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文言特殊句式分类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①以其无礼于郑且贰于楚 ②邻之厚,君之薄也 ③孔子云,何陋之有
④嘉为先言于秦王 ⑤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⑥沛公安在
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⑧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A.①② / ③⑧ / ④⑥ / ⑤⑦ B.①④ / ②⑥ / ③⑧ / ⑤⑦
C.①④ / ②⑦ / ③⑥ / ⑤⑧ D.①③ / ②⑥ / ④⑤ / ⑦⑧
2、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A. 虽然有的干枯了,不再挺直,这是火烤使它变成了这样。
B. 即使又晒干了,也不再重新挺直,这是使它弯曲变成了这个样子。
C. 虽然有的干枯了,不再挺直,这是使它弯曲变成了这个样子。
D. 即使又晒干了,也不再重新挺直,这是火烤使它弯曲让它变成了这样。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今之众人 B.游于是乎始
C.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D.凌万顷之茫然
4、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木直中绳,以为轮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5、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
A. (六只小狼)喜气洋洋地摇着尾巴,嘻戏着搅在一起,它们确确实实是一群就在我们的峭壁之下的空地上懦动和互相碰撞着的狼。
B. 我说我在这里能干什么?守仓库或做家俱?当文化盲流变着法子讨饭?既使活得很好,我就那么在乎法国的面包和雷诺牌汽车?
C. 人们不想活,情愿照顾殡仪馆的买卖,这种精神状态使医药一愁莫展。
D. 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礼仪的出现、演化,本身是人与自然关系博弈、平衡的产物。当远古人们认识到应对宇宙天地心存敬畏时,便有了祭祀活动。由此而演化来的“礼”与“仪”正是人们认识自然、认识自我,对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这一认识的行为体现和制度约束。
拱手礼在“礼”的层面,首先体现的是人类敬天的思想,即人类对赖以生存又可敬可畏的自然的臣服与膜拜。拱手礼最早的文化意义便是伸出双手,束手就缚,以自身为天地的祭品。进而将这正式而严谨的祭祀礼仪拓展、渗透到对同类的尊敬、礼让。因而拱手礼所承载的社会价值便体现着人际关系信息,形成和巩固着社会的人际关系交往方式,以及塑造着人们思维方式和社会文化形态。中国传统社会阶级之间从行拱手礼的不同规范就可反映出不同阶层的尊卑、亲疏。《周礼·秋官·司仪》“昭王仪,南乡见诸侯,土揖庶姓,时揖异姓,天揖同姓,所以别亲疏内外也。”《左传·隐公十一年》所谓“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正如李为香博士所论“礼深含人类对宇宙天地的敬畏,对德性的追寻,对和谐的追求,对人本身的期望和宽容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对审美情趣的重视和培养,以及对社会秩序的协调。”拱手礼亦然。追求拱手礼的精神核心,便是“敬天”“尊人”,是与自然相处时要放低姿态,谦恭敬天;与人交往时要尊重他人,礼遇他人。这种深入骨髓、发自内心的“敬天”“尊人”的思维才是拱手礼在其礼制背后所反映的核心价值。
在“仪”的层面,拱手礼有一整套行为规范和仪表原则。如行礼时,应双手合抱于胸前,右手在内,左手在外,如遇凶丧,反之等。这些仪式现象看似繁文缛节,却是“敬天”“尊人”这些精神内核的极好保障,通过这些程式化的仪式,强化了对天、对人的敬意,确立了对天、对人的秩序。若在国家层面上将这些规范固定下来,就有了典章制度,就成了礼制。礼制一旦确定,就为一定阶段社会运行提供法则,成为历代统治者为国治政之本,普通社会成员安身立命之道。《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载“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民之所以生也。”在人际交往中和社会运行中执行这尊卑有序、亲疏有别的拱手礼仪式,使每个人按既定的身体仪式行事,既可“敬天”“尊人”,同时也是“自敬”“自尊”。人若“敬天”,天则“爱人”,人与自然平衡和谐。人若“尊人”,施之以拱手礼仪,对方也会还礼,这便是“敬人”的同时巩固和彰显了自身的身份地位。《礼运》:“夫礼,先王以承天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社会成员若按照规范得当的礼仪相施,人们按照恰当得体的拱手礼相见,人人相敬,人人相亲,则国家的秩序自然就通畅井然了。
拱手礼的“仪”与“礼”,一表一里,共同传递着中国传统社会“敬天”“尊人”的思想,共同传承着中国传统社会经典的礼仪文化。
(摘编自张丽娟《中国传统拱手礼及其对现代礼仪体系构建的作用》)
材料二
握手礼不科学者有四,繁而不周者有三。易传染疾病,多握之后易疲劳,握后常不能及时洗手,给健康带来隐患,明知有传染病却因害怕失礼而不得不握。此四者为不科学。十数人须一一握手颇费时间,数十人不能遍握而于无意中造成亲疏之别,群众场合只能握其代表。此三者为繁而不周。有此四不科学三不周,握手礼作为相见礼应当废除。
拱手礼可以全面避免上述“七累”,此为显明之理,不再具论。其实,拱手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礼节。如《礼记·曲礼上》“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论语·微子》“子路拱而立。”而握手礼是近代的舶来品,既然存在诸多弊端,不如重行拱手礼。
拱手礼的好处至少有五条。其一,避免了上举“七累”,已是于我民族功莫大焉。其二,当前疫情严重,需要全面防治,不但需要有医疗保障,有诸多净化环境的科学措施,还要有改礼惠民的人文措施。废“握”改“拱”,不费一钱一物,可谓“一举手之劳”,而风气所开,顿可“防患于未然”。其三,今后若有甲肝、乙肝或其他接触传染的病毒、细菌,至少不会因每日几十亿人次的相互握手而辗转传播,害我人民。其四,拱手礼作为传统礼节,有很高的文化认同度与广泛的群众基础。其五,拱手礼颇有特点,潇洒自如,仪态端庄而礼意浓切,颇具中华文化的魅力,若能成为“国礼”,则为又一朵自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礼花”。
