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建设生态文明,需要生态文化的熏陶,呼唤生态道德;中国大自然文学热方兴未艾,必将迎来属于它的文艺复兴。
②面对飞速发展的中国海军,作为曾经的海军大国的俄罗斯已经望其项背,中俄两国海军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了。
③如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我们肩头不可推卸的使命、义不容辞的责任。
④画家、诗人联手打造的“扬州好人”画像配诗展在扬州文化馆展出,参观者不绝如缕。
⑤要把作风建设抓到底、抓出成效,狠刹吃喝风,让那些利用职务便利填饱酒囊饭袋的腐化分子无空子可钻。
⑥春节期间,在中央十套黄金时间连续播出10天的《中国诗词大会》精彩纷呈,从主持人、选手到嘉宾,甚至节目设计、舞美都广受称赞。
A. ①③⑤ B. ②③④ C. ②④⑥ D. ①③⑥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有些省份的中小学暑期培训班星罗棋布、水平参差不齐,对那些无证无良的,________骗钱的,偷漏税款的,市场监管部门应毫不手软地打击取缔。
②至于在反腐败中落马的“裸官”,在贪腐时亦________,将贪腐得来的钱财转移到海外,以供家属挥霍。可见,治理“裸官”是反腐课题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③部分高校提高学费的理由是“培养学生的成本上升”,看上去________。可是,众所周知,近年来,高校固定资产建设投入过多才是经费紧张的最大原因。
A.冠冕堂皇 肆无忌惮 明火执仗
B.肆无忌惮 冠冕堂皇 明火执仗
C.明火执仗 肆无忌惮 冠冕堂皇
D.冠冕堂皇 明火执仗 肆无忌惮
3、下列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虽然)
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停止)
C.或师焉,或不焉 (或者)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竟然)
4、选出下列加点词分组不正确的一组( )
①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③用心一也
④弃甲曳兵而走
⑤古之学者必有师
⑥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⑦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A.①④⑤
B.②⑤⑥
C.③⑥⑦
D.④⑤⑧
5、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和公羊传》《榖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B.《楚辞》由刘向于西汉末年搜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辑录而成,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C.九宾,是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一种礼仪,由九名侯相迎宾赞礼人员)立于殿廷,接引宾客上殿。
D.古代将一天时间划分为十二时辰,以十二地支来命名,“人定”指的是子时,“黄昏”指的是戌时。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一条大河波浪宽
刘建超
老街南有条大河,叫洛河。
洛河,又叫洛水,源头在秦岭龙凤山,从豫西熊耳山、伏牛山的崇山峻岭间奔泻,贴着老街蜿蜓而下,曲回折转在巩义汇入黄河。
老街有了这样一条大河,自然会有许多与这条大河相关的故事。
相传曹植在年轻的时候,看中了一个姓甄的姑娘,两情相悦。可曹操却将此女指予二儿子曹丕。曹操死后,曹丕继承了王位。曹丕封甄夫人为皇后,后又娶了郭贵妃,对甄皇后逐渐冷淡,不多天甄皇后在郁郁寡欢中去世。曹植怀念甄后,心神不定。曹植走出老街,来到洛河边,对着西沉的太阳和滔滔东流的洛河水出神,才思泉涌,便有了流芳后世的名篇《洛神赋》。
有一条在城市间穿行的大河已经令人垂涎了,偏偏又有了诸多的文化积淀搅拌着浪花,让老街人靠着洛河生艳,滋长些许得意与自负。
水生提起洛河就满身得意,张口闭口都是洛河的故事,不管别人听他讲了多少遍,只要说起洛河来,他那张老脸就会眉飞色舞,爱听不爱听都要给你絮叨絮叨。
当年的水生爹洛老大在洛河捕鱼,鱼还没有见到,却看到沿河上游漂来一些烧焦的船板杂物。
兵荒马乱时期,洛老大估摸着是有船只失火出事了。
一只木盆晃晃悠悠从洛老大的眼前漂过,木盆里居然躺着一个婴儿。洛老大截住木盆,抱起了襁褓中的孩子,是个男孩。孩子脖子上挂着一枚如意玉佩,孩子的小肚兜兜上用毛笔写有“水生”二字。
孩子看到洛老大,竟然咧开小嘴笑了。洛老大说,看来是咱爷儿俩有缘啊。
从此水生跟着洛老大在洛河上漂大。水生十六岁那年,洛老大告诉了水生他的身世,并叮咛水生,这如意玉佩是你亲生父母留给你的,好生收着,说不准他们会来找你呢。
水生连连点头。
水生还真的把这块玉佩弄丢过。
九月的洛河秋爽鱼肥,水生和巴义划着木船在河上捕鱼。巴义和水生是光屁股长大的好朋友,巴义大水生两岁。
一条十几斤重的白鲢鱼落网,鱼挣扎得厉害,小网有点儿吃不住力,水生立马跳进水中,扑扑腾腾把大鱼抓上船,却发现自己脖子上的玉佩不见了。
水生扎了几个猛子也没有捞到,急了,急得直哭。
巴义找了几个石头片,系上鱼线,抛入水中,看着石片下沉的位置,画出一个区域,说,咱俩分班,轮流下去摸,不能慌啊。
两人从晌午摸到太阳偏西,最后巴义手举着玉佩浮出水面。
两人筋疲力尽躺在河滩上。
水生说,这事,不能让家里人知道。巴义说,嗯,不说。
水生说,巴哥,我欠着你。巴义说,嗯,欠着呢。
河水在两人身边欢快地流淌,扯不住的岁月随水而逝。
水生划着木船,停靠在河心洲。绿柳成荫的草坪上,巴义虎着脸在钓鱼。
水生不说话,挨着巴义坐下。
巴义盯着水面,我请你啦?脸皮咋恁厚呢。
巴哥,你不请我咋把竹墩儿都预备下了?
