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所以游目骋怀(放开) 极视听之娱(穷尽)
B. 不知东方之既白(已经) 方其破荆州(正当)
C.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情趣) 七月既望(农历十六)
D. 有怠而欲出者(懈怠) 无物以相之(辅助)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正确的一组是( )
A.敕造(chì) 惫懒(bèi) 玷污(zhān) 扪参历井(shēn)。
B.錾银(zàn) 两靥(yàn) 桌帏(wéi) 拗他不过(niù)。
C.蹙缩(cù) 歆享(xīn) 榫头(sǔn) 吮血(shǔn)
D.朱拓(tuò) 盥洗(guàn) 贾人(gǔ) 剽悍(piāo)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徐玉玉被骗事件曝光后,立刻引发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几乎天地同感、人神共愤,民众普遍对骗子表达了疾首蹙额的痛恨之情。
②在这个南北宽不到1千米的山谷里,独具特色的藏式木屋错落有致地分布在两边山坡上,哗哗作响的达拉河从村子中间穿过。
③今年国庆节期间,各风景名胜游客如织,高速路上堵车相当严重,很多人久假不归: 这对各单位工作的顺利进行产生了很大影响。
④震灾过后,村庄里一片狼藉,到处可看到一堆一堆的瓦砾: 只有村东头还剩下几间没有完全倒塌的房子,凤毛麟角,令人痛心。
⑤陈路在围棋上苦心孤诣多年,曾取得市级业余围棋大赛冠军; 现在他将主要精力投到围棋教学上,希望让更多的优秀棋手走向世界。
⑥2016环洞庭湖国际新能源汽车拉力赛完美落幕。驾驶比亚迪的池廷光、韩科文两人不孚众望,以396分的总成绩获得冠军。
A. ①⑤⑥ B. ①②⑤ C. ②③④ D. ③④⑥
4、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暮蔼沉沉楚天阔”中“楚天”指长江中下游一带(古属楚国)的天空,也泛指南方的天空。
B.“丁”可表示顺序第四,也是天干第四位。它的意思还很多,如“人丁兴旺”中“丁”指人口,“壮丁”中“丁”指成年男子,“丁忧”中“丁”是遭逢、碰到的意思等等。“庖丁解牛”中“丁”是厨师的名。
C.“拜、迁、转、徙”都是指调动官职。
D.风池,对中书省的美称,在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中代指朝廷。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我们的散文拒绝精神的攀沿, 拒绝起码的思想含量, 始终徘徊于低层次的琐碎生活 生活的细小咀嚼, 散文还会有沉甸甸的分量吗?还会有它宏阔的天宇吗?
A. 既然 从而 因而 和 所以
B. 如果 甚至 而 乃至 那么
C. 因为 和 所以 乃至 那么
D. 尽管 甚至 因而 和 所以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的近代史开启之际,老大帝国愚昧颟顸,执迷于“夷夏之辨”,以“天朝上国”自居,在西方先进的器物、制度和思想文化面前仍然自以为是,造成了“天朝的崩溃”。这种因过度文化自信导致的“华夏中心主义”大大地阻碍了中国向先进的西方学习,造成了落后挨打的屈辱的百年近代史。然而,这种历史叙述没有看到“夷夏之辨”在近代史上一度也为中国向西方学习提供了一定的思想资源。
夷夏之辨,是传统中国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之一。它将天下划为“华夏”诸邦与“夷”“戎”“蛮”“狄”等部落。它产生之初,便有依文化与血统作区分的两重含义在内。但随着中华文化的发展,不再以血缘的亲疏而以文明程度的差异作为区别华夷的标准,而且逐渐被广为接受。
在历史上,中国长期以来在东亚处于文化、政治、经济领先的地位。久而久之便使得人们习惯性地将中国与“先进文化”画上等号。然而,当清王朝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而丧权辱国,遭遇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之时,中国是否仍是文化最为先进的国家,就成了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在此问题面前,如果仍然不假思索地将大清即是华夏作为无须怀疑的前提,那么大清便还是文化先进之国,因此就没有必要向西方的“蛮夷”学习。即便要学习,最多也是学习器物上一些优点,即“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换言之,华夷观在此时对中国走向现代化就起到了相当大的阻碍作用。
但与此同时,也有一批有识之士慢慢注意到西方列强不仅有极为发达的物质文明,在精神文明上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因而大清是否在文化上也领先于西方列强便值得怀疑,中国首位驻外使节郭嵩焘在深入了解西方社会之后,便感慨道:“三代以前,独中国有教化耳……自汉以来,中国教化日益微灭;而政教风俗,欧洲各国乃独擅其胜,其视中国亦犹三代盛时之视夷狄也。”在他看来,中国已经沦为“夷狄”,而西方列强因为文化昌盛,俨然已有“华夏”气象。维新派的代表谭嗣同、梁启超则将民主、共和制度视为辨认夷夏的重要标准,在他们看来,在与西方世界的较量中,中国早已落后而成为夷狄了。
因此,在这些“睁眼看世界”者看来,以地域定夷夏是不符合“夷夏之辨”的本义的:夷夏是可以转换的;西方的政教风俗,伦常礼义并不逊于中国,甚至胜于中国;西方俨然已是“华夏”,而中国沦为“夷狄”了。而“夷狄”必须向华夏学习,亦即大清必须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文明成果。郭嵩焘从“夷夏之辨”的义理出发,指出“自西洋通商三十余年,(西方)乃似以其有道攻中国之无道,故可危矣”。从这个意义上说,“夷夏之辨”在近代史上并非完全扮演了阻碍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角色,它同时也给一部分主张向西方学习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思想资源。
