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组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关键在于人生观起决定作用。
B.水的化学成分是一个原子的氧和两个原子的氢。
C.你不认真学习,那怎么能有好成绩是可想而知的。
D.深受广大用户所欢迎。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狂妄自大的民族不喜欢聆听,________,________;闭关自守的民族不喜欢聆听,________,________;急功近利的民族不喜欢聆听,________,________。因此,只有喜欢聆听的民族,才是富有智慧的民族。
①他们只会穷兵黩武 ②浮躁和短视制约了他们的见识 ③他们只会浅尝辄止 ④贪欲和傲慢遮挡了他们的视线 ⑤他们只会坐井观天 ⑥浅陋和愚昧妨碍了他们的进取
A. ③④①②⑤⑥ B. ①④⑤⑥③②
C. ⑤⑥①④③② D. ①④③②⑤⑥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鸷鸟之不群兮 ②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B.①君既若见录 ②府吏见丁宁
C.①因击沛公于坐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D.①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②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
4、下列加点字都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 )
①望美人兮天一方 ②复循西谷,遂至其巅③至于泰安 ④多平方⑤抱明月而长终⑥须臾成五彩 ⑦ 白露横江
A.①⑤⑥⑦ B.①③⑥⑧
C.①③④⑦ D.②③⑥⑦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 师不必贤于弟子。
C. 年十七,好古文。
D.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随着海峡两岸交流的加深,两岸民众之间的通婚逐渐增多,海峡两岸婚姻家庭也因此被誉为“第四通”。通过问卷调查和走访座谈发现,大部分海峡两岸婚姻家庭子女对中华民族文化持有积极肯定的态度,他们认为,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等,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特有的瑰宝。其中部分人对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内涵以及国学等有着较深入的了解,并能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思想约束自身行为。绝大部分的受访者肯定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并赞同“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优秀的民族”这一说法。但涉及国家身份,大部分受访者认为中国就是大陆,而台湾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台湾居民常以“台湾人”自称。
在采访和调查中发现,绝大部分受访者了解民族文化的渠道是电视或网络,希望去大陆感受体会,但当前大多以旅游的方式前往。大部分受访者对中华文化有着一定的了解,认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能够认识到传承中华文化的意义,但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对中华文化的践行存在着一定差异。在面对“是否有必要在学校开设介绍中华民族文化相关课程”的问题时,大部分受访者表示有必要,但是被问及“是否愿意主动践行”时,回答却是否定的。
对这一群体展开民族文化认同的研究,对于加深两岸之间的交流、促进彼此了解、促进两岸关系的友好发展以及继承、弘扬中华民族文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有利于通过构建两岸的文化认同,形成两岸共有的价值观念和归属感,为促进两岸和平统一打下坚实基础。
(摘编自卢文刚《海峡两岸婚姻家庭子女民族文化认同研究》)
材料二:
人的认同从来就是多重的。人首先有血缘族群的身份,而以血缘为基础的族群认同,总是与其社会关系的性质相关联。每个国家一般都包含着许多民族或族群,而且世界秩序要求主权国家的基本稳定,如果族群认同过于强势,在多民族国家就可能“有离散之心,不能相和合”,危机就可能被某些预料不到的事件触发;如果国家认同强于族群认同,多民族国家就容易经历各种风雨变幻而保持统一。
文化认同是人的社会属性的表现形式,它与族群相关,也与国家政治生活相关。作为中介认同形式,文化认同必须既与族群认同有交叠部分,也与国家认同有交叠部分。文化认同也与一定的地域相关,即使是同一个族群,在不同的地域也会形成不同的文化风格。对地域文化的认同就是地域认同,这种认同不是族群的,而完全是文化性的和社会性的归属感。香港和澳门由于长期被西方国家殖民,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出现了比较特殊的情况。也就是说,即使在回归之后,有些人的地域认同与国家认同并不完全重叠。当然,随着内地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这种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既为是香港人或澳门人,也为是中国人感到骄傲。现在仍然存在认同危机的是台湾,这是由内战所造成的分治产生的。台湾与大陆之间民族文化认同是基本重叠的,但是国家认同出现了复杂的现象。很多人虽认同中国,但对中国的表述出现多种形式;也有部分人采取“台独”的立场。
中国自古就有“天下一体”的理念,这种理念就是中国国家认同的文化基础。为了国家统一,我们必须进一步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和精神家园,从而扩大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的交叠内容。共同的语言、政治仪式、文化符号等是保障国家认同的重要构成性因素,会强化公民的归属感。
(摘编自韩震《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一种基于历史哲学的分析与思考》)
材料三:
每一个人都属于某一特定的民族,同时在现代民族国家当中,每一个人也一定属于这一国家。但从认同的特点来看,民族认同先于国家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和前提。要形成国家,就必须由具备族体意识的人开展积极行动,各种局部的、游离的族群认同对于国家认同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局部性的民族认同本身不等于国家层面的国家认同,但是它们是国家认同的血肉,如果没有这些局部性的群体意识,国家认同就会形同空壳。
对于国家认同而言,多元文化主义往往强调血缘、文化传统特征等因素。例如,在确立对“中华民族”的国家认同中,我们往往强调“中华儿女”“华夏民族礼仪之邦”等标识民族特征的因素。这些因素具有强大的纽带作用,强有力地缩小了各民族之间的心理距离,增强了亲和力,有效地固化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观念。