(摘编自项纯文《倡导以拱手礼代替握手礼》)
材料三
从握手礼进入中国成为流行的相见礼仪,已经上百年的时间。但在这百年之间,人们对握手礼的思考和争议没有中断过。另一方面,百年间中国的国力却发生了实实在在的巨变,中国人正在走向富裕,中国人的文明素养不断得到整体性的提升,追求现代文明生活方式正在成为广大中国人的整体性共识。与此同时,在改革开放40年后,中国的现代化模式正在由“输入型现代化转换为辐射型现代化”,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开始走出去,旅游、学习、工作……中国的国家形象、民族形象也需要来一个全新的重塑和传播,中华民族5000年灿烂的历史,也需要在新的全球化语境中得到更为深广的认知。在此语境下,从文化意义来说,将相见礼仪予以革新,以拱手礼逐渐取代握手礼,则正逢其时。变革的窗口已经再一次出现,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人们原有的生活、工作节奏,可以预见,疫情将无差别地改变各国人们的固有思维、行为习惯。
推行拱手礼,以拱手礼代替握手礼,根本的分歧不在于其是否要原封不动地照搬传统的形式,而在于如何以当代的需要,创造性地改造传统的形式,让它既有传承的印记,又更加契合时代气质,为大众所接受,为丰富、提升当下的生活品质而服务。
(摘编自张承良《握手礼还是拱手礼——疫情背景下相见礼节变革的文化审思》)
【1】下列对材料中“拱手礼”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拱手礼最早的文化意义并没有“尊人”的思想内核,经拓展后才有着对人本身的期望和宽容、对社会秩序的协调等更多的社会价值。
B.拱手礼的“礼”与“仪”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的行为体现和制度约束,它一表一里,共同传承着中国传统社会经典的礼仪文化。
C.拱手礼的好处有五条,其中比较重要的一条便是在当前环境之下,可“不费一钱一物”,用“一举手之劳”“防患于未然”。
D.拱手礼的回归是一种文明生活方式的回归,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文明素养,有助于展现中国的国家形象。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敬天祭地可以用拱手礼来表达敬意,逢年过节、祝贺庆典、相逢离别也可以相互行拱手礼来表达情意。
B.日常拱手礼的正确手势,正如《拱手礼》歌词中所唱“右拳握如日,左掌弯如月”一样,可以是双手合抱于胸前,右手在内,左手在外。如果遇到凶事、丧事就反过来。
C.通过程式化的仪式,确立秩序,就形成了典章制度,即礼制。礼制一旦确定,就成为一定阶段社会运行之法,成为统治者为国治政之本,社会成员安身立命之道。
D.国际通行的握手礼从20世纪初引入中国并逐渐流行至今,但人们对握手礼的思考和争议没有中断过。
【3】下列关于材料的论证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多处采用引用论证,其中从《周礼·秋官·司仪》和《左传·隐公十一年》相关内容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社会尊卑有序,亲疏有别。
B.材料一主要是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论礼的,作者指出拱手礼和其他的礼俗一样,深含人类对宇宙天地的敬畏,对和谐的追求,都是传统文化中的良礼美俗。
C.材料二的论证语言颇具特点,文白夹杂;论证方法多样,用道理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积极倡导以拱手礼代替握手礼。
D.材料三主要是从文化的角度论证了推行拱手礼的原因,指出了人们的固有思维和行为习惯都将会有改变的事实。
【4】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证结构上有何不同特点?请简要说明。
【5】材料三指出“将相见礼仪予以革新,以拱手礼逐渐取代握手礼,则正逢其时”,请结合三则材料内容简要分析其理由。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是:_____,______。
(2)《师说》中,对于为子择师自己却耻于学习这种现象,韩愈最后的评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登高》中杜甫为我们营造了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日图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6)《短歌行》中,曹操借用《管子·形势解》中的句子,以高山大海比喻自己广纳天下贤才的壮志和胸襟的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
(7)《归园田居》表明作者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回乡开荒种地,过田园生活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面对妻子、妾、客人的赞美,邹忌没有轻易相信,看到徐公,认为自己不如徐公美,接着“______ ,_______ 。_______”,于是从中悟出了治国之道。
(2)诸葛亮在《诫子书》中用“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来告诫后人,这与他在《出师表》中所说的“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的志向是一致的。
(3)2004年6月,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成功实现“蓄水315米”,高峡出平湖的壮观景象呈现在世人面前,郦道元描述的昔日“渔者歌曰”的“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的凄异景状一去不复返了。
