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雨巷》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其作者戴望舒也因此成名,被人们称为“雨巷诗人”。
B.由于《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带有自传的性质,所以诗人选取的情景和细节都十分富有人情味,着力塑造了大堰河这个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形象是十分感人的。
C.只有两条板凳,——其实,即使有更多的板凳,这屋子里面也没有同时容纳三十个人吃粥的地方可坐。
D.广东官话是梁启超最“本土”的语言,这种语言不用斟酌应该用哪种语法、句式,梁启超直接从内心迸发出来的,不需要用语言的修饰来完善。
2、下列解释中正确的一项是
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先秦称为《诗》或《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
B. 总角,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用总角指代少年时代。
C. 《诗经》按乐曲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指十五国风,绝大部分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诗宫廷乐歌;“颂”有“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D. 《楚辞》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楚辞体”是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以《离骚》为典型代表,故又称“骚体”。《离骚》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
3、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溥,字天如,号西铭,江苏太仓人,明代文学家。他自幼勤学,所读之书必手抄六七遍,因此他命名自己的书房为“七录斋”。著有《七录斋集》。
B. 高尔斯华绥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193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他最重要的作品《福尔赛世家》。
C. 普希金,俄国伟大诗人,俄罗斯近代文学的奠基者和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立者。他认为诗人应该像先知一样,“要走遍陆地和海洋,用语言去把人们的心灵浇亮”。主要作品有《自由颂》、《致恰达耶夫》等。
D.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春秋左传注》。《左传》编年体史书,记载鲁隐公元年至鲁悼公四年的史事。
4、下列文言现象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而( )
A.而青于蓝(连词,表转折)
B.吾尝终日而思(连词,表修饰)
C.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代词,通“尔”,你,你们)
D.黭然而雷击之,如墙厌之 。(如,像)
5、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
A.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损伤) 低眉信手续续弹(继续)
B.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照)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知道)
C.秋月春风等闲度(闲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再)
D.失向来之烟霞(原来) 却坐促弦弦转急(退)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刘勰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认为好的说辞或纵或擒,要看情势的需要。他还说,“凡说之枢要,必使时利而义贞”“披肝胆以献主,飞文敏以济辞”,即认为说辞的关键,要对当时有利,意义正确,忠于为君,敏于成事。这些话,对烛之武劝秦穆公退兵,完全是切合的。
烛之武说秦穆公。先退一步,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肯定秦晋围城的一定胜利。然后反过来说,用了四层转折:一层是郑亡以后,秦国得不到郑国,对秦国无利,所谓“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二层是灭亡了郑国有利于晋国,即“亡郑以陪邻”。三层是加强了晋国就削弱了秦国,即“邻之厚,君之薄也”。这三转就说明了灭亡郑国对秦国的不利。四层是放过郑国,对秦国有利,即“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这些是就当前的情势说的,用的是一纵一擒,一放一收。说到这里好像话已说完了,但烛之武还要进一步说。因为以上讲的灭亡郑国以后,对秦国无利而有害,都是推测,推测的话还没有得到证明,所以还得举出事实来做证,证明这种推测是正确的。
烛之武再引过去的事实做证。说秦穆公曾经帮助晋惠公,送他回国即位。晋惠公愿把焦、瑕两邑送给秦穆公作为酬报,可是他早上渡过黄河,晚上就筑防御工事拒绝秦国,说明晋君是背恩的。从而证明秦军帮晋军灭亡郑国以后,晋国也会背恩抛弃秦国,使秦国不利。因此再做进一步推论,晋国占领了郑国,又会向西侵占秦国。说到此,才算把秦穆公说服了。这就是刘勰说的“言资悦怿”“动言中务,顺情人机”。
(摘编自周振甫《〈烛之武退秦师〉赏析》)
材料二
对于军事斗争来说,光是雄辩的口才并不够,大凡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要想凭外交口才得到是不现实的,主要还是凭实力。然而,郑国没有相当的实力。烛之武面临的艰巨任务是:缺乏实力的后盾,要在谈判中以口才战胜实力。
谈判实际上就是辩论。对立的双方利害关系相反,没有共同语言,必须有一个双方认可的前提,才能把辩论转化为对话。烛之武必须找到一个秦穆公认可的前提。他的杰出在于,抓住了一个关键词“益”,回避了眼前郑国和秦国利害关系相反的难点,以于对方有益作为前提。这就把论题转移了:第一,不是对秦国和郑国有没有益,而是对秦国和晋国有没有益;第二,不是眼下对秦国有没有益,而是未来对秦国有没有益。
为了回避与秦对抗,烛之武坦然放低姿态:退一万步说,“郑既知亡矣”,郑亡如果真对秦国有益(“有益于君”),那就听便。但是,他反过来指出,郑亡实际上并不有益于秦,相反有害于秦。有益转化为无益,条件有二。第一,灭了郑国,郑国成了秦国遥远的边地,可当中隔着晋国,秦国鞭长莫及,要向晋国借道,管理却受制于晋,对秦国有什么益处呢?第二,郑国灭亡,实际上是增加了晋国的疆土,对于晋国有益,那就意味着对秦国是无益的(“邻之厚,君之薄也”)。这是从反面讲。从正面讲,如果不灭亡郑国,把郑国作为东方大道上的朋友(“东道主”),秦国有什么外交使节,郑国可以提供食宿的方便,这对秦国有什么害处呢?
