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毕节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果行,国人皆   劝:鼓励

    B. 诸公闻之,皆解之义   多:赞扬

    C. 余扃而居   牖:窗户

    D. 吾与之共越国之政   知:知晓

  • 2、下列各句加点词语,古今意义不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汝岂得自由

    B. 可怜体无比   便利此月内

    C.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D. 便可作婚姻   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

  • 3、下列各项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五一小长假期间,我们全家人一起来到北普陀山风景区,抬眼群山环抱,迎面清风徐来,耳边风声鹤唳,惬意极了。

    ②今年的同学会上,班长一改往日风流倜傥的形象,身着司马青衫,手持一把羽扇,俨然一个满腹经纶的儒家君子。

    ③在鲜奶包装上明示原奶等级,也能给消费者提供更多信息参照,这对于维护消费者权益、引导消费升级也大有裨益

    ④抄检大观园本来是荣国府本身的事儿,结果邢夫人一个陪房叫王善保家的掺和到里面,搞得沸反盈天,不像样子。

    ⑤优质生态产品与我们的生存环境息息相关,扩大优质生态产品有效供给的必要条件是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

    ⑥在鄂城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强大声势和有力震慑下,参与鄂城区一工地聚众斗殴案恶势力围伙被批捕,群众弹冠相庆

    A.②③⑤ B.①②⑥ C.①③④ D.④⑤⑥

  • 5、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满街开起电灯的夜晚,我在货车的轮声里追着回去的队伍,但没有赶上。

    B. 走到屋外,迎面吹来的寒风,不禁打个冷战,我的头脑也清醒了很多。

    C. 她觉得她生来就是为着过高雅和奢华的生活,但是她不断地感到痛苦。

    D. 只是在夜间,他把小院的门关好,熟习熟习他的“五虎断魂枪”。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式教育遇上英国土壤

    英国广播公司有关中国老师在英国教学经历的纪录片本周播放了最后一部分,那些接受中式教育的英国学生最终在各个科目中得到很好的成绩。不过,这期间引发的各种争议值得人们再度思考。

    中国老师在英国教学过程中遇到的许多尴尬,实际上是在两个文明和两套社会体系坐标下,不同教育理念、思想、模式等发生碰撞后产生的结果。英式教育,大体可称之为快乐教育,其推崇的观念在于:教育的艺术,是唤醒孩童天生好奇心并在未来满足它的艺术;而好奇心本身的鲜活及益处,与内心的满足及快乐成正比。笔者曾到英国的一些中小学采访,还参加过家长会,发现学生们笑意盈盈的时候居多,少见眉头紧锁、满脸严肃。

    中国乃至东亚的教育,非常重视和强调扎实的基础知识,讲究学生的勤学苦练。最常说的就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学校都在这一原则指导下施教,因而基础教育水平极高。学生们吸收了丰富的基本知识,掌握了应试技能,这都是英国学生所缺乏的,英国学生的数学等基础学科水平普遍较差,甚至要低于中国一两个年级。在英国,时常听闻有些学生遇到考试神经紧张,甚至还需要考前心理舒压。看来,快乐也是有代价的。

    不能否认的是,貌似以玩乐为主的英式教育,对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想象力等大有裨益,这也对学生进入高等教育后进行学习、科研潜力的爆发进行了铺垫。笔者发现,英国中小学更注重艺术、文学等课程的设置,而不认为苦练加减乘除等计算技巧很有需求。支撑这一观念的人认为,在计算机广为普及的今天,已没必要再让人脑来做最基本的运算活动。相反,艺术、文学能够启迪人的心智,激发学生们的潜能,唤醒他们心中的审美等,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使他们进入大学后,在学习能力与职业竞争力等方面,能够后来居上。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英国教育就是放养模式。他们认为若在圈养的框架下,学生们中规中矩,束手束脚,虽然营养丰富,但不得不面对未来单飞时能力匮乏的窘境。不过,放养也是有规矩的。英国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并不低:社会实践,各种集训,访学实习,野外生存等,不一而足。这些活动使得学生们从小就接触实践,实现了与社会的对接。

