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新北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在下面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

    A. 我们还年轻,风华正茂,应像伟人毛泽东一样树立远大目标,不要浪费自己的大好青春。

    B. 一个国家只有依靠自己的实力才能屹立于世界之林,要不然只能落到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地步。

    C. 2016年10月18日下午,在葛洲坝中学“走近经典,做有志少年”诗文朗诵比赛中,他们班短小精悍的甄汉鹏同学一上台就赢得了雷鸣般的掌声。

    D. 登上华山的高峰后,游客们十分兴奋,他们居高临下,指点江山,赞美着眼前的大好风光。

  • 2、苏轼“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中用到的“孙郎”的典故,指的是以下哪位历史人物?( )

    A.周瑜

    B.孙坚

    C.孙策

    D.孙权

  •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也不防回头看看各家品牌的汽车设计风格都是智谋变化的,今天就从欧洲车说起,每个大品牌挑选一个典型车型,管窥蠡测

    B.与别人交谈时,要用平和的目光注视对方,以示尊敬和礼貌;双方交谈中,应经常保持目光接触,不应长时间回避对方或是顾盼神飞,也不要直勾勾地盯着对方。

    C.国际足联主席对巴西成功举办世界杯充满溢美之词,他说,如果满分是10分的话,巴西的组织工作可以

    D.当薛宝钗、史湘云等女孩子也劝自己致力功名时,贾宝玉感到特别痛心。他觉得好好的清白女子,也学得沽名钓誉,是“真真有负天地钟灵毓秀之德了”。

  •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报告文学就题材而言,要求必须选择真人真事;就表达而言,要求必须用文学的表现方法,真实性和文学性是报告文学的两大特征。

    B.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一词源于《孟子》:“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以此形容自己内心之忧虑。

    C.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1918年5月,他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

    D.《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获过美国普利策新闻奖的优秀新闻作品,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

  • 5、“文房四宝”中那一宝产于浙江(  

    A.笔

    B.墨

    C.纸

    D.砚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敬畏之心与文化自觉

    古人对文化什么态度?用现代的话说是有点“文化至上论”的。刘勰在《文心雕龙》开篇就写道“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意思是说文化、文章、文采太重要了,它是与“天地”一起诞生的啊。而且他还洋洋洒洒地写道:日月星辰是上天之文,山川草木是大地之文,它们与“肇自太极”的人之文,鼎立为三,合而为一。它也就是“道”。刘勰突出了“人文”,也就是文化的崇高性、永恒性,如江河行地,日月经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这种文化观念来自儒家,自从“独尊儒术”之后,它就占了主导地位。自古以来,凡是与儒家经籍有关、和由此衍生的典章制度、礼乐诗文都受到尊重和敬畏,甚至有点神圣化,如说“仓颉造字”后“天雨粟,鬼夜哭”之类。

    古人不仅相信文化的崇高和永恒,而且把它视作民族凝聚纽带。世界大多数地方依靠种族或宗教的认同作为民族凝聚纽带,而我们则主要靠文化。所谓“《春秋》之法,中国而夷礼则夷之;夷而中国则中国之”。就是说按照《春秋》大义:哪怕你是“夷”人,一旦采用“中国(中原王朝)之礼”,就按国人对待;如果你是“中国”人,用了“夷礼”。则按照“夷人”对待。可见是否进入中国文化成为判别人群归属的决定因素。在儒家看来,“礼”是文化的核心。

    儒家的信徒以担荷道统自命,他们无论从政,还是“立言”,其终极目的就是“行道”,或者说是以“道”化众,使人人都受到文化的熏沐。这样我们就懂得了为什么司马迁把自己坚持在屈辱下生存写作《史记》看得“重于泰山”,也就懂得了曹丕为什么说写作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些士人都有充分的文化自觉,他们把创造文化和传播文化视作安身立命的基础。他们相信自己的事业是上通于天的:“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思飘云物动,律中鬼神惊”这些名句就是这种意识生动的概括。

    然而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农业文明为背景的,可以说在地球上所有的农业文明中它是发展得最精致、最详密、最完美的一个。然而,近百年来我们又处在社会转型和革命振荡之中。传统文化因为代表既往而失去了原有的光环,原有的敬畏心,自然会随之衰减。上个世纪从60到70年代,极“左”思潮高涨,扫荡文化运动一浪高过一浪。此时“文化”乃是一个负面词汇了,传统文化更是过街老鼠,人人喊打,遑论敬畏!这时的传统文化成为妖魔。

    改革开放以来,这种情况虽有根本改变,但并非“复旧”,而是被纳入孔方兄的营垒。因此“古董热”、“收藏热”,乃至种种弘扬“国粹”热都不免与“赚钱热”有或明或暗的瓜葛,与文化关系不大。看到一幅字画,一款文玩,第一判断都是“值多少钱”?过去被“政治的正确”打压扫荡,进而妖魔化;现在是被金钱任意驱使,日益庸俗化。两者虽不同,对文化的蔑视则是一样的。因此,现在人们干的许多事关文化的事,让旁观者看来最没文化。大约都是金钱在当家作主的缘故。

    朱熹在《中庸注》中说“君子之心,常存敬畏”。他指的是上面所说永恒不变、天人合一的道或文化,正是这种兢兢业业的态度,肇自孔孟的“道统”延续至今。现在我们努力建设法治社会,这也包含着文化重建。但对“道”、“文化”的理解和定位,我们自然会与朱子有很大差别,不过文化重建不能完全脱离本土资源也是不争事实,特别是传统的文人士大夫那种质朴的精神、敬畏的态度是我们重建文化、进而形成文化自觉过程中必不可少的。

