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楚雄州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句中,文言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 高余冠之岌岌兮

    B. 长余佩之陆离

    C. 怨灵修之浩荡兮

    D. 蚓无爪牙之利

  • 2、下列各句对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乐府”原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主管音乐的机关,由它采录的民间歌谣也被称为“乐府”。《孔雀东南飞》、《木兰诗》是其中的佼佼者,被称为“乐府双壁”。

    B.司马迁的《史记》对我国的史学和文学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开创了纪传体史书和传记文学的先河,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赤壁赋》是宋代文赋的代表作。它叙事,则简括清晰,历历在目;写景,则景物清爽,令人神往;议论,则即景生论,生动感人。

    D.王羲之,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世称王右军,有“书圣”之称。书法代表作《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有关于他的成语有入木三分、东床快婿、咏絮才高等。

  •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①“人有德于我,虽小不可忘也”,是乡土中国礼尚往来的朴素观念,在一些地方却异化成一种愈演愈烈的“人情礼”,发人深省。

    ②反观日本队的球员,虽然身高处于劣势,但是却能够凭借灵活的倒脚与跑位,让我们的球员望洋兴叹

    ③她那心细如发的工作热情、虚心好学的工作态度、豁然开朗的性格都时时感染着周围的人,赢得了领导和同事们一致赞誉。

    ④从此我便孜孜不倦地搜寻大厅中那一个个高高的书架,经常在扶梯上一坐就是几个钟头,平静而愉悦。

    ⑤峨眉山气象万千的美景,让尼泊尔国家艺术院院长拉吉尼女士连连赞叹“美好的四川让人一生难忘”。

    ⑥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的中东之行,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美伊之间的矛盾,海湾地区的局势也不会从此一劳永逸

    A.①②⑤

    B.②④⑥

    C.①③④

    D.③⑤⑥

  • 4、下列加点字词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 还也 其:还是

    B. 凡百元首,承天命 景:风景

    C. 穷饿无聊,追又急。 购:重金收买

    D. 以老于户之下。 牖:窗户

  • 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电子支付的便捷与风险休戚相关,条码支付规范后,用户支付依然便捷,而且安全得到了更好的保障。

    ②党员干部培训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党组织按照“量体裁衣”原则,有针对性的开展高效的培训工作。

    ③人生还要如土,要永远保持朴实的素质,不要装腔作势,也不要居功自傲,更不要盛气凌人。

    ④“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都市人越来越向往小桥流水、瓜田李下、自由恬淡的生活状态。

    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在某些西方大国看来是冠冕堂皇的话,对中国来说,却是一种世界担当。

    ⑥5月10日,在素有“六朝古都”之称的南京,17家博物馆的文博文创产品在江宁织造博物馆济济一堂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②⑤⑥ D.①④⑥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诗和其他艺术都是情感的流露。情感是心理中极原始的一种要素。人在理智发达之前先已有情感;在理智既发达之后,情感仍然是理智的驱遣者。情感是心感于物所起的激动,其中有许多人所共同的成分,也有某个人所特有的成分。这就是说,情感一方面有群性,一方面也有个性,群性是得诸遗传的,是永恒的,不易变化的;个性是成于环境的,是随环境而变化的。环境随人随时而异,所以人类的情感时时在变化;遗传的倾向为多数人所共同,所以情感在变化之中有不变化者存在。

    艺术是情感的返照,它也有群性和个性的分别,它在变化之中也有不变化者存在。比如单拿诗来说,四言、五言、七言、古、律、绝、词的交替是变化,而格律则为变化中的不变化者。变化就是创造,不变化就是因袭。把不变化者归纳成为原则,就是自然律。这种自然律可以用为规范律,因为它本来是人类共同的情感需要。但是只有群性而无个性,只有整齐而无变化,只有因袭而无创造,也就不能产生艺术。末流忘记这个道理,所以往往把格律变成死板的形式。

    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这是事实,但是这绝不是格律本身的罪过,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格律不能束缚天才,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艺术家的地位。如果真是诗人,格律会受他奴使;如果不是诗人,有格律他的诗固然腐滥,无格律它也还是腐滥。

    古今大艺术家大半都从格律入手。艺术须寓整齐于变化。一味齐整,如钟摆摇动声,固然单调;一味变化,如市场嘈杂声,也还是单调。由整齐到变化易,由变化到整齐难。从整齐入手,创造的本能和特别情境的需要会使作者在整齐之中求变化以避免单调。从变化入手,则变化之上不能再有变化,本来是求新奇而结果却仍还于单调。

