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雕琢(zhuó) 敛裾(jǔ) 罅(xià)隙
B.纶(guān)巾 差(chā)距 熨(yùn)帖
C.粗糙(cāo) 隽(juàn)永 木讷(nè)
D.檄(xí)文 籼(shān)稻 匝(zā)道
2、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乐府诗属于古体诗的范畴,这类诗歌的标题有的加上“歌”“行”“引”“曲”等名称,李白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便是其中的代表作。
B.雨果是19世纪伟大的浪漫主义文学家,德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巴黎圣母院》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C.《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备的国别体历史著作,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作者相传为鲁国的史官左丘明。
D.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代表作有《光的赞歌》《向太阳》《火把》等。
3、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汉字的构成前人有所谓“六书”之说,其中的“象形”是指依照事物的形状构成汉字的字形,比如“刀”“木”;“指事”指的是在象形符号上加上指事性的形体或符号,比如“刃”“本”。
B.“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五代孟昶题在寝门桃符板上的对联,相传这是最早的对联,也是最早的春联,王安石诗中的“总把新桃换旧符”指的就是贴春联。
C.《论语》中“仁”字共出现过104次,关于什么是“仁”,孔子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他总是根据不同的对象,对“仁”进行不同的阐述。
D.《兰亭集序》开篇说的永和九年,岁在癸丑,即公元353年,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年法”可以推算出公元357年是丁辰年。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看到橘子洲头到处散落着欣欣向荣的红色秋叶,毛泽东不禁心潮起伏,思绪万千。
B.年过不惑的杰克·罗恩,凭借大型壁画《天堂之火》,终于能在巴黎画坛崭露头角。
C.登上了仰慕的泰山,同学们俯瞰云雾松柏,仰望落日归鸟,指点江山,大开眼界。
D.想当年,我们俩风华正茂,为了革命事业而奔赴异乡,可是现在,双鬓已染秋霜。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科学家是真理的 者,是事实的追随者。
②有些所谓的“大师”, ,口若悬河,其实是胸无点墨的莽夫。
③ 自然界客观存在“天然杂交稻”, ,只要探索出其中规律,就一定能培育出人工杂交稻。
A.捍卫 指天画地 既然/那么 B.保卫 指天画地 只有/那么
C.捍卫 指点江山 只有/那么 D.保卫 指点江山 既然/那么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是含糊得很。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他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在我们中国“阖第光临”虽则常见,但是很少人能说得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
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第四章·差序格局》)
材料二:
亲戚关系,过去被认为是重要的社会联结,如今正在青年之中式微,他们以一种逃离的心态远离传统的亲戚关系甚至“断亲”。这里所说的“断亲”一般理解为跟直系亲属、同辈之间乃至与长辈之间日常的互动频率降低,或者没有交往,不是法律上所指的绝对的割断亲戚关系。
传统社会中,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因为生产力、收入和生活水平低下,人们总是要互助才能活下去。我们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更多以市场经济为主。我们现在越来越处在逐渐富足的状态,导致了每家每户都有一种比较典型的“家庭独立”的生存方式。包括发达的市场经济、好的政策和社会保障体系,使得我们不需要依赖传统的亲缘关系,来获取我们的生存机会。
另外,新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的快速变化导致了各种内卷。尤其是教育的内卷,使孩子的大量时间都被各种辅导班和作业消耗掉了,他们从小到大都在“内卷化”的教育体系内生长生活,基本独立于扩大化的家庭。这种内卷化的社会生长环境,对于青少年而言,休闲生活被极大地压缩,社会交往特别是走亲戚形态的交往更少。与此同时,青少年从小就以学习为主,从小就与学校朋辈同学的见面、交流、互动显著增加,使得他们有了情感替代,用同学、朋友关系替换亲缘关系。而且,围绕着孩子的教育,家长们形成了一个圈子,造成“朋友圈”的替代,也就把原来的那些亲戚关系逐渐拉远。
作为中国典型的互联网“元世代”,00后在现实中越来越个体化、原子化和生活半径的紧缩化。互联网让00后青年群体更加享受“人与网”的日常生活方式,而不是现实中的“人与人”的生活方式,互联网抢占了青年的时间、空间和心理,造成了青年世代的交往惰性,“断亲”因沉溺网络生活方式而堂而皇之地上演。
最近几十年,中国产生了大规模的城市化和社会流动。这种社会流动造成人们可以在不同的城市乃至国外选择工作和成家立业。这种居住地的远距离分化,导致了表兄弟妹甚至亲兄弟妹之间也没法频繁交往。
尽管互联网世代的青年呈现了比以往世代更加独立的个性和独自生活的适应能力,“断亲”的社会环境、时代条件和家庭结构,在短期内不会发生显著变化,但随着00后世代的年龄增长,他们将成家生子,之后形成自己的核心家庭,而结婚带来新的亲戚关系,他们要不断适应成年人的亲戚网络,也将唤起新的亲缘。我把这个称为“亲缘唤醒”效应,只有亲自体验才能唤醒。这种心理也可以扩展到亲缘关系或朋友关系认知层面,即有的年轻人只有自己做了父母,才知道血缘、亲缘与学缘、地缘同样重要,或许更重要。
还有一个变化是,由于国家推行二孩三孩政策,未来很多年轻人会有二孩、三孩,独生子女的现状会有很大变化。那么他们又有了兄弟姐妹了,下一代就会有二代的表兄弟姐妹。这种回归,当然不一定是完全复原,但某种亲情唤醒的回归效应应该是会出现的。
(摘编自何国盛《“断亲”青年,谁还在走亲戚?》)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西洋,“家庭”是一个指向极其明确的概念,而在中国,它所包含的范围却很含糊。
B.中国人的亲属关系如同一个蜘蛛网,这张网以“自己”为中心、可能涉及无穷多的人。
C.材料二所谈及的“断亲”现象更多的是一种情感、心理意义上的,而非法律意义上的。
D.可以预期00后年轻人结婚成家后,必将唤起新的亲缘,传统的亲缘关系也会复原如初。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费孝通先生“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的比喻,形象地表明了西洋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即“团体格局”。
B.“家庭独立”的程度往往与社会的发展程度、人们的生活水平成正比,与对传统亲缘关系的依赖成反比。
C.当今社会教育的内卷严重挤占了青少年亲缘交往的时间,这是青少年中出现“断亲”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
D.现实生活中,血缘、亲缘关系远远要比学缘、地缘关系重要得多,所以全社会都必须重视“亲缘唤醒”。
【3】根据材料的相关内容,下列选项中的现象与相应结论的表达正确的一项是( )
A.吴局长把众多微信群中的“工作群”置顶,然后才是“家族群”“同学群”等等。这种排序体现了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中提及的“差序格局”。
