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切磋 洽谈会 悬梁刺股
B.气概 水笼头 风雨如晦
C.招募 度假村 试目以待
D.惆怅 挖墙脚 功亏一溃
2、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群臣怪之②项伯杀人,臣活之
B. ①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②阙秦以利晋
C. ①发尽上指冠②樊於期乃前曰
D. ①常以身翼蔽沛公②范增数目项王
3、下列作品、作者和相关内容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
A.《左传》——春秋——左丘明——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B.《聊斋志异》——明——蒲松龄——中国文言短篇小说的高峰
C.《窦娥冤》——元——关汉卿——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D.《与妻书》——清——林觉民——情真意切、说理深刻的书信体散文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政府建成了城市书吧和农家书屋,为城乡百姓提供了丰富的读书体验。
B.把握大数据时代所带来的便利与优势,才是能否成功的关键。
C.汉字文化包括有关汉字演变、构造、起源、书写、规范等文字知识。
D.固定翼飞机在内陆考察中可发挥快速运输、应急救援等重要保障。
5、下列语句中,语言表达恰当的一项是( )
A.采访节目:主持人得知对方的父亲刚刚因病离世,立即语气沉痛地说:“我代表观众对家父的过世表示哀悼,请节哀顺变。”
B.某校新闻网:学生会经过调查研究,写出了《我校食堂服务质量调查报告》,文中提出了改进意见,并责成学校领导研究落实。
C.某名作家博客里有这样一条留言:王老师,拜读新作,受益匪浅,很多地方引起了我的强烈共鸣,您真不愧是散文的鼻祖啊!
D.王老师捧着一幅字画凑到马医生跟前:“区区草字,不成敬意,请您笑纳。”“如此盛情,却之不恭,我就恭敬不如从命了。”马医生脸上堆满了笑容。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粽叶飘香,雄黄酒浓,又是一年端午到。传承千百年,历久而弥新,这一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今天仍有着浓郁的传统意、文化味。在湖北秭归,一年一度的端午诗会、龙舟比赛如期开场,吸引了海内外游客的目光;在安徽合肥,“益起读”公益活动进入社区,和孩子们在阅读经典中寻找端午节的意义。这些活动,让人们在吃粽子之外,体会到节日更丰厚的内涵。
近年来,担忧“端午节成为‘粽子节’”的声音不时出现。的确,端午节吃粽子,这是千百年来的民俗传统,但如果把端午节等同于吃粽子,则可能在“除了吃还是吃”的单调活动中遗忘了文化内涵、丢掉了精神价值。饮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却绝非是唯一载体。端午承载着我们这个民族相沿不废的集体记忆,这其中的历史传承与文化韵味,比粽子更加芳香,也更值得品尝。
一个传统节日,就是一杯岁月的陈酿,也是沉淀着厚厚文化土层的历史河床。端午节,吃粽子只是其中内容之一,它更是除秽驱病的卫生节,也是诗人节、运动节、女儿节,除了吃粽子,还要挂菖蒲、赛龙舟、祭屈原。传统中,在端午这天女儿回娘家探亲,家人喝雄黄酒,备艾叶、菖蒲和大蒜,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戴香囊……祛病消灾、祭祀祈福、回家团圆、强身健体,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这些美好的生活愿望出发,为端午节创造出许多美丽动人的习俗,这是应该继承的文化财富。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端午节民俗起源说法众多,但屈原无疑是端午节最醒目的文化符号。他的爱国情怀、高洁志向、执着刚毅仍然在现代人心中激起巨大回响。文化是端午节的灵魂,在这一天,正可以重温历史的厚重、文化的韵味,筑牢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
节日的真意,常常需要依托于生活的体验来领悟。“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棕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这些细节,让日常生活有了更多仪式感,也因此让端午节增添了更多雅趣,让人体会到其中天人和谐的态度与美感。
从历史深处深情回望,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一直都在不断丰富和发展。这本身也是传统文化随着时间在不断生长,并在现代社会获得了“新生”。不论过节方式怎么变化,只要传统文化的根和魂还在,我们的传统节日就会不断接续传承,联通一代代人的心,为人们提供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
(李思辉《在端午品味文化的芳香》)
材料二
20 世纪,整个人类进入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农耕时代形成的文化传统开始瓦解。尤其是我国,在近百年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中,节日文化——特别是城市的节日文化受到现代文明与外来文化的冲击。人们深切地感受到传统节日渐行渐远,日趋淡薄,并为此产生忧虑。
……
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生活愿望出发,为每一个节日创造出许多动人的习俗。人们用烟花爆竹惊骇邪恶,迎接新年;把天上的明月化为手中的月饼,象征人间的团圆;在严寒刚刚消退、万物复苏的早春,赶到野外去打扫墓地,告慰亡灵,表达心中的缅怀,同时戴花插柳,踏青春游,亲切地拥抱大地山川……这些诗意化的节日习俗,使我们一代代人的心灵获得了多么美好的安慰与宁静!