    古今大艺术家大半后来都做到脱化格律的境界。他们都从束缚中挣扎得自由,从整齐中酝酿出变化。格律是死方法,全赖人能活用。善用格律者好比打网球,打到娴熟时虽无心于球规而自合于球规。在不识球规者看,球手好像纵横如意,略无牵就规范的痕迹;在识球规者看,他却处处循规蹈矩。姜白石说得好:文以文而工,不以文而妙。工在格律而妙则在神髓风骨。

    孔夫子自道修养经验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道德家的极境,也是艺术家的极境。从心所欲,不逾矩,艺术的创造活动尽于这七个字了。从心所欲者往往逾矩不逾矩者又往往不能从心所欲。凡是艺术家都要能打破这个矛盾。孔夫子到快要死的时候才做到这种境界,可见循格律而能脱化格律,大非易事。

    (摘编自朱光潜《谈美书简》)

    1】下列关于格律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格律是诗歌中的不变化者,体现的是整齐、规范和人类共同的情感需要。但只有整齐而无变化,只有因袭而无创造,格律就会变成死板的形式。

    B. 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但这并不是格律本身的罪过,而是人不能活用它造成的,因此,我们不能因噎废食。

    C. 古今大艺术家的创造活动都从格律入手,但后来都达到了脱化格律的境界;是创造的本能和特别情境的需要使他们在整齐之中求变化,避免了单调。

    D. 格律不能束缚天才,天才之作往往工在格律而妙在神髓风骨。格律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艺术家的地位,即使他遵循了格律,诗歌也仍然腐滥。

    2】(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艺术是情感的流露,它也有群性和个性之别,讲究寓整齐于变化,但由整齐到变化易,由变化到整齐难。

    B. 情感是心理中极原始的一种要素,它先于理智而产生,但在理智发达之后,它又会受到理智的驱遣。

    C. 诗歌从四言、五言到七言,从古、律、绝到词,体现的是形式的变化,但它们在音节上都讲究格律,体现的又是诗歌的共同特点。

    D. “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一对矛盾,艺术家要打破这个矛盾,做到循格律而能脱化格律,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3】(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 “从心所欲,不逾矩是道德家和艺术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这也说明道德与艺术常常是相关联的,道德境界高的人往往也能在艺术上达到较高的境界。

    B. 情感是心感于物所起的激动,它一方面有群性,另一方面也有个性。群性由遗传得来,不易变化;个性则成于环境,会随着环境而变化。

    C. 作者认为善用格律者好比打网球,旨在说明将格律用到出神入化的境界时,就可以超越格律的束缚而达到自由的创作境界。

    D. 作者认为一味变化也还是单调,所以他不主张从变化入手,认为变化之上不能再有变化,本来是求新奇而结果却仍还于单调。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隳突乎南北。(柳宗元《捕蛇者说》)

    (2)《诗》三百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司马迁《报任安书》)

    (3)仰天大笑出门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4)沉舟侧畔千帆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5)___________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6)不忍登高临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柳永《八声甘州》

    (7)___________________,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

    (8)昔我往矣,_________________ 。今我来思,_________________ 。(《采薇》)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互文的方法写六国宝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六国论》中作者含蓄表明写作目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3)苏洵在《六国论》中借助“______________”,敏锐地指出了对抗秦国的办法,此举会让对方寝食难安。

    (4)苏洵在《六国论》中告诫统治者不要被强敌的积威吓到的句子是: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夔州秋天急风猎猎、啼猿悲鸣的特点,给人一种肃杀萧瑟之感。

    (2)《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对比论证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与孔子“思而不学则殆”的观点相近。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善于为弟子营造轻松的氛围,孔子告诉弟子不要因为自己年长而不敢说话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面对千古常新的江山,想起许多曾经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不禁感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归园田居》(其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诗人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园的心情。

  • 11、古诗文默写。

    (1)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运用对偶的手法描写动态景物的两句是“_________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以用酒祭奠江月的豪举来抒发人生似梦、壮志难酬的感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古讽今,用“元嘉草草,________________”来告诫南宋统治阶级不要草率北伐,以免重蹈覆辙。

    (4)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中,词人备尝凄清寂寞,“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深秋天气的冷暖不定,让人不知如何是好。

    (5)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将琵琶女的命运与诗人的身世联系起来的句子(也是诗眼、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

    (6)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的高尚节操,揭示全诗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7)杜甫在《登高》中抒发漂泊异乡、年老多病的惆怅之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8)曹操《短歌行》中借用典故表达诗人对贤才的渴望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9)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鸟、鱼作比,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咏怀古迹(其三),完成下面小题。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下列列对这首诗内容的赏析,不恰当的一是

