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曲靖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选出翻译正确的一项

    A.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沛公第二天跟着百多名骑兵来见项王。

    B.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大家认为我的这一行为可以解除祸患。

    C.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于是趁着他厉声责骂,就叫喊着相互追送。

    D.因人之力而故之,不仁。——凭错别人的力量(做了国君)却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

  • 2、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侣鱼虾而友麋鹿(表并列)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表顺承)

    B.倚歌而和之(表承接)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表并列)

    C.蟹六跪而二螯(表并列)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表转折)

    D.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表假设) 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表递进)

  •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A.中国尽管猪肉的生产能够完全实现自给,但每年仍从美国、欧盟和加拿大进口数量可观的猪肉。

    B.这两起走私案件,不仅数额巨大,而且长期作案,竟一直没有被发现。

    C.山区那些孩子无时无刻不在等我,我必须尽快赶回去。

    D.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一旦破坏,短期内难以一时恢复。

  • 4、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收录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其中“雅”是宫廷乐歌,“颂”是宗教祭祀的乐歌,“风”大都是民间歌谣。

    B.《楚辞》收录旳是战国时期楚国屈原的作品。《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有“离愁”“遭忧”的意思。

    C.修禊:做禊事。禊是一种祭礼,古时以三月上旬“巳”日为修禊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游以祈福消灾。

    D.美人:指所思慕的人,古人作品中常用美人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苏轼在《赤壁赋》中写到“望美人兮天一方” ,借此透露出隐藏在内心的惆怅。

  • 5、下列各句加点词全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②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③项王许诺   ④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

    ⑤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⑥坐须臾,沛公起如厕

    ⑦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A①②③④   B③④⑥⑦ C①②⑤⑦ D②④⑤⑥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为什么地球出现危机后,中国人不是逃离地球,而是要带着地球一起跑?”面对外国人提出的问题,《流浪地球》导演郭帆回答:“……中国人特别有家国情怀,即便发生了灾难、战争,很多人也不愿离开家乡,死也要死在那儿。”这与费孝通《乡土中国》的主题不谋而合,在过去以农为主的中国社会,人们极少迁移,因为所谓农耕,就是要靠土地吃饭。

    在现代说法中,“土气”是一个贬义词,但在费孝通看来,“土气”实际上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土气”,也就是接地气,它象征着人们与大地的亲密接触,充分熟悉,“土气”其实是辛劳、知足的代名词。也因此,大批的中国人逐渐变得守旧而崇古:老祖宗留下的都是财富,那么凡事照搬经验去做就行。因此在现在看来的“食古不化”,殊不知,是因为在以土为生的年代,“经验无需不断累积,只需老是保存”。久而久之,整个社会变得稳定而缺乏流动,很多人一辈子就只在一个小范围内活动。周边人抬头不见低头见,遇事总是能热心帮一把,人们之间逐渐形成了一种稳固而与外部隔绝的乡邻关系,慢慢地也就有了“万事不求人”的生活状态。

    带着地球流浪,是一种回馈,也是一种责任,感谢你当年的养育,如果可以,我也不会扔下你独自逃亡,不靠土吃饭,早已经用工业化普及农业的西方人,大概很难懂中国人的传统恋根情结。

    (摘编自《外国人看不懂》〈流浪地球〉的背后,藏着深层的文化认同差异》)

    材料二

    中国人讲的“家”是很有弹性的,小到一家三口,大到无限远。比如平常我们都喜欢说“我们是自家人”。什么叫“自家人”呢?你再扩大点,比如“国家”,在英文里面“国家”是“State”,并没有一个“家”的意思在里面。其实,几乎各个地方的语言要表述“国家”的时候,他们的概念之中都不包括“家”,只有我们中国,或者受我们中华文化影响的地区,比如日本,的确也会有“国家”这个说法。所以“家”你听起来好像很简单,仔细想想你会发现它挺麻烦的。它牵涉的范围非常之广,因为它是一个不断有伸缩弹性的东西。

    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人讲这个“家”恰恰能够说明中国社会的基本性质。他说“西方的社会像一捆柴”,我们把这一捆柴里面的每根柴,理解为不同的个体、个人。把他们绑起来就成为一个社会或者团体,叫做“团体格局”。传统中国的社会结构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的影响力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费孝通就用这个形象界定了我们中国社会的基本特质,他给它一个名字,叫“差序格局”。

