师的询问,公西华(赤)谦虚地认为自己能力不足需要学习,对于祭祀和朝见天子的事情,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们的顾虑,营造了轻松愉悦的谈话氛围。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点)描绘了一幅天下太平的美好场景,其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人们在河里沐浴、在台子上吹风的情景。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_________________”。
(2)《侍坐》篇中孔子不是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_________________。”
(3)在《拟行路难(其四)》中描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陆游《临安春雨初霁》的诗眼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历来评此诗的人都认为这两句细致贴切,描绘了一幅明艳生动的春光图。
11、请在横线处补上诗句。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_____________,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2)譬如平地,_____________,进,吾往也。(《论语·子罕》)
(3)令初下,_________,门庭若市。(《邹忌讽齐王纳谏》)
(4)_________,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5)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_________,君之所知也。(《烛之武退秦师》)
(6)_________,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
(7)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8)_________,江月年年只相似。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9)鸿雁长飞光不度,_______。_______,可怜春半不还家。(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10)_________,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11)海内存知己,_________。(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2)将军金甲夜不脱,_________,_________。(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13)大漠风尘日色昏,_________。(王昌龄《从军行》)
(14)潮平两岸阔,_____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
(15)水落鱼梁浅,_________。(孟浩然《与诸子登岘首》)
(16)乡泪客中尽,_________。(孟浩然《早寒有怀》)
(17)崔颢《黄鹤楼》的颔联是:“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赤壁
赵翼①
依然形胜扼荆襄,赤壁山前故垒长。
乌鹊南飞无魏地,大江东去有周郎。
千秋人物三分国,一片山河百战场。
今日经过已陈迹,月明渔父唱沧浪②。
【注】①乾隆三十七年(1772),赵翼因事被降级调用,辞官归乡,经过赤壁时写下此诗。②《楚辞·渔父》中写渔父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赤壁地势险峻,“扼”字突出战略要塞地位,“故”字富有深沉的历史感,起句自然,巧妙切题。
B.颔联用典,化用曹操《短歌行》和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句子,再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画卷。
C.颈联意境凄清悲凉,将时间与空间对照,历史与现实对比,纵贯古今时代,表现出对山河遗迹的感喟。
D.诗人将赤壁眼前之景与历史勾连,写景有虚有实,抒写了自己的“思古之幽情”,有鲜明的个人意识。
【2】请简要分析诗歌尾联的艺术手法及表达效果。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二)太宗答魏征
省频抗表,诚极忠款,言穷切至。披览忘倦,每达宵分。非公体国情深,启沃义重,岂能示以良图,匡其不及!朕闻晋武帝自平吴已后,务在骄奢,不复留心治政。何曾退朝谓其子劭曰:“吾每见主上不论经国远图,但说平生常语,此非贻厥子孙者,尔身犹可以免。”指诸孙曰:“此等必遇乱死。”及孙绥,果为淫刑所戮。前史美之,以为明于先见。朕意不然,谓曾之不忠,其罪大矣。夫为人臣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所以共为治也。曾位极台司,名器崇重,当直辞正谏,论道佐时。今乃退有后言,进无廷诤,以为明智,不亦谬乎!危而不持,焉用彼相?公之所陈,朕闻过矣。当置之几案,事等弦、韦(注),必望收彼桑榆,期之岁暮,不使“康哉良哉”,独美于往日,若鱼若水,遂爽于当今。迟复嘉谋,犯而无隐。朕将虚襟静志,敬伫德音。
注:韦、弦:韦,柔软的皮;弦,弓弦。当年西门豹曾身佩软皮,董安于佩戴强弓。在这里韦、弦代指有益的规劝。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君当神器之重 当:处于
B.永保无疆之休 休:休息
C.纵情以傲物 物:事物
D.此非贻厥子孙者 厥:相当于“其”
【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必固其根本 匡其不及
B.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危而不持
C.居域中之大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D.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为人臣/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所以共为治也
B.夫为人/臣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所以共为治也
C.夫为人臣/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所/以共为治也
D.夫为人/臣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所以共为治也
【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谏太宗十思疏》的上奏,正值繁荣的贞观之治时期;作者以其敏锐的眼光洞察到唐太宗逐渐滋长的贪图享乐、喜好骄奢的思想,并且敢于犯颜直谏。
B.《谏太宗十思疏》先譬喻论证“积德义”之重要;后数“竭诚”之善,明“傲物”之恶,彰“载舟覆舟”之力,强调“积德义”之必要;再分条列出“十思”之内容。
C.《谏太宗十思疏》以“居安思危”为总绳,以劝谏太宗“十思”为目的;内容如高山流水,势贯始终;论证环环相连,无懈可击;通篇骈俪工整,华美流畅。
D.从《太宗答魏征》可见唐太宗从谏如流,这成就了“贞观之治”的美政,也证明了魏征奏疏的成功。
【5】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
(2)及孙绥,果为淫刑所戮。前史美之,以为明于先见。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作文。
前人诗文中有许多关于信仰的表述: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杜甫的信仰;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是李贺的信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的信仰;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文天祥的信仰: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是于谦的信仰;
“人道的警钟响了!自由的曙光现了!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是革命先烈李大钊的信仰。
这些诗句给一代代青年人很多的启示,作为当代青年,请结合你对这些诗句与自身信仰的理解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