当然,习俗是在不断变化的,但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是不变的。这传统就是对美好生活不懈的追求,对大自然的感恩与敬畏,对家庭团圆与世间和谐永恒的企望。
(摘自冯骥才《我们为什么要过节》)
材料三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传统的节日仪式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许多节日的文化内涵渐渐不被人重视。今天,在物质生活已经比较富足的情况下,人们更加注重在感情上相互倾诉、回应彼此的心理和精神需求,追求节日所带来的幸福感、愉悦感。一些喜欢过西方节日的人,往往只是想在欢快、温馨的气氛中表达自己美好的情感。这就启示我们,要充分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中的“情感”元素,让人们在节日的氛围里心存敬畏、体验传统、享受亲情、告慰祖先,在感受舒心与祥和的同时,寄托美好的希望与祝福。
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思想、智慧存在于优秀的文化传统之中,传统节日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代表。因此,要重视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的挖掘、整理,让传统节日逐渐融进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使之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否则,节日就成为没有意义的空洞符号,不可能行之久远、世代相传。
中国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文化符号、载体及仪式。文化符号与载体是节日内涵的重要内容,文化是依靠具体载体来传承的,文化载体让文化变得生动可感,能够给予人们视觉、听觉、触觉的多元享受。如春节流行的对联、年画、龙灯、窗花、舞龙等;元宵节的逛灯会、猜灯谜;重阳节的爬山、赏菊、登高望远等,都是传统节日符号、载体与仪式感的体现。这些节日载体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有利于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和国际竞争力。
中国是礼仪之邦,仪式表达着中国人对事物重要性、价值性的认同,没有仪式感的节日难以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而仪式本身又是让人参与进来的重要方式。一系列依次展开的程序,代表着节日文化内涵的逐层展示,也是让心灵参与其中审美的过程。在这样一套看似烦琐的仪式里,人们的情感得到表达和宣泄,节日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也得到彰显和传承。
(摘编自范如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
【1】下列对材料中“节日习俗”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节日习俗和人们美好的生活愿望、民族精神、家国情怀、审美追求等有关,是一笔珍贵的文化财富。
B.节日的文化内涵不能脱离日常生活而存在,习俗使人们可以依托生活体验来领悟节日的真意。
C.现代文明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会使节日习俗产生变化,这种变化会导致传统文化精神的消亡。
D.节日习俗是文化载体之一,抽象的节日文化内涵通过具体载体而变得生动可感,带给人丰富的享受。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习俗使节日具备了更多的仪式感,没有仪式感的节日无法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
B.仪式使人的身体和心灵均参与到节日中来,它对节日的庄重感、吸引力、投入性、参与性均有影响。
C.美好的生活愿望是习俗的出发点,所以在物质生活比较富足的情况下,传统的节日仪式淡出人们的视野就成了必然趋势。
D.挖掘、整理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重视传统节日的文化符号、载体及仪式,是为了使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逐渐符合文化传统的要求。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现在的元宵节吃汤圆,寓意一家团团圆圆,幸福美满,是现代的人们重视亲情的体现和家庭观念的回归。
B.现在春节几乎没有人在敬神、祭祖,取而代之的是,春节越来越物质化,越来越热闹,但越来越没有文化。
C.中国传统节日起源于农耕时代,根植于农业社会文化土壤中,具有农耕生活的色彩,只有继承和发扬传统节日才能留住乡土情怀。
D.元宵节的逛灯会、猜灯谜,重阳节的爬山、赏菊、登高望远,母亲节的献花,七夕节的乞巧等,都属于中国传统节日的符号或载体。
【4】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应重视传统节日的原因。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屈原虽诉说自己因追求高尚德行而遭贬黜,但仍表示“________,_______”。
(2)《诗经·氓》中,男主人公初次求婚未成,女子以“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解释了原因。
(3)《赤壁赋》冲通过侧面描写表现箫声萧瑟悲凉特点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4)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从视觉与听觉着笔,描写激烈的操练演习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下面句子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诗________, ________。
(2)《再别康桥》中点明作者寻梦归来后放声高歌,用“一船星辉”来比喻对往昔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戴望舒的《雨巷》中塑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这个姑娘有“________,________,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9、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故不积跬步, 。 ,无以成江海。
