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泉州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语意明确的一句是(  

    A.《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将汉字按部首归类,这是文字学领域一项伟大的创举,其成就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后人也多望尘莫及。

    B.经济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国家财力的增加为促进经济发展、切实改善民生、有效应对各种风险的冲击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C.“5.12”大地震后,网络凭借巨大的影响力和覆盖面在失踪儿童父母的寻找工作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D.农民工参加医保的方式有“在城镇有正式劳动合同的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医保;流动性比较强的农民工,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这两种参保途径。

  • 2、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增长的关键时期, 我们只注重经济数量的增长,忽视质量的改善,对自然资源盲目开发,竭泽而渔,势必给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破坏,断送可持续发展的前景。⑤,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是确保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情由之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将难以实现。

     

    A

    假设

    并且

    从而

    因而

    反而

    B

    如果

    甚至

    从而

    因此

    否则

    C

    假设

    /

    甚至

    因而

    因此

    否则

    D

    如果

    并且

    从而

    因而

    /

     

     

    A. A   B. B   C. C   D. D

     

  • 3、下列文言句子中加点的词都不属于古今异义的是

    A.然后知吾向之未游   游于是乎始。

    B.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白露横江

    C.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师不必贤于弟子

    D.无以成江海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 4、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关于陈光标到底是“首善”还是“首骗”之争,在前阵子闹得沸反盈天之后,又归于平静。

    B. 当我们的来复枪枪膛空了时,那只狼已经倒了下来,一只小狼拖着一条腿,进入到那无动于衷的静静的岩石中去。

    C. 丁敬在篆刻上进行了多元的审美探索。取精用弘,大大拓宽了篆刻的取法范畴,印内求印,堪称前无古人。晚清著名印学魏稼孙称其“熔铸秦、汉、元、明,古今一人”,确为不经之谈

    D. 对于我们来说,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和多知道,而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浸其中的杰作,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

  • 5、下列表述不存在概念方面的逻辑错误的一项是( )

    A. 汉语拼音的普及,见证着中国普及国民教育、提高国民素质、促进国家发展的历程。

    B. 她的遭遇引起了民政部门、共青团组织、街道社区、新闻记者的广泛关注。

    C. 小白家里有洗衣机、空调、电视机、电动车、电烤箱等家用电器。

    D. 王老师将于7月10日夜间12:30抵达厦门机场。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约五千年),就有了姓。据传说,姓的最早起源与原始民族的图腾崇拜有关。氏族部落不但对图腾奉若神明,禁止食、杀、冒犯,而且把它作为本氏族统一的族号。在原始部落中,图腾、族名和祖先名常常是一致的,久而久之,图腾的名称就演变成同一氏族全体成员共有的标记——姓。由图腾演变为姓的传说很多。据考证,夜郎国的国君是竹王,他的臣民以竹为图腾,姓竹。又据史书记载,晋国有狐毛、蛇平,汉代有狗未央、狼莫、鹿旗,三国有豹皮公等人。透过这些古怪的姓名和骆、虎、龙、茶等与动物、植物名称相同的姓氏,隐约可见图腾崇拜对姓氏起源的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迹。

    姓的形成除与图腾关系密切外,还与女性分不开。那时是母系社会,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由“女”和“生”组成,就说明最早的姓,是跟母亲的姓。古姓多与“女”字相关,如“姬”“姜”等,这大概是母系氏族制度的一个特征性产物。妇女在生产生活中居于支配地位,实行群婚制,兄弟姐妹之间可以通婚。

    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传说,黄帝治理天下时,已有“胙土命氏”。氏的产生,最大量、最频繁的时代是周朝。周朝初年,为控制被征服的广大地区,统治者大规模地分封诸侯。而这些诸侯国的后人即以分封国的国名为氏。另外,各诸侯国又以同样的方式对国内的卿大夫进行分封,大夫的后人又以受封国的名称为氏。以后,各种形式的氏的来源又不断出现,并且氏的数量远远超过了姓的数量。但是只有贵族才有氏,贫贱者有名无氏,氏成为贵族独有的标志。至于贵族妇女,则无论怎么称呼都必须带上姓,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封建宗法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谨性。