(4)《桃花源记》中,陶渊明用“屋舍”“良田”描写世外桃源景象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由琵琶声想到珠玉声,写出了乐声的浊重与清脆的两句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2)杜甫在《登高》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3)荀子在《劝学》中,表达“君子的资质与一般人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获得成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苏轼在《赤壁赋》中“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两句,从正面通过具体的动作行为对曹操作了非常传神的刻画。
(5)李煜的《虞美人》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在一问一答之间,用生动的比喻,化无形为有形,写出了词人极其深重的愁苦,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谏太宗十思疏》开篇以“固本”“浚源”为喻,后提出全文主旨:_____,_____。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公西华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朝见天子之事,他说:“_____,_____。”
(3)《登岳阳楼》由个人身世转写国事危难,感伤涕零的诗句是“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写诗人重游故地,引发对往昔生活回忆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荆轲刺秦王》在“易水诀别”场景中,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送别时慷慨悲壮气氛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离骚》中,屈原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自己决心效法前贤,至死不渝。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樯橹灰飞烟灭。樯:挂帆的桅杆。橹:一种摇船的桨。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
B.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华发:花白的头发。
C.一樽还酹江月。酹:将酒洒在地上,以表示凭吊。
D.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羽扇纶巾:这里用了比喻的手法,比喻儒将诸葛亮。
【2】作者是如何描绘赤壁风景的?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13、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 ”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目真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1】与例句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又前而为歌
A.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B.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C.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D.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2】选项中的“而”与例句中“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荆轲和而歌
A. 又前而为歌。
B. 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C.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进。
D.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3】与“太子及其宾客知其事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
A.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B. 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
C.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D.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4】对下面几篇文章的标题作两次筛选,每次选出不同于其他几篇的一项第一次选 ( ) 第二次选 ( )
A. 《赤壁之战》 B. 《唐睢不辱使命》
C. 《窦娥冤》 D. 《邹忌讽齐王纳谏》
E. 《荆轲刺秦王》
【5】对选段句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太子和宾客都“白衣冠”送行,说明这是非常悲壮的生离死别,以示任务重大和艰巨。
B. “为变徵之声”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歌声,创造了悲怆的氛围。
C. “复为慷慨羽声”由悲哀转向激昂,同仇敌忾。给壮士以信心和力量。
D. 这个场面描写,是全文情节的高潮。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人类各种文字体系中,汉字,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其集形、音、义三者于一体的特点,具有独特的魅力。品味汉字,不仅有趣,也会引发人的思考和领悟。例如:
韧:由有皮革之义的“韦”和“刃”组成,本义指柔软而结实;受外力作用时虽变形而不易折断。后来指意志坚韧不拔具有顽强持久的精神。
燃:本字是“然”,底部本来就有“火”,意指燃烧,引火点着。后来又在左侧加了一个“火”,成了现在的字形。后来引申出热血,激情之意。
责:最早见于甲骨文,本义是求取、索要。后来引申出责任、职责的意思。
请从以上三个汉字中任选一个,完成下面写作任务
学校为纪念“五四运动”举办“我们正青春”演讲比赛,请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