在多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关注的是肯定“我们”的存在,而国家认同关注的是“我们”为什么存在。单纯的自我肯定的局限性反映在民族认同的被动性上,它使人的自我意识束缚在诸如血缘、语言、宗教或传统等实在因素之中。而要实现民族共同体的存在价值,就不能不考虑到“国家”这一体制的重要性,社会的整体利益只能借助主权国家的作用而得以实现。
(摘编自张宝成《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比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仁”“义”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海峡两岸婚姻家庭子女中,部分人对民族精神、文化等有着较深入的了解。
B.对多民族国家来说,如果国家认同强于民族认同,就容易爆发某些始料不及的危机,导致出现动荡不安的局面。
C.文化认同是人的社会属性的表现形式。对地域文化的认同就是地域认同,这种认同不是族群的,而完全是文化性的和社会性的归属感。
D.多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注点不同,只有民族认同上升到国家认同,才能实现民族共同体存在的价值。
【2】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部分海峡两岸婚姻家庭子女对中华文化的认识与践行存在差异,只要知行合一,就能消除危机,促成国家和平统一。
B.材料一所做的调査反映出的问题,能印证材料二“台湾与大陆民族文化认同是基本重叠的,但是国家认同出现了复杂的现象”的观点。
C.材料二和材料三作者表述的要义虽有不同,但是都明确强调了文化认同对维系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关系的重要性。
D.中国谋求和平统一和发展,必须正确处理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关系,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形成国家认同。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的观点的一项是( )
A.巩固和不断强化的国家认同会对民族认同的发展形成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打破两者之间的平衡。
B.在国家的政治统一中,共同的民族性将发挥至关重要的合法化作用,是意识形态动员的主要途径。
C.族群的相互承认与社会生活语境相联系,社会成员通过走向他们共同目标的构想,形成一个价值共同体。
D.在全球化和全球文化形成的过程中,多民族国家非常重视弘扬传统文化,夯实认同基础,以增强国家凝聚力。
【4】为使“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你认为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地域认同分别和国家认同应该具有什么关系?请综合三则材料加以说明。
【5】请结合材料,试分析怎样加强香港地区青少年的国家认同感。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2)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__________________岂不痛哉!
(3)纵一苇之所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__________________,用之不竭。
(5)山不厌高,海不厌深。_________________,天下归心。
(6)暧暖远人村,____________________。
(7)总角之宴,言笑晏晏。_________________,不思其反。
(8)孔子日: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________________,益矣。”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用比喻修辞形象描绘琵琶曲“时而流畅,时而滞涩”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赤壁赋》中 “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侧面表现洞箫之声极富感染力。
(3)陶渊明《归园田居》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化用《老子》“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描绘心中的理想世界。
9、补充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常和同学到湘江游泳并写下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这样气势豪迈的诗句,后来他在《沁园春·长沙》中的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对这一时期这一生活的回忆,其实两者都是借写游泳以言志。
(2)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手法,以明月可望而不可取,比喻求贤才而不得,点明了忧愁不断的原因。
(3)曹操在《短歌行》中多处借用了《诗经》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写姑娘思念情人,诗中用来比喻渴望得到贤才。
(4)“落叶”是秋的典型特征,在杜甫的《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落叶纷纷的壮阔秋景。
(5)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抒发了备尝艰难之苦,国难家愁难以排遣之情。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岁月虚度、只能借酒浇愁的无奈之感。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将刘裕和刘义隆北伐的功过、胜败做对比,其中“_______”赞叹了刘裕横扫敌军的气势如猛虎一般,“_______”则写出刘义隆战败后慌忙南逃的狼狈景象。
(3)李清照在《声声慢》(寻寻觅觅)中,用“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天气变化无常,人很难调养身体。
11、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家国情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不仅体现在陆游《书愤》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的欲报国而不得的悲愤里;也体现在范仲淹的《岳阳楼记》“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大任担当中。
(2)荀子在《劝学》中以雕刻打磨为喻,强调了坚持的重要性。一个人只要持之以恒,就会“_____________”;若半途而废,就会“_________________”。
(3)春水初融,春风拂面,让人不禁想起《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为我们描绘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时,在春天到来之际,人们总是像这样沐浴祈雨,冀望一年的风调雨顺。
12、读徐志摩的诗《沙扬娜拉》,联系课文《再别康桥》,完成下面小题。
莎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莎扬娜拉!
