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自从首次飞行任务展开以来,各参研参试单位和全体同志团结拼搏,经历严峻考验,克服重重困难,获得了最后的胜利。
B.中国前三季度经济“成绩单”19日出炉,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长由负转正。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世界经济陷入衰退之际,中国经济实现正增长难能可贵,也为世界经济注入正能量。
C.由于我们没有努力学习语言,使古人语言中的许多还有生气的东西我们就没有充分地合理地利用。
D.打车软件为乘客和司机搭建起沟通平台,方便了市民打车,但出租车无论是否使用打车软件,均应遵守运营规则,这才能维护相关各方的合法权益和合理要求。
2、下列读音正确的一组是( )
血:鲜血 鸡血
A.xuè xiě
B.xuě xiě
C.xuě xuè
D.xuě xuě
3、下列词语字形全对的一组是
A.廖廓 颓圮 斑斓 图穷匕见 B.忸怩 肄业 浸渍 义愤填膺
C.凌侮 赊欠 伛褛 涕泗交流 D.诘难 桀獒 箜篌 绿草如茵
4、下列对相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旧时人们把一夜分为五更,“黄昏”“人定”是一更、二更,“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平明”即“平旦”,已经是五更了。
B.古人称谓,先秦时较常见的是称姓字名,如百里孟明视,就是百里视,字孟明;唐宋以后,一般称姓名字,如萧君圭君玉。
C.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许多影响广泛的作品集,其中《诗经》《楚辞》,都是诗歌集;而《文选玉台新咏》则是诗文总集。
D.苏轼在“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游赤壁,这里用干支纪年,第二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日,可以记述为“姿亥中秋”。
5、下列对《涉江采芙蓉》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芙蓉”,即荷花。首句用给人清幽、高洁感觉的荷花,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
B.“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点明了思妇的忧思源于对丈夫的思念。
C.“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设置悬念,写故乡的妻子担心丈夫收不到寄出的芙蓉。
D.全诗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抒写漂泊异地失意者的离别相思之情。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九旬叶嘉莹:一辈子和诗词谈恋爱
叶嘉莹,1924年出生在北京的一个大家族。叶嘉莹的父母对她采取的是“新知识、旧道德”的家庭教育,虽然准许她去学校读书,但生活上对她约束极严。她被关在四合院里长大,甚少与外界接触。父亲教叶嘉莹认字读书,开蒙的第一本教材就是《论语》。对于圣贤之书,叶嘉莹强调必须真正用心去读,并且贯彻到行动中去。圣贤之书让她相信,宇宙之间自有一种属“灵”的东西存在着,当人生困厄降临时,便多了应对的力量。读初中二年级时,北京被日本人占领,叶嘉莹整年吃不到白米白面,只能吃一种混合面。“酸酸臭臭的,很干很粗糙的渣滓,老舍《四世同堂》里,祁老先生的曾孙女宁愿饿死也不吃。”但是叶嘉莹没有怨言,拌上最咸的酱吃下去。
1941年,叶嘉莹才17岁,父亲远在后方失去音讯,母亲忧思成疾去世,身为家中长女,她还要照顾两个年幼的弟弟。幸而当时有伯父伯母的关照,她的学业并没有中断,还如愿考上了辅仁大学。精于古典文学的伯父十分欣赏她的天分,并引导她走上诗词创作、研究的道路。
另一个对她产生一辈子影响的人,是她在辅仁大学的恩师顾随先生。读书时,她对顾先生的一字一句都舍不得错过,记下了厚厚的8本听课笔记。叶嘉莹还保存着老师当年写给她的信,老师希望叶嘉莹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别有开发,能自建树”。信件是用漂亮的繁体行草书写,叶嘉莹保存至今。
叶嘉莹曾说,她的一生都不是自己的选择,从来都是命运把她推往何处就是何处。“让念书,也就念了。毕业后让教中学,也就教了。一位老师欣赏我,把他弟弟介绍给我,后来也就结了婚。”
叶嘉莹的丈夫是国民党海军教官,婚后不久,她就跟着丈夫去了南方,1948年又随国民党撤退到台湾。1949年年末,他们的大女儿才4个月,台湾的白色恐怖弥漫开来,丈夫因被怀疑是“匪谍”被抓了起来。3年后丈夫出狱,却性情大变,经常不可理喻地暴怒,妻子成了他的发泄对象。本来,生活的重担已把叶嘉莹压得透不过气,丈夫又加重了她的身心负担。她经常噩梦连连,近乎窒息,甚至有过轻生的念头。
