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张今年65岁,短小精悍,思维敏捷,干起活来一点也不比年轻人差。
B. 这种首饰的款式非常新颖、时尚,一经推出,不少爱美的女士慷慨解囊抢购。
C. “感同身受”这个成语原用来代替别人表示感谢,但现实生活中人们多用来指感受就同亲身经历一样。词典改版时,编辑者随波逐流,给它增添了新的语意。
D. 在北京奥运会上,美国选手埃蒙斯最后一枪戏剧性地打出了4.4环,中国选手邱健功败垂成,为中国代表团再添一枚金牌。
2、下列语句中划线加点字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逃跑)②君安与项伯有故 (故意)③籍吏民,封府库(登记)
④渐车帷裳(逐步) ⑤进不入以离尤兮(到朝廷参政) ⑥事事四五通(遍)
A. ①③⑤ B. ①④⑥ C. ②③⑥ D. ②④⑤
3、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是我国古代哪部著作?( )
A.《左传》
B.《战国策》
C.《史记》
D.《资治通鉴》
4、下列有关诗句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两句诗运用了对偶,一上一下,一静一动,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
B. 晏殊《破阵子·春景》“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句中,实笔再现“昨宵春梦”和“今朝斗草”的生活细节,惟妙惟肖。
C.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句抒发了诗人要在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的壮志豪情。
D.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乱花渐入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句中,“乱”字写出了花开繁盛、色彩缤纷,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气。
5、从我国古代诗歌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来看,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诗经》-→汉乐府民歌-→建安诗人-→李白-→白居易-→辛弃疾
B. 《诗经》-→汉乐府民歌-→建安诗人-→杜甫-→白居易-→陆游
C. 《楚辞》-→陶渊明-→李白-→苏轼-→陆游-→龚自珍
D. 屈原-→建安诗人-→李白-→李商隐-→苏轼-→辛弃疾-→龚自珍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墙壁
岛崎藤村
嫂嫂说起话来,总是啰啰嗦嗦的,在旁边听着的弟弟早就不耐烦了,他用“嗯、嗯”,“然后又怎么样了”之类的话应付着,后来实在应付不下去了。
“那就是说,山胁的意思是不能再照顾阿吉了,是吧?”弟弟打断了嫂嫂的谈话。
“不,倒也不是这个意思呀!”嫂嫂苦笑着说,“山胁也是个赋闲的人,倒也很愿意照顾阿吉。无论怎么说,阿吉终究是个很拖累人的病人呀,物价又一个劲儿地上涨。”嫂嫂想了想接着说:“听说阿吉也有点过分呐!山胁跑来说,以前对付着吸烟丝就行了,最近却提出要吸纸烟,没办法,只好买来给他了,现在是每天吸两盒朝日牌香烟……”
弟弟急着要结束这场谈话,插话说:“如果有十圆的话,阿吉的生活过得去了吧?”
“问题就在这儿呀!山胁说如果每个月不多给两圆的话,他照顾不了阿吉的生活。”
“嫂嫂,怎么样,”弟弟摸着下巴说,“你把阿吉接来照顾,我每个月拿十二圆,这对你来说岂不是更合算吗?”
嫂嫂消瘦的身体颤了一下:“算了吧!让我和阿吉住在一块儿,那我死也不干。”
嫂嫂特地从下谷来的用意,弟弟这时候才忧然大语。“好吧,就这么办,请你告诉山胁吧!”弟弟沉吟了一下说,“难为嫂嫂跑了一趟,今天可实在没办法。”
正在这时候,弟弟的妻子进来了。
弟弟对妻子说:“你先拿两圆给嫂嫂,剩下的让阿君来取吧!我出去一趟,你把衣服拿来。”
弟弟开始换衣服。妻子从壁橱的柳条包里拿出几双洗干净的布袜子,看了看,从里边挑出一双好一点的,递给了丈夫。弟弟漫不经心地扯断了连缀的线,硬将皱巴巴的布袜子套到自己的脚上。
“嫂嫂,桦太那边有信吗?”弟弟扣着袜扣问道。
“嗯,前些日子来信了,说工作挺好,——还向大家问好。”
“只要他好好干就行了。”
“是啊,我也这么想呀!”