    A. 首联写昭君出生地的环境。“群山万壑”“赴”荆门,诗人借描写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王昭君这个历史上的奇女子的形象。

    B. 颔联写昭君的悲苦命运。“一去”,生不能归来;“独留”,死永葬漠北。“独留”,一个“独”字表现了对昭君不幸遭遇的同情。

    C. 颈联揭示昭君悲剧产生的根源。仅凭画图哪里就能识得佳人的关貌呢?纵然杀尽画工,也是追悔莫及,汉元帝可谓糊涂昏庸。

    D. 尾联写王昭君的难言之情。千百年来,回荡在空中、萦绕在后人耳边的那深沉、幽怨的琵琶声,是昭君无穷的怨恨和诉说。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王若虚,字从之,藁城人也。幼颖悟,若夙昔在文字间者。擢承安二年经义进士。调鄜州录事,历管城、门山二县令,皆有惠政,秩满,老幼攀送,数日乃得行荐入为国史院编修官,迁应奉翰林文字。奉使夏国,还授同知泗州军州事,留为著作佐郎。正大初,《宣宗实录》成,迁平凉府判官。未几,召为左司谏,后转延州刺史,入为直学士。

    元兴元年,哀宗走归德。明年春,崔立变。群小附和,请为立建功德碑,翟奕以尚书省命召若虚为文。时奕辈恃势作威,人或少,则谗构立见屠灭。若虚自分必死,私谓左右司员外郎元好问曰:“今召我作碑,不从则死。作之则名节扫地,不若死之为愈。虽然,我姑以理谕之。”乃谓奕辈曰:“丞相功德碑当指何事为言?”奕辈怒曰:“丞相以京城降,活生灵百万,非功德乎?”曰:“学士代王言,功德碑谓之代王言可乎?且丞相既以城降,则朝官皆出其门,自古岂有门下人为主帅诵功德而可信乎后世哉?”奕辈不能夺,乃召太学生刘祁、麻革辈赴省,好问、张信之喻以立碑事,曰:“众议二君,且已白郑王矣,二君其无让。”祁等固辞而别。数日,促迫不已,祁即为草定,以付好问,好问意未惬,乃自为之。既成,以示若虚,乃共删定数字,然止直叙其事而已。后兵入城,不立也。

    金亡,微服北归镇阳,与浑源刘郁东游泰山,至黄岘峰,憩萃美亭,顾谓同游曰:“汩没尘土中一生,不意晚年乃造仙府,诚得终老此山,志愿毕矣。”乃令子忠先归,遣子恕前行视夷险,因垂足坐大石上,良久瞑目而逝,年七十。所著文章号《慵夫集》若干卷、《滹南遗老》若干卷传于世。

    《金史•列传第六十四文艺下》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荐入为国史院编修官   用:任用。

    B. 人或少你   忤:触犯,冒犯。

    C. 众议二君   属:交付,委托。

    D. 立也。   果:实现。

    2下列对文中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判官”,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官名,始于隋朝。至唐,节度使、观察使、防御使均置判官,为地方长官的僚属,辅理政事。唐宋元明清各州府均设置判官。

    B. “哀宗”即金哀宗完颜守绪,金国第九位皇帝。“哀”是谥号,像“成、桓、昭、穆、景、明”一样表示对皇帝的褒奖和同情。

    C. 《滹南遗老》书名是以作者的名号来命名的,因为作者自称“滹南遗老”;古代有些著作以官名来命名,如《杜工部集》;也有以郡望来命名的,如《韩昌黎集》。

    D. “尚书省”,古代官僚机构,为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之一。隋唐对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加以厘定,形成对后世影响极大的三省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若虚从小就有很高的文化修养,进入仕途后,爱护百姓,深受百姓欢迎和爱戴,以至他离任时百姓们都依依不舍。

    B. 崔立发动兵变,一些小人就附和他,请王若虚为崔立写功德碑文,王若虚坚守人格,誓死不从,直接回绝了翟奕的无耻要求。

    C. 翟奕等人仗恃崔立的势力作威作福,人们稍微有不合他心意的地方,马上就被他罗织罪名加以屠杀,因此王若虚也作好了死的准备。

    D. 金朝灭亡后,王若虚穿着百姓的衣服回到镇阳,在和好朋友东游泰山的时候,发现这里风景美丽,于是支开自己的儿子,自己在山石上瞑目而逝。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调鄜州录事,历管城、门山二县令,皆有惠政,秩满,老幼攀送,数日乃得行。

    (2)汩没尘土中一生,不意晚年乃造仙府,诚得终老此山,志愿毕矣。

    (3)虽然,我姑以理谕之。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请以“四季”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话题作文自定角度、自选体裁、自拟题目;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如需要可用“XXX”代替;不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