说到这里,从逻辑上来说,是够雄辩的了。但是,烛之武不像先秦的一般游说之士,满足于逻辑的推断,他的厉害之处还在于,进一步用历史的事实来实证。晋国的野心是很难满足的。秦国曾经有恩于晋惠公,武装护送他归国,惠公承诺割让焦、瑕二地,可是很快背约,早上渡过黄河,晚上就在黄河边筑起工事,防备秦国进入黄河以东的焦、瑕二地。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推断,晋灭亡了郑国,扩张了东边的领土,再要扩张,也就只能向西,除了攻打秦国,还有什么地方可去呢?
本来,秦穆公纠结于眼前战事,烛之武从战略上着眼,以长远眼光彻底唤醒了秦穆公。秦国不但退兵,且与郑国结盟,驻兵于郑,为郑协防。
从这里可以看出,烛之武与先秦游说之士不同。先秦游说之士仅仅是以现场应对的敏捷取胜,如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中所说,“喻巧而理至”“飞文敏以济辞”。以巧言妙喻取胜是暂时的,如《战国策》之《唐雎不辱使命》,唐雎作为外交使者,居然与秦王以在咫尺之间血拼相威胁,这不但是匹夫之勇,而且后患无穷。又如晏子使楚,将楚国这个大国比作狗国,也只是逞一时口舌之快。外交不讲究实力是空的。烛之武的雄辩,完全着眼于实力在战略上的利害转化:晋长必然导致秦消。
烛之武在策略和战略上有全面的考量。在两路大军压境的危急关头,策略上:第一,不是分兵抵抗,而是谈判;第二,先争取利害关系不太密切的一方,瓦解其同盟关系,另外一方自然退兵。战略上:不但扭转眼前的危局,而且从长远看,化晋秦同盟为郑秦同盟。有了这样着眼于实力转化的大视野,口才、逻辑的胜利才有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孙绍振《〈烛之武退秦师)和《春秋笔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烛之武说秦穆公采用了一纵一擒、一放一收的方法,而在“擒”“收”上强调了秦晋围城一定会取得成功。
B.烛之武引过去的事实做证,其目的是劝说秦穆公认清晋国的本来面目,进一步证明自己的推测是正确的。
C.烛之武认识到郑国没有相当的实力,只着眼于郑国与秦国的关系是难以说服秦穆公退兵的,所以他要另辟蹊径。
D.烛之武的说辞,从逻辑上看具有雄辩的色彩,但烛之武认识到,只停留在口才上还不够,还得靠事实说话。
【2】根据材料内容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
A.两则材料均引用了《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原话,其作用是一样的,都体现了材料作者对历史的主观认识。
B.烛之武站在秦国一方思考问题,没有逞一时之勇,图口舌之快,这是他在敌强我弱的情势下的正确选择。
C.烛之武选择秦国而不是晋国作为谈判对手,是因为郑国与秦国利害关系密切,能形成郑秦同盟。
D.外交谈判要善于抓住问题的要害,要有战略眼光,比如努力在谈判中瓦解对方与他国结成的政治同盟。
【3】结合材料内容判断,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刘勰“披肝胆以献主”观点的一项是( )
A.韩愈《师说》阐述人们如何对待老师。
B.孟子对齐宣王谈如何施行王道。
C.《战国策》中邹忌劝说齐王纳谏,广开言路。
D.庄子在《庖丁解牛》中强调依乎天理。
【4】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对刘勰的观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认识有什么不同?这样的不同对你阅读经典作品有何启示?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宫车隆隆驰过而不知所往,同时隐约再现了宫女们的倾听之姿与推测之思。
(2)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直接抒情,凭吊古人,追述往事,抒写对前人吊古、怀古不满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默写。
(1)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句子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静中有动、生机勃勃的场面描写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3)_________,千里共婵娟。 苏秋《水调歌头》)
(4)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描写春天鸟类活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5)《岳阳楼记》中,“_____ , ______”表现了范仲淹海以天下为己任、舍己为人的精神品格。
(6)龚自珍《己亥杂诗》中,“_______,_______”生动形象地诠释了中华民族无私奉献的传统美德。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一句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使用时挥霍无度毫无节制。
(2)对“荆轲刺秦王”一事,历来见仁见智,在《六国论》中,苏洵就用“______,______”,表达了自己对这件事的否定态度。
(3)《谏太宗十思疏》中用“______,______”说明人们开始都能做得很好,但很少能坚持到最后。
(4)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由个人身世转写国事危难,感伤涕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5)《念奴娇·过洞庭》中,词人借明亮的月光和灿烂的银河,说自己“表里俱澄澈”的两个句子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__________。(《沁园春·长沙》)
