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句式特征看,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句相同的一项
A. 不拘于时,学于余 B.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D.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2、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师说》以贻之 贻:赠送
B.不耻相师 师:老师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道:道理
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闻:懂得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是因为北平书多古物多的原因,好学的、爱古物的人们自然喜欢北平。
B.叶圣陶先生曾高度评价《雨巷》在音乐性方面的成就,说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C.说书人说书,不仅是他的人生存在方式,他的生命表达方式,还是他唯一的谋生手段。
D.在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中,描绘了一幅美不胜收的荷塘月色,充满了诗情画意。
4、某青年记者去一个经济较落后的山村,采访一些年老的村民,问了几个问题。下列几个问题中较得体的一个是
A. 听说这里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生活水平也不高,请您谈谈你们的生活现状好吗?
B. 不久就会有新铺的公路从村边过,村里的面貌肯定会有很大的改观,村民的生活一定会有很大的改观,村民的生活也会上一个新的台阶。听到这个消息,您有什么感想?
C. 路修好了之后,我还会来,到时候接您到山外面看看好吗?
D. 您长到这么大,还没有出过山,是不是觉得很遗憾呀?
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皖南川藏旅游路线深受游客喜爱,它能让游者饱览大自然巧夺天工的美景。
B.《隐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大火,原著作者紫金陈成为炙手可热的人物。
C.课间操《你笑起来真好看》备受欢迎,让众多莘莘学子的校园生活更加多彩。
D.抗美援朝烈士们的功绩彪炳史册,英名万古流芳,党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同其它林木相比,竹子颇有一些独特之处,如虚心、有节、清拔凌云、不畏霜雪、随处而安等等。这些特点,很自然地与历史上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发生契合,进而被引入社会伦理美学范畴,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不仅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常常以竹来互相吹捧或以竹自诩,那些落泊荒野的书生和隐居“南山”、待价而沽的名士,也普遍寓情于竹、引竹自况。在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中,有关竹子的诗词歌赋层出不穷,画竹成为中国绘画艺术中一个重要门类,封建士大夫在私园、庭院中种竹养竹以助风雅,亦成为普遍风气。
最早赋予竹以人的品格,把它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恐怕要算《礼记》了,《礼记•祀器》中说:“……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魏晋时期政治局势反复无常,文人士子意气消沉,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一批失意文人,为逃避现实,不与当权者合作,遁隐竹林,借竹之高标、清姿佐己之风流,在当时社会引起很大震动,对后代封建文人的行止也产生了莫大影响,可以说,敬竹崇竹、寓情于竹、引竹自况,竹林七贤乃是“始作俑者”。自此以后,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便与竹子结下了不解之缘。晋室东渡之后,文人士子大量南逃,南方秀丽的山水将他们从对现实的迷惘、懑闷中解脱出来,他们纵情山水、远离尘嚣,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广袤的竹林正是他们托身、浪迹之所,竹子清而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风流名士们沉醉痴迷。一时间,闻有好竹即远涉造访而不通名姓者有之,种竹十顷栖居林中者有之,对竹啸吟终日不辍者亦有之,王徽之、张肩廌(zhì)、翟庄、袁粲等,是其中风流最著者;王徽之乃至声称:不可一日无此君!这一时期,文人雅士赋竹、赞竹,为竹作谱,蔚成风气,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植物专谱——戴凯之《竹谱》正是在这种风气下以韵文的形式诞生的。
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所赋予竹的,是“清风瘦骨”、“超然脱俗”的魏晋风度,尽管对竹的“高节”、“坚贞”也偶有提及,但更多的是对竹的自然风采的礼赞,表现了这一时期文人士大夫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向往。作为一种社会风范的竹,在这一时期尚未产生以及被普遍接受。及至中唐以后,尽管竹子作为一种自然的灵物,其天姿秀色仍被普遍欣赏,但它的某些特点如虚心、有节、根固、顶风傲雪、四时不改柯易叶等等开始被强调并引入社会伦理范畴,最终演化成为封建文人士大夫思想意识中有德行的君子贤人的化身。这明显地反映在中晚唐时期的文学作品之中,白居易在《养竹记》一文里首次总结出竹的“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等高尚情操,将竹比作贤人君子;刘岩夫在《植竹记》里则更将封建文人士大夫所共同钦慕的“刚”、“柔”、“忠”、“义”、“谦”、“贤”、“德”等等品格赋予竹子;此外,“亲慈子孝”、“尊敬长者”等伦理规范也或先或后赋予了慈竹(子母竹)和筇竹(扶老竹)。从此,竹子在中国封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体系中确立了不可动摇的地位,并通过种竹养竹、咏竹画竹等等追求风流雅致的行径,一代一代传承并不断丰富和发展。 (节选自《汉字趣编》之十二)
