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彷徨(páng) 斑斓(lán) 沉淀(dìng) 彳亍(chì)
B.凄婉(wǎn) 河畔(pàn) 长篙(hāo) 似的(shì)
C.荡漾(yàng) 青荇(xìng) 漫溯(sù) 寂寥(liáo)
D.揉碎(ròu) 浮藻(zǎo) 满载(zǎi) 颓圮(qǐ)
2、下列选项中,全部包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①河海不择细流
②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③藉寇兵而赍盗粮
④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⑤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⑥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A.①②③⑥
B.②③⑤⑥
C.①②④⑤
D.①③④⑤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阅读经典,求师问道,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都是人们获得经验和知识的途径,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更是人们处心积虑追求的。
②在部分小书店,常常可以看到一些“高定价低折扣”的伪劣图书鱼目混珠,这些图书粗制滥造,错误百出,使人不堪卒读。
③中外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民族矛盾和民族纠纷,有些甚至以兵戎相见,现在中东地区的长期战乱生灵涂炭就是这种情况。
④雨果在巴黎圣母院左右逢源,这苦难的灵魂是谁,非把这罪恶的烙印留在这古老教堂的额头上不可,否则就不肯离开这尘世。
⑤《巴黎圣母院》的描写具有浪漫主义的夸张和抒情特色:美就美得白璧无瑕,丑就丑得令人恐怖。如爱斯梅拉达和卡西莫多。
⑥除了她的独唱无舞伴外,其他的歌舞节目都是群体性的,服装华丽,道具精美,演员个个长袖善舞,把人看得眼花缭乱。
A. ①③⑤ B. ②③⑤ C. ②④⑥ D. ①④⑥
4、下列各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苤莒》句式整齐,节奏明朗、轻快,自然流露出劳动的喜悦;“采”“有”“掇”“捋”等一系列动词的变换,细腻地描绘出劳动的过程,富于诗情和画意。
B.曹操的《短歌行》中运用比兴手法,化用典故或引用前人诗句表达心志,写出了诗人虽欲建功立业可是人生苦短,只能借酒浇愁的悲慨。
C.《登高》写诗人杜甫登高远眺,身世之悲与忧国之情齐集心头。有人认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联含有八层意思,极为称赞。
D.《声声慢》(寻寻觅觅)以朴素清新的口语入词,抒写词人李清照在国破家亡遭受劫难后的忧愁苦闷,通篇写“愁”徘徊低迷,婉转凄楚。
5、依次填入下面这段话中横线上的语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人生苦短,我们不能任由烦恼淹没快乐, 。 , 。 , , 。只要心明净了,就会快乐起来。
①但是我们完全可以学会操纵自己的内心
②心是烦恼的根源
③让它向着有阳光、有灯光的一面
④亦是快乐的根源
⑤不能一生都活在与烦恼的纠缠中
⑥我们无法像佛一样除尽烦恼,了脱生死,达到涅槃
A. ⑤②①③④⑥
B. ⑥①③②④⑤
C. ⑤②④⑥①③
D. ⑥②④①③⑤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清明节的人文精神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我国传统节日的形成与二十四节气有关。记载了二十四节气的先秦古籍《逸周书•时训》中说到:“清明之日,桐始华。”这里记载的节气不等于节日,节气是季节时序的标记。而清明节气的重要特点是冬季即将过去,而春天已经降临。这个时候人的活动要与物候相对应,将社会活动的节律与自然的时间进程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大约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学术界认为清明节的起源与寒食节有关。关于寒食节的起源有各种说法。有的学者认为由纪念介子推起,推而广之要祭拜自己的祖先。后来,由于清明节和寒食节的日子接近,而寒食节是民间禁火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唐玄宗在公元732年颁布诏书曰:“寒食上坟,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现在寒食节在某些地区已经消失,而清明节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节日流传至今。我国的传统节日都有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春秋祭祀,以时思之,春秋祭祖,符合人们春祈秋报的心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祭祖敬祖的传统,尊重祖先,尊重祖先创造的优良传统,这是中华民族的美德。这种传统已经积淀为一种民俗文化心理,成为人们的集体意识。
清明节的习俗又与现在消失了的节日上巳节有关。农历三月三日的上巳节有两个活动内容:一是人们在春天到来之时到野外踏青嬉戏;一是招魂续魄,召唤亲人的亡魂,也召唤自己的魂魄回归。随着原始信仰的淡化,上巳节演变成了春游,上巳节消失了,这个文化因子在清明节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人们在节日里踏青郊游,尽享春光。或家族合欢,或交友团聚,总之在密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加凝聚力。
