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语句中加线的词,古今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 ①徘徊于斗牛之间 ②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B. ①凌万顷之茫然 ②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C. ①哀吾生之须臾 ②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D. ①驾一叶之扁舟 ②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几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 然而不王者 B. 树之以桑
C.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 申之以孝悌之义
3、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小到大,母亲一直是你的守护天使,当母亲需要你的时候,不要推托工作繁忙,久不回家,哪怕是一句问候,也是给母亲最好的安慰。
B. 社会需要个体的行动,每个人应该从身边做起,从实事做起,不需要太多的空话,赞同这种观点的,远不只一个人。
C. 我就不明白总经理的用人标准是什么,他这个才疏学浅的人,也可以做主任?
D.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刚进入4G时代,抢占市场的“搏杀”已见端倪,几大运营商争相推出各种忧惠套餐,在价格上做足了文章。
4、下列加点的文言虚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不拘于时:表示被动,相当于“被” B.今其智乃不能及:竟然
C.青,取之于蓝:介词,从 D.吾尝终日而思矣:连词,表并列
5、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最近几届法国总统一上台首次参加欧盟峰会都会斗胆提出建议,但往往无功而返。
B. 一位大叔,挑着铺盖,连声说道“借光,借光,让一让”,从人丛中挤了过去。
C. 毕业十年后才回到故乡,大家一致约定,我们这些高足明天去拜访当年的班主任。
D. 张玉华送给我一本他写的大作,并在扉页写道:“李明辉敬存——张玉华惠赠”。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亲近
韩少功
我在大学里最崇敬的一个老师不久前去世了,我很想悲痛却悲痛不起来。我曾经最喜欢听他的课,其实那不是听课,而是享受,是沉醉,是入梦,梦在他的妙语连珠和手舞足蹈里,梦在他激情之下无意间喷出的唾沫星子里。他也不是在讲课,他本身就是《红楼梦》,就是杜工部和辛稼轩,是几千年中国文化的大神附体,讲到动心之处完全是目中无人,所向皆空,有一次老泪横流竟用袖口擦鼻涕。
我上他的课不多,但算是他宠爱的学生之一。毕业后十多年以来,常听到同学们说,他多次打听我的情况。他还给我寄过他的新著,在他病重的时候。
我本应该为他的去世流泪,为他的才华和性情,为他的殷切关注。我其实是一个容易流泪的人,有时看一个并不出色的电影,明明知道导演在下一步要煽情了,明明知道煽情之技有些可恶和可笑,还是忍不住被电影煽出泪来,哭得自己又伤心又惭愧,像刚才大冒了一次傻气。我没有想到,我可以为一部通俗电影流泪却居然无法为自己最为崇敬的一位老师流泪,眼窝子干得像枯井,只能在电话里夸张地向某些同学表示震惊、惋惜、痛悼以及怀念,只能折腾一些公文悼词里常见的辞藻。我对自己感到羞耻甚至害怕,一张即将寄出的捐款汇票,在我看来是骗子向死者的行贿。也是向自己不安的内心行贿。
我不想去参加追悼会,缺席的理由总是很容易找到。我怕我的无情会在追悼会上暴露无遗,怕自己无法及时履行悲痛的责任。是的,眼泪常常成为一种责任,一种社会责任和文化责任,是对一切伟人、恩人、亲人、友人应有的情感回报——无论他们与我们是近处还是远离,是过从密切还是音讯渺茫,是一种具象性的日常存在还是抽象性的理念存在。与其说这是他们所需,不如说是我们自己内心的一种道德要求。
