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广元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 进入2018年,饶宗颐、霍金、李敖等中外名家先后辞世,他们用不同的标签与贡献在世间留下印迹,人们好生怀念。

    B. 轻松筹上诈捐事件被曝光以来,引起社会热议,有关部门也介入调查,不少专家和网友谴责这种行为是在透支社会的善意。

    C.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立的,旨在为了鼓励世界上各个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人。

    D.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

  • 2、下列各句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他是个可怜的孤儿,小时候承蒙我父母照顾,所以现在经常来看望他们。

    B.王老师年过七旬仍笔耕不辍,作为他的高足,我们感到既自豪又惭愧。

    C.这篇文章是我刚完成的,无论观点还是文字都不够成熟,请您不吝赐教。

    D.由于路上堵车,我赶到约定地点的时候,对方早已恭候多时了。

  • 3、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天(mǔ) 岩泉(yǐn) 白(piāo) 床(páo)

    B.溪(shàn) 木(jī) 威(xià) 呼(háo)

    C.澹(dàn) 水(lù) 起(hōnɡ) 货(pāo)

    D.然(huǎnɡ) 然(hōnɡ) 伎(liǎnɡ) 拘(nì)

  • 4、诵读要读出诗歌的感情色彩和语调。 对下列诗句所含感情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思念、回忆)   B.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伤心、无奈)

    C.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热情、温柔)   D.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哀伤、无奈)

  • 5、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我国古代的纪年法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壬戌之秋”中的“壬戌”属于干支纪年法。

    B.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黄庭坚。

    C. 古代农历每月初一叫“朔”,十五叫“望”,月末一天叫“晦”。“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指农历每月十六日。

    D. “修禊”是我国古老的流传民间的一种习俗。人们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上巳日)到水边举行祓祭仪式,用香薰草蘸水洒身上,或沐浴洗涤污垢,感受春意,祈求消除病灾与不祥。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的《离骚》与苏轼的词,都展现出了鲜明的“自我形象”,这种“自我形象”的塑造无疑带有生活的真实印记,但更多融入了诗人的人生理想与追求,是其人格精神与艺术精神的外化。两人作品中的“自我形象”有诸多相通共鸣之处,但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性格品性的陶塑,二者又存在诸多差异。

    屈原作为楚国贵族,一心想振兴楚国,无奈的是,怀王并非知人善任之君,后来听信一些奸佞之臣的谗言,弃屈原而不用。到了顷襄王,则干脆把屈原放逐到江南。屈原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因此,政治上的失意对他来说,就不仅仅是地位与名利的丧失,而是整个人生理想、人生信念的崩塌,这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心灵创伤,这种创伤弥漫在《离骚》整个作品中。

    苏轼因诗获罪,被贬黄州之后便不在诗歌中放纵自我,这在他与朋友的往来书信中多有提及。而在当时多“绮罗香泽之态”与“闺门淫媟之语”的小词,恰好成了他寄寓情感、抒发自我的不二选择。苏词中也常常弥漫着失意的伤感、无助的寂寥,比如《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对于这首词的主旨,众人说法不一,但总体来看,诗中应有政治寄托,只是这种孤寂之情表达得更为含蓄蕴藉、空灵飞动。苏词中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也颇多感慨,但又希望在更深的根基处化解一切对立与冲突,将一切愁苦化作淡淡的轻烟随风而逝,从而达到一种物我两忘的澄明之境,而不似屈原那样苦苦挣扎和自我煎熬。

    《离骚》中的“自我形象”除了悲苦失意,更突出的是怨愤、不屈,乃至迷狂。刘小枫在《拯救与逍遥》中说:“屈原的伟大恰恰就在于他始终以社会的命运和历史的命运为自己的命运,就在他的价值自居的人格精神。”所谓价值自居就是把某种超越个体的更高的价值追求内化为自身的感性生命,把无限寓于有限,在这种价值担当中,个体完成了对自身的超越。所以屈原对楚王和奸臣充满了怨愤的情绪,这种怨愤不是个人政治失意的发泄,而是对人生价值的坚守,诗人与巫卜沟通,与神灵对话,几乎陷入了迷狂之境。

    苏轼满怀治世理想,入仕后却屡遭小人排挤,多次被贬。他词作中的“自我形象”也时时流露出隐隐的怨愤之气。但与屈原不同的是,苏轼没有选择剑拔弩张式的抗争,而是于当下的生活中寻求生命本真的意义,个人的宠辱、政治的得失全都在烟霞雾霭、清风明月的审美境界中化解于无形。苏词中的“自我形象”更多的其实是洒脱旷达,是面对风雨来袭的坦然淡定,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词人借冒雨徐行,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旷达胸怀。有此胸怀,自然“觉从前皆非今是”“我今忘我兼忘世”,在物我两忘中达到更高的境界。