“还没往家里寄生活费吗?”
“到外边干活,刚刚才一年!”
弟弟戴上帽子,离开嫂嫂,随后走出本所的家门。
哥哥住在筑地的公寓里,弟弟来他家的时候,正巧哥哥打完电话回到二楼的自己房间,说要写封信,就伏在桌子上,急急忙忙地挥动着笔杆。然后又把写完的信从头到尾看了一遍,封上口,在把身子转向弟弟的同时,拍拍手叫人。
“这是封急信,马上给我投送出去。”
哥哥对公寓的女仆吩咐说,然后打量着弟弟。
弟弟说:“今天我来有点事。”
“哦,等等!”哥哥从橱柜里拿出一个新的装着点心的铁盒子说,“别人送的,尝一块。”
哥哥已经有些秃头了,弟弟呢,黑发里也早已夹杂着白发了。兄弟两个几年来一直承担着住在下谷的嫂嫂一家人和阿吉这个不幸的弟弟的生活费用。哥哥的秃头和弟弟的花白头发,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这段历史的斑斑痕迹。
“阿吉那份生活费想请你给垫一下……”弟弟说,“这个月我太拮据了。”
“哎,你也竟至如此?”哥哥苦笑了,“我以为你满应付得了呢,下谷那边的费用我也没给送去。哈哈哈哈哈!都困难到一块儿去啦!”
“还有咧,山胁又要求增加费用了。刚才嫂嫂来说了这个意思,我已经答应了。”
“阿吉这家伙真是个使人操心的人呀!”说着,哥哥捋起袖子,“唉,话又说回来了,第一,他的思想方法就是错误的。既然是个窝囊废,就应该像个窝囊废的样儿,老老实实地听从大家的安排。残废到那样,还动不动要责难别人。”
“刚才我和嫂嫂商量:把阿吉接到她那儿,这样在经济上岂不是对她更合适吗?可是嫂嫂说,算了吧,和阿吉住在一块儿,死也不干。”
“受照顾的人还说这种话!”
“说起来阿吉也真够可怜的了!”弟弟说着,又改变了语气,“我的岳父指责说,我们这样帮助兄弟不对头,哪有借钱帮人的道理。”
“嗯,这也有一定的道理。”哥哥爽快地笑了,“而我呢,也有我的想法。我在公寓住了十多年,尽管世人认为我是个无所事事的人;但是,我不记得我麻烦过什么人,我从来也没有从哥哥那儿要过一个铜子。尽管这样,我还是帮助了下谷的嫂嫂一家人。总之,我是在尽力而为。”
“这种事呀,一个月两个月算不了什么,长年累月,可就有困窘的时候了。”
“可不是嘛,真是困窘极了的时候呀!”
既然哥哥的情况不允许,弟弟站起来,准备再到别处去借钱。
“你看,特意来一趟,实在抱歉。”哥哥说,“喂,等等,我把这些点心分分带回去给孩子吃吧!”
弟弟把哥哥给的点心放进袖兜,离开了公寓。对着冰冷的墙壁,寂寞地卧着病躯;给吃的就吃,不给吃的就不吃;这就是阿吉的生涯。直到四十岁的今天,阿吉对世事不闻不问,像生活在黑暗墙壁的阴影里的什么似地打发着日子。只要是一想到阿吉,弟弟的眼前必定同时浮现出那堵冰冷的墙壁来。墙壁可以说就是阿吉的一生。而且一想到世上还有阿吉那样的人,弟弟不由得为自己的奔波忙碌而感到可笑起来。但是,又觉得只要是阿吉活一天,就不能不养活一天。那天,弟弟也因为还有别的事,风尘仆仆地整整跑了一天,好容易凑够了钱,回到家里。
第二天,按照约定,嫂嫂的女儿来拿照顾阿吉的生活费。当弟弟从钱包里拿出十圆交给她的时候,却反而觉得受到了阿吉的嘲笑:“虽然兄弟很多,却都不够意思啊!”
