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对外宣称钓鱼岛国有化,此种危言危行严重伤害中日两国的正常的外交关系。
B. “玖月奇迹”将新颖独特的双排键表演与各种风格的跨界演唱完美融合,开创了舞台上的全新表演模式,在中国乐坛上革故鼎新。
C. 钓鱼岛事件还没有平息,菲律宾又开枪射杀我台湾渔民,面对这些石破天惊的事件,中国人民义愤填膺。
D. 湖南靖州发生的特大火灾已造成248户村民房屋被毁,相关部门应对此事件进行全面调查,务求釜底抽薪,避免悲剧重演。
2、福州乌山的琵琶亭有一副对联,上联是:一弹流水一弹月。下面最适合作为下联的一句是( )
A.一味清凉上月时
B.二分明月万梅花
C.三月细雨春妩媚
D.半入江风半入云
3、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中的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正确的一项是( )
20世纪30年代末在上海,有一位诗人见到艾青时,激动地说:“德国有莱茵河,法国有塞纳河,埃及有尼罗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那么,它的永不枯竭的源头,就是“大堰河”
②我们可以骄傲地说:中国有大堰河
③其实如果我们把拥有半个多世纪创作历程并在国内外获得崇高声誉的艾青的诗歌,比喻为一条巨大的河流的话
④尔后许多年中,也有一些人把“大堰河”误解为一条河流
⑤它的情愫,它的主题,它的美,都可以从这个源头找到答案
A. ②③①④⑤ B. ④①③⑤② C. ②④③①⑤ D. ④②③⑤①
4、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包扎(zā)所 皱褶(zhě) 红绡(shāo) 羽扇纶巾(guān)
B.罅隙(xià) 坍圮(dān pǐ) 守拙(zhuō) 周公吐哺(bǔ)
C.木讷(nà) 剥蚀 (bāo) 钿头(diàn) 挥斥方遒(qiú)
D.搭讪(shàn) 窸窣(xīsū) 嘲哳(zhā) 佛狸祠下(bì)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左传》相传为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为注解鲁国编年史《春秋》所作。原名为《左氏春秋》,西汉后期改称《春秋左氏传》。
B.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又因词的句子有长有短,不像律诗那样整齐划一,所以又称它为“长短句”。
C. 《战国策》是汉代刘向编订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D.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自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大约3000年的历史。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故乡田野的秋声
查干
秋八月,故乡的田野充满了自然之声。与其他季节有所不同的是,那些声音丰满、空阔、深邃,会填满广袤的田野和山谷。自然之声,即天籁,发声全凭自然,毫无拘束与羁绊。它或静或动,或抒怀或倾诉,由着性子来。人们喜欢空山鸟语、淙淙泉声和起起伏伏的虫鸣,也是这个原因。我的童年,就是在如此这般的自然之声里度过的。
八月,秋庄稼开始成熟,这时的秋风,散播的是秋庄稼淡淡的自然的香味。我疑心,这种香味会激发昆虫的快乐情绪。一到孟秋,气候便凉爽起来,但是白天的阳光,还是把山石与农作物炙烤得发烫,会迸发一种香浓的气味。它刺激神经的力度不可小觑,由此,鸟叫声会变得响亮而且持久。尤其是田野里的大小昆虫,都成了男高音、女高音,歌声此起彼伏,犹如一川流水,随风而泻,我总是觉得,家乡的秋庄稼,所以成熟快速,与这些昆虫和鸟类发出的自然之声有关,或许,它们就是催化剂?谁晓得呢,大自然有太多的奥秘。
我们村的小学,离庄稼地只有百米之遥,操场周围都是庄稼,或是野草野花。屋里,老师讲课,屋外,昆虫鸣叫,然而奇怪的是互不干扰,似乎有着某种默契。一次,我们上音乐课,学唱古老民歌《天上的风》,不知怎的,竟然与布谷的叫声合起拍来。于是,我们愈加兴奋,声音亦有了高度。还有一次,老师教我们认蒙古语里的“美丽”一词,我们齐声念:“高娃!高娃!”突然,蹦进教室里的墨绿色的大青蛙也叫起来:“呱!呱!”老师笑了,说,蛙也念对了,之后,让一个同学把它放在屋外。不料,一会儿它又悄悄蹦进来,趴在墙角,不再叫,似在专心听讲。