    费孝通说,因为整个社会是个差序格局,“家”的概念是可以伸缩的,跟我友好的那个关系网也是可以不断伸缩来回的。他还说,中国人对世态炎凉特别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天小。

    正因为“公”“私”的界限没那么分明,中国传统社会里面特别喜欢讲人情、讲关系,又要讲面子,因此那些规矩就包括了很多不言自明的东西,包括了很多我们叫“礼”的东西,这是一种礼治。我们不太需要讲契约,我们就讲信用,好比你跟别人做生意、做买卖,你丧失了信用之后,就没人再找你做了。

    假如这个社会,什么都是讲规矩、讲礼治、讲面子、讲关系、讲人情,那么法律在哪里呢?所以费孝通说,为什么中国封建社会的贪污问题很严重,是因为我们其实不太有法律观念,也不太有公共观念。

    我们过去讲儒家道德,都是从小的教化,而这个教化都是有社会土壤的。但是假如今天城市不是乡土社会,农村也不再是过去的乡土社会的时候,这个儒家伦理就纯粹只是一套抽空现实环境的教条,那又该怎么办呢?

    (摘编自梁文道《〈乡土中国〉:家,到底是什么呢》)

    材料三:

    家国情怀是一种人类的“共通”意识,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有它的特殊性。

    家与国的统一性,中国社会以家为本位。由家到家族再到胞族,由胞族到胞族联盟,在此基础上,扩大到非血缘关系的社会联盟,由此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准国家性质的社会。

    国与族的统一性,国是政权概念,族是种群概念。中国这块大地上,存在过许多民族。这许多民族,不管是共时态存在还是历时态存在,均可以寻到某种内在的关系。

    国与国民、国土(国域)的统一性,中国的国土其核心地区是相当稳定的,在中华民族的意识中,国家、国土、国民、国君、国权、国学、国枢是一体的。

    家国情怀究其本是一种哲学意识,是人对其本——家与国的意识。与别的哲学意识不同的是家国意识的突出特点是情理合一。在生活中,家国情怀与其说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理念,还不如说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情感,一种既厚重又绵长的家国浓情。正因为如此,家国情怀也被视为一种美学情怀。

    (摘编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家国情怀是中国人的一种共同的情感,在《流浪地球》与《乡土中国》中其表现形式是完全一样的。

    B.材料二详细地解读了中国人对于“家”的理解,并可以对材料一中的家国情怀进行必要的补充。

    C.材料三认为家国情怀是人类共同的意识,是情与理的合一,全面地体现为厚重绵长的家国浓情。

    D.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在不断地发展中积淀的共同情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一种精神与情结。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农为主的中国社会相对固定,人们主要靠土地吃饭,而这种不流动使中国社会呈现出了土气。

    B.中国传统社会中“公”“私”界限不太分明,是一种礼治,人们之间讲信用,是不需要任何契约的。

    C.费孝通通过形象通俗的表达界定了中国社会的基本特质,差序格局下的“家”的概念是可以伸缩的。

    D.带着地球去流浪,是中国人传统恋根情绪的体现,早已用工业化普及农业的西方人大概很难完全读懂。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路要让一步,味须减三分。——《菜根谭》

    B.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增广贤文》

    C.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旷怡亭口占》

    D.靠种地谋生的人才知道泥土的可贵。——《乡土中国》

    【4】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任选两种,分点简要说明。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告诉我们只有广泛学习并且每天深刻反省自己的不足才能尽善尽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阐释了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道理的,谁都会有疑惑,进而强调了从师的必要性。

    (3)李清照《声声慢》中,词人用傍晚时分,雨打树叶来表现自己的孤独寂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之事,他说“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工笔手法,从形、声、色、态等不同角度具体描写夔州的特定环境。

    (2)《琵琶行》中多“月”。其中,用来渲染一种静寂寥廓环境氛围,借以表现音乐感染力的一句是“_______”;用来渲染一种孤苦寂寞的一句是“______”。

    (3)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侧面描写来体现天姥山高大的诗句是“___________。”

    (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古讽今,用刘义隆想建立“_______”的功绩,最终却“________”,来告诫南宋统治阶级不要草率北伐,重蹈覆辙。

  • 10、把下列句子补写完整。

    (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用夸张的手法写蜀道高与天齐,险似绝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丁开山”一神话的句子是“___________