(2)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____________________。(《雨巷》)
(3)满载一船星辉,____________________。(《再别康桥》)
(4)____________________,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退秦师》)
(5)《沁园春·长沙》中表现了同学们意气奔放,强劲有力的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荆轲刺秦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通过动作描写表现了荆轲义无反顾的精神。
(7)康桥已在徐志摩的心里扎下了根,《再别康桥》中诗人借用对柳影的描写,表达了这种情感,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的《登高》总体上给人一种萧瑟荒凉之感,情景交融之中,融情于景,将个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其中_____,______两句,抓住落叶与江水,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写孔子哂笑子路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3)关汉卿在《窦娥冤》中借窦娥之口直指现实善恶错位“_______,_______”与应有的天道公理形成鲜明对比。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题目。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不仅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象。而且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缅怀之情。
B. “穿”“拍”“”三个动词生动而又精确。写出了山势之险要高峻。水势之汹涌澎湃。描绘出一幅壮丽的图景。
C.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将江山之胜和怀古之情融为一体。承上概括景物。启下写周瑜的才干和功勋。
D. “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两句用美人来反衬周瑜的“雄姿英发”。使得意气风发的英雄形象格外鲜明。
E. 本词通过对古迹的描写和对古人、古事的记叙。来抒发物是人非,年岁将老的感慨以及忧国伤时之情。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举匏尊以相属 属:劝酒
B. 知不可乎骤得 骤:多次
C. 固一世之雄也 固:本来
D.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逝:流逝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 虽一毫而莫取 虽有稿暴
B. 知不可乎骤得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C. 而卒莫消长也 戍卒叫
D. 而今安在哉 而又何羡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作者以主客问答的形式,以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抒发了关于人生的感慨。一方面,他感叹人生苦短;另一方面,他又表现了一种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B. 《赤壁赋》是散文与韵文的结合。它既有传统赋体诗的特质和情韵,又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方面的束缚。
C.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一句暗示了时间不会停止流逝,超脱只能是暂时的,及时在大自然中行乐是忘怀人生苦闷的正途。
D. 作者认为,清风明月,可以随意拾取,表现了人与大自然合二为一的心灵净化的境界。
【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5】用“/”给下列句子断句。
今之学者,读古人书,多訾古人之失。与今人居,亦乐称人失。人固不能无失。然试易地以处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见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见吾之大失吾求吾失且不暇何暇论人哉
——钱大昕《弈喻》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6年,陈独秀在《新青年》一文中号召青年做“斩尽涤绝做官发财思想,内图个性之发展,外图贡献于其群”的新青年。
1919年,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上大声疾呼:“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
1957年11月,毛泽东主席在莫斯科大学礼堂对中国留苏学生表达了“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殷切希望。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