家乡的傍晚,蝗虫纷飞,我们不叫它蝗虫,而叫蚂蚱。它们喜欢日落时光,那时会全体起飞,翅膀发出“啪啪啪”的声音,传得很远,有节奏,也有些沙哑。我们追着它们跑,捉了放,放了又捉,却不去伤害它们,家乡的蚂蚱很多,在田野里不小心就会踩着,然而从未发生过妈蚱侵害庄稼的事,其缘由或许是野草的种类多,其香味不亚于庄稼。为此,我们对蚂蚱没有反感,甚或有些同情,觉得它们飞得慢,常被鸟类叼了去,可怜,而蝈蝈,外形与蚂蚱相似,个头却大,“唧唧唧”的叫声很是清脆,让人喜欢。作为有娱乐功能的昆虫,蝈蝈被人类欣赏已有悠久的历史,但我们这些孩子却不喜欢,虽然长得绅士,衣着华丽,但它们会吃掉蚂蚱。我们称它为“胡鲁盖其”,也就是“贱”。不过在秋日,除了蝉,数蝈蝈的叫声好听。
童年的我们,不懂得何谓失眠。躺在炕上,一边听母亲讲善良的鬼狐故事,一边倾听夜虫与野蛙的叫声,酣然入睡。梦中的虫鸣声,此起彼伏,忽近忽远,像泉水流动的样子,时急时缓,一直陪伴我们到天亮。天亮后,它们便去睡,而鸟鸣又接了上来,叽叽喳喳,乱成一团,不知是捉虫呢还是在谈情说爱。蛙鸣虽然空洞逸远,但频率较高,在夜里有些撞耳,不过不影响睡眠,听着听着,就感觉远了,这便是催眠曲的效果,似乎有人在耳边哼:“睡吧睡吧,我的宝贝,月光照耀着你的摇篮,风儿抚摸你的笑脸。”夜里,有一种栖息在绝壁上的小山鸟会飞进村里来,“昂盖昂盖”地叫,似婴儿在哭,叫声很是凄楚。我们叫它“昂盖少布”,译为“婴儿鸟”。它这么一叫,我们就醒了,心中充满了悲悯之情,因为大人们说,昂盖鸟是由失去妈妈的孤婴变成的,它夜里进村,是来寻找妈妈。
孟秋与仲秋时节的故乡田野,五光十色,气味香浓,让人依恋,舍不得时光流转到万物萧疏的冬日那边去。家乡的高梁帅气,高挑而匀称,颜色红艳艳的,像燃起万千火把。谷子色泽金黄,沉甸甸地垂着它饱满的长穗儿,有些醉态地摇来摆去。荞麦托起它的蝇头小白花,撒一地香气,吸引蜂与蝶。家乡,起先是不种稻子的。有一年,突然从叫德都县的地方搬来十几户朝鲜族人,他们开始种起水稻来。稻花很美,浅绿色,好看,亦香,所谓“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描绘的就是这般情景吧?的确,稻田里的蛙声是空寂而悠闲的,然而有内容,是喜悦,还是忧心?不得而知,稻花盛开时,朝鲜族女人爱荡秋千,裙带飘飘,甚是好看。人家爱干净,月明之夜,在河边,一边优雅地捣衣,一边唱起她们的“阿里郎”。看样子,她们好像被自己的歌声陶醉,神情专注,连我们这些淘气的孩子都被感动了。那种气氛,现在想起来,与李白所说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十分相似。如斯,故乡田野的秋声里,除了虫鸣、鸟鸣、蛙鸣之外,又多了一种内容—捣衣声和悠扬的“阿里郎”。
(选自《光明日报》2020年10月2日第7版,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学唱古老民歌《天上的风》时,虽然有布谷鸟和大青蛙的叫声加入,仙歌声并未受到干扰,反而有一种默契感。
B.虽然蝈蝈长期长相绅士、衣着华丽,但因其会吃掉蚂蚱,所以孩子不喜欢,但秋日蝈蝈的叫声却可以和蝉媲美。
C.文意引用词句“稻花吞里说丰年,听取蛙户一片”既概括了稻花飘香、蛙声阵阵的情景,又增强了作品的文学性。
D.作者喜爱任性自然、毫无拘束与羁绊的自然之声,他满怀深情地问忆多姿多彩、令人难忘的童年生活。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老怀疑秋庄稼散播的淡淡的香与比虫、鸟雀的快乐情绪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奥秘,这体现了作者思维的关联性。
B.“胡鲁盖其”“高娃”“昂盖少布”等蒙古语的使用,休现了文本内容的地域性,并且使文章具有比族特色。
C.文章中间插入昂盖鸟的传说不仅丰富了故乡田野里秋声的内涵,同时也为作者欢乐的童年增添了一丝忧伤的色彩。
D.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写放乡的高梁、谷子和荞麦,为表现其不同的色彩和姿态均采用了比喻、夸张和比拟的手法。
【3】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
【4】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故乡田野的秋声”是如何统摄全文的。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询问弟子的治国志向,他首先从自己谈起,“______,______”,以消除弟子顾虑。
(2)《登岳阳楼》中写孤舟飘泊,老弱多病,消息也听不到的可悲处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游园(皂罗袍)》中“______,______!”两句,化用谢灵运的“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句意,写出杜丽娘联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以后,从胸中涌出无限哀怨。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在《短歌行》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人才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前来投奔自己的情形,表达了对人才的渴求。