    到战国时期,社会剧烈变动,旧贵族没落了,有的还沦为奴隶。这表明贵族身份的氏,已无存在的必要。“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姓的产生,从史书上看,先秦时期的《国语·晋语》记载“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由此说明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种族的称号。同姓之间不许通婚,是周代婚姻制度的规矩。古人很早就懂得近亲婚配会产生不良后代的道理,为辨别男女姓的异同从而决定嫁娶与否,在女子称谓中标明姓就是非常必要的了。

    姓氏相别的制度一直沿用到战国后期。秦朝时,旧贵族瓦解,西周封建宗法制度基本结束,旧的氏族及姓氏制度也被清除殆尽。西汉时期,姓和氏的区别已经微乎其微。司马迁作《史记》时,干脆把姓氏混为一谈,“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本纪》于秦始皇则曰‘姓赵氏’,于汉高祖则曰‘姓刘氏’,是也。”(顾炎武《目知录》)此后,中国的姓与氏合而为一,或言姓,或言氏,氏即姓,人们使用姓氏时简单省事,也无贵贱之别。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人很早就懂得近亲婚配会产生不良后代的道理,用在女子称谓中标明姓的方式来辨别男女姓的异同从而决定嫁娶与否。

    B. 氏族部落不仅对图腾奉若神明,禁止食、杀、驯养和冒犯,还把它作为本氏族统一的族号。

    C. 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同“姓”的男女可以通婚,同“氏”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

    D. 中国人的姓是在三皇五帝以前就有了的,据传说,姓氏的最早起源与原始民族的图腾崇拜有关。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在周朝初年,统治者为了达到控制被征服的广大地区的目的,大规模地分封诸侯。而这些诸侯国的后人即以分封国名为氏。

    B. 从晋国的狐毛、蛇平,汉代的狗未央、狼莫、鹿旗,三国的豹皮公等人的古怪姓名中我们清晰可见图腾崇拜对姓氏起源的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迹。

    C. 古姓多与“女”字相关,甚至“姓”这个字本身也从女旁,这是母系氏族制度的一个特征性产物。妇女在生产生活中居于支配地位,实行群婚制,兄弟姐妹之间可以通婚。

    D. 贵族有氏,贫贱者有名无氏,氏成为贵族独有的标志。至于贵族妇女,则无论怎么称呼都必须带上姓,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封建法律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谨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司马迁作《史记》时,干脆把姓氏混为一谈,作者认为,“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本纪》于秦始皇则曰 ‘姓赵氏’,于汉高祖则曰‘姓刘氏’,是也”。

    B. 秦朝时,旧贵族瓦解,西周封建宗法制度已经结束,旧的氏族及姓氏制度也被清除殆尽。

    C. 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种族的称号这一说法,可以从《国语·晋语》“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的记载中得到证明。

    D. 西汉结束之后,中国的姓与氏合而为一,或言姓,或言氏,氏即姓,人们使用姓氏时简单省事,没有贵贱之别。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引起诗人对往昔生活回忆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曹操在《短歌行》中化用《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诗人对贤才的渴望之情。

    (3)《归园田居(其一)》用鸟和鱼来表达自己对园田和自由的向往,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杜甫在《登高》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空间的角度描绘出壮阔萧索的秋景,今人常用这两句诗来表达旧事物终将衰落,历史长河仍将向前之意。

  • 8、(1)指点江山,激扬文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英俊沉下僚。

    (3)此中有真意,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白露未晞。所谓伊人,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独怆然而涕下。

    (6)与君离别意,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_,月照花林皆似霰。

    (8)玉户帘中卷不去,___________________

    (9)不堪玄鬓影,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人屈原在《离骚》中,表达自己坚持理想,九死不悔的两句是:亦余心之所善兮,  