    当然,正像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中英教育发端于各自国土,符合本国国情社情。双方教育的着力点和着重点有差异,并不存在教育本身孰优孰劣的问题。如果英国一味照搬中国的教育模式,即便如这次取得了好成绩,但水土不服就会引发纪录片中校长那样的抵触情绪;如果把英国教育模式移植到中国,显然也根本行不通。看来,相互借鉴、有机融合,彼此取长补短,逐步填平文化和教育理念的鸿沟,才是应取态度。乐于学习而不夜郎自大,不盲目妄议、指摘和贬损对方,才是教育的应有之道。

    (摘自20150821日《人民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英国广播公司的纪录片显示,英国的一些学生在接受了中式教育后,各个科目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B.由于中英两国教育的理念、思想、模式等方面的差异性,中国老师在英国教学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尴尬。

    C.英式教育虽然以玩乐为主,但对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想象力等大有裨益。

    D.英国教育者认为将学生置于圈养的框架下,会令他们束手束脚,进而难以独白对应未来的挑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英式教育是快乐教育,英国的一些中小学学生少有眉头紧锁、神经紧张的,总是笑意盈盈的。

    B.中国的教育,很是重视和强调扎实的基础知识,基础教育水平很高,中国学生在基本知识和应试技能的把握上要优于英国学生。

    C.好奇心本身的鲜活及益处与内心的满足及快乐是成正比的,英式教育较为注重对孩童天生好奇心的唤醒。

    D.英式教育绝不是完全式放养,它在社会实践、各种集训、访学实习、野外生存等活动方面有着相当高的要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叙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施教原则,说明了中国乃至东亚的教育,重视和强调扎实的基础知识,讲究学生的勤学苦练

    B.作者认为在计算机广为普及的今天,已没必要再让人脑来做最基本的运算活动,所以中小学应大力加强艺术、文学等课程的设置,而不用苦练加减乘除等计算技巧。

    C.中英双方教育的着力点和着重点是有差异的,但并不存在教育本身孰优孰劣的问题,只存在适合和适应的问题。

    D.中英教育应该相互借鉴、有机融合,彼此取长补短,逐步填平文化和教育理念的鸿沟,但直接移植别国教育模式,显然也根本行不通。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请补写出下面的名句。

    (1)《沁园春·长沙》概括湘江秋景的一句是“________”,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句子是“________”。

    (2)《记念刘和珍君》中鲁迅痛惜于我们民族的“衰亡”,痛心于民族的默无声息,渴望“爆发”,它警示人们:“_______________。”

    (3)《鸿门宴》中表达大丈夫应不拘小节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西当太白有鸟道,   地崩山摧壮士死   (李白《蜀道难》)

    (2)冰泉冷涩弦凝绝,   ,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3)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4)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     ,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短歌行》中用“朝露”来作比喻,抒发对人生短暂的感叹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对权贵的蔑视。

    (3)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两句抒发自己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

  •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氓》中借新鲜的桑叶来比喻女子青春年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荆轲刺秦王》中通过动作描写表现荆轲义无反顾精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表现老人孩子都悠闲快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过秦论》中“__________”两句表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仍然派良将精兵驻守要害之地,控制天下。

    (2)《蜀道难》中想象鸟兽难以逾越来映衬蜀道雄奇险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

    (3)月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传统意象,意蕴丰富,以月烘托情思是常用手法。《琵琶行》中,白居易与友人告别时吟唱“____________”,借月烘托离别之情。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重九夜偶成

    黄仲则

    悲秋容易到重阳,节物相催黯自伤。

    有酒有花翻寂寞,不风不雨倍凄凉。

    依依水郭人如雁,恋恋寒衣月似霜。

    差喜衰亲话真切,一灯滋味异他乡。

    (注)①黄仲则:清代诗人。一生漂泊求仕,作此诗时短驻家中。②节物:随季节改换的事物,此处指重阳节的菊花。③人如雁:谓人似旅雁,终年南北翱游,栖无定所。④差喜:幸好。⑤衰亲:老母。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重阳”“节物”紧扣诗题的“重九”,而“节物”又关联下一句中的“花”。