其实,细想一下,这种要求对于人们来说都稍嫌苛刻。崇敬是一种情感,不一定比亲情低级。我们崇敬爱因斯坦一类伟人,但这些人如果没有以一种实象或媒象打动我们,我们是无法为他们流出眼泪的。感激也是一种情感,同样不一定比亲情低级。我们感激众多公正的法官、高明的医生、慷慨的慈善家,但这些恩人如果没有以一种实象或媒象打动我们,我们也是无法为他们流出眼泪的。我们的泪水被生活境遇所分配,并不完全属于我们。相反,如果我们强制自己用泪水证明一切情感,用泪水偿付一切情感,有时就不免装模作样,而这种矫情比无泪的崇敬和感激更糟糕。矫情是无情中最糟糕的无情。
中文词“亲近”,显示了“亲”与“近”之间的密切关联,显示了亲情对具象示现和感官活动的依存。即便有血缘的联系,当亲人之间也虽“亲”难“近”的时候,当亲人因种种原因而天南地北动若参商的时候,随着时间数年、数十年地消逝,亲情也就逐渐变得微弱而空洞,就“远亲不如近邻”了。此时的亲情,如果没有深刻的童年记忆打底,可能更多地表现为贺卡、礼品、汇票、合影照片、电话问候、法定义务的承担等等,更多地表现为理智和逻辑的认定,而不是一听到病情通报就忍不住的心酸泪涌。
“近”物不一定都值得崇敬和感激,却可能有“亲”情相系。一条狗就是这样,只因为它们与我们朝夕相处的“近”,它们的死就可能让我们伤心。一部煽情的通俗电影也是这样,只因为它声象感染的“近”,也可能让我们湿了眼眶。我当过一段时期的代课老师,知道校园里有一种较为普遍的经验,即坏学生常常比好学生对老师更有感情,一旦毕业离校,坏学生比好学生更常来母校看望老师。可见亲情是一种很特殊的东西,不一定是和睦近处的结果,也可以是冲突近处的结果——“近”才是关键。好学生们成绩太好了,太让老师们省心了,于是没有留校、补课、训斥、谈心、逐出课堂、频繁家访一类事情的发生,更没有与老师骂完了又哭甚至打完了又同桌吃饭的故事。倒是学生中那些捣蛋大王,与老师们“不打不相识”,不打不相近以及不打不相亲,错误不断所以更得到老师们的重视,胡作非为所以更多获取老师们的声音和表情,即便一直心怀怨恨,但也是一份情感的额外收入,是一种记忆中更为深入的镂刻。一旦怨恨被岁月稀释,或者被成年的见识化解,深刻记忆便完全可能转化为一份温柔。
从另一方面说,坏学生不一定是坏人,只是不大安分,不见容于管理秩序,不大适应课堂、作业、行为守则等现代的理性成规。在这个意义上,坏学生常常就是一些更多关注近物的人,一些更亲近具象而疏远文词的人,比如觉得一只活鼠比数学测量题更重要,一条活鱼比语法运用题更重要,一次打架复仇比将来揣着毕业证为国立功更为他娘的大快人心。他们还更喜欢美术、体育、劳动之类“玩”的课而不喜欢各种主课,更喜欢课本里的插图而不是意义解说。如果说他们日后可能对老师有更多的人情味,那不过是他们本来就有更多的感性记忆,本来就有更强的感性记忆力。或者说,他们的随心所欲和无法无天,多少保护了他们的情感生活,还没有被管理秩序斩削一尽。他们不像我这样的所谓好学生,在规行矩步的校园里,已如期让文字接管了心智,如期学会了封闭感官和冷却情感,虽然比那些捣蛋大王早一点学会数学和语法,却可能比他们少了许多亲近事物的能力。
人的成熟就是接受社会规范的过程,就是学会所谓分寸感以及对周围很多事物保持距离的过程——这正是文明教育的目的。葡萄牙作家佩索阿说:“永远不要靠得太近——这就是高贵。”甚至说:“真正的贵族从来不触摸任何东西。”(见《惶然录》)在这里,一条“不太近”原则,意味着人们的感情有更多的礼貌形态,更多的理智含量,使人们更容易成为控制着各种分寸的崇敬者、感激者一类人物,而不是亲近者。然而无可奈何的是,社会规范仍需征收眼泪,当哀乐响起,人们必须以泪水履行一切情感回报的道德责任:对任何去世的伟人、恩人、亲人、友人,无法悲痛也一定要悲痛起来——你不能成为一个没心没肺的小人。
于是,成熟还意味着另一条规则:在失却亲近以后要善于伪作亲近。
我终于哭了。哭泣的原因恰恰是想到自己不再能够哭泣,恰恰是自己不再能够哭泣的时候还负有哭不出来的罪疚感——我就是这样在老师的葬礼上鼻酸。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在接到自己最崇敬的大学老师不幸逝世的消息时并未感到悲痛,希望借汇款来消除自己内心之中的不安,但是这样做却并未奏效。
B. 作者认为人们必须在崇敬者、感激者离世时表示悲痛,这是在履行道德责任,给予一切伟人、恩人、亲人、友人以应有的情感回报。
C. 时间可能帮助坏学生淡化掉当初老师批评所可能带来的怨恨,而使之更多地记取那些因受到格外关注而拥有的彼此密切相处的时光。
D. 作者认为即使是有血缘关系的亲情也不一定就有亲近的关系,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也会使亲情疏远,而更多表现为理智或逻辑的认定。
【2】请结合文中“我对自己感到羞耻甚至害怕”一句,联系上下文内容与自己的理解,说说我为什么“羞耻”?我又为什么“害怕”?