【1】下列有关“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竹子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是因为它外在的某些独特之处与这些君子贤人的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有契合之处。
B.《礼记•祀器》中说的“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是古代典籍中赋予竹以人的品格,把竹子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文字记载。
C.戴凯之的《竹谱》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植物专谱,也是文人雅士赋竹、赞竹,竹文化发展到高峰时期以韵文形式诞生的竹谱专著。
D.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所赋予竹的是“清风瘦骨”、“超然脱俗”的魏晋风度,表现出了文人士大夫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向往。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魏晋时期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一批失意文人,遁隐竹林,借竹之高标、清姿佐己之风流,是为了逃避现实,不与当权者合作。
B.王徽之、袁粲等人纵情山水、远离尘嚣,以广袤的竹林为托身、浪迹之所,是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他们沉醉痴迷。
C.作为一种社会风范的竹,其虚心、有节、根固、顶风傲雪、四时不改柯易叶等特点被强调并引入社会伦理范畴,是中唐以后的事。
D.白居易《养竹记》总结出竹的高尚情操,刘岩夫《植竹记》将封建文人士大夫所共同钦慕的品格赋予竹子,使竹文化更具内涵。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从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到那些落泊荒野的书生和隐居“南山”、待价而沽的名士寓情于竹、引竹自况来看,爱竹源于他们的性格。
B.“竹林七贤”敬竹崇竹、寓情于竹、引竹自况,对后代封建文人产生了莫大影响,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与竹子结下不解之缘与之有关。
C.竹子最终演化成为封建文人士大夫思想意识中有德行的君子贤人的化身,并反映在文学作品中,有一个由外表到内在的转化过程。
D.将“亲慈子孝”、“尊敬长者”等伦理规范赋予了慈竹和筇竹,表明竹子在中国封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体系中已确立了牢固的地位。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急流和瀑布在千沟万涧间发出的巨大声响,再次强调蜀道的山高路险。
(2)白居易有一首绝句《夜筝》,其中“弦凝指咽声停处”是《琵琶行》“_____, _______” 两句诗的化用。
(3)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_____ ,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狗吠、鸡鸣,与王籍的五言律诗《入若耶溪》中“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2)杜甫《登高》中,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通过一个过渡句把全词连接起来,以“____________________”对上片的景物描写进行概括,又以“____________________”引出下片对周瑜的赞颂。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学习是永恒的话题。从《礼记•学记》中的“玉不琢不成器”,到当今社会倡导的终身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数千年来,人们一直在不懈地探索学习之道,以更好地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和自我修养。《劝学》和《师说》都是我国古代探讨学习问题的名篇。
(1)《劝学》一文多处运用比喻论证,“青”和“冰”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木为轮”和“_______,_______ ”的比喻论证了学习能够改变人的品性。
(2)《师说》善于运用对比,通过士大夫对待自己的孩子跟对待自己从师而学的问题,揭示出了“_______”后果。士大夫之族看到从师学习现象就“群聚而笑”,理由是“_______ ,_______”。
(3)《师说》一文引用孔子的话“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论证“_______ ”的道理,而《劝学》中“_______ ,_______ ”总结了人学习要善于借助外物弥补不足,所蕴含的道理都是相通的。
(4)《赤壁赋》中,写江上水汽弥漫,江水无边无际,与远方的天际相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
(5)《赤壁赋》中客人说的“_______ ,_______ ”两句蕴含人与自然哲理,但客人却局限于人的渺小而痛苦,起消极作用,从而也衬托出苏轼的不消极颓废,豁达开朗,超然物外的思想。
10、在空格处填入适当的内容。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草色遥看近却无。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
④《曹刿论战》中能够体现“取信于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⑤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钱塘江春行》一诗中,描写早春莺燕景象给人们带来勃勃感觉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范仲淹几经沉浮,数遭贬谪,但始终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为民请命,实践了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伟大抱负。(《岳阳楼记》)