清明节的另一项民俗活动是插柳,清明节的又一个说法叫“插柳节”。插柳有多种形式:有的插在家里的门楣上,有的戴在头上。民间有“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清明不插柳,红颜变皓首”的说法。柳枝插在门楣上,其文化含义在于辟邪除灾,民间认为这样做是图个吉利。另外柳枝插在门楣上,还有意味着家庭兴旺的文化含义。而把柳插在头上,为的是求生保健,青春永驻。中国人喜柳爱柳,柳树是旺盛的生命力的象征。
我国传统的节日不仅在节气的选择上与自然界的变化合拍,而且人们的活动也适应季节、气候、物候的变化。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传统节日又一主题。经过历史的演变,现代的清明节主要的民俗活动是扫墓和植树。这是传统继承中的变异。但是无论如何变异,都存在着古老的文化因子。农历节日及其习俗是几千年文化积累的结果,民众习惯用它们来表现自己心中的价值,走过有意义的人生历程,这种价值与文化形态的契合是很难改变的。清明节是中国民众共享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保护和弘扬清明节文化,可以增加民众的文化认同意识,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财富。
【1】下列不能体现清明节所包含的人文精神的一项是
A.社会活动节律与自然的时间进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B.在清明节,人们拜祭自己的祖先,体现了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
C.清明节继承了上巳节的一些传统,人们在清明节踏青郊游,尽享春光。
D.在现代生活中,清明节的主要活动是扫墓和植树。
【2】下列关于清明节起源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清明节的起源不仅与寒食节有关,而且与古代已消失的上巳节有关。
B.清明最开始是一个节气,后因与寒食节日子接近,而渐渐合二为一,形成了一个节日。
C.清明节起源于寒食节,由纪念介子推开始,推而广之要拜祭自己的祖先。
D.古人在“插柳节”那天在门楣和头上插柳祈福,这一习俗也是清明节的起源之一。
【3】下列各项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清明之日,桐始华”,古籍用极为简练的文字说出了清明的节气特点。
B.人们喜欢在清明节时到野外踏青,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C.古人常在农历三月初三那天到野外招魂续魄,后演变成踏青郊游,上巳节因此消失。
D.在现代社会,那些积淀着民族文化的传统节日需要得到进一步的保护,使之成为我们共同的精神财富。
7、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怅寥廓, ________________ ,谁主沉浮?
(2)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 __________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_________所作。
8、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写易水送别场面时,借助对大风和河水的描写来烘托慷慨悲壮气氛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荆轲刺秦王》写易水送别时,通过动作描写表现荆轲义无反顾精神的四个字是:_____________。
(3)韩愈在《马说》中写道,如果世上没有伯乐,那么即使有名贵的马,也会“_____________”,它最终不会被称作“千里马”。
9、补写句子中空缺部分。
(1)《三峡》中引用渔歌山间空旷清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
(2)《马说》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千里马惨遭埋没具体情形。
(3)《陋室铭》中点明全文主旨,陋室不陋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4)《诗经.氓》用动物比喻劝诫女子不要痴迷于爱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5)《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制作衣服的材料表明自己品行高洁。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将反问与对比融为一体,批判秦统治者疯狂掠夺和大肆挥霍财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阿房宫赋》一文告诫人们如果不吸取历史教训就会重蹈覆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六国论》中分析道,秦国战争以外所得土地远远多于战争所得,因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来就不在于战争。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声声慢》中运用日常生活中的起居、行动、细节来展现词人兀自独坐,百无聊赖,无所依傍的内心世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的《琵琶行》中,以“月”烘托离别时惨淡气氛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以“月”烘托琵琶女独守空船、寂寞冷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作者由梦境转入现实后颇感失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杂诗十二首(其四)
陶渊明
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
亲戚共一处,子孙还相保。
觞弦肆朝日,尊中酒不燥。
缓带尽欢娱,起晚眠常早。
孰若当世士,冰炭满怀抱。
百年归丘垄,用此空名道!