    B.颌联写重阳节饮酒,赏菊,且无风无雨,这些雅事乐景与诗人内心寂寞凄凉形成对比。

    C.“恋恋寒衣月似霜”一句中的“霜”,写出了诗人幽冷、凄清、惆怅的主观感受。

    D.颈联写出极目所见:水郭边还有那些身着寒衣的旅人们奔波在外,增添了诗人的无比忧伤。

    2“差喜衰亲话真切,一灯滋味异他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姚鼐,字姬传,桐城人,刑部尚书文然玄孙。乾隆二十八年进士,选庶吉士,改礼部主事。历充山东、湖南乡试考官,会试同考官,所得多知名士。四库馆开,充纂修官。书成,以御史记名,乞养归,不仕。鼐言:古之君子,仕非苟焉而已,将度其志可行于时,其道可济于众。鼐工为古文。康熙间,侍郎方苞名重一时,同邑刘大櫆继之。鼐世父范与大善,鼐本所闻于家庭师友间者,益以自得,所为文高简深古,尤近欧阳修、曾巩。其论文根极于道德,而探原于经训,至其浅深之际,有古人所未尝言,鼐独抉其微,发其蕴。论者以为辞迈于方,理深于刘。三人皆籍桐城世传以为桐城派桐城家法至此乃立流风作韵南极湘桂北被燕赵鼐清约寡欲,接人极和蔼,无贵贱皆乐与尽欢。而义所不可,则确乎不易其所守。世言学品兼备,推鼐无异词。尝仿王士祯《五七言古体诗选》为《今体诗选》,论者以为精当云。自告归后,主讲江南紫阳、钟山书院四十余年,以诲迪后进为务。嘉庆十五年,重赴鹿鸣,加四品衔。二十年,卒,年八十有五。所著有《九经说》十七卷,《老子、庄子章义》,《惜抱轩文集》二十卷,《诗集》二十卷,《三传补注》三卷,《法帖题跋》二卷,《笔记》四卷。子景衡,举人,知县。有隽才,鼐故工书,景衡学其笔法,能乱真。

    (选自《清史稿·姚鼐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三人皆籍桐城世传/以为桐城派/桐城家法/至此乃立/流风作韵/南极湘桂/北被燕赵/

    B.三人皆籍桐城/世传以为桐城派/桐城家法/至此乃立/流风作韵/南极湘桂/北被燕赵/

    C.三人皆籍桐城/世传以为桐城派/桐城家法至此/乃立流风/作韵南极湘桂/北被燕赵/

    D.三人皆籍桐城世传/以为桐城派/桐城家法至此/乃立流风/作韵南极湘桂/北被燕赵/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刑部,古官署名。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审核刑名及考核官员的品级与选补、升调等。

    B.乡试,科举时代,每三年由朝廷选派考官,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选拔人才的考试。

    C.古文,文中指与骈文相对的一种文体,与《师说》中“好古文”的“古文”意思相同。

    D.鹿鸣,即鹿鸣宴,常指科举考试后的一种宴会,因在宴会上歌《诗经·鹿鸣》而得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库全书》完成后,姚鼐在记名御史的官任上,请求辞职奉养父母,他回到故里,不肯再出来做官。

    B.姚鼐认为古代的君子,做官不是随随便便的,会考虑志向能否在当时得以实现,方法能否对大众有益。

    C.姚鼐所写的文章高雅简练、深刻古朴,他在家庭和师友之间有点名气,名声和欧阳修、曾巩的名声接近。

    D.姚鼐著作很多,有《九经说》《老子、庄子章义》《惜抱轩文集》《三传补注》《法帖题跋》《笔记》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鼐清约寡欲,接人极和蔼,无贵贱皆乐与尽欢。

    (2)自告归后,主讲江南紫阳、钟山书院四十余年,以诲迪后进为务。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终其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日月轮转,他的眼里只有“杂交水稻”,他的心里装着“天下人的温饱”,“择一事,终一生”。

    当今社会日新月异、飞速发展。许多人认为一个人一辈子只从事一项事业已经不符合时代的发展,对此你怎么看?你又想到了哪些人和事?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