(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上承对天姥山的描写,下启对梦境的描写,起到了过渡作用。
(3)《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声暂歇”后力量的大爆发,同时,这两句也将音乐的魅力推向了高潮。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氓》中,表现女子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并体现出她刚烈的性格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涉江采芙蓉》中,描绘出游子望乡的感人情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离骚》中,屈原感叹自己受着委屈压抑意志,忍受责备和辱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写夜幕降临,村落渐远,炊烟四起,心中的田园仿佛笼罩在一层轻纱中的梦幻之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作者鄙弃权臣贵戚的傲骨的性格(或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白居易《琵琶行》中写琵琶女的演奏已经结束,而听者还沉浸在音乐境界里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引用刘义隆的典故,指出如果不做好充分准备,即使有“____________”之志,也难免会“____________”。
(5)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以一杯清酒祭月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曹操在《短歌行》中说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说他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与诚心,一定会热切殷勤地对待贤才,使天下人才心悦归顺,表达了作者宽广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
(7)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融情于景,不仅描写了壮阔、萧索的秋景而且也传达出诗人对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8)李清照的《声声慢》中,使用叠词渲染凄凉气氛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在《登高》中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衰弱生命顽强抗争的精神。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沁园春·长沙》中,词人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自然之景,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慨叹,表现了自己的雄心壮志。
12、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秋日送方干游上元
(唐)曹松
天高淮泗白,料子趋修程。
汲水疑山动,扬帆觉岸行。
云离京口树,雁入石头城。
后夜分遥念,诸峰霜露生。
【1】这首律诗共有几联对仗?回答正确的一项是( )
A.一联
B.两联
C.三联
D.四联
【2】根据你的理解,本诗最适用于下列哪一种情境( )
A.给独自踏上异乡的朋友的宽慰之赠言。
B.给去奔赴美好前程的朋友的赠别寄语。
C.表达希望友人平安,快速到达的祝福。
D.与友人分别后传递对友人不舍的思念。
