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买椟还珠 毁家抒难 嘉言懿行 善贾而沽
B. 唾手可得 临渊履薄 前倨后恭 明火执杖
C. 络绎不绝 突如其来 箭拔弩张 面授机宜
D. 泾渭分明 荦荦大端 马首是瞻 轻歌曼舞
2、下列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苏子愀然 ②何为其然也 B.①扣舷而歌之 ②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C.①惟江上之清风 ②余之力尚足以入 D.①寄蜉蝣于天地 ②当其欣于所欲
3、下列加点字,词类活用现象完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赵王鼓瑟 ②于是相如前进缶 ③吾羞,不忍为之下
B.①宜皆降之 ②宁许以负秦曲 ③臣乃敢上璧
C.①其一人夜亡 ②卒廷见相如 ③武能网纺缴,檠弓弩
D.①诚甘乐之 ②惠等哭,舆归营 ③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今之众人 B.游于是乎始
C.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D.凌万顷之茫然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地图书”之所以重要,最关键是它能给读者一个全景概貌。一本合格的“地图书”不仅只讲一个小角落,而是告诉你这个领域的边界范围。
B. 今年4月23日,全国几十个报社的编辑记者来到国家图书馆,参观展览,聆听讲座,度过了一个很有意义的“世界阅读日”。
C. 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不是私家小路,而是一条开放共赢之路;中国对外开放,不是要营造自己的后花园,而是要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
D.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在精确控制下,天宫二号于16日成功实施两次轨道控制,顺利进人在轨测试轨道,目前状态良好,各分系统工作正常。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诗歌传情达意有两大基本手段,即音韵节奏和意象形象。诗的音韵节奏作用于人们的听觉感受和内在的节奏感受,而意象、形象则作用于人们的视觉、想象和知解力。要完美地鉴赏、理解一首诗,必须充分调动人们的这两大类感觉能力。任何一类感觉能力的缺乏,都会导致对诗歌理解的障碍。
当我们仅专注于意象的显现和内涵时,往往就会对音韵节奏的表现作用“听而不闻”,甚至把它当作一件可有可无的东西。尤其面对那些没有什么意象,而主要诉诸音韵节奏的诗时,我们就会显得木然无知,处于一种所谓的“失语”状态。这种能力的缺乏还容易导致出现另一个毛病。由于对音韵节奏的感悟本是一种关系性的、整体性的感悟,这种能力的缺乏就会带来对诗歌的整体感受、把握能力的缺失。于是就会出现这样一种诗歌解读现象,往往在一些局部(通常都是意象或所谓象征)大加穿凿,大加发挥。在诗歌的理解中经常出现的那种“阐释过度”的毛病,就常常是由这一原因引起的。
与音韵节奏感悟能力缺乏的毛病相对,在诗歌理解中出现的另一个毛病就是对意象的领悟能力欠缺。一旦诗有一些稍深厚复杂的意象或象征,就感到不知所措。尤其是当一些诗主要并不依赖于音韵节奏而主要借助意象的新颖深厚以及意境来表现时,他们就基本失去了领悟诗歌的意旨及其巧妙之处的兴趣。这样一种对待诗歌的态度对于理解诗歌,尤其是理解新诗往往会造成很大的障碍。这样对待诗,对待那些缺乏音韵节奏的诗,实则也是偏颇的。因为诗,本来就是音乐因素与造型艺术因素的混合物。它有时这个方面的因素重一点,有时那个方面的因素重一点,对诗而言都属于正常现象。当一首诗主要诉诸意象等因素时,我们就应当主要从意象、形象的角度去欣赏它,而不要再计较于它的音韵节奏是否优美。
当然,我们也希望,诗能够在音韵节奏和意象两方面总是能和谐统一,但我们也要知道,诗作为一门混合型的艺术,它有时候的确能够做到如此,但有时候的确会有所偏重。那么,我们欣赏诗,就应当具有两副眼光,而且有时候要更多地用这一副眼光,有时候要更多地用另一副眼光。
(摘编自谭德晶《现代诗歌理论与技巧》
材料二:
综观20世纪中国新诗,从创作实践到理论批评,从语言形式,表现手法到观念题旨、艺术精神,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诸多优良传统。不过,这种继承不是亦步亦趋的墨守成规的仿效,而是在横向移植的外来参照之下的现代创造性转化。
胡适的《尝试集》作为白话新诗的发轫,其秉承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即至为明显,胡适自己就承认,他的新诗“实在不过是一些刷洗过的旧诗”。胡适之后,白话诗人的创作或强或弱、或显或隐、或多或少,都无法完全远离古典诗歌传统的一脉血缘。