(摘编自2017年6月10日《光明日报》章舜粤《“夷夏之辨”之于近代中国》)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清朝帝国愚味执着,坚守“华夏中心主义”,自以为是,造成过度文化自信,使得天朝最终崩溃。
B.“夷夏之辨”将天下划为“夷”“戎”“蛮”“狄”等四邦,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中国传统思想观念。
C.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使得清王朝丧权辱国,统治者开始思考中国是否仍是文化最为先进的国家。
D.西方列强丰硕的文明成果,促使先觉者清醒地认识到大清帝国在文化上已经落后于西方列强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分析“天朝的崩溃”的原因,得出了“天朝上国”的狂妄思想造成了屈辱的百年近代史结论,是本文论证的中心。
B.第四段用假设的方法论证,推导出华夷观在当时对中国走向现代化起到了相当大的阻碍作用。
C.引用谭嗣同、梁启超的观点,论证了在有识之士眼中,夷夏的角色已发生转换,中国已成为夷狄。
D.结尾引用郭嵩焘的话,证明了“夷夏之辨”为部分知识分子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思想资源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清朝帝国不以“天朝上国”自居,不过度文化自信,就不会有中国近代史上一百多年的被动挨打的局面。
B.随着中华文化的发展,以文明程度的差异取代血缘的亲疏作为辨别华夷的标准,是历史发展的一种必然。
C.“夷夏之辨”既阻碍了中国向西方学习,也为一部分主张向西方学习的有识之士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思想资源。
D.文章认为要以文明程度来定义“华夏”,这样便于清晰认识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发展状况,进而取长补短。
7、默写下列语句
(1)君子的本性与常人并无不同,只是善于借助外物而已,《劝学》中表达上述意思的概括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3)《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经常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表达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
(5)携幼入室,有酒盈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6)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赤壁赋》)
(7)舳舻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横槊赋诗。(《赤壁赋》)
(8)《赤壁赋》中用蛟龙、寡妇听箫声的感受来突出箫声的悲凉和幽怨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
(3)故不积跬步, 。(荀子《劝学》)
(4)人非生而知之, ?(韩愈《师说》)
(5) ,师不必贤于弟子 (韩愈《师说》)
(6)舞幽壑之潜蛟, 。(苏轼《赤壁赋》)
(7)寄蜉蝣于天地, 。 (苏轼《赤壁赋》)
(8)日暮乡关何处是? 。(崔颢《登黄鹤楼》)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 氓》中表现女子失望至极与丈夫决裂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屈原的《离骚》中诗人以荷装饰自己来表达要修养美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的《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任凭小船漂荡,越过茫茫江面的心境。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人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一个人不努力肯定是不成功的。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在《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自己回归田园后在室内酌酒自饮、闲观庭树的自由闲适的生活。
(3)在高适的《燕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写汉将带兵出征时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刻画了一位临战轻敌的统帅形象,为下文的战败被困作反衬。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信息时代,能力与年龄不再有直接的关系,各行各业涌现了一大批年轻的专家。这可以用《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释。
(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登天姥仙山的所见所闻,只见东方的海中涌出一轮红日,四周是苍翠的群山,耳际是山顶的天鸡的叫声。
(3)杜甫《登高》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联,俯仰结合,动静相映,声色并茂,对仗工整,字字精当,堪为典例。
1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1】下列对诗歌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 )
