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阿克苏地区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18年他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散文诗集是《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B.巴金是现代著名作家,作品有“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等。

    C.梁启超是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D.散文一般分为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也有哲理散文和写景散文。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象征、联想、衬托、对比等。

  • 2、阅读下面这则寓言,选出不能揭示这则寓言寓意的一项(  )

    雄孔雀都珍爱自己的尾巴,它们在山里栖息的时候,总是选择好放置尾巴的地方,然后才安稳地休息。捕捉孔雀大都要在下大雨时来到森林里孔雀栖息的地方,这时孔雀的长尾巴被淋湿,分量很重,孔雀担心飞起来会把尾巴拖脏拽坏,就一动不动地趴在那里,当捕捉它的人走到眼前,它也决不肯飞翔,唯恐损坏了它的漂亮的尾巴。

    A. 不愿牺牲局部利益就会导致全局失败(或因小失大)。

    B. 固执的原则有时会害了自己。

    C. 怕失就不会有得。

    D. 敝帚自珍,属于自己的东西,就应该好好珍惜。

  • 3、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千之国(shèng)       觳觫(hú sù)       浴乎(yí)       便嬖(pián pì)

    B.吾以也(wú)序(xiáng)肯(qìng)盗(zhí)

    C.者(guàn)       (jǐn)       之(shěn)       涔(cén)

    D.然(kuì)       生(zōu)       (zì)       (lián)

  •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以其无礼于晋

    D.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 5、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夜缒而出 ②今急而求子 ③劳苦而功高如此 ④项王按剑而跽

    ⑤荆轲和而歌 ⑥因人之力而敝之  ⑦拔剑撞而破之  ⑧今日往而不反者

    A.①⑤/②⑦/④⑥/③⑧ B.③⑤/②⑥/①⑦/④⑧

    C.②④⑦/③⑤/①/⑥⑧ D.①④⑤/②⑦/③/⑥⑧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红楼梦》的意趣态度,开卷两回中写得很不含糊,只苦于读者不肯理会!有两种观察,可以说明历来红学家迷误的起原。

    第一类红学家是猜谜派。他们大半预先存了主观上的偏见,然后把书上的事迹牵强附会上去,他们可笑的地方,胡适之先生在《红楼梦考证》一文中,已说得很详备的了。这派红学家有许多有学问名望的人,以现在我们的眼光看去,他们很不该发这些可笑的议论,但事实上偏闹了笑话。

    为什么呢?其中有两个原故:一是他们有点好奇,以为那些平淡老实的话,决不配来解释《红楼梦》的。二是他们的偏见实在太深了,所以看不见这书的本来面目,只是颜色眼镜中的《红楼梦》。从第一回,他们宁可相信极不可靠的传说,而不屑一视雪芹先生的自述。从第二回,把自己的意趣投射到作者身上去。如蔡子民先生自己抱民族主义,而强谓《红楼梦》作者持民族主义,书中本事在吊明之亡、揭清之失等等(《石头记索隐》)。以我想来,雪芹生在正白旗汉军贵族环境中间,未必主张排满吊明。蔡先生这个判断,是含偏见的。总之,求深反浅,是这派红学家的通病。

    第二类红学家我们叫他消闲派。读《红耧梦》,他们本没有领略文学的兴趣,所以只当作闲书读,对于作者的原意如何,只是不求甚解的。他们的态度,不是赏鉴,不是研究,只是借此消闲罢了。这些人原不足深论,不过有一点态度却是大背作者的原意。他们心目中只有如何华贵,如何阔绰,如何繁盛,恨不得自己变了贾宝玉,十二钗做妻妾才好。这种眼光,自然不值一笑;不过他们却不安分,偏说那个应褒,那个应贬,信口雌黄,毫无是处,并且以这些阿其所好的论调,强拉作者来做他的同志。他们几时考究过书中本文来。

    我们要了解《红楼梦》作者的真态度,排除许多迷惑,不致于蹈前人的覆辙。我们现在先要讲作者的态度。

    说作者的态度,我以为至少有两条可靠的途径:第一,从作者书中所说的话,推测他做书时的态度。这是最可信的,因为除了他自己以外,没有一个人能完全了解他的意思的。第二,是从作者所处的环境和他一生的历史,拿来印证我们所揣测的话。

    《红楼梦》的第一第二两回,是本书的模子,是读全书关键。从这里边看来,作者的态度是很明显的。他差不多自己都说完了,不用我们费话。

    《红楼梦》是感叹自己身世的,雪芹为人是很孤傲自负的,看他的一生历史和书中宝玉的性格,便可知道;并且还穷愁潦倒了一生。所以在本书楔子里说道:

    “风尘碌碌,一事无成。”