【3】文中提到了哪些成熟的规则?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作者对此的态度是怎样的?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氓》中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离骚》中直接说明诗人嫉恶如仇,宁可死去,也不愿不同流合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歌行》中有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借写姑娘思念情人来表达渴慕贤才之意。
(4)《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8、根据提示,在下列横线上填写诗句。
(1)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4)《离骚》中表明作者保持清白为正道而死,也是以古贤为榜样的两句(表明自己追慕古代圣贤,宁死不失正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蜀道难》中,摹写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6)杜甫在《登高》中为我们营造了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日图的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琵琶行》描写琵琶女犹豫不决而出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9、名句默写
①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中表现词人年轻时意气奔放,强劲有力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康桥已经在诗人的心里扎下了根,《再别康桥》中诗人借用对柳影的描写,表达了这种情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
③《大学》中“修身为本”一章阐述“知止” 的五个程序及功效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④黄庭坚《登快阁》中,用白鸥用典,表现作者归隐之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登高》一诗中“_______,_______”两句以悲怆苍凉、深沉忧郁之笔写尽了杜甫颠沛漂泊、老病孤苦的人生境况。
(2)《琵琶行并序》中,写独守空船的琵琶女梦到往事,泪流不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借家乡之水的情深义重,表达了思乡之情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通过景物描写来侧面表现琵琶女演奏之后的音乐效果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当年周瑜春风得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见出周瑜的丰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为。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以廉颇自比,表示自己虽老却不忘为国效力,收复中原的耿耿忠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春夕
崔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①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
(注释)①动,动不动,总是,常常。②五湖: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归隐之处,这里是指诗人家乡浙江桐庐一带的大好山水。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上句渲染了一片流水落花的暮春景象,深叹春光易逝,岁月无情;下句将代指春光的“东风”拟人化,不是东风送我还,而是我送春归去。
B.颈联写诗人长期不能回家,遥想故园,望眼欲穿,思乡念亲,忧心如焚,连年累月无心翻书,揽镜自照,白发满头。诗人内心愁苦,溢于言表。
C.尾联“自是不归归便得”一句,是无可奈何的伤心话,深刻地反映出诗人在政治上走投无路、欲干不能而又欲罢难休的苦闷、彷徨的心理。
D.本诗前四句重在对春夕情景的描绘,缘情写景,因景抒情,虽未明言思乡,而一片乡情跃然纸上;后四句重在抒情,感情真切,凄婉动人。
【2】这首诗是作者旅居湘鄂时所作,感情丰富。试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中表达的感情。
13、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各题。
①余少好读司马子长(司马迁)书,见其感慨激烈、愤郁不平之气,勃勃不能自抑。以为君子之处世,轻重之衡,常在于我,决不当以地时之所遭,而身与之迁徙上下。设不幸而处其穷,则所以平其心志、怡其性情者,亦必有其道。何至如闾巷小夫,一不快志,悲怨憔悴之意动于眉眦之间哉?盖孔子亟美颜渊,而责子路之愠见,古之难其人久矣。
②已而观陶子之集,则其平淡冲和,潇洒脱落,悠然势分之外,非独不困于穷,而直以穷为娱。百世之下,讽咏其词,融融然尘渣俗垢与之俱化。信乎古之善处穷者也。推陶子之道,可以进于孔氏之门。而世之论者,徒以元熙①易代之间,谓为大节,而不究其安命乐天之实。夫穷苦迫于外,饥寒憯于肤,而性情不挠,则于晋、宋间,真如蚍蜉聚散耳。
③昔虞伯生②慕陶,而并诸邵子之间。予不敢望于邵而独喜陶也,予又今之穷者,扁其室曰陶庵云。
(注)①元熙:东晋最后一个皇帝恭帝年号。②虞伯生:元朝文学家。邵子:邵雍,北宋理学家。
【1】第①段中作者认为“君子之处世”应做到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
【2】对第②段中“融融然尘渣俗垢与之俱化”理解正确的一项( )
A.人间因为陶潜作品而变得洁净高尚了。
B.陶潜作品中没有庸俗卑下的世俗之见。
C.陶潜作品使读者的精神境界获得升华。
D.陶潜与读者同时超然于世俗尘垢之外。
【3】本文多处运用对比手法,选择一组对比,分析其作用。
【4】概述作者将自己的居室命名为“陶庵”的原因。
14、根据下面的提示,完成写作。
《荷塘月色》中,朱自清一次月下荷塘边的漫步,让他暂时忘记了忧愁;《赤壁赋》中,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赤壁的美景让他在被贬谪的生活中领悟了人生的真谛。你也同样行走过,不经意间看到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景,那些物……也许在瞬间触动过你的心弦,让你感慨并难以忘怀。
请以“一次不经意的行走”为题,写一篇作文。
(提示)1.不少于800字。2.写出你的真情实感。3.不抄袭,不套作。4.注意卷面整洁。5.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