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像戴望舒名篇《雨巷》的中心意象“丁香”,即来自李璟《摊破浣溪沙》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卞之琳就说《雨巷》“读起来好像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余光中《碧潭》有句“如果舴艋再舴艋些/我的忧伤就灭顶”,活用李清照《武陵春》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古今诗歌作品之间,郑愁予名篇《错误》的艺术构思,显然借鉴了苏轼《蝶恋花》下片中的无焦点冲突和戏剧化情境;舒婷名篇《船》表现的咫尺天涯的永恒阻隔,与《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同出机杼。
古今诗人之间,像郭沫若诗歌的豪情气势与李白诗歌,艾青诗歌的深沉悲郁与杜甫诗歌,戴望舒、何其芳诗歌的辞色情调与晚唐温李诗词,卞之琳诗歌的炼字琢句与南宋姜、吴雅词等;古今诗体之间,像胡适之体的浅白与元白体的浅俗,俞平伯、严阵、流沙河诗歌的语言节奏与古代词曲句式,郭小川的新辞赋体诗歌与古代辞赋歌行,白话小诗的体式与古代绝句小令等;古今诗歌流派之间,像新边塞诗的激昂豪迈、地域特色显明,与盛唐边塞诗的激情悲壮、异域风光独特等;古今诗歌主题之间,像社会政治主题,爱国主题,爱情主题,时间生命主题,历史主题,自然主题,乡愁主题等;古今诗歌形式手法之间,像构句分节押韵,意象化,比兴象征,构思立意,意境营造与氛围渲染,叙事性和戏剧化,互文与用典等;其间均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开展扎实有效的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有利于古代诗歌研究者扩大视野,完善知识结构,形成关于中国诗歌史发展演变的整体观,理清20世纪新诗的诗学背景和诗艺渊源,从而对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新诗的艺术成就,作出较为准确的评估;并以辉煌灿烂的古典诗艺为参照,剖析新诗艺术的利弊得失,提升新诗的艺术水准;促使古典诗艺的现代性转化;它还有望在中国诗学领域拓展出一片边缘交叉的新垦地,形成一个新的分支学科;而在广泛的意义上,它更有益于培养现代学人丰富的审美趣味、弘通的历史视野和对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能力。
(摘编自杨景龙《古典诗歌的现代传承》)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音韵节奏作用于人们的听觉、内在的节奏感受,诗的意象、形象作用于人们的视觉、想象和知解力,二者都有助于理解诗歌。
B.只关注意象的显现和内涵会让我们处于一种“失语”状态,出现对诗歌过度解读的毛病,同时失去了领悟诗歌意旨及其巧妙之处的兴趣。
C.中国新诗对古典诗歌的继承不是墨守成规式仿效,古今诗歌在作品之间、诗歌体裁之间以及诗人之间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D.胡适的《尝试集》发轫之后,白话诗人的创作在诗歌风格、遣词造句、诗歌主题、诗歌体式等方面,都体现出古典诗歌传统的一脉血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是音乐因素与造型艺术因素的混合物,当一首诗中的意象较多时,说明其缺乏音乐节奏之美,在鉴赏时对音韵节奏无需关注。
B.作为一门混合型艺术的诗,其在音韵节奏和意象两方面总是能和谐统一,我们欣赏诗,就应当具有两副眼光。
C.只要实现在横向移植的外来参照下的现代创造性转化,中国新诗就能继承古典诗歌的优良传统,实现对古典诗歌的现代传承。
D.我们研究古今诗歌的传承,对评估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新诗的艺术成就、提升新诗的艺术水准等方面,具有深远意义。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材料一论据的一项是( )
A.“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首诗优美的语言节奏如舒缓的音乐旋律,踏歌而来,虽只有“云彩”这一个意象,但读之如饮佳酿。
B.艾青在《我爱这土地》中发出“死了”以后连“羽毛”也要“腐烂在土地里面”的呼号,表达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爱国主义感情,“土地”在诗中具有多重象征意义。
C.读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应该了解创作背景。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岁,与李白成为挚友时已名满天下。正逢开元盛世,广陵又是繁华之地。所以李白在离别时既表达了一片深情,同时也心驰神往。
D.郑愁予《错误》中的“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一句,用“东风”“柳絮”营造氛围,“不来”“不飞”读起来如低吟浅唱,达到了音韵节奏与意象的和谐统一。
【4】请结合材料,谈一谈我们应该如何提升对现代诗歌的鉴赏力?