A. 全诗八句,前六句写往“访”,重在抒情,情致婉转;末两句写“不遇”,重在写景,景色优美。
B. 首句写所闻,泉水淙淙,犬吠隐隐;次句写所见,桃花带露,浓艳耀目。诗人正是缘溪而行,穿林进山的。这是入山的第一程,宜人景色,使人留连忘返,且让人联想到道士居住此中,如处世外桃源,超尘拔俗。第二句中“带露浓”三字,除了为桃花增色外,还点出了入山的时间是在早晨,与下一联中的“溪午”相映照。
C. 颔联“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是诗人进山的第二程。诗人在林间小道上行进,常常见到出没的麋鹿;林深路长,来到溪边时,已是正午,是道院该打钟的时候了,却听不到钟声。这两句极写山中之幽静,暗示道士已经外出。
D. 颈联“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是诗人进山的第三程。从上一联“不闻钟”,可以想见诗人距离道院尚有一段距离。这一联写来到道院前所见的情景—道士不在,唯见融入青苍山色的绿竹与挂上碧峰的飞瀑而已。
E. 结尾两句“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诗人通过问讯的方式,从侧面写出“不遇”的事实,用笔略带迂回,感情平淡,并不忧愁。
【2】分析说明“愁倚两三松”一句中包含的诗人的那些思想感情。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燕达,字逢辰,开封人,为儿时与侪辈戏辄为军陈行列状长老异之既长容体魁梧善骑射以材武隶禁籍授内殿崇班为延州巡检成怀宁寨,夏人三万骑薄城,战竟日不决,达所部止五百人,跃马奋击,所向披靡。擢鄜延都监,数帅兵深入敌境,九战皆以胜归。啰兀之弃也,遣达援取戍卒辎重,为贼所迫,且战且南,失亡颇多。神宗以达孤军遇敌,所全亦不为少,累迁西上阁门使、领英州刺史,为秦凤副总管。讨破河州羌,遂降木征。迁东上阁门使,副都总管,拜忠州刺史、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
郭速招讨安南,为行营马步军副都总管。入辞,神宗谕之曰:“卿名位已重,不必亲矢石,第激勉将士可也。”达顿首谢曰:“臣得凭威灵灭贼,虽死何惮!”初度岭,闻前锋遇敌苦战,欲往援,偏校有言当先为家基然后进者,达曰:“彼战己危,讵忍为自全计。”下令敢言安营者斩。乃卷甲趋之,士皆自奋,传呼太尉来,蛮惊溃,即定广源。师次富良江,蛮舣斗舸于南岸,欲战不得,达默计曰:“兵法致人而不致于人,吾示之以虚,彼必来战。”己而蛮果来,击之,大效,乃请降,师还,拜荣州防御使。以主帅得罪而独蒙赏,乞同责,不听。
元丰中,迁金州观察使,加步军都虞候,改马军,超授副都指挥使。以训阅精整,除一子阁门祗候,数被沼奖,进殿前副都指挥使,武康军节度使。哲宗立,迁为使,徙节武信,卒,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毅敏。
达起行伍,喜读书,神亲以其忠实可任,每燕见,未尝不得体,尝问:“用兵当何先?”对曰:“莫如爱。”帝曰:“威克厥爱可乎?”达曰:“威非不用,要以爱为先耳。”帝善之。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八》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为儿时/与侪辈戏辄/为军陈行列状/长老异之/既长/容体魁梧/善骑射/以材武隶禁籍/授内殿崇/班为延州巡检/戍怀宁寨
B.为儿时/与侪辈戏/辄为军陈行列状/长老异之/既长/容体魁梧/善骑射/以材武隶禁/籍授内殿崇班/为延州巡检/戍怀宁寨
C.为儿/时与侪辈戏/辄为军陈行列状/长老异之/既长容/体魁梧/善骑射/以材武隶禁/籍授内殿崇班/为延州巡检/戍怀宁寨
D.为儿时/与侪辈戏/辄为军陈行列状/长老异之/既长/容体魁梧/善骑射/以材武隶禁籍/授内殿崇班/为延州巡检/戍怀宁寨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刺史,本为汉武帝始设来负责监察的官员,但在宋朝时已是一种虚衔,任者并不赴任。
B.顿首,古代跪拜礼之一,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可用于下级对上级、平辈间恭敬地行礼。
C.赠,此处指我国古代皇帝为已死的有功劳的官员或其亲属加封官爵或荣誉称号。
D.行伍,我国古代军队的编制,五人为伍,十人为行,后用“行伍”泛指军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燕达作战英勇,以少胜多。戍守怀宁寨时,他凭自己才能,身先士卒,率领五百部下和西夏的三万骑兵勇敢战斗,最终获胜。
B.燕达公而忘私,不惧死亡,他既没有听从神宗劝谕,也没有听从校官的建议,而是果断下令斩首谈论安营的人,出兵平定了广源。
C.燕达善于用兵,精于谋略。面对安南军队驻扎的地点无法交战的情势,燕达巧用计谋,引诱安南人主动出击,最终打败并收降了他们。
D.燕达忠诚老实,深受信任,神宗多次下诏奖赏燕达,还破格提拔他做副都指挥使,而他也能得体应对神宗的问答。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夏人三万骑薄城,战竟日不决,达所部止五百人
(2)达起行伍。喜读书,神宗以其忠实可任,每燕见,未尝不得体。
【5】燕达打了败仗,神宗非但没有治罪于他反而晋升其官职,为什么?请简要说明。
14、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印度大诗人泰戈尔曾说“你的负担将变成礼物,你受的苦将照亮你的路。”
读了这句语你有什么感受?请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记叙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二)有人说:“小时候,幸福是件很简单的事;长大后,简单是件很幸福的事。人越往上走,心应该赵能往下沉。”中国哲学讲大道至简,其实在我们的人生中,很多时候都会有关于幸福和简单的思考。
请以“简单与幸福”为立意方向,写一篇记叙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