【1】下列这首诗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A. 本诗开篇就表明诗人但愿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异乎“丈夫”之志的人生理想,为全诗举纲。
B. “亲戚共一处,子孙还相保”说明陶渊明隐居时亲戚都投靠过来,虽能彼此相助,生活仍很艰难。
C. “觞弦肆朝日,尊中酒不燥”表明诗人以饮酒赏乐为人生之乐事,这在官场中难以体味得到。
D. “缓带尽欢娱,起晚眠常早”诗人尽享田园生活带来的乐趣,常常懒散放任,随心所欲。
E. 整首诗语言典雅绚丽,语甚旷达,意蕴丰富,深具一种执著、严肃的人生态度。
【2】请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本诗的最后四句。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欲西入秦。上《谏逐客书》,始皇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二十余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明年,始皇巡狩,外攘四夷,斯皆有力焉。
斯长男由为三川守,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三川守李由告归咸阳,李斯置酒于家,百官长皆前为寿,门廷车骑以千数。李斯喟然而叹曰:“嗟乎!吾闻之荀卿曰‘物禁大盛’。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驽下,遂擢至此。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也!”
始皇三十七年十月,行出游。丞相斯、中车府令赵高兼行符玺令事,皆从。少子胡亥爱,请从,上许之。
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高乃谓丞相斯曰:“上崩,赐长子书,与丧会咸阳而立为嗣。书未行,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今释此而不从,祸及子孙,足以为寒心。善者因祸为福,君何处焉?”斯乃仰天而叹,垂泪太息曰:“嗟乎!独遭乱世,既以不能死,安托命哉!”于是斯乃听高。胡亥即位,以赵高为郎中令。
赵高畏其权重,案治李斯,李斯拘执束缚,居囹圄中,仰天而叹曰:“嗟乎!悲夫!不道之君,何可为计哉!昔者桀杀关逢龙,纣杀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伍子胥。此三臣者,岂不忠哉!然而不免于死,身死而所忠者非也。今吾智不及三子,而二世之无道过于桀、纣、夫差,吾以忠死,宜矣。且二世之治岂不乱哉!”
于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治罪,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选自《史记·李斯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
B.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
C.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
D.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巡狩”即“巡守”,意为天子视察各地。
B.“四夷”是古代统治者对四方少数民族的蔑称,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
C.“黔首”是战国时期和秦朝对平民的称呼。对平民的称呼还有百姓、布衣、黎民、白丁等。
D.“崩”中国古代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士大夫死说曰不禄,百姓死曰卒。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斯跟从荀子学有所成后,前往秦国,得到秦王赏识任用,其官位也由廷尉升至丞相。秦始皇能够统一御敌,李斯功不可没。
B.李斯的子女都成为了皇亲国戚,在文武百官都去给李斯敬酒庆祝寿诞时,李斯却长叹不已,盛极则衰,不知自己的归宿在哪里。
C.李斯位高权重让赵高畏惧,赵高诬陷他,致使李斯被捕入狱。李斯叹惜三位效忠昏君而死的名臣,比照后,觉得自己死得合乎情理。
D.李斯被判腰斩,跟他的次子一同被押解,他感叹,想再牵着黄狗和次子出去打猎已无望实现了,这让他和次子悲痛万分,不能自已。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欲西入秦。
(2)斯乃仰天而叹,垂泪太息曰:“嗟乎!独遭乱世,既以不能死,安托命哉!”
14、根据以下材料和要求作文。
窗,是日常生活中再寻常不过的事物,也是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意象。窗,让我们既获得了相对的独立与宁静,又保持着与自然和社会的交流。窗里窗外,一定发生过许多故事,焕发出些许诗情,包含着不少学问。
请根据以上材料,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以“那扇窗”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