后来,王安石的一首诗,给了叶嘉莹一抹精神的灵光。诗是这样写的:“风吹瓦堕屋,正打破我头。瓦亦自破碎,岂但我血流。我终不嗔渠,此瓦不自由。……”她默默要求自己:不要怨天尤人,对待郁郁不得志的丈夫,也要宽容忍让,而这一忍,就是一辈子。这位情感丰富的女诗人,尽管深谙诗词中的儿女情长,自己却从未真正恋爱过。她的小女儿说,我母亲一辈子都在和诗词谈恋爱。
1966年,叶嘉莹受邀赴美国密歇根大学及哈佛大学讲学,后又接受了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聘请,在温哥华定居下来。在拿到学校的终身聘书后,叶嘉莹以为自此就能安稳度日了,不料却再生变故。1976年,她的大女儿和女婿遭遇车祸,双双亡故。她强忍着悲痛为女儿女婿料理完后事,把自己关在家里,拒绝接触外面的一切。在这期间,她写下了10首哭女诗。
诗词不仅帮助叶嘉莹排解悲痛,更给予她走出这种生死劫难的力量。1977年,她终于有机会回到阔别已久的祖国大陆。在火车上看到有年轻人捧读《唐诗三百首》,她觉得,尽管这个民族历经劫难,但诗歌的灵魂未死。叶嘉莹重新燃起了内心的激情,决心回国。
从1979年开始,叶嘉莹每年自费回国,在各地高校讲授诗词。当时“文革”刚结束,传统文化断层严重,学生们内心对于学习古典诗歌有着极大的渴求。很多教授还在用陈旧的阶级分析法解释诗歌,而叶嘉莹却讲解诗歌的“兴发感动”,并旁征博引,令学生们激动万分。叶嘉莹用讲学把生命填得满满的,她记着老师顾随先生说过的话:“一个人要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情过乐观之生活。”
也有学生问过叶嘉莹:“叶先生您讲的诗词很好听,我也很爱听,可这对我们实际生活有什么帮助呢?”她这样回答:“你听了我的课,当然不能用来评职称,也不会加工资。可是,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古典诗词中蓄积了古代伟大之诗人的所有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诵读古典诗词,可以让你的心灵不死。”对叶嘉莹来说,“报国”最重要的方式就是教书育人。讲课时,她一定尽己所能,把古典诗词的好处讲出来。对她来说,这不仅是对不对得起学生,更是“对不对得起杜甫、辛弃疾”的事情。
晚年的叶嘉莹将传承古典文化作为自己的责任。在她看来,“人生总有一天会像燃烧的火柴一样化为灰烬,如果将这有限的生命之火点燃其它木柴而使之继续燃烧,这火种就会长久地流传下去,所以古人常说‘薪尽火传’。有人曾劝我,年纪慢慢大了,该多写点书,少教些课。这话也有道理,可是当面的传达才更富有感发的生命力。如果到了那么一天,我愿意我的生命结束在讲台上……”
叶嘉莹说人生最大的困难,是找到意义和价值。这难题,她早已解开。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叶嘉莹接受采访时说:“古典诗词里蕴含的,是我国文化的精华,是当年古人的修养、学问和品格。现在的青年一般都不喜欢读古典诗词,因为它的语言是古典的,里面又有很多典故,有很多历史背景,他们自己看是很难看到里面的好处的,难免对它们冷淡隔膜,这是很大的损失。所以我要把这些好处讲出来,希望能够传达给他们,让他们能够理解。只要有人愿意听,只要我的能力还可以讲,我都愿意一直讲下去。”
②叶嘉莹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灯人,站在通往诗词王国的道路上,诲人不倦,度人无数。诗词给叶嘉莹力量,作为一个承习“新知识、旧道德”家教的女子,叶嘉莹借它度过忧患,获得疗愈。在诗词这样一种古老而含蓄的文学形式中,叶嘉莹有所躲藏又有所释放。
③2021年2月17日,叶嘉莹被评为“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感动中国》给予她的颁奖词是:“桃李天下,传承一家。你发掘诗歌的秘密,人们感发于你的传奇。转蓬万里,情牵华夏,续易安灯火,得唐宋薪传,继静安绝学,贯中西文脉。你是诗词的女儿,你是风雅的先生。”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婚后生活的重担和性情大变的丈夫使得叶嘉莹经常噩梦连连,甚至想要轻生,正是诗歌教会她宽容忍让并度过忧患。
B.大女儿和女婿双双遭遇车祸亡故,叶嘉莹强忍着悲痛为他们料理后事,正是诗歌给予她走出这种生死劫难的力量。
C.叶嘉莹将诗歌作为她一生的追求,将传承古典文化作为自己的责任,把古典诗词的好处讲出来,把古典文化传达给青年,让他们能够理解。
D.叶嘉莹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灯人,站在通往诗词王国的道路上,诲人不倦,度人无数。叶嘉莹从小接受的是“新知识、旧道德”的家庭教育,她认为圣贤之书,无须真正用心去读,大量阅读古典诗歌即可。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
A.叶嘉莹这位情感丰富的女诗人,尽管深谙诗词中的儿女情长,可生活中却缺乏自主选择权,从未真正恋爱过,完全听从命运的安排。