7、①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③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⑤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__________________。
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___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
⑦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____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
⑧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__________________。
⑨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__________________,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⑩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__________________。
⑪__________________,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⑫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__________________,又岂在朝朝暮暮。
⑬吾尝终日而思矣,__________________;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__________________,如是而已。
⑮歌曰:“桂棹兮兰桨,__________________。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⑯日上,正赤如丹,__________________,或曰,此东海也。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则》中阐明“学”与“思”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国家可能灭亡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陶渊明《饮酒》一诗中点明诗人身处尘世却没有车马喧嚣的原因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夔州一向以猿多著称,峡口以风大闻名,杜甫在《登高》中体现这一特色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落叶”是秋的典型特征,在杜甫的《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描绘了落叶纷纷的壮阔秋景。
(3)杜甫在《登高》中,从空间、时间两方面着笔,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的感情融入诗句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登高》中写杜甫一生坎坷,晚年也很艰难,生活困苦,身体多病,所以只好戒酒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诗经·氓》中女子倾诉自己从早到晚、终日操劳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
(2)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离骚》)
(3)苏轼《赤壁赋》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兰亭集序》)
(5)___________,可以无悔矣,___________?(《游褒禅山记》)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3)荀子在《劝学》中,“_______________”明确指出蚯蚓能以泥土、地下水为食的原因。“_______________”指出了螃蟹心意浮躁的表现。
(4) 《沁园春·长沙》中,面对大千世界,诗人发出慨叹,表现诗人的雄心壮志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送路六侍御入朝①
杜甫
童稚情亲四十年,中间消息两茫然。
更为后会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别筵!
不分②桃花红似锦,生憎柳絮白于棉。
剑南春色还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