    作为豪放词的开拓者,苏词中的“自我形象”自然也有一些雄豪的气息在,“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一个“浑”字将悲愤之情化为磊落之气。苏轼之狂,更多的是一种意气风发。这种狂放不是纠结焦虑不知出路所在的迷狂,而是超越个人境遇的偃蹇困顿,跳出生活之外反观生活的淡定洒脱,这也正是宋王朝知识分子所热衷追求的古仁人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摘编自李菲、韩伟《〈离骚〉与苏轼词中“自我形象”的比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的《离骚》与苏轼词中塑造的“自我形象”并非源自真实的生活,而是他们各自人生理想与美好追求的化身。

    B.与屈原相比,苏轼的词也常常弥漫着伤感与寂寥,但却能摆脱一切烦扰羁绊,从而进入一种物我两忘的澄明之境。

    C.屈原之迷狂源自以“价值自居”,完成了对自我的超越;苏轼之狂放则是一种意气风发,一种跳出生活外的淡定洒脱。

    D.苏轼与屈原所处时代的文化背景不同,宋人所推崇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生活态度直接影响了苏轼的性格。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先总后分的论证结构,主体部分又分别从两个方面比较二者塑造的“自我形象”的同与异。

    B.文章善用举例论证,如举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一词说明苏轼抒写孤寂之情含蓄灵动。

    C.文章引用刘小枫《拯救与逍遥》中的话,意在说明屈原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的价值自居的人格精神。

    D.《离骚》中的“自我形象”与苏词中“自我形象”同中有异,怨愤之中,前者不屈、迷狂,后者洒脱、旷达。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强烈的“自我意识”导致其心灵上遭受了巨大的创伤,而这种巨大的心灵创伤也弥漫在《离骚》的整个作品之中。

    B.屈原把社会的命运和历史的命运当作自己的命运,苏轼将政治得失化解于无形,两相比较作者并未厚此薄彼。

    C.苏轼因诗获罪,被贬黄州后便多以小词寄寓情感、抒发自我,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苏词的内容,拓展了意境。

    D.面对相似的人生际遇,屈原大胆的批判、严厉的斥责,怨愤不屈;苏轼虽然没有放弃抗争,但却能够胸怀旷达。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感伤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师说》中,韩愈指老师和教小孩子读书的老师是不一样的,即“彼童子之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曾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论语》十则)

    (2)男女衣着,悉如外人。___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桃花源记》)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表达了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两句通过写“木”“金”的变化,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2)韩愈在《师说》一文中提出,对于老师的选择,无关年龄长幼和身份贵贱,择师的标准应该是“_____________”。

    (3)李白的诗歌中常以“梦”字入诗,或营造一种梦幻瑰丽的意境,或给人一种恍然若梦的感觉,抑或借梦境写现实的生活,凡此种种,都有一种如梦如幻的审美感受,比如他的诗句“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飞湍瀑流争喧豗,________________。 (李白《蜀道难》)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______。 (《荀子》《劝学》)

    (3)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

    (4)沧海月明珠有泪,________________。 (李商隐《锦瑟》)

    (5)人生如梦,_____________。   (苏轼《赤壁怀古》)

    (6)____________,到黄昏,点点滴滴。   (李清照《声声慢》)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春水初融,春风拂面,让人不禁想起《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为我们描绘的画面“__________________”。古时,在春天到来之际,人们总是像这样沐浴祈雨,冀望一年的风调雨顺。

    (2)《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在说明了“养民”措施后,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了教育民众的具体方法。

    (3)《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见秦伯时,以退为进,态度谦恭承认郑亡迎合对方的骄傲心理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问题。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楚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选出对这首词分析不恰当的两项

    A.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词人把酒问月,显示了苏轼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

    B. “琼楼玉宇”本指美玉砌成的楼宇,这里指想象中的仙宫,与“天上宫阙”相照应。

    C.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两句暗示了月光的皎洁,表现了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