⑦杨修、香菱、吴用这三个人物分别出自元末明初小说家_____________的《三国演义》、清代小说家曹雪芹的《____________________》、元末明初小说家施耐庵的《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在《短歌行》中借用《管子·形解》中的典故,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诗人在梦境中第一眼看到的天姥山仙境的景象:有无边无际的蔚蓝的天空,有日月照耀的宫阙,景色壮丽,耀眼炫目。
(3)北宋的辛弃疾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风”“雨”表达了英雄逝去、功业不再的感慨。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登 楼
杜 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注]《三国志》中记载诸葛亮遇刘备之前喜吟《梁甫吟》, 常自比管仲、乐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登楼见花因“万方多难”而心生悲慨,以乐景衬哀情,奠定了全诗感情基调。
B.颔联描写锦江春色辅以天地之势,形容玉垒浮云赋予古今变幻之慨,寓情于景,境界宏阔。
C.颈联议论国事时局,抒写了诗人对朝廷永固的坚定信念和对入侵者义正词严的斥责。
D.尾联借典抒情,“可怜”等字词语含讥刺,“聊”字流露了诗人独自登楼的无聊寂寞。
【2】同是“登高望远,即景抒怀”之作,请简要分析本诗与《登高》所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西门豹为邺令,而辞乎魏文侯。文侯曰:“子往矣,必就子之功,而成子之名。”西门豹曰:“敢问就功成名,亦有术乎?”文侯曰:“有之。夫乡邑老者而先受坐之士,子入而问其贤良之士而师事之,求其好掩人之美而扬人之丑者而参验之。夫物多相类而非也,幽莠之幼也似禾,黧牛之黄也似虎,白骨疑象,武夫类玉,此皆似之而非者也。”
文侯与虞人①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魏于是乎始强。
魏文侯与田子方饮酒而称乐。文侯曰:“钟声不比乎?左高。”田子方笑。文侯曰:“奚笑?”子方曰:“臣闻之,君明则乐官,不明则乐音。今君审于声,臣恐聋于官也。”文侯曰:“善,敬闻命。”
魏武侯与诸大夫浮于西河,称曰:“河山之险岂不亦信固哉!”王错侍坐曰:“此晋国②之所以强也。若善修之,则霸王之业具矣。”吴起对曰:“吾君之言,危国之道也;而子又附之,是重危也。”武侯忿然曰:“子之言有说乎?”吴起对曰:“河山之险,信不足保也;且伯王之业不从此也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汶山在其北而衡山在其南恃此险也为政不善而禹放逐之夫夏桀之国,左天门之阴,而右天溪之阳,庐、皋在其北,伊、洛出其南,有此险也,然为政不善,而汤伐之。殷纣之国,左孟门而右漳、釜,前带河,后被山,有此险也,然为政不善,而武王伐之。且君亲从臣而胜降城,城非不高也,人民非不众也,然而可得并者,政恶故也。从是观之,地形险阻奚足以霸王矣!”武侯曰:“善。吾乃今日闻圣人之言也!西河之政,专委之子矣。”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一》)
【注】①虞人:管理山泽的小官。②晋国:指魏国。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且伯王之业/不从此也/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汶山在其北/而衡山在其南/恃此险也为政/不善/而禹放逐之/
B.且伯王之业/不从此也/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汶山在其北/而衡山在其南/恃此险也/为政不善/而禹放逐之/
C.且伯王之业不从/此也/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汶山在其北/而衡山在其南/恃此险也为政/不善/而禹放逐之/
D.且伯王之业不从/此也/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汶山在其北/而衡山在其南/恃此险也/为政不善/而禹放逐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必就子之功”与“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两句中的“就”字含义相同。
B.“敬闻命”与“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两句中的“闻”字的用法不同。
C.“岂不亦信固哉!”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学而》)两句的“信”含义不同。
D.“此晋国之所以强也”与“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中的“所以”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文侯与虞人约定日期打猎,到了这天,尽管喝酒兴致很高,天下着雨,魏文侯还是动身前往,亲自告诉虞人因为下雨停止打猎的事情。
B.魏文侯跟田子方一起饮酒、听音乐,魏文侯指出钟声不和谐,左边的音高,田子方却笑了笑,魏文侯虚心请教。
C.魏文侯和大夫们乘船沿西河而下,魏文侯赞美魏国河山险要,坚不可摧,坐在他旁边的王错说这正是魏国强大起来、成就霸业的原因。
D.吴起列举夏桀、殷纣等灭亡的事例,以及魏文侯的亲身经历,论述河山形势险要并不能确保国家安全,不足以称霸称王的道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君之言,危国之道也;而子又附之,是重危也。
(2)从是观之,地形险阻奚足以霸王矣!
【5】西门豹赴任之前,魏文侯告诫他的建功成名的“术”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14、阅读下面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请以“秋天的怀念”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不少于800字;不能套作,不得抄袭;写出真情实感;卷面整洁工整;不得透露考生真实校名,班名,人名。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