B.现在的青年都不喜欢读古典诗词,叶嘉莹认为是古典诗词里有很多的典故和历史背景,使得青年们很难看到里面的好处。
C.叶嘉莹能够走向古典文学研究之路,与家庭的熏陶、伯父的引导、恩师的鼓励分不开。
D.对叶嘉莹来说,报国最重要的方式就是教书育人。她对有疑问的学生循循善诱,并告诉他们,学习古诗词对实际生活是有明显帮助的。
【3】叶嘉莹说人生最大的困难,是找到意义和价值,她早已解开这难题。请结合文本探究叶嘉莹找到的人生意义和价值。
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怅寥廓,______________,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______________,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
(3)_____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无边落木萧萧下,______________。(杜甫《登高》)
(5)江山如画,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6)师者,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总写万物在深秋竞相活动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
(2)《归园田居》中作者抓住农村中常见的家养动物来表现农村恬静的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琵琶行》中用通感手法写音乐由婉转流畅变得阻塞不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琵琶行》中运用侧面烘托的方法描写琵琶女技艺高超、魅力出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了周瑜的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灭强敌于瞬间。
(6)《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赞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声声慢》中作者由景入情,情景交融,表达作者情感融入落花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琵琶行》中表现琵琶女与作者自己的不幸身世互相同情和深厚情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琵琶行》中表现了乐声流畅的特点的句子是“间关莺语花底滑”,表现了乐声冷涩的特点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寡人之于国也》直接写出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名句理解性默写。
(1)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年轻的同学们意气奔放,劲头正足。
(2)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乡村常见的声音,表现出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
(3)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把贤才比作光照宇内、可望不可即的月亮,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望。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面对浩浩荡荡、奔腾不息的江流,吹洞箫的客人由此发出人生短暂的感叹:“_______,_______。”
(2)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_______,_______。
(3)若夫乘天地之正,_______,以游无穷者,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安州浮云寺楼寄湖州张郎中(注)
杜牧
去夏疏雨馀,同倚朱阑语。
当时楼下水,今日到何处。
恨如春草多,事与孤鸿去。
楚岸柳何穷,别愁纷若絮。
(注)张郎中,即张文规,出为安州刺史。公元841年,诗人途经安州,曾与张文规同游。本诗写于842年诗人再一次途经安州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的是在去年细雨将停未停的夏天,诗人和友人同倚朱阑谈心,“同倚”二字体现了两人的关系密切。
