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补充句子:司马迁曾在《史记·屈原列传》中指出:“国风好色而不淫,( )怨诽而不乱。”
A.周颂 B.大雅 C.商颂 D.小雅
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城区的立体斑马线视觉效果神奇:远远看去,仿佛一个个长方体凸起在地面上。
B. “我的朋友们,”他说:“我日夜都在思念着你们。”
C. 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故事,至今仍以戏剧、壁画、传说……等形式广泛传播。
D. 许先生创作的“荷风千里”这幅画,将古雅的气韵、明快的时代感融合在一起,受到大家的好评。
3、“入木三分”这个成语原本是用来形容什么的?( )
A.文章
B.书法
C.绘画
D.音乐
4、不属于比喻句的一项是()
A.事实上他所教的古代语言,对他来说,也就是雨鞋和雨伞,使他借以躲避现实生活。
B.别里科夫把他的思想也极力装在一个套子里。
C.他的卧室挺小,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挂着帐子。
D.——像那样的感情,我们很久很久以前做小孩子的时候,遇到大人不在家,我们到花园里去跑两个钟头,享受完全自由的时候,才经历过。
5、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品牌价值之大,引无数企业竞折腰。然而,品牌并不是艺术品,___________,也会步入暮年、后继无力,直至死亡。
①它更像是一个极具灵性的生命体
②既有胎中的酝酿思考
③也有成长的培养与投入
④一经雕琢便可经久不衰
⑤在经历过征伐市场的壮志高歌后
A.①④②③⑤
B.④①②③⑤
C.①②③⑤④
D.④⑤①②③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自英国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极大地影响并改变着地球生态系统,导致这个系统的稳定与平衡被扰乱。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人类社会开始了对现代工业文明的深刻反思,并逐渐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生态美学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兴起的美学研究新形态,代表着美学的发展方向,可以简单地视为美学的生态转型。
生态美学根据生态学原理,将人类的存在理解为“生态存在”,认为人类只是生态系统生生之功能、生生之德性的具体体现之一。人类之所以被称为“天地之心”“万物之灵”,是因为人能够凭借自己的天赋良知及其反思能力,将自身对于生态系统的责任理解为“参贤天地之化育”,将自身使命理解为帮助生态系统达成“万物并有而不相害”的理想共生状态。按照生态美学的思路,自然不是人类可以无度利用的资源,而是人类得以产生且赖以生存的本源。
正是从生态系统的生生特性出发,生态美学展开了对于审美价值的生态重估,探讨审美价值与生态价值的辨证关系。在生态美学之前的美学理论中,审美价值毋庸置疑地居于价值序列之首。但是,从生态审美的高度来看,生态美学的理论思考多了一个重要参照,即生态健康,也就是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平衡,生态学研究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互动,生态美学则研究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审美互动,自觉地考察人类审美活动对于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严肃地反思和批判审美活动对于环境的破坏,生态美学看到,人们通常只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来判断一个事物的美丑,将审美愉悦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很少考虑审美偏好的生态后果,因而造成了对于环境的极大破坏。生态美学在认真反思形成人类审美偏好的社会、历史、文化根源的基础上,以生态健康为价值标准,将事物的生态价值放在审美价值之前,通过探讨审美偏好与生态宰难之间的关系,反思和批判人类审美偏好的生态后果,努力倡导一种有利于生态健康的生态审美观,从而使美学在拯救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生态美学也引发了艺术观念的生态转型。艺术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美学理论的核心问题,艺术曾经长期占据美学研究的中心地位,黑格尔甚至将美学视为艺术哲学,同时认为艺术美高于自然美。现代美学从其主体性思路出发,通常高扬艺术家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进而用表现论来解释艺术现象,将艺术视为艺术家表达情感世界的自由创造。根据这种艺术哲学,自然仅仅是艺术家用来创造艺术品的原材料,其逻辑与现代工业生产完全一致,自然事物可以由人类随意加工和改造。与此相反,生态艺术美学则认为,自然自身有着远为人类所不及的巨大活力与创造力,天才的艺术家无非是自然之子,其艺术创造活动无非是一个“代自然立言”的过程,无言的自然超过艺术家的“代言”活动而表达其自身的内在价值与内在目的。
我们欣喜地看到,国内外的生态美学研究已经取得了比较丰富的理论成果,这种形态的美学理论不但有助于反思和批判现代美学的根本缺陷,而且有助于引导人们逐步形成一种有利于生态健康的生态审美观,从而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实质性的贡献。
(摘编自程相占《生态美学迈向生态文明的美学转型》)
材料二:
生态美学研究要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出发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要求,这既是生态美学的精神内核,也是生态美学发展的价值旨归。在理论上,生态美学的理论建构要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为基石,建构生态友好型美学;在实践上,要将生态美学的目标落实到美丽中国建设的伟大实践之中。
