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
——这五人死去之后,离开如今的坟墓埋葬到这里,时间不过十一个月罢了。
B. 且君尝为晋军赐矣,许君焦、瑕。
——况且,您曾经给予晋军恩惠,他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
C.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因为大家都不贫困了,上下就能和睦共处没有孤独,国家就可相安无事,不会倾覆。
D.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诸侯贵族家)猪狗吃人的食物却不知道反思,路上有饿死的人却没有发现。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周围的顾客不约而同地笑起来,赞扬张秉贵比当妈妈的想得还周到。
B.曾几何时,许多人不敢、不愿再见义勇为。如今,英雄故里再现“人链救人”壮举,无疑像冬季的火炬,照亮着社会的向善之路。
C.袁隆平的态度是尊重权威但不崇拜权威,不能跟在权威后面邯郸学步,不敢越雷池一步。
D.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
3、依次填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狗是忠义、勇敢而又聪明的动物。 , 。 , 。 , ,使狗成为人的得力助手。
①专门训练军犬、警犬,把狗用于军事、案件侦破等方面
②它的嗅觉细胞数量是人的24倍,可以分辨大约两万种不同的气味
③比如牧民的狗,为了保护羊群,敢于同恶狼猛斗
④人们充分利用狗的这种特殊的天赋
⑤狗可以听到10万赫兹以上的声音
⑥代替主人做一些危险的事
A. ③②①⑥⑤④ B. ③⑥⑤②④①
C. ⑤④①③②⑥ D. ⑤②④⑥①③
4、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的是( )
魏晋时期的嵇康,算不上 人物,政坛上未闻其异响,沙场上未见其 ,但《晋书》《三国志》中有其传记,《隋书》《唐书》《宋史》等史籍中均有其文集,并被录入《四库全书》。嵇康所以闻名,在于他被后世誉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竹林七贤这一名头具有划时代的文化符号意义,把魏晋名士的人格魅力渲染得 。
A. 翻云覆雨 壮行 淋漓尽致 B. 叱咤风云 壮行 栩栩如生
C. 翻云覆雨 壮举 栩栩如生 D. 叱咤风云 壮举 淋漓尽致
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州司马青衫湿”中的“司马”是州刺史的副职,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作者悲伤、凄切的情感。
B.“骐骥”是骏马的别称,马的别称还有:白驹、飞黄、骥、骊、骝等。
C.“君子”是古代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的通称,也指有道德的人。
D.“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也被用于形容极近的距离、数量极少等。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②中医药学提倡“三因制宜”“辨证论治”,体现了中华民族因地制宜、立象尽意的特有思维方式;倡导“大医精诚”“仁心仁术”,体现了中华民族生命至重、厚德载物的人文精神。这些哲学思想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标识。在实践层面,中医药学强调养生“治未病”,并在长期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养生理念和方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健康养生文化,深深融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比如,强调生活方式与健康密切相关,讲究“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强调养德养生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讲,发展中医药就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发展中医药。
③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提出: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事实上,科学并非只有一种表现形式,中国的科学并不等同于西方的科学,西方科学采用的方法也不是获取科学知识的唯一方法,不能把西方科学当作衡量科学的唯一标准。中国有自己的科学传统,中医药就是中国传统科学最具代表性的门类之一。与其他中国本土科学一样,中医药学在发展过程中逐步融汇道、气、阴阳、五行等中国哲学思想,逐渐构建了阴阳五行、五运六气、辨证论治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实现了独具特色的医学与哲学、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融合和统一,在几千年实践中形成了全球范围独树一帜、疗效确切、覆盖人生命全周期的医学科学。