就你能是吧?那咱娃的饭店你也敢去封?
巴哥,我就是在巡视的时候,看到河边水里有气泡冒出来了。我就知道肯定是有人又偷偷地往洛河里放污水了。我也是一时着急,就通知了环保。谁知道咱娃听说要停业就和环保动了手脚。
你就为了护住环保,脊梁上挨了娃一铁锹?亏不亏?活该不活该?
不亏,活该。
巴义从衣兜里掏出一瓶药说,治跌打损伤的,祖传的,抹两次就好了。
水生脱掉上衣,把脊背转给巴义,够不着。
巴义把药倒些在掌中,按在水生乌青的脊背上,轻轻地揉着,你也是七十岁的人了,弄事咋还恁起急?你该先来跟我说说,再让我去找娃说道。再说了,咱娃做个营生容易吗?你给封了,他能不急?
巴哥,咱俩光着屁股在洛河里从小扑腾到大又扑腾到老的。咱俩当年在洛河里玩耍,渴了,咕咚咕咚灌几口河水,饿了,啃着干馍,捞几只河虾嘎巴嘎巴就吃了。可现在的河水,你还能喝吗?你和我一样心疼着这条河呢,我知道。
巴义给水生穿好衣服,就你这老脊梁,还能抗住几铁锨?扛到哪是哪吧,谁让咱是洛河人哩。
巴哥看着水生脖子上的玉佩,亲爹亲妈的事,还找不?水生指着洛河说,不惦记了。咱这洛河就是我的亲爹亲妈。
巴义收拾起渔具。水生掂起网兜,好家伙,这几条鲫鱼够大的了。让嫂子烧个鲫鱼豆腐汤,我陪哥喝两盅。巴义夺过网兜,你想得老美啊,我还要请你喝酒?
水生说,我家稻花可是说了,今黑儿要是不在巴哥家混碗酒喝,就不让我进屋。
巴义笑了,娘们儿家都这德行,你嫂子也是说,要是不把水生兄弟带回家来喝酒,就不让我回家。
那还癔症啥,走。
走。
夕阳坠落在洛河的尽头,给波光粼粼的河水涂了层耀眼的金黄,几只鹭鸟在河面上嬉戏。
巴义哥,咱洛河美着哩。
嗯,美着哩。
大河缓缓东去。
(有删改)
文本二:
刘建超总是用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和感悟表达对生命、对人、对社会的看法。他始终观照着人的生命的存在,充满着强烈的生命意识。他追求生命的刚与柔,呼唤生命的本真,他一方面追寻着生命的韧性、健康和坚毅,另一方面又赞扬着善良质朴的人性和美好的情感。对坚强且充满韧性生命力的“刚”性和善良温柔生命力的“柔”性的追求,体现了刘建超对世俗生命的理解,他将自身的生命体验注入到他笔下的人物,让他们去演绎生活百态里跳跃着的生命力。
(节选自刘敏《喜剧风格与生命意识——刘建超小小说研究》)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写曹植与《洛神赋》的故事,赋予洛河浓厚的历史文化色彩,丰富了小说的内容,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洛老大在洛河捕鱼时救起并收养水生,后来把水生的身世告诉了他,表明洛老大是一个心地善良而又无私的人。
C.小说详写水生与巴义打捞玉佩的过程,突出了在洛河边长大的两人水性的高超,也凸显玉佩对水生的重要意义。
D.儿子的饭店因环保问题被查封,巴义起初对水生心有不满,埋怨他做事太急,最终两人互相理解,达成了共识。
【2】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一条大河波浪宽”为题,巧妙地创设故事发生的场景,给人以宏阔豁亮之感,增强了小说的意境美。
B.水生媳妇和巴义媳妇都想让水生和巴义一起喝酒,达成和解,故事情节发生了突转,小说的戏剧性得以增强。
C.小说结尾处对夕阳下洛河美景的描写,渲染出宁静、祥和的氛围,烘托了人物的心境,也深化作品的主旨。
D.小说语言平实、简洁、明快,多用对话凸显人物性格,口语、方言的使用让小说有生活气息,体现地域特色。
【3】如何理解文本中画线句子的作用?