【3】“云离京口树,雁入石头城”是本作品中的写景佳联,请从意象、虚实的角度加以赏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昔之君子成德立行,身没而名不朽,其故何哉?学也。学也者,所以疏神达思,怡情理性,圣人之上务也。民之初载其蒙未知譬如宝于玄室有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辩矣学者心之白日也故先王立教官,掌教国子,教以六德;教以六行;教以六艺。三教备而人道毕矣。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有懿德故可以经人伦,为美观,故可以供神明。
夫听黄钟之声,然后知击缶之细;视衮龙之文,然后知被褐之陋;涉庠序之教,然后知不学之困。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诗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好学之谓也。倚立而思远,不如速行之必至也;矫首而徇飞,不如修翼之必获也;孤居而愿智,不如务学之必达也。故君子心不苟愿,必以求学;身不苟动,必以从师;言不苟出,必以博闲。是以情性合人,而德音相继也。孔子曰:“弗学何以行?弗思何以得?小子勉之,斯可谓师人矣。”
马虽有逸足,而不闲舆,则不为良骏;人虽有美质,而不习道,则不为君子。故学者,求习道也,若有似乎画采,玄黄之色既着,而纯皓之体斯亡,敝而不渝,孰知其素欤?子夏曰:“日习则学不忘,自勉则身不堕,亟闻天下之大言,则志益广。”故君子之于学也,其不懈,犹上天之动,犹日月之行,终身亹亹,没而后已。
故虽有其才,而无其志,亦不能兴其功也。学者不患才之不赡,而患志之不立。是以为之者亿兆,而成之者无几,故君子必立其志。
(选自《申鉴·中论·治学》,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民之初/载其蒙/未知譬如宝/于玄室/有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辩矣/学者/心之白日也/
B.民之初/载其蒙未知/譬如宝于玄室/有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辩矣/学者/心之白日也/
C.民之初载/其蒙未知/譬如宝/于玄室/有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辩矣/学者心之白日也/
D.民之初载/其蒙未知/譬如宝于玄室/有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辩矣/学者/心之白日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与《劝学》中“君子曰:学不可以已”的“君子”含义相同。
B.“六艺”指中国周朝贵族教育体系中的六种技能,即:礼、乐、射、御、书、数。
C.“诗”指《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分“风”“雅”“颂”三部分;《邶风》属鲁颂。
D.“玄黄之色既着”与“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赤壁赋》》两句中的“既”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运用比喻论证,将学习比作修整装饰器物,器物不加修饰就不可能做得美观好看,说明人们通过学习可以具备美好的品德。
B.文章运用对比手法,将黄钟的声音与叩击瓦罐的声音、帝王礼服上的绣龙纹饰与粗布短衣进行对比,进而说明学习和不学的区别。
C.看到高山就停下来仰望,看到品德高尚之人就模仿学习他,君子成德立行需要学习,不倦地学习就能成为君子。
D.作者认为,学习不能只依靠先天的资质,要去学习根本的道理,就好像在画布上绘画一样,画上去的颜色就不能磨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孔子曰:“弗学何以行?弗思何以得?小子勉之,斯可谓师人矣。”
(2)日习则学不忘,自勉则身不堕,亟闻天下之大言,则志益广。
【5】选文最后一段阐述的观点有哪些?请简要说明。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这是一个崇尚英雄的时代。一心为民、造福人类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医学泰斗、“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23岁永远倒在激流中的河南人王焯冉,疫情防控前沿的最美“逆行者”……我们感动于他们心中无我的境界。
这也是一个崇尚自由的时代。我们喜欢街舞的自由与释放,我们喜欢生活的随性之乐,我们不断地制造着“小确幸”与“仪式感”……我们越来越心中有我,想要凸显自我的个性与价值。
你如何看待这种“心中无我”的境界与“心中有我”的行为呢?请根据材料及你的生活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