④从历史上看,中华民族屡经天灾、战乱和瘟疫,却能一次次转危为安,人口不断增加,文明得以传承,中医药作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在与疫病斗争中产生《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温疫论》等经典著作,形成了系统的、独特的防病治病的理、法、方、药。屠呦呦研究员从葛洪《肘后备急方》中汲取灵感,发现了青蒿素,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并因此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近年来,病毒性呼吸道传染病频发流行,中医药在治疗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甲型H1N1流感等方面也取得明显成效,为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积累了丰富经验、独特理论、技术体系和经典方药。
⑤而发祥于中华大地的中医药,在不断丰富发展自己的同时,也逐步传播到世界各地。早在秦汉时期,中医药就传播到周边国家,并对这些国家的传统医药产生重大影响。预防天花的种痘技术,在明清时代就传遍世界;《本草纲目》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广为流传,达尔文称之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⑥对于人类健康面临的诸多问题和困境,中医药越来越显示出独特价值和先进性。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把握天时、地利、人和的历史性机遇,切实把中医药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摘自《以高度文化自信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有删改)
材料二:
疟疾威胁人类健康长达数千年。20世纪50年代,由于疟原虫抗药性的出现,疟疾重新开始肆虐,消灭疟疾的国际努力遭受重挫。1967年,中国政府启动“523”项目来抗击疟疾。1969年,中医研究院任命我领导抗药研究工作。我带领由植物化学和药理学专业的研究者组成的团队,开始从中草药中寻找并提取可能具有抗疟疗效的成分。
在第一阶段,我收集了2000个方药,挑选出可能具有抗疟作用的640个,从其中的200个方药中提取了380余种提取物,在小白鼠身上测试抗疟效果,然而进展甚微。
研究的转折点出现在青蒿上,其提取物显示有一定的抗疟效果,然而实验结果很难重复,而且似乎与文献记录相悖。
为了寻找答案,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文献。最早提到青蒿治疗疟疾的记录,出现在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中,书中有这样的话:
又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之,尽服之。
这句话让我深受启发,我们使用通常的加热提取方式,也许恰恰破坏了青蒿的活性成分。因此考虑改为低温提取,以保存其抗疟有效成分。改变提取方式后,抗疟效果果然大幅度提升!
我们随后将青蒿提取物分为酸性和中性两大部分,在1971年10月4日,我们成功得到了安全性高的中性提取物,并获得对感染疟疾的小白鼠和猴子100%的抗疟药效!我们终于找到了发现青蒿素抗疟疗效的突破口!
青蒿素是中医药学给予人类的一份珍贵礼物。然而,这绝不是中医药智慧的唯一果实。中国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还发现,具有悠久应用历史的中药砒霜,用于治疗白血病颇具疗效,已经成为治疗白血病的重要选择。对治疗失忆有效的石杉碱甲,也是从中草药“千层塔”中提取的,是我国用于治疗老年性精神障碍的一种临床用药。
这里所举中医药对人类健康的贡献,不过沧海一粟。我的梦想是:在同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的疾病的斗争中,中医药学将进一步发挥威力,为维护世界人民的健康与福祉作出新贡献!
(摘编自《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医药学凝聚着中国哲学思想和中华民族健康养生实践经验,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来讲,只有大力发展中医药学才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B.中医药学拥有完整的理论体系,融合统一了医学与哲学,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形成了全球范围内独树一帜的医学科学。
C.在疟疾重新开始肆虐的背景下,1969年屠呦呦开始带领团队,从青蒿素中寻找并提取可能具有抗疟疗效的成分。
D.《肘后备急方》让屠呦呦研究团队意识到,使用通常加热提取方式破坏了青蒿的活性成分。因此他们考虑改为低温提取。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医药学具有特色的健康养生文化,不仅将健康与人们的饮食起居相关联,还点明了培养自身良好品行和身体健康的直接联系。
B.中医药在历史发展中产生的经典著作,形成的系统、独特的防病治病的方法,为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提供灵感和方法指导。
C.屠呦呦及其团队通过大量实验,成功获得了安全性高的中性青蒿提取物,找到了发现青蒿素抗疟疗效的突破口。
D.中医药的智慧果实显示出了独特的价值和先进性,在应对病毒性传染病、白血病及老年性精神障碍等方面都有明显成效。
【3】下列各项中,不能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各地根据病情、当地气候特点以及不同患者的体质而施以不同的治方。