    “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见第一第二两回)

    这些话,明白极了。石头自怨一段,把雪芹怀才不遇的悲愤,完全写出。第二回贾雨村论宝玉一段,亦是自负,书中凡贬宝玉只是牢骚话头,不可认为实话。

    《红楼梦》是情场忏悔而作的。原书上说:

    “更于书中间用梦幻等字,都是此书本旨,兼寓提醒阅者之意。”

    “空空道人遂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改名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见第一回)

    警幻说:“……或冀将来一语,未可知也。”(见第五回)

    (摘编自俞平伯《红楼梦辨别》)

    材料二:

    清代的小说之种类及其变化,可分作四派来说一个大概:一、拟古派;二、讽制派;三、人情派;四、侠义派。

    人情派小说,可以《红楼梦》做代表。《红楼梦》所叙为石头城中——未必是今之南京——贾府的事情。《红楼梦》的作者,大家都知道是曹雪芹,因为这是书上写着的。至于曹雪芹是何等样人,却少有人提起过:由胡适之先生的考证、我们可以知道大概了。

    对于《红楼梦》书中所叙的意思,推测之说也很多。(一)是说记纳兰性德的家事,所谓金钗十二,就是性德所奉为上客的人们。这是因为性德和宝玉的情形相仿佛,但是查抄一事,宝玉在生前,而性德则在死后,其他不同之点也很多,其实并不很相像。(二)是说记顺治与董鄂妃的故事;而又以鄂妃为秦淮旧妓董小宛。但是董鄂妃是满洲人,并非就是董小宛,且年龄相差甚大。所以这一说也不通。(三)是说叙康熙朝政治的状态的;就是以为石头记是政治小说,书中本事,在吊明之亡,而揭清之失。然此说未免近于穿凿,况且现在既知道作者既是汉军旗人,似乎不至于代汉人来抱亡国之痛的。(四)是说自叙;此说出来最早,而信者最少,现在可是多起来了。因为我们已知道雪芹自己的境遇,很和书中所叙相合。由此可知《红楼梦》一书,说大部分为作者自叙,实是最为可信的一说。

    至于说到《红楼梦》的价值,可是在中国的小说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摘编自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信极不可靠的传说或把自己的意趣投射到作者身上,都是产生阅读偏见的原因。

    B.作者书中所说和作者所处环境及其一生历史,是了解曹雪芹写作态度的两条途径。

    C.在阅读《红楼梦》时,可以从全书的关键处第一、第二两回入手,了解作者态度。

    D.对于《红楼梦》书中所叙的意思有四种推测,都被鲁迅先生一一反驳并完全推翻。

    【2】我们应如何阅读经典文学著作?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述。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根据课文填空。

    (1)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是很多诗作的共同主题,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屈原在《离骚》中表达他对人民苦难同情而落泪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3)《赤壁赋》中用侧面描写来突出箫声悲凉与哀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的是女子回想起小时候与“氓”两情融洽的欢乐场面。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里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几个人在一起,看见德行高的人,就学习他的长处;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2)《出师表》中,诸葛亮认为刘禅如果能跟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商量宫中大小事情,然后实施,可以达到的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岳阳楼记》中抒写作者政治抱负高远胸襟而被后人传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真的猛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荆轲刺秦王》中易水诀别时荆轲吟唱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宋代范仲淹在《岳阳楼记》说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的《赤壁赋》描述主与客泛舟问答,客人的回答引用了曹操《短歌行》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并且还形容了曹操吟咏此诗时的情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短歌行》中作者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起兴,以引出下文对贤才待以嘉宾之礼。

    (3)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秋兴八首(其一)》中以秋天长江和塞上风云为喻,表现时局动荡不安,国家命运黯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论述了“品德高尚的人每天反省自己,就会智慧明达,行为无错”。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外舅郭大夫

    (宋)陈师道

    巴蜀通归使,妻孥且旧居。

    深知报消息,不忍问何如。

    身健何妨远,情亲未肯疏。

    功名欺老病,泪尽数行书。

    (注)①元丰七年五月,陈师道的岳父郭慨赴蜀任职,陈因家贫,无力赡养家室,所以妻子和三子女都随郭赴蜀。陈则留长安。此诗是分别后作。外舅:古代媳妇称公婆为“舅姑”,女婿称呼岳父为“外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说从遥远的四川,回来一个带信的使者。一个“通”字,把“巴蜀”和“归使”串联起来,说明获知“巴蜀”之地妻子儿女消息的艰难。