    (3)《过秦论》中,贾谊认为秦亡的原因________

    (4)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便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5)《蜀道难》中,诗人李白在感叹蜀道之高时,用衬托手法,生动暗示行人入蜀艰难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6)《登高》写远望所见,用传神之笔描写凄冷江色和长江气势的句子是___________

    (7)《登高》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

    (8)《登高》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9)《琵琶行》描写琵琶女初次出场时的情态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10)《琵琶行》运用拟声词写音乐由粗重、急骤转向轻微、委婉,而最终浊重和清脆兼而有之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犹豫不决而出场的诗句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表现琵琶女年长色衰后寂寞处境的诗句是“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借月烘托琵琶女独守空船的凄清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12)《琵琶行》既表现全诗的主旨,又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13)《锦瑟》表达“聆听锦瑟之繁弦,勾起对华年往事之追思,音繁而绪乱,怅惘以难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14)《锦瑟》中表达“华年往事”如梦般凄迷、如杜鹃啼春般伤感的诗句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感叹“才华被弃如沧海遗珠,追求向往终归飘渺虚幻”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15) 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专一,如果不专一,便会像螃蟹一样,一无所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16)《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

    (17)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18)《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与《师说》中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19)《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___________.

    (20)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周瑜指挥赤壁之战时正值青春年少的英雄形象的词句是“_______。”

    (2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运用比喻修辞描写赤壁古战场的险要形势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

    (22)本文中既点题,又为周瑜出场营造声势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23)表达诗人旷达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用比喻的手法表明自己厌倦官场,向往自由世界的对偶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典诗词中常有“时”“空”对举的文句,借时、空的广远寄寓内心的慨叹,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是如此。

    (4)《琵琶行》以环境描写侧面表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听众沉浸在乐曲的境界里)。

    (5)《念奴娇·赤壁怀古》诗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1】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由“望”字统领全篇,诗人站在江楼之上,将诸多景物纳入眼底。

    B.天上繁星映入江水,万家灯火在黑夜中闪烁,自然美交织着生活美。

    C.本诗由夏天写到秋天,通过视觉和听觉的结合,描绘了月夜风起的美景。

    D.尾联呼应诗题,诗人登上江楼,享受到无限清凉,便邀请朋友共赏风光。

    【2】请赏析颈联的艺术手法。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始筮仕,决以蓍,怀英遇,因留事金,弃疾得,遂决意南归。

    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掌书记,劝京决策南向。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馀,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逃,京大怒,欲杀弃疾。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市。

    乾道六年,孝宗召对延和殿。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作《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

    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盗连起湖湘,弃疾悉讨平之。遂奏疏曰:今朝廷清明,比年李金、赖文政、陈子明、陈峒相继窃发,皆能一呼啸聚千百,杀掠吏民,死且不顾,至烦大兵翦灭。田野之民,郡以聚敛害之,县以科率害之,吏以乞取害之,豪民以兼并害之,盗贼以剽夺害之,民不为盗,去将安之?夫民为国本,而贪吏迫使为盗。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诏奖谕之。

    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六十》,有删改

    shī:一种草。古人用来占卜。坎、离:均为卦名。在八卦中的方位为北方,为南方。青兕sì:传说为太上老君的坐骑。兕,犀牛类的野兽。行在:皇帝所在的地方。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弃疾间与之   游:交往

    B高宗劳师建康   劳师:作战

    C留守叶衡重之   雅:向来

    D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   慷慨:充满正气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与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义端一夕窃印 犹不能不之兴怀

    B献俘行在,斩安国 会稽山阴之兰亭

    C劝京决策南向 匪来贸丝,来我谋

    D弃疾掌书记 廉颇赵将

    【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作《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B作《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C作《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D作《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辛弃疾年轻时师从蔡伯坚,与党怀英一起学习。他曾经占卜自己的仕途,自己得卦,于是决定南归。

    B偷窃耿京大印而逃的义端,是在辛弃疾的劝说下才投靠耿京的,所以耿京迁怒于辛弃疾。弃疾斩其首归报,耿京的队伍就更加壮大了。

    C辛弃疾写《美芹十论》等文的起因是孝宗在恢复中原的问题上态度坚决,但因为朝廷与金主讲和刚成定局,所以他的建议不能实行。

    D盗贼连起,辛弃疾在全部铲平了匪患之后,上书朝廷,分析盗贼起因,因此受到了皇上的褒奖。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

    2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以“拒绝平庸”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1、议论文文体;2、不少于800字;3、不得抄袭和套作。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