B.广西巴马长寿村的形成与他们热爱生活、甘于平淡、乐于付出的人生境界有密切关系。
C.在中医整体观和辨证施治原则指导下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是我国此次疫情防控的最大亮点之一。
D.近年来,通过共建“一带一路”,我国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中医药海外中心。
【4】在今年刚刚结束的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张其成继续提出要建设“国家中医药博物馆”提案。中医药博物馆不纯粹是一个文化设施,请结合上述两则材料谈谈建设国家中医药博物馆的意义。
7、默写填空
(1)《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______ ,______。
(2)评论家说杜甫的《登高》为“杜诗七律第一”,甚至称它是“旷代之作”。诗中能集中表现作者忧国伤时、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琵琶行》一诗以琵琶女的遭遇身世为明线,诗人的感受为暗线,两线交汇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说明梁惠王与邻国执政者没有本质区别,也就是数量不同,实质相同的流传至今的成语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劝学》里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的观点“是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相同的。
(7)《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8)《过秦论》中卒章显志总结秦亡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名篇名句默写。
(1)《涉江采芙蓉》中抒发诗人担忧此生无缘相聚的忧伤,又表达出自己对爱情的忠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经·氓》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比兴手法,借桑叶的变化来表现女主人公青春的逝去。
(3)《沁园春·长沙》点名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大行不顾细谨,____________。《鸿门宴》
(5)____________一去三十年,《归园田居》
(6)____________,去日苦多。《短歌行》
9、名句默写。根据语境,补写下面的句子。
(1)杜甫在《登高》中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蜀道难》一诗中描绘了逶迤的蜀道有奇险的风光,其中描写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4)《琵琶行》中自居易被深深感动,不仅是因为琵琶女演奏技艺高超,更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默写(每空1分,共8分)
(1)申之以孝悌之义, 。(《寡人之于国也》)
(2)地崩山摧壮士死, 。(《蜀道难》)
(3)亦以明死生之大, 。(《五人墓碑记》)
(4)吾所以为此者, 。(《廉颇蔺相如列传》)
(5) ,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谏太宗十思疏》)
(6) ,春与秋其代序。(《离骚》)
(7)不见复关, 。(《诗经·氓》)
11、名句名篇默写。
(1)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不以年长自居,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语打消学生们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了一个亲切、轻松、活跃的谈话环境,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侍坐》一文中,孔子最赞同曾皙的回答,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可以看出来。
(3)《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劝说秦伯,貌似谦恭,却极有份量,以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以退为进,柔中有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鸿门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常用来表达大丈夫处事应不拘小节。
(5)《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直接抒情,追怀往事,抒写对前人吊古、怀古不满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念奴娇·过洞庭》词人写自己舀尽西江的水,用北斗星做酒器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一)
﹝东晋﹞陶渊明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①,颇回故人车。