    (2)《归园田居》(其一)中表现出诗人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的句子是:  

    (3)《涉江采芙蓉》中把游子对故乡的思念抒写得极为凄婉的两句是: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之事,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由个人身世转写国事危难,感伤涕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进一步抒发了积郁于胸的堂堂正气,暗示出尽管屡遭谗害,环境险恶,但自己依然两袖清风,稳操航向。

    (4)《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君主应该选拔有才能的人,听取好的意见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曹操在《观沧海》中描写深秋季节的秋风,大海波翻浪涌的壮阔情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记念刘和珍君》描写真正的革命者不管现实多么残酷,斗争多么艰苦,都决不回避,都要勇敢地面对它、正视它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己酉乱后寄常州使君侄 

    汪  藻

    草草官军渡,悠悠敌骑旋。方尝勾践胆,已补女娲天。

    诸将争相拱,苍生忍倒悬。乾坤满群盗,何日是归年!

    【注释】①汪藻,北宋末、南宋初文学家。己酉:即公元1140年。这一年金兵南渡,占领建康(今南京),刚刚建立起来的南宋政权岌岌可危。②拱:敛手。

    1此诗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请简要概括。

    2这首诗主要运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抒发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情感?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留侯张良者,子房,其先韩人也。大父开地,相韩昭侯。父平,相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卒二十岁,秦灭韩。良年少,未宦事韩。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相韩故

    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锥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后十年,陈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余人。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道遇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沛公良为厩将。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不去见景驹。

    沛公入秦宫,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沛公出舍,沛公不听。良曰: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

    项羽至鸿门下,欲击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欲与俱去。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乃具以语沛公。沛公大惊。良曰:沛公自度能却项羽乎?沛公默然良久,曰:固不能也。今为柰何?良乃固要项伯。项伯见沛公。沛公与饮为寿,结婚姻。令项伯具言沛公不敢倍项羽,所以距关者,备他盗也。及见项羽后解,语在《项羽》事中。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相韩故/

    B.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相韩故/

    C.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相韩故/

    D.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相韩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留侯中的“侯”是我国古代爵位中的一种,在周代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

    B.字,又称“表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名定字。

    C.“拜良为厩将”中的“拜”,古代指按一定礼节授予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

    D.婚姻,在本文中为古今异义词,古意是指约为儿女亲家,男方为婚,女方为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少年张良血气方刚,胆量过人。当韩被秦国灭亡后,他用尽自家财产为韩报仇,不畏惧秦的强大。

    B.张良审时度势,懂得隐忍。在行刺秦王失败之后,他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更改姓名,躲藏起来。

    C.张良眼光锐利,善于辞令。当刘邦想把珍宝、美人等留下享用时,他以秦亡国为例,独自规劝刘邦。

    D.张良有情有义,忠心耿耿。当得知项羽要攻打刘邦时,他没有选择逃离,而是给刘邦出化解之策。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

    (2)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欲与俱去。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作文。

    复兴中学高一年级推荐学生阅读《乡土中国》《谈美书简》《史记》《红楼梦》《莎士比亚戏剧集》等书籍,引起了同学们的讨论。有的同学说:这么难,读不懂,不想读。有的同学说:我也可以挑战一下深度阅读。有的同学说:我希望老师指导我一些读书的方法。有的同学说:读整本书很耽误时间啊。还有同学说:反正又不考,不读老师也不知道。又有同学说:我妈妈不准我看课外书。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触?请据此在下面的任务中任意选择一个,结合你的生活,合理使用材料,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书写工整规范,卷面美观。

    备选写作任务:

    (1)请你作为复兴中学高一学生,写一篇在“读书节”主题晨会上面向全校师生的演讲稿。

    (2)请你作为复兴中学文学社高一社员,就以上现象给华夏中学文学社的笔友写一封信。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