1908年(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嫂嫂有意提起阿吉要吸纸烟的细节,是为了让弟弟同意增加阿吉每月的生活费用。
B.小说主要借助人物对话和动作描写来推动情节发展,一波三折,吸引读者。
C.哥哥和弟弟承担着嫂嫂、阿吉的生活费用,让小说的氛围在冷暗中也不乏温暖。
D.兄弟俩谈论阿吉时,弟弟的语气发生变化,显示他在借钱帮助阿吉上的纠结心态。
【2】小说以“墙壁”为题,请简要分析其寓意。
【3】小说中嫂嫂、哥哥和弟弟三人对阿吉的态度各有不同,请探究其原因。
7、补写出下面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三句)
(1)鹰击长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骐骥一跃,不能十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3)或师焉,或不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4)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兰亭集序》中,王義之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彻底否定了老庄的齐生死的观点,树立了自己的生命意识——“死生亦大矣”。
(2)在《赤壁赋》中,描写苏轼夜游赤壁,面对“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美景,于是饮酒吟诗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出师表》中,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 , ”。
(2)《荆轲刺秦王》通过众宾客的神态表现出送行气氛的两句是“ , ”。
(3)《沁园春长沙》词人关注国家命运,对国家命运发出感叹的句子是“ ,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__”两句,王安石借盘庚之事道出了自己的行事准则:三思而后行,确认正确,无怨无悔。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四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的“______,______”就可以看出。
(3)《登岳阳楼》中,杜甫由个人身世转写国事危难,感伤涕零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对乡村常见动物进行动态描写,勾勒出一幅富有浓郁乡村生活气息的趣景。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出琵琶女面对陌生人的邀请,不愿出场但又盛情难却的矛盾心理。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百姓不知历史而祭祀异族入侵者的祠庙,表达出对收复中原的隐忧。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早发昌平岛①
沈佺期
解缆春风后,鸣榔②晓涨前。阳乌出海树,云雁下江烟。
积气冲长岛,浮光溢大川。不能怀魏阙③,心赏独泠然。
【注】①这首诗作于诗人自广西境内取道海上赴贬地途中。②鸣榔:敲响船帮,代指开船。③魏阙:出自《庄子》,原指宫门上巍然高出的观楼,后代称朝廷。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 首联点出题目中“早发”二字,并暗示时值春天。在春风吹拂的早晨,诗人乘船出海,“春风”二字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愉悦与轻快。
B. 颔联“阳乌出海树,云雁下江烟”描写了行程中所见明丽景象,对于赴贬地途中的诗人来说,能够欣赏到如此美景是非常幸运的。
C. 颈联中的“冲”“溢”二字刻画出了海面上波光粼粼、水天相接的壮阔景象,这两个字富有表现力,表现了诗人在炼字方面的匠心。
D. 这是一首贬谪诗,描绘了早发昌平岛旅途中的壮丽景色,语言生动,诗人虽然遭贬,但并没有放在心上,依然兴致勃勃地欣赏美景。
