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赤峰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二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孝廉,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科目名,即每年有地方官考察当地人物,向朝廷推荐孝顺父母、品行廉洁的人出仕。

    B. 癸丑,古代用天干地支纪年。古代常用的纪年法还有年号纪年,如《琵琶行》中“元和十年”。

    C.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是指正统的宫廷乐歌。

    D. 擢,提升、提拔官职。古代表示授予官职的词有“除、拜、授、征”等,表示降级免职的词有“罢、黜、左迁”等。

  • 2、下列各项中,文学常识的表述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青莲居士、少陵野老、香山居士、易安居士、东坡居士、白石道人,依次是指李白、杜甫、白居易、李清照、苏轼、姜夔。

    ②唐代以前出现的诗歌一般叫古体诗,唐代出现的律诗、绝句等格律诗,叫近体诗。《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吟”,《琵琶行》中的“行”都是古诗中的一种体裁,有十分严格的字数、句数的限制。

    ③对联讲究平仄,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声。

    ④“迁”在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升迁”。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指贬官远地,“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

    ⑤“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农历以正月、二月、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季春、仲春。

    ⑥干支纪年法是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两两相配而成的纪年法,按这种方法推算,如果2012年是壬辰年,那么2014年就应是甲戌年。

    A. ②③④

    B. ①④⑥

    C. ①③④

    D. ②③⑤

  • 3、以下对于文学形象的理解,不恰当的是( )

    A.《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作者将自己想象成一个巨人,站在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放声呐喊,纵情高歌,为“五四精神”而呐喊。

    B.闻一多在接受西方诗学同时,未曾放弃吸纳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红烛”就是李商隐《无题》中“蜡炬”形象及意义的现代呈现。

    C.雪莱寄寓了云雀形象以自己的追求和理想。诗人借云雀的高飞欢唱来表现自己追求光明真理、追求崇高、向往理想的世界的心志。

    D.《哦,香雪》中的铅笔盒象征文化和知识,象征现代文明。香雪对铅笔盒的执着追求,就是对文明的追求,表现其青春的觉醒。

  • 4、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不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 以父母之遗体行殆   B. 白露横江

    C. 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D. 哀吾生之须臾

  • 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泰戈尔随笔一向以俊秀飘逸、意蕴丰厚著称,特别是由冰心翻译的《园丁集》,词约意丰,字字珠玑

    ②很多人都试图证明外星生命的存在,但现有资料表明,银河系中存在浩如烟海的其他行星,但人类是唯一的生命形式。

    ③古代很多文人在官场失意后不再热心于功名,转而到山野求田问舍,过着惬意的隐居生活。

    ④中科院计算机研究所的研究员们津津乐道着“龙芯”1号的研发成功,这是我国首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CPU ,又称“中国芯”。

    ⑤古人往往把归隐当作终南捷径,被称为“隐君子”的陶渊明,却是一位身体力行的实践家。

    ⑥北京周边的旅游胜地,我去过不少。但六月中下旬的绿树繁花中仍有冰挂高悬在危崖上,这一出人意表的奇景我却是第一次见到。

    A. ①⑤⑥