    B. 颔联中“深知”与“不忍”写作者明知道信使是报消息的,但又不忍心问,将作者想知道家人的消息但又害怕是坏消息的矛盾心理体现得淋漓尽致。

    C. 颈联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距离遥远不算什么,亲情不会因此而生疏,关键是家人的身体要健康,这既是作者对妻儿的安慰,也是自我慰藉。

    D. 本诗含蓄委婉,慷慨悲壮,情真意切。首联情绪平静,颔联沉抑,颈联欢快,尾联感慨深沉,起伏跌宕,尽显真情之妙。

    2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乐运,字承业,南阳清阳人。运少好学,涉猎经史。年十五而江陵灭,随例迁长安。其亲属等多被籍没,运积年为人佣保,皆赎免之。事母及寡嫂甚谨,由是以孝闻。梁故都官郎琅邪王澄美之,其行事为《孝义传》。性方直,未尝求媚于人。为露门学士。前后犯颜屡谏武帝,多被纳用。建德二年,除万年县丞。抑挫豪右,号称强直。武帝嘉之,令事有不便于时者,巨细奏闻。

    武帝尝幸同州,召运赴行在所。既至,谓曰:“卿言太子如何人?”运曰:“中人也。”时齐王宪以下并在帝侧,帝顾谓宪等曰:“百官佞我,皆云太子聪明睿智,唯运云中人,方验运之忠直耳。”于是因问运中人之状。运对曰班固以齐桓公为中人管仲相之则霸竖貂辅之则乱可与为善亦可与为恶也帝曰我知之矣遂妙选宫官以匡弼之

    及武帝,宣帝嗣位,葬讫,诏天下公除。运上疏曰:“三年之丧,自天子达于庶人。先王制礼,安可诬之。”书奏,帝不纳。自是德政不修,而昏暴滋甚。运乃舆榇诣朝堂,陈帝八失。帝大怒,将戮之。内史元严谏,因而获免。翌日,帝颇感悟,召运谓之曰:“朕昨夜思卿所奏,实是忠臣。”乃赐御食以赏之。朝之公卿,初见帝甚怒,莫不为运寒心。后见获赏,又皆相贺,以为幸免兽口。

    内史郑译常以私事请托,运不之许,因此衔之。及隋文帝为丞相,译为长史,遂左迁运为广州滍阳令。开皇五年,转毛州高唐令。频历二县,并有声绩。运常愿处一谏官,从容讽议,而性讦直,为人所排抵,遂不被任用。乃发愤录夏、殷以来谏争事,集而部之,名曰《谏苑》。奏上之,隋文帝览而嘉焉。

    (选自《北史·乐运传》,有删改)

    【注】①公除:指帝王身负国事之重,因公权宜礼制,除下丧服。②舆榇(chèn):载棺以随。

    【1】下列对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运对曰/班固以齐桓公为中人/管仲相之则霸竖貂/辅之则乱/可与为善/亦可与为恶也/帝曰/我知之矣/遂妙选宫官以匡弼之

    B.运对曰/班固以齐桓公为中人/管仲相之则霸竖貂/辅之则乱可与为/善亦可与为/恶也/帝曰/我知之矣/遂妙选宫官以匡弼之

    C.运对曰/班固以齐桓公为中人/管仲相之则霸/竖貂辅之则乱可与/为善亦可/与为恶也/帝曰/我知之矣/遂妙选宫官以匡弼之

    D.运对曰/班固以齐桓公为中人/管仲相之则霸/竖貂辅之则乱/可与为善/亦可与为恶也/帝曰/我知之矣/遂妙选宫官以匡弼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在,亦称“行在所”,指天子所在的地方。专指天子巡行所在之地。

    B.崩,指死亡。古代对死亡有专门称呼,天子、诸侯死称“崩”,皇子、公主或者宠妃死称“薨”。

    C.庶人,也叫“庶民”。西周以后对农业生产者的称谓,其身份比奴隶高。

    D.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降级叫左迁、迁谪。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乐运顾念亲属,以孝闻名。他以做雇工的方式积累财物,救助陷入困境中的亲属;他尽心侍奉母亲和寡嫂,事迹如同《孝义传》中记载的人物。

    B.乐运敢于打击权贵,深得皇帝信任。他在担任万年县丞时,抑制、打击豪门大族,号称刚强正直。

    C.乐运不顾个人安危,敢于犯颜直谏。他上疏反对皇帝不按先王礼仪服丧的做法;他带着棺材到朝堂以死相谏,陈述皇帝的八大过失。

    D.乐运夙有大志,但仕途坎坷。他希望做一名从容的谏官,然而秉性刚直,被人排斥打击,未能如愿,最后只好发愤编纂《谏苑》。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武帝嘉之,令事有不便于时者,巨细奏闻。

    (2)内史郑译常以私事请托,运不之许,因此衔之。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请以“距离”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