B.颔联写的是诗人在想他去年看到的楼下流水,现在不知道流到了那里,借流水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
C.诗歌前两联是在追忆旧游,后两联重在渲染离愁,采用先记叙、后抒情的方法,使诗歌的行文脉络分明。
D.全诗中,诗人从去夏的相逢同游,写到今年的重游怀念,语言自然流畅,寄寓了诗人功业无成的伤感。
【2】作者在诗歌中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达自己对友人的离情别绪?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苟晞,字道将,河内山阳人也。少为司隶部从事,校尉石鉴深器之。齐王(司马)冏辅政,晞参冏军事,拜尚书右丞,转左丞,廉察诸曹,八坐以下皆侧目惮之。及冏诛,晞亦坐免。惠帝征成都王颖,以为北军中候。及帝还洛阳,行兖州刺史。
汲桑之破邺也,东海王越出次官渡以讨之,命晞为前锋。陷其九垒,遂定邺而还。后讨吕朗,破汲桑故将公师藩,败石勒于河北,威名甚盛,时人拟之韩白。封东平郡侯,邑万户。
晞练于官事,文簿盈积,断决如流,人不敢欺。其从母依之,奉养甚厚。从母子求为将,距之曰:“吾不以王法贷人,将无后悔邪?”固欲之,晞乃以为督护。坐法,晞杖节斩之,从母叩头请救,不听。既而素服哭之,流涕曰:“杀卿者兖州刺史,哭弟者苟道将。”其杖法如此。
晞见朝政日乱,惧祸及己,而多所交结,每得珍物,即贻都下亲贵。兖州去洛五百里,恐不鲜美,募得千里牛,每遣信,旦发暮还。初,东海王越以晞复其仇耻,甚德之,引升堂,结为兄弟。越司马潘滔等说曰:“兖州要冲,魏武以之辅相汉室,晞有大志,久令处之,则患生心腹矣。若迁青州,厚其名号,晞必悦。公自牧兖州,经纬诸夏,藩卫本朝。此所谓谋之于未有,为之于未乱也。”越以为然,乃迁晞青州刺史。
越疑晞与怀帝有谋使游骑于成皋间获晞使果得诏令遂大构疑隙永嘉五年,怀帝恶越专权,复密诏晞讨越。越与徐州刺史裴盾共讨晞。晞使骑收河南尹潘滔,滔夜遁,及执尚书刘会、侍中程延,斩之。会越薨,盾败。诏晞为大将军大都督,督六州诸军事,增邑二万户。
(选自《晋书•苟晞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越疑晞与怀帝有谋/使游骑于成皋间/获晞使/果得诏令/遂大构疑隙/
B.越疑晞与怀帝有谋/使游骑于成皋/间获晞使/果得诏令/遂大构疑隙/
C.越疑晞与怀帝有谋使/游骑于成皋间/获晞使/果得诏/令遂大构疑隙/
D.越疑晞与怀帝有谋使/游骑于成皋/间获晞使/果得诏/令遂大构疑隙/
【2】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原《国殇》中:“左骖殪兮右刃伤。”左骖,左边的骖马。古代战车由四马驾驭,中间两匹马驾辕叫“服”,辕外两匹马助力叫“骖”。
B.古代祭祀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牛、羊各一头叫“少牢”。古人又把牛叫“太牢”,羊叫“少牢”。
C.箜篌,古代的一种弦乐器,体制不一,有大箜篌,小箜篌、竖箜篌、卧箜篌等数种。
D.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3人,步卒72人,称一乘。乘,车辆。如“千乘之国”,指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苟晞治理政事有才华。他先后担任过司隶部从事、尚书右丞、尚书左丞、北军中候、兖州刺史、青州刺史等官职。
B.苟晞带兵打仗有谋略。东海王司马越以苟晞为前锋征讨并平定汲桑,后讨吕朗,破公师藩,败石勒,时人把他比作韩信、白起。
C.苟晞为人处事较圆滑。在朝廷政事混乱时,他担心遭到祸患,广泛结交朋友,每次得到珍贵物品,都快速运送,拿去送给京城中的权贵和亲友。
D.苟晞治人执法很严明。其弟做督护时被砍头,之后他穿丧服去哭丧,吊祭时称杀弟弟的是我兖州刺史,哭弟弟的是我苟道将。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冏诛,晞亦坐免。惠帝征成都王颖,以为北军中候。
(2)若迁青州,厚其名号,晞必悦。公自牧兖州,经纬诸夏,藩卫本朝。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个炎热的夏日中午,一只狮子坐在一棵大树的树荫下乘凉.不知不觉地睡着了。那棵大树的旁边有一个洞,洞里住着一只老鼠。老鼠跑到洞口,看到狮子睡着了,便想戏弄一下它,于是爬到它的身上跑来跑去。狮子气极了,抓住老鼠就想捏死。老鼠哀求道:“放了我吧,阁下,我会报答您的。”狮子听了老鼠的话,觉得挺好玩。它想;“我且放了这小东西,看看它以后要怎样报答我。难道它能抓一只羊来给我吃不成?”这一天真的来了,狮子掉进了猎人布在树下的网,越挣扎越紧,只好无助地吼叫。听到狮子的吼声,老鼠赶紧跑出来,上前咬断了结网的绳子,狮子得以自由了。记住,宽容别人必定得到报答。
读完上面的材料,请以“宽容”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角度自选,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