[注]①此诗作于杜甫避乱流寓四川梓州时,此时安史之乱告一段落。路六侍御是杜甫儿时旧友。两人重见,杜甫已51岁。②不分:犹言不满,嫌恶的意思。“分”,一作“忿”。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不仅点明分别的时间之长,更表明两人源于童年时代的友情之深。
B.该诗前四句由过去到现在,再由现在想到未来,体现了时间的层次性。
C.诗人之所以嫌恶桃花和柳絮,是因为它们分别比云锦鲜艳,比棉花白净。
D.作者气恼剑南春色的“无赖”,因为它加重了诗人在别筵上的离愁别感。
【2】请结合诗歌内容,概括诗人的复杂情感。
13、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赵必愿,字立夫,广西经略安抚崇宪之子也。未弱冠,丁大母忧,哀毁骨立。服阕,以大父汝愚遗表,补承务郎。嘉定七年举进士,知崇安县,剖判如流,吏不能困。立催科法,足者旌之,未足者宽以趣之,民皆感怿愿输。革胥吏鬻盐之敝。擅发光化社仓活饥民,帅怒,逮吏欲惩之,必愿曰:“刍牧职也,吏何罪。”束檐俟谴,帅无以诘而止。旧有均惠仓,无所储,必愿捐缗钱增籴,至二千石。力主义役之法,乡选善士,任以推排,入资买田助役,则勉有产之家,有感化者,出己田以倡,遂遍行一邑,上下便之。台府以闻,下其式八郡四十八县。秩满,民共立祠刻石。知处州陈折帛纳银之害皆得请移泉州罢白土课及免差吏榷铁讽诸邑行义役秋旱力讲行荒政乞拨二仓米振救诏主管官告院兼知台州,一循大父之政,察民疾苦,抚摩凋瘵,修养济院,建陈瓘祠,政教兼举。端平元年,以直秘阁知婺州。至郡,立淳良、顽慢二籍,劝惩人户。迁度支郎中。三京兵败,边事甚亟,诏条上守御计,必愿言十事,皆切于边要。嘉熙元年,贻书政府,论边防事宜,授右司郎中。火灾,必愿应诏上封事。权吏部右侍郎。时边事急,必愿应诏言,区画皆中事机。淳佑五年,以华文阁直学士知福州、福建安抚使,三辞,不许。闽人闻必愿至,欣然叹羡。必愿忠信以厚俗,行乡饮酒,旌退士,奖高年,裁僧寺实封之数。甫入境,即以军礼见戎帅,申明左翼军节制事宜,教士卒知劝。居官四年,累乞归,及命召,又三辞,皆不许。卒,遗表上,赠银青光禄大夫。
〈节选自《宋史·赵必愿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知处州/陈折帛纳银之害/皆得/请移泉州/罢白土课及免差吏榷铁/讽诸邑行义役/秋旱/力讲行荒政/乞拨二仓米振救/
B. 知处州/陈折帛纳银之害/皆得请/移泉州/罢白土课及免差吏榷铁/讽诸邑行义役/秋旱/力讲行荒政/乞拨二仓米振救/
C. 知处州/陈折帛纳银之害/皆得请/移泉州/罢白土课及免差吏榷铁/讽诸邑/行义役/秋旱/力讲行荒政/乞拨二仓米振救/
D. 知处州/陈折帛纳银之害皆得/请移泉州/罢白土课及免差吏榷铁/讽诸邑/行义役/秋旱/力讲行荒政/乞拨二仓米振救/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时男子20岁行冠礼以示成年,后来以“弱冠”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B. “丁大母忧”指古代丧葬习俗中官员为母亲守丧,“服阙”指守丧期满除服。
C. “义役”是南宋时由应役户出田或买田若干作助役田,所收田租以充应役费用。
D. “三京”是古代三座京城的合称,宋朝时是指东京开封、西京洛阳、南京商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赵必愿为政注重改变地方风气。他任台州知州时,修养济院,建陈璀祠堂,教化上也取得成绩,设立淳良、顽慢两种户籍,以便劝诫人们。
B. 赵必愿爱护百姓,做事有担当。他擅自打开光化社仓,发放粮食救活饥民,统帅却因此要给小吏治罪,赵必愿挺身而出,承担责任,表示愿意接受惩治。
C. 赵必愿出身官宦,有政治才能。他任崇安知县,剖决流畅,县吏难不倒他;他在全县实行义役法,上下都觉得便利,后来又把义役法下达到八郡四十八县。
D. 赵必愿留心军事,为国家安全献计献策。边事紧急,他上奏防守计策,都切中边事的要害;嘉熙元年,他给政府写信,论述边防的事,被任命为右司郎中。。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立催科法,足者旌之,未足者宽以趣之,民皆感怿愿输。
(2)甫入境,即以军礼见戎帅,申明左翼军节制事宜,教士卒知劝。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躺平”是网络热词,指一些青年朋友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形势和竞争压力时,纷纷放弃奋斗,以“躺平”的姿态躲避现实挑战。现实生活中虽然也有青年发出“有点茫然,很想躺平,不知道下一步怎么办?”的疑问,但也有更多的青年坚定地发出 “哪有青春不奋斗,我的青春不躺平!” 的宣言。
“青春孕育无限希望,青年创造美好明天”,“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需要每一个青年拒绝躺平,努力奋斗,以青春之我成就青春之中国。
请结合材料,以“青春不躺平,奋斗正当时”为主题,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