【4】文本二认为刘建超小说追求“生命的刚与柔”,请据此简要分析水生这一人物形象。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沁园春·长沙》中写诗人旧地重游,引起了对往昔不平凡岁月回忆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荆轲刺秦王》中表现出宾客同仇敌忾画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再别康桥》中运用拟人手法,表现出油油的青草多情可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_______________ ,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曹操《短歌行》)
(3)《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 , 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5)羽扇纶巾,谈笑间,_______________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6)_______________ ,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
(7)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 ”一句,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从东山之上升起的月亮在夜空中缓缓移动的情形。
(8)杜甫在《登高》开篇写登高见闻,以“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出一幅精美的图画,视觉、听觉融为一体,天、风等六种意象自然成对。
(9)《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10)“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一句同义。
9、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中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琵琶行》中用“比”的手法,描摹琵琶乐音和旋律的变化,其中表现场面热烈紧张曲调高亢雄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蜀道难》写水石激荡,山谷空鸣的场景是“飞湍瀑流争喧豗,____________。”
10、填写下列诗文的空白部分。
1)《离骚》一文中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深同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氓》通过写桑叶凋落喻指女子年华逝去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氓》写女子为人妇后早晚辛苦劳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靡有朝矣。
11、名篇名句默写。
(1)看万山红遍,________________,漫江碧透,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谁主沉浮?
(3)积土成山,____________;积水成渊,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曲中规。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是而已。
1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金黄的稻束
郑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的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是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1】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
B.“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富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C.“你们/在这伸向远远地一片……”的诗句中,“你们”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
D.“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
【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一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B.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
C.“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意味,但诗歌未写收获日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
D.“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主体,应该是美丽的母亲,而不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
【3】“金黄的稻束”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4】如何理解“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1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峡江寺飞泉亭记
袁枚【1】
余年来观瀑屡矣,至峡江寺而意难决舍,则飞泉一亭为之也。
凡人之情,其目悦,其体不适,势不能久留。天台之瀑,离寺百步,雁宕瀑旁无寺。他若匡庐【2】,若罗浮,若青田之石门,瀑未尝不奇,而游者皆暴日中,踞危崖,不得从容以观,如倾盖交,虽欢易别。
惟粤东峡山,高不过里许,而磴级纡曲,古松张覆,骄阳不炙。过石桥,有三奇树鼎足立,忽至半空,凝结为一。凡树皆根合而枝分,此独根分而枝合,奇已。
登山大半,飞瀑雷震,从空而下。瀑旁有室,即飞泉亭也。纵横丈馀,八窗明净,闭窗瀑闻,开窗瀑至。人可坐可卧,可箕踞,可偃仰,可放笔研,可瀹茗置饮,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取九天银河,置几席间作玩。当时建此亭者,其仙乎!
僧澄波善弈,余命霞裳【3】与之对枰。于是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参错并奏。顷之,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则老僧怀远抱诗集尺许,来索余序。于是吟咏之声又复大作。天籁人籁,合同而化。不图观瀑之娱,一至于斯,亭之功大矣!
坐久,日落,不得已下山,宿带玉堂。正对南山,云树蓊郁,中隔长江,风帆往来,妙无一人肯泊岸来此寺者。僧告余曰:“峡江寺俗名飞来寺。”余笑曰:“寺何能飞?惟他日余之魂梦或飞来耳!”僧曰:“无征不信。公爱之,何不记之!”余曰:“诺。”已遂述数行,一以自存,一以与僧。
注释:【1】袁枚:清朝诗人、散文家,倡导“性灵说”,主张诗文创作应该抒写性灵,表现其个人生活遭际中的真情实感。【2】匡庐:即庐山。【3】霞裳:袁枚的学生。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年来观瀑屡矣 屡:多次
B.而游者皆暴日中 暴:晒
C.僧澄波善弈 善:擅长
D.无征不信 征:预兆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凡树皆根合而枝分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B.当时建此亭者,其仙乎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
C.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D.以人之逸,待水之劳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体不适,势不能久留
身体觉得不舒服,势必不能长久地停留
B.可箕踞,可偃仰
可以像簸箕一样伸开两腿坐着,可以仰面朝天躺着
C.不图观瀑之娱,一至于斯
不贪图观赏瀑布的乐趣,竟然能到达这般境界
D.惟他日余之魂梦或飞来耳
只有某一天我的灵魂梦境或许会飞来吧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段作者游览了多处瀑布而不愿意久留,原因不在瀑布本身,而在观看瀑布的条件。
B.第三段描绘出作者攀登峡山过程中山路曲折、苍松茂密、光影掩映、奇树鼎立的环境。
C.第四段作者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在飞泉亭的所见、所闻、所感。
D.第五段将实写的自然声和虚写的人声融合为一体,一实一虚,写出了声音的错落有致。
【5】第一段作者写到“余年来观瀑屡矣,至峡江寺而意难决舍”。作者“意难决舍”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概括。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寒假自主学习期间,有些同学逐渐丧失了砥砺奋发的精神,变得懒惰、散漫。“网课不积极,作业出问题”“做卷就想睡,管他错与对”等听来荒诞的顺口溜,成为部分同学假期生活的真实写照。
为了鼓舞同学们的学习士气,革除假期中的懒散风气,校团委拟举办“勤奋学习,立志成才”主题征文,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说说你的感受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