    D.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指月亮的移动,暗指夜已经很深了。

    E. “此事古难全”中“此事”,指人间的“悲欢”与“离合”和月的“阴晴”与“圆缺”。

    2这首词抒发了词人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这首词的内容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兑,字子西,许州临颍人。登进士第,由屯田员外郎为殿中侍御史。按齐州叛卒,狱成,有欲夜篡囚者,兑以便宜斩之,人服其略。张尧佐判河阳,兑言尧佐素无行能,不宜以戚里故用。改同知谏院。狄青宣抚广西,入内都知任守忠为副,兑言以宦者观军容,致主将掣肘,非计。仁宗为罢守忠。太常新乐成,王拱辰以为十二钟磬一以黄钟为律,与古异,胡瑗及阮逸亦言声不能谐。诏近臣集议,久而不决。兑言:“乐之道广大微妙,非知音入神讵容轻议。愿参新旧,但取谐和近雅者,合而用之。”进侍御史知杂事,擢天章阁待制、知谏院。转运使制禄与郡守殊,时有用弹劾夺节及老疾请郡者,一切得仍奉稍。兑言非所以劝沮,乃诏悉依所居官格。兑在言职十年,凡所论谏,不自表襮,故鲜传世。出知杭州,帝书安民二字以宠。徙越州,加龙图阁直学士、知广州,南人谓自刘氏纳土后,独兑著清节。还知河阳,帝又宠以诗。徙邓州。富人榜仆死,系颈投井中而以缢为解。兑曰:既赴井,复自缢,有是理乎?必吏受赇教之尔。讯之果然。兑历守名郡,为政简严,老益精明。自邓归泊然无仕宦意对便殿力丐退英宗命无拜以为集贤院学士判西京御史台积官尚书右丞转工部尚书致仕。卒,年七十六,曰庄。从弟先,起进士,知信州、南安军,抚楚州,历利、梓、江东、淮南转运使。所至治官如家,人目以俚语:在信为错安头,谓其无貌而有材也;在楚为照天烛,称其明也。楚有民迫于输赋,杀牛鬻之。里胥白于官,先愍焉,但令与杖。通判孙龙舒以为徒刑,毁其案。明日龙舒来,先引囚曰:汝罪应杖,以通判贷汝矣。遣之出。积官至秘书监致仕。兄兑尚无恙,事之弥笃。闲居一卒,年八十三。子庭玉,年六十即弃官归养。人贤其家法云。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九十二》,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自邓归/泊然无仕宦意/对便殿/力丐退/英宗命无拜/以为集贤院/学士判西京御史台/积官尚书右丞/转工部尚书致仕

    B.自邓归/泊然无仕宦意/对便殿/力丐退/英宗命无拜/以为集贤院学士/判西京御史台/积官尚书右丞/转工部尚书致仕

    C.自邓归/泊然无仕宦意/对便殿力丐退/英宗命无拜/以为集贤院学士/判西京御史台/积官尚书右丞/转工部尚书致仕

    D.自邓归/泊然无仕宦意/对便殿力丐退/英宗命无拜/以为集贤院/学士判西京御史台/积官尚书右承/转工部尚书致仕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知:同某官的意思,职位相等于某官之副。宋时某些官署副长官或佐贰官多带此衔,如同知枢密院事、同知贡举、同知国用事等。

    B.黄钟:十二律中的第一律。十二律是中国古代的定音方法,其他所有的律都生于黄钟,故文中王拱辰认为“十二钟磬一以黄钟为律”。

    C.谥:有官谥和私谥,多为官谥,指古代帝王、贵族、大臣、后妃等死后,按其生前事迹给予寓意褒贬的称号,李兑谥号“庄”是对他的褒奖。

    D.纪;古代纪年的一种方式,木星绕地球一周约需十年,古称十年为一纪,李商隐的《马嵬》“如何四纪为天子”一句,用“四纪”以突出唐玄宗在位时间之长。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兑明察于事。针对新乐,他指出和谐近于雅正的就应采用;在邓州,他无需审讯即可明断富人家的仆人并非自杀。

    B.李兑为官敢谏。对狄青担任任守忠的副职的问题,他勇于表达看法;在官吏傣禄不合官级时,他及时向皇帝进谏。

    C.李兑家风醇厚。他的堂弟李先在朝廷身居要职,年老时对他依旧恭敬;李先的儿子恪守孝道,弃官回家供养李先。

    D.李先安民有术。李先用治家的方法处理公事,治下之民钦服他的才能;他体谅百姓生活不易,轻刑甚至宽免罪民。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徙越州,加龙图阁直学士、知广州,南人谓自刘氏纳土后,独兑著清节。

    (2)楚有民迫于输赋,杀牛鬻之。里胥白于官,先愍焉,但令与杖。

    【5】有人评价李兑“任职期间备受荣宠”,具体体现在哪里?请结合文本分析。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任凭你力量怎样单薄,效果怎样微细,一生怎样苦恼,命运怎样不济,终是……因此证明你普遍而又不灭的价值。——傅斯年《前倨后恭》

    朝着星辰大海的方向,当有对答世界的音量……我的样子就是中国的模样!——庆祝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主题宣传片《共青春》主题曲《有我》

    全世界青年团结一心,加强彼此了解、相互取长补短,用欣赏、互鉴、共享的观点看待世界,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22年《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综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