生态美学的发展要注重引导绿色变革,在生态层面上推动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在审美观念方面,生态美学应培育人们正确的审美观念,丰富人们对自然事物的审美体验,从而引导人们践行绿色生活方式;要努力从审美方式上消除人类中心主义的影响,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深入人心。在生态实践方面,生态美学要从理论走向现实,走向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处处感受到生态之美。
生态美学研究要大力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无论是“不违农时”“万物齐一”的思想观念,还是“风调雨顺”“瑞雪兆丰年”的民间智慧,都围绕着“生”与“和”展开,体现了我国传统思想中对生命孕育、繁衍的珍视,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强调。
生态美学的发展还要树立全球眼光,发出中国声音。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关系到我国人民的利益,更关系到全人类的福祉和未来。因此,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以全球视野、世界眼光看待当前面临的生态难题,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全球的生态保护。这就要求生态美学在发展中积极与各国生态美学研究机构、研究者展开合作和交流,推动理论成果的相互借鉴和补充,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摘编自胡友峰《生态美学的建构路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社会对现代工业文明的深刻反思是从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的,生态美学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B.人能够凭借自己的天赋良知及其反思能力,将自身的使命理解成“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理想共生状态。
C.黑格尔认为艺术美高于自然美,自然仅仅是艺术家用来创造艺术品的原材料,可以由人类随意加工和改造。
D.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研究生态美学也需要大力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是“天地之心”“万物之灵”,所以能够主宰天地万物但万物又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本源,人类也应善待万物。
B.维护生态系统稳定与平衡的生态审美观,促使人们探讨审美价值与生态价值的辩证关系,展开对审美价值的生态重估。
C.生态美学将人类的存在理解为“生态存在”,从而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并以这个理念推动全球的生态保护。
D.中国虽然是生态美学的发起者,但也要树立全球眼光,加强国际合作,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能体现“生态美学”特点的一项是( )
A.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B.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C.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望母归。
D.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生态美学”下一个简要定义。
【5】你认为将生态学与美学有机结合有怎样的重大意义?请根据材料二简要分析。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亡国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庄子在《逍遥游》中用“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宋荣子不逍遥的原因,用“________________”说明了列子不逍遥的原因。
(3)李白的《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一句运用数字表明蜀国年代久远,“________________”一句运用数字说明蜀道弯多路险。
8、补写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在《鱼我所欲也》一文中,表明在“生”和“义”无法同时兼顾的情况下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古人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但是一个人不坚持肯定是不会成功的。《荀子·劝学》中____,_____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3)《离骚》中屈原表明即使没有人了解自己也无所谓,只要自己内心美好就可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士不可以不弘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亦重乎?(《论语》)
(2)四美具,二难并。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王勃《滕王阁序》)
(3)________ , __________ 。念去去、千里烟波(柳永《雨霖铃》)
(4)世人皆浊,______________ ? 众人皆醉,___________ 。(楚辞《渔父》)