B.因为老宅拆迁,本来关系亲密的张甲和张乙两兄弟,因拆迁费用分割问题而导致关系恶化,亲情隔断,这也是一种“断亲”现象。
C.王同学和李同学的家长为教育孩子等问题而成为微信好友,关系密切,这表明传统的亲缘关系已经被现在的各种“朋友圈”所替代。
D.江浙一带有的地方在富裕后新建了大量祠堂,加强了大家族之间的亲缘交往。可见经济发达、人们生活富足会增强人们对传统亲缘关系的依赖性。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亲缘唤醒”是解决当前“断亲”问题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请结合材料和现实生活,谈谈有哪些方法可以“唤醒”日渐疏远的亲缘关系。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上半阕着重写景,写景的角度多样,从仰视和俯视角度写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柳是中国文学中与离别极为密切的一个意象,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中就有金柳的形象,诗人把它比作新娘,并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它在诗人心中挥之不去的形象。
(3)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既是描写实景实感,也可形容由困窘步入佳境的一种境界。
(4)《荆轲刺秦王》中易水送别时荆轲所歌“__________,__________”极好地营造了悲怆的气氛,令在场的人为之动容。
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心念旧恩。
(2)亦余心之所善兮,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固前圣之所厚。
(4)狗吠深巷中,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长路漫浩浩。
(6)______________ ,悠悠我心。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毛泽东面对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思绪万千,不禁发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展现了阔大的胸襟和气魄。
(2)曹操《短歌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两句化用了《诗经》中写姑娘思念情人的诗句,以此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渴望。
(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李白继承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尚品格,敢于向权贵抗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杜甫《登高》中,道出郁积于心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表达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银瓶乍破水浆迸,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周瑜轻松从容大败曹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荆轲刺秦王》中,“易水诀别”时通过环境描写烘托悲壮气氛,表现荆轲慷慨赴国难的凛然正气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个成语出自《鸿门宴》,请写出其对应的两句原文: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 ,大礼不辞小让。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夜 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1】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题目“夜雪”一词点明时间,引人联想,全诗也围绕这个词展开。
B. “ 衾”字,与杜甫“ 布衾多年冷似铁”中的“ 衾”意思相同, 为“ 衣服”之意。
C. “复见窗户明”是月光照射的效果。“夜深知雪重”中的“夜”呼应题目。
D. 三四两句用的是倒装方式,上句是果,下句是因,构思巧妙,曲折有致。
E. 三四句以有声衬无声,使全诗的画面静中有动,真切地呈现出一个清宁世界。
【2】此诗对“夜雪”的描写最大的特点是侧面描写。请问是如何从侧面来写夜雪的? 请从人体感觉的角度来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赤壁赋
(宋)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酒属客 属:致意,引中为劝酒 B.渺渺兮予怀 怀:心中的情思
C.凌万顷之茫然 凌:越过 D.而未尝往也 往:去,前往
【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常用的纪年法有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等,文中的“壬戌之秋”的“壬戌”使用了干支纪年法。
B.“七月既望”中的“望”,月满为望,指的是农历每月十五日。“既望”指农历每月十六日,同样的每月的第一天叫“晦”,每月的最后一天叫“朔”。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六艺”,即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六艺”有时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
D.“九州”指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秦国居雍州,其他八州分别是青州,充州、冀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凉州。“九州”后成为中国的别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运用主客问答这一赋的传统手法,表现了他力求排遣造苦、顺应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B.“于是饮酒乐”,情不自禁地“扣弦而歌”模拟的是屈原《湘夫人》《思美人》中诗句的骚体形式,抒发了诗人对天各一方的“美人”的情思。
C.作者用江水、明月、清风这些意象,阐明了事物皆具有“变”与“不变”的二重性,作者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水月是不值得人类羡慕的,要及时行乐。
D.本文所写的景物,不仅仅停留在客观对象的简单再现上,而且结合了作者独特的人生体验,升华为具有独创性的中美意象,使本文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2)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3)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7年12月20日,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人民网等单位主办的“汉语盘点2017”在京揭晓。“享”从五个候选字( “享”“云”“赞”“怼”“强” )中脱颖而出,当选“年度国内字”。专家解读说,“享”是享用,也是贡献。改革开放四十年,人民的物质生活极大丰富,共享经济的发展,又带给人看得见的实惠。未来更是需要每个人勠力同心,在践行中国梦的每一个节点上留下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对于 “享”,你有着怎样的思考和联想呢?请联系现实或自身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