    1下列说法不属于“文化至上”的一项是( )

    A.凡是与儒家经籍有关、和由此衍生的典章制度、礼乐诗文都受到尊重和敬畏。

    B.现在,我们正在努力建设的法治社会,这也包含着文化重建。

    C.司马迁、曹丕等把创造文化和传播文化视作安身立命的基础。

    D.儒家的信徒无论从政,还是“立言”,其终极目的就是“行道”。

    2下列说法或行为,不属于文化自觉行为的是( )

    A.司马迁把自己坚持在屈辱下生存写作《史记》看得“重于泰山”。

    B.曹丕说写作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C.朱熹认为对文化要有“君子之心,常存敬畏”的态度。

    D.李白写文章追求的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刘勰把人文、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三者合而为一,突出了人文的重要性。

    B.当下,我们应该学习传统的文人士大夫的质朴精神和敬畏态度,进行文化重建。

    C.上个世纪将文化妖魔化和庸俗化都是对文化的蔑视,谈不上对文化的敬畏。

    D.“礼”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判别人群归属的唯一标准。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诗人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凭倚窗轩,胸怀家国,不禁涕泪交流。

    (2)古往今来,众多仁人志士自觉承担匡世济民的责任,积极谏言献策。有直言进谏的,如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直言君王应当居安思危且“_______________”;有借古讽今的,如苏洵在《六国论》中用“_______________”警戒君王莫要被久积的威势所胁迫。

    (3)铺陈就是从不同角度进行浓墨重彩的陈述,产生文句上的形式美,表达上的激情美。《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铺写阿房宫走廊曲折、屋檐高翘的景致。

  • 8、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漫江碧透,______________,鹰击长空,______________,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

    (3)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 9、补全下面的句子(只选3小题,每小题2分,其中④⑤必选一句)

    ________________,不能十步;________________,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②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________________,人亦念其家。________________,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③四十三年,望中犹记,________________。可堪回首,________________,一片神鸦社鼓。(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④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骇浪搏击江岸的壮丽景色。

    ⑤《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曹操军队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时的军容之盛。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出师表》中,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看轻自己,言语失义,堵塞了别人建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2)《蜀道难》中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的是演奏正式开始之前的准备过程。

    (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出师北伐,结果落得北望敌军而惊慌失措的三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猛虎行(节选)

    李白

    张良未遇韩信贫,刘项存亡在两臣。

    暂到下邳受兵略,来投漂母作主人。

    贤哲栖栖古如此,今时亦弃青云士。

    有策不敢犯龙鳞,窜身南国避胡尘。

    宝书长剑挂高阁,金鞍骏马散故人。

    昨日方为宣城客,掣铃交通二千石。

    有时六博快壮心,绕床三匝呼一掷。

    [注]①《猛虎行》,乐府《相和歌辞》旧题,该诗作于公元756春天。②《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韩信)钓於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③六博:又作陆博,是中国古代民间一种掷采行棋的博戏类游戏。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联既对张、韩二人的杰出才能予以高度肯定,也对二人曾经的遭遇予以同情。

    B.第四联中“窜”字正面刻画诗人逃难时的狼狈情态,“避”字侧面展现战乱之烈。

    C.最后两联表现诗人的乐观旷达,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风范。

    D.诗歌虽是节选,但脉络分明,层次清晰;语言明白晓畅,无刻意雕琢之痕迹。

    【2】诗歌抒发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秦晋崤之战

    《左传》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秦师遂东。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

    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还也。”灭滑而还。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故,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遽兴姜戎。子墨衰绖,梁弘御戎,莱驹为右。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肴,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文嬴请三帅,曰:“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公许之。

    先轸朝,问秦囚。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   管:钥匙

    B. 鄙邑。   腆:丰厚

    C. 郑商人弦高将于周   市:做买卖

    D. 秦违蹇叔,而以贪民   勤:勤劳

    2下面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余收尔骨                         盘盘焉,囷囷

    B. 吾见师之出不见其入也           后人哀之不鉴之

    C. 吾子淹久敝邑                   其势弱

    D. 还也                      秦爱纷奢,人亦念

    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杞子作为秦国驻防在郑国的将领,拿到了郑国都城北门的钥匙之后,建议穆公里应外合消灭郑国,得到了穆公的支持,由此可以看出秦穆公急于扩张的野心。

    B. 蹇叔认为,千里奔袭,容易泄漏消息,疲惫之师也难以取胜,指出师出必败,并预测出遭晋军伏击战败的地点,然而秦穆公利令智昏,坚持进军郑国。

    C. 蹇叔,忠直耿介,见识深远。因此秦穆公收到杞子从郑国发出密报的时候,首先“访诸蹇叔”,可见蹇叔受到国君的信赖。

    D. 晋国原轸认为秦穆公不听贤者之言,劳师袭郑,是天奉我的好时机,他和栾枝激烈争论,批评栾枝不愿为国效劳的言论。表现出他的善辩能断,敢说敢为,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对强秦的痛恨和关心国事的精神。

    4给文中加波浪线的句子用“/”断句

    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5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

    (2)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一条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的视频风靡网络。作者记录了二舅苦难而饱满的人生:二舅曾是农村天才少年,因村医误诊导致左腿残疾,自学了木匠手艺,用精湛的手艺养活自己,领养孩子用半生积蓄给孩子买房,热心帮村里人维修燃气灶、洗衣机甚至水龙头,深受村民尊敬。作者感叹自己四肢健全,上过大学,又生在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理应度过一个比二舅更为饱满的人生。

    作为高一新生,我们正处在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阶段,对饱满的青春你有怎样的经历?又有什么感悟呢?

    请以“饱满的青春”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