(5)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_______。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_______。(李白《将进酒》)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诸葛亮《出师表》中,作者向刘禅进言,宫中之巍,向郭攸之、费榨、董允这些志虑忠纯之士请教,再去施行,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遭难》中,描写蜀道上古木荒凉、飞鸟悲鸣、雌雄相依的景象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江山依旧,人事全非,多情自扰,徒增白发。于是引发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叹,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寄托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代文人喜欢以“酒”寄托情感,表达人生感慨,杜甫和苏轼分别在《登高》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_______”和“_______”来以酒寄情。
(2)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两句与“君子爱财,取之以道”有相通之处,特别是对为官者具有警示作用。
(3)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杜宇、子规等,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发悲苦哀怨思归之情。它作为一种意象,频繁出现在古典诗词中,如“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遣兴
陆游
辙迹当年遍九州,晚归始解卧林丘。
爱身每戒玉抵鹊①,养气要如刀解牛。
柔橹摇残天镜月,短筇②领尽石帆③秋。
尽言未办常扃户④,竟是吾身得自由。
[注]①玉抵鹊,亦作“玉抵禽”。用玉石投掷禽鸟,意谓物多则贱。此处转喻肆意挥霍。②短筇:竹子做成的手杖。③石帆,指石帆山。④扃户,指闭户。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晚年怀念过往,回忆自己的人生足迹,走向归隐山林的人生归宿。
B.“玉抵鹊”“刀解牛”运用典故,写出了诗人晚归生活的状态和认识,启迪深远。
C.颈联精于炼字,“摇残”“领尽”等词语用语精准,描绘出空旷悲凉的意境。
D.全诗叙议结合,描写形象,以境寄情,首尾呼应,体现出整饬谨严的章法。
【2】本诗作于陆游晚年安居绍兴故园之时。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诗人写了哪些人生感悟。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蒋堂侍郎为淮南转运使日,属县例致贺冬至书,皆投书即还。有一县令使人,独不肯去,须责回书;左右谕之皆不听,以至呵逐亦不去,曰:“宁得罪;不得书,不敢回邑。”时苏子美在坐,颇骇怪,曰:“皂隶如此野很,其令可知。”蒋曰:“不然,令必健者,能使人不敢慢其命令如此。”乃为一简答之,方去。子美归吴中月余,得蒋书曰:“县令果健者。”遂为之延誉,后卒为名臣。或云乃天章阁待制杜杞也。
盛文肃为尚书右丞,知扬州,简重少所许可。时夏有章自建州司户参军授郑州推官,过扬州,文肃骤称其才雅,明日置酒召之。人有谓有章曰:“盛公未尝燕过客,甚器重者方召一饭。”有章荷其意,别日为一诗谢之,至客次,先使人持诗以入。公得诗,不发封即还之,使人谢有章曰:“度已衰老无用,此诗不复得见。”有章殊不意,往见通判刁绎,具言所以。绎亦不谕其由,曰:“府公性多忤,诗中得无激触否?”有章曰:“元未曾发封。”又曰:“无乃笔札不严?”曰:“有章自书,极严谨。”曰:“如此,必是将命者有所忤耳。”乃往见文肃而问之:“夏有章今日献诗何如?”公曰:“不曾读,已还之。”绎曰:“公始待有章甚厚,今乃不读其诗,何也?”公曰:“始见其气韵清修,谓必远器。今封诗乃自称‘新圃田从事’,得一幕官,遂尔轻脱!君但观之,必止于此官,志已满矣。切记之,他日可验。”贾文元时为参政,与有章有旧,乃荐为馆职。有诏,候到任一年召试。明年除馆阁校勘,御史发其旧事,遂寝夺,改差国子监主簿,仍带郑州推官。未几,卒于京师。文肃阅人物多如此,不复挟他术。
景祐中,审刑院断狱,有使臣何次公具狱。主判官方进呈,上忽问:“此人名‘次公’者何义?”主判官不能对,是时庞庄敏为殿中丞审判院详议官,从官长上殿,乃越次对曰:“臣尝读《前汉书》,黄霸字次公,盖以‘霸’次‘王’也。此人必慕黄霸之为人。”上颔之。异日复进讞,上顾知院官问曰:“前时姓庞详议官何故不来?”知院官对:“任满,已出外官。”上遽指挥中书与在京差遣,除三司检法官,俄擢三司判官,庆历中,遂入相。
(取材于沈括《梦溪笔谈》)
(注释)①上:指宋仁宗。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绎亦不谕其由 谕: 告诉,告知
B. 明年除馆阁校勘 除:任命授职
C. 乃越次对日等次职位 次:等次,职位
D. 上颔之 颔:点头,指同意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其令可知 其孰能讥之乎
B. 乃为一简答之,方去 甚器重者方召一饭
C. 或云乃天章阁待制杜杞也 今乃不读其诗
D. 乃往见文肃而问之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遂为之延誉
于是为他传扬声誉
B. 简重少所许可
简静持重,(对人)少有称许、肯定
C. 诗中得无激触否
诗中恐怕没有什么地方激发、触动他吧
D. 盖以“霸”次“王”也
大概是因为把严苛的执法放在宽仁的王道之后了
【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不然,令必健者,能使人不敢慢其命令如此。
②有章殊不意,往见通判刁绎,具言所以。
【5】根据文意概括回答蒋堂和宋仁宗是如何察人的。
【6】请用自己的话回答盛文肃对夏有章的态度前后有何变化,并谈谈你对这种变化的看法。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1年6月16日上午“神舟十二号”三名航天员发表出征感言。
聂海胜说:“作为一名航天员,我们的初心使命就是飞天……只要任务需要,我们都会以最佳的状态、最充分的准备,去迎接挑战、履行使命。”
刘伯明说:“这13年我们每一名航天员都在紧张备战,都在为梦想而执着。”
汤洪波说:“我们一定会团结协作……期待着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和世界其他国他国家的航天员一起邀游太空。”
光明中学将要开展“学习航天英雄,展我青春风采”的主题教育活动,请你合上述材料,以“光明中学团委”的名义,向全体学生拟写一份倡议书。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