E. 诗歌叙事、描写、抒情自然结合,采用了借景抒情和直抒胸臆的手法,情感表达极为充分,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矛盾的内心。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是怎样表达的?请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文公重耳,晋献公之子也。自少好士,年十七,有贤士五人;曰赵衰;狐偃咎犯,文公舅也;贾佗;先轸;魏武子。自献公为太子时,重耳固已成人矣。献公二十二年,献公使宦者履鞮趣杀重耳。重耳逾垣,宦者逐斩其衣祛。重耳遂奔狄。狄,其母国也。
重耳居狄凡十二年而去。至秦,缪公以宗女五人妻重耳。重耳不欲受,司空季子曰:“其国且伐况其故妻乎且受以结秦亲而求入子乃拘小礼忘大丑乎”遂受。缪公大欢,与重耳饮。缪公曰:“知子欲急反国矣。”赵衰与重耳下,再拜曰:“孤臣之仰君,如百谷之望时雨。”
晋惠公十四年秋,惠公卒。晋国大夫闻重耳在秦,阴来劝重耳、赵衰等反国。于是秦缪公乃发兵与重耳归晋。晋闻秦兵来,亦发兵拒之,然皆阴知公子重耳入也。
秦送重耳至河。咎犯曰:“臣从君周旋天下,过亦多矣。臣犹知之,况于君乎?请从此去矣。”重耳曰:“若反国,所不与子犯共者,河伯视之!”乃投璧河中,以与子犯盟。壬寅,重耳入于晋师。丙午,入于曲沃。丁未,朝于武宫,即位为晋君,是为文公。
晋文公七年,晋文公、秦缪公共围郑,以其无礼于文公亡过时。晋曰:“必得郑君而甘心焉。”郑恐,乃间令使谓秦缪公曰:“亡郑厚晋,于晋得矣,而秦未为利。君何不解郑,得为东道变?”秦伯说,罢兵。晋亦罢兵。
(节选自《史记·晋世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国且伐/况其故妻乎/且受以结秦亲而求入/子乃拘小礼/忘大丑乎/
B.其国且伐况其故妻乎/且受以结秦/亲而求入子/乃拘小礼/忘大丑乎/
C.其国且伐/况其故妻乎/且受以结秦/亲而求入/子乃拘小礼忘大丑乎/
D.其国且伐/况其故妻乎/且受以结秦亲而求入子/乃拘小礼/忘大丑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代有五等封爵制,即公、候、伯、子、男。后代相沿,多以“公”作为“王”以下的最高爵号。但汉代封爵仅有王和侯两级。
B.“再拜”文中指“第二次拜托”,而《鸿门宴》中“再拜献大王足下”中“再拜”指”拜两次,古代隆重的礼节”,两者意思不同。
C.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文中“秦伯说”中“说”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秦伯说,与郑人盟”中“说”都通“悦”。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纪事详赡完整的编年体史书,而司马迁的《史记》在体例、叙事、史论等方面对其都有继承和发展。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献公派宦者履鞮去杀重耳,重耳翻过墙壁,被宦者一路追赶,还被砍掉了袖子,最终还是逃脱了,去了他母亲的祖国——狄国。
B.重耳在流亡中历经苦难,为了得到秦缪公支持,他主动请求联姻,与秦国结了秦晋之好,为他后来成功回晋国创造了有利条件。
C.咎犯认为自己在重耳流亡时有很多的过错,担心重耳回国后会报复自己,就请求离开,但重耳对河盟誓,以此打消咎犯的担心。
D.重耳在流亡过程中受到了郑国的无理相待,后来他就联合秦国攻打郑国,但是郑国派人说服了秦缪公,最终两国都从郑国撤兵。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晋闻秦兵来,亦发兵拒之,然皆阴知公子重耳入也。
(2)亡郑厚晋,于晋得矣,而秦未为利。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1年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于长沙去世,举世悲痛。无数网友深情留言:未见其面,却蒙其恩——粒粒皆辛苦,后辈不敢忘;从今天起,好好吃饭;从今天起,碗中有米,心中有您!
下午4点,大雨,载着袁隆平遗体的灵车,从湘雅医院缓缓驶往殡仪馆,上万市民为他送行。许多年轻人追着灵车跑出好远,无数年轻人自发前往殡仪馆献花致哀。有人感慨:那一刻,我顿悟了什么是中国年轻人最好的样子!
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以此写一篇作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文体不限,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