(2)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闻道有先后, ,如是而已。
(3) ,无长无少,道之所存, 。
(4) 书生意气,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子路表示,对于一个夹在大国之间又“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千乘之国”,自己只要三年就可以使百姓变勇敢并懂规矩。
(2)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着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哂笑子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曾皙的询问中可以明确孔子对其他三位学生回答的评价,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孔子认为公西华可以大用。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分别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令人叹为观止。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以洒酒祭奠江月的豪举来抒发人生似梦、壮志难酬的感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人常从鬓发的细微变化生出对生命深沉的感喟,这样的诗句比比皆是,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12、阅读下面诗词,按要求作答。
赠燕
(金)李晏
王谢堂前燕,秋风又送归。
向人如惜别,入户更低飞。
海阔迷烟岛,楼高近落晖。
不知从此去,几日到乌衣。
【1】下列对这首诗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颔联的“如惜别”“更低飞”形象地表现出了燕子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态。
B. 茫茫海天,漫漫迷雾,危楼高耸,日暮天寒构成一幅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燕子的怜担忧之情。
C. 颈联运用实写的表现手法,描写了南飞燕子遭遇的困境。
D. 全诗节奏紧促,通篇写燕,表现了诗人心中难以言说的对历史和人生的沧桑之感。
【2】请简要分析首句“ 王谢堂前燕”的作用。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宣王见颜斶
《战国策》
齐宣王见颜斶(chù,人名),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说。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可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慕势,不如使王为趋士。”
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王曰:“有说乎?”斶曰:“有。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
宣王曰:“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愿请受为弟子且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 颜斶辞去曰:“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夫璞不完。士生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则再拜而辞去也。
君子曰:“斶知足矣,归反朴,则终身不辱也。”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
A. 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愿请受为弟子/且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
B. 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愿请受为弟子/且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
C. 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愿请受为弟子/且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
D. 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愿请受为弟子/且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战国策》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
B. 寡人:寡德之人,古代王侯自称的谦称,古代王侯夫人也以此自称。
C. 太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D. 再拜: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拜两次,表达敬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齐宣王召见颜斶,齐宣王让颜斶到他跟前,显示出君王高高在上且盛气凌人。
B. 齐宣王许诺颜斶“食太牢”、“出乘车”、“妻子衣服丽都”,让颜斶拜他为师,但颜斶还是告辞离开了。
C. 颜斶运用史实正反论证,证明士贵于王的观点,见出其不畏强横的气节。后又巧设制玉之喻表达维护自身人格尊严的人生追求,见出其洁身自好的品格。
D. 本文全篇由对话组成,人物刻画生动,语言简洁精炼,饶有风趣。因此,它不仅有较高的史学价值,同时也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慕势,不如使王为趋士。
(2)士生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获得者张顺东、李国秀夫妇都是残疾人,两人加起来只有一只手一双脚,相较健全的人,他们付出百倍努力,走出了一条致富路。张顺东做电商销售家乡特色产品,李国秀不仅能干农活、家务活,还能用脚绣花。张顺东说:“生得再平凡,也是限量版。”是的,世界上的每一个人,不论多么平凡,也是独一无二的“限量版”。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到自己的独特价值,每个人都可以对世界有特别的意义,每个人都能够活出独一份的精彩来。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