注:“沙扬娜拉”是日文“再见”的音译。
【1】关于此诗与《再别康桥》在内容和写法上的异同,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两首都是离别诗。《再别康桥》写的是诗人与母校的不舍之情,《莎扬娜拉》则抒发了一对异国恋人之间的生离死别之情。
B. 两首诗都善于运用意象来抒发情感。《再别康桥》描绘了康河畔的一组意象,《沙扬娜拉》则选取了一个别有意味的意象。
C. 两首诗都运用了多种手法。《再别康桥》主要运用了比喻、拟人、反复等手法,《沙扬娜拉》则以比喻和反复的手法为主。
D. 两首诗都属于现代新诗。《再别康桥》更讲究节奏和押韵,属新诗中的新格律体,《沙扬娜拉》则是新诗中的短篇小诗。
【2】对《沙扬娜拉》一诗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首句中的“一低头”的细节写出了女子道别时欲言又止的神态,揭示了她不忍离别又不得不离别时的不舍之情。
B. “水莲花”的比喻新奇、贴切,既突出了日本女郎娇羞柔媚的风姿,又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娴静、纯真的美好形象。
C. “蜜甜的忧愁”是一对矛盾的组合,它形象地写出了相聚的甜蜜和离别的忧伤,深刻地表现了“伤离别”的主题。
D. 诗歌用“沙扬娜拉”作结,不仅点题,而且把女郎的声声嘱咐、殷殷叮咛的眷恋心情传达出来,表现离别的深情。
【3】下面是关于“新诗”的说法,你认为哪一项不正确?
A. “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诗体,是中国现代诗歌的主流。
B. 与古体诗的严格讲究格律相比,“新诗”不必讲究格律,不必讲究押韵,所以又叫自由体诗。
C. “新诗”打破了近体诗严格的格律束缚,创造了很多新样式,语言上运用现代白话。
D. “新诗”出现不久就形成了众多流派,其中就有以徐志摩、闻一多为代表的“新月派”。
13、武昌九曲亭记①
(宋)苏辙
子瞻迁于齐安②,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③,陂拖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小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日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 笑曰:“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④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①武昌九曲亭:据《清一统志》载,九曲亭在武昌县西九曲岭,为孙吴遗迹,宋苏轼重建,苏辙有记。②齐安:古郡名,即黄州,今湖北黄冈。③武昌诸山:指樊山,又名袁山。④洒然:惊异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
B.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
C.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
D.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
【2】下列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取材范围极广,文笔轻松,描写生动,记述翔实,给人以丰富的自然、社会知识和美的感觉。
B.贬谪,是中国古代的以中国特殊文化现象,诸多的迁客骚人,也成就了中国古代的贬官文学。常用来表示罢官与贬谪的词语有绌、罢、免、解、谪、褫、迁、夺、致仕。
C.幅巾,又称巾帻,或称帕头。是指用整幅帛巾束首。一般用葛布制成,称为“葛巾”,多为布衣庶人戴用。用细绢制成,称为“缣巾”,多为王公雅士戴用。
D.浮图,亦作浮屠,休屠。来源于梵语音译,最开始指佛陀,后也代指佛寺、佛教、佛塔、僧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叙述了苏轼重建武昌九曲亭的事情,阐发了苏轼“适意为悦”的思想情趣,表现出苏轼于游乐山水中自有磊落胸怀和洒脱风度的气概。
B.文章第一段首先交代了苏轼好游武昌诸山,并于此建亭,然后指出苏轼在黄州三年“不知其久”的原因,说明苏轼在失意中善于自得其乐。
C.文章第二段具体说明重建九曲亭的经过,含蓄地赞美苏轼此举兴废利众,符合天意,而苏轼本人也从中获得了极大乐趣。
D.本文语言明净,条理清晰,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为一炉,情景相融,浑然一体。文章最后议论苏轼所追求 “适意为悦”,不计较个人的功利得失,处世为人“无愧于中。无责于外”,委婉地说出了苏轼重建九曲亭的目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2)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14、作文。
阿西莫夫是一位一生创作了470部著作而享誉世界的科普作家。1958年,他毅然告别了讲台和实验室,“做我能做得最好的事情,而不一定是最好的事情”,这是他放弃教授职位的理由。有人说阿西莫夫“自我膨胀得像纽约帝国大厦”,他只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事而“毫不谦虚”,对此,他说“除非有人能证明我说的仿佛很自负的事情不属实,否则我就拒绝接受所谓自负的指责”。而事实上,阿西莫夫在治学上是很严谨的,在为人方面又是善于自我约束的。张扬个性与自我约束两者之间是否只有必然的对立关系呢?
请根据以上材料,结合自身的体验、经历或理解写一篇作文。要求:(1)不少于800字;(2)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得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