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②,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注释】①深辙:大车所轧之痕迹,此代指贵者所乘之车。②周王传:指《穆天子传》,记录了有关周穆王的传说。
【1】下列对诗中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四句讲,初夏时节,诗人隐居在草木茂密的幽静环境中,吸引了“众鸟”欢欣营巢。
B.“众鸟欣有托”,用了拟人手法,“众鸟“既可以看作实写,也可以理解为有所象征,和“羁鸟恋旧林”用法相同。
C.“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好”“微”二字互文,即所谓和风细雨。风好,雨也好,吹面不寒,润衣不湿,且俱能助友人对酌之兴致。
D.最后诗人用设问结尾,强调了皈依自然、精神自由的乐观心态。
【2】有人说”泛览”“流观”意为泛泛而读,因为诗人并不求现实功利的目的,所以读得不在意。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结合诗歌说明理由。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陈禾,字秀实,明州鄞县人。举元符三年进士。累迁辟雍博士。
天下久平,武备宽弛,东南尤甚。禾请增戍、缮城壁,以戒不虞。或指为生事,格不下。其后盗起,人服其先见。迁左正言,俄除给事中。
时童贯权益张,与黄经臣用事,御史中丞卢航表里为奸,搢绅侧目。禾曰:“此国家安危之本也。吾位言责,此而不言,一迁给事中,则非其职矣。”未拜命,首抗疏劾贯。复劾经臣:“怙宠弄权,夸炫朝列。每云诏令皆出其手,言上将用某人,举某事,已而诏下,悉如其言。夫发号施令国之重事黜幽陟明天子大权奈何使宦寺得与臣之所忧不独经臣此途一开类进者众国之祸有不可遏愿亟窜之远方。”
论奏未终,上拂衣起。禾引上衣,请毕其说。衣裾落,上曰:“正言碎朕衣矣。”禾言:“陛下不惜碎衣,臣岂惜碎首以报陛下?此曹今日受富贵之利,陛下他日受危亡之祸。”言愈切,上变色曰:“卿能如此,朕复何忧?”内侍请上易衣,上却之曰:“留以旌直臣。”翌日,贯等相率前诉,谓国家极治,安得此不祥语。卢航奏禾狂妄,谪监信州酒。遇赦,得自便还里。
初,陈瓘归自岭外,居于鄞,与禾相好,遣其子正汇从学。后正汇告京①罪,执诣阙,瓘亦就逮。经臣莅其狱,檄禾取证,禾答以事有之,罪不敢逃。或谓其失对,禾曰:“祸福死生,命也,岂可以死易不义耶?愿得分贤者罪。”遂坐瓘党停官。
遇赦,复起知广德军,移知和州。寻母忧,服除,知秀州。王黼②新得政,禾曰:“安能出黼门下?”力辞,改汝州。辞益坚,曰:“宁饿死。”黼闻而衔之。禾兄秉时为寿春府教授,禾侍兄官居。适童贯领兵道府下,谒不得入,馈之不受。贯怒,归而谮之,上曰:“此人素如此,汝不能容邪?”久之,知舒州,命下而卒,赠中大夫,谥文介。
(节选自《宋史•陈禾传》)
[注]①蔡京是北宋神宗、哲宗、徽宗“三朝元老”,先后四任宰相,长达十七年之久。②王黼是北宋末年大臣、宰相。才智出众但无学识,善于巧言献媚,揽权敛财。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发号施令/国之重事/黜幽陟明/天子大权/奈何使宦寺得与/臣之所忧/不独经臣/此途一开/类进者众/国之祸/有不可遏/愿亟窜之远方
B.夫发号施令/国之重/事黜幽陟/明天子大权/奈何使宦寺得与/臣之所忧/不独经臣/此途一开/类进者众/国之祸/有不可/遏愿亟窜之远方
C.夫发号施令/国之重/事黜幽陟/明天子大权/奈何使宦寺得与/臣之所忧/不独经臣/此途一开/类进者/众国之祸/有不可遏/愿亟窜之远方
D.夫发号施令/国之重事/黜幽陟明/天子大权/奈何使宦寺得/与臣之所忧/不独经臣/此途一开/类进者众/国之祸/有不可遏愿/亟窜之远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搢绅,同“缙绅”,插笏于腰带,可以代指有官职的或做过官的人。
B.疏,一种文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用来陈述表白,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
C.诣阙,到天子的宫阙。谓赴朝堂,又指赴京都。文中指被押送到朝廷。
D.莅其狱,指黄经臣亲自审理陈瓘的案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禾所奏切中时弊,有先见之明。他看到军备松弛,指出应增加守军、修补城墙,用来防备不测,后来果然发生了盗贼闹事。
B.陈禾尽职尽责,刚直敢言。他在由左正言升任给事中后,还弹劾童贯和黄经臣等玩弄权术,尽管皇帝一开始不爱听,他还是冒死进谏,再加上卢航的诋毁,最后他被贬谪到外地。
C.陈禾不畏强权,坚持正义。面对蔡京案的调查取证,他坚持自己的观点,并愿舍生取义,最后他被诬陷为陈瓘的同党而获罪免官。
D.陈禾为人清高,不同流合污。王黼刚刚执掌大权时,陈禾对他十分鄙视,于是一再坚决要求辞官,王黼听说后对他怀恨在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禾引上衣,请毕其说。衣裾落,上曰:“正言碎朕衣矣。”
(2)适童贯领兵道府下,谒不得入,馈之不受。
14、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纪德有一句名言:“没有目标的生活是向机会投降。”积极生活的人总是怀着对生活的期许,而没有追求的生活,总是过得浑浑噩噩。
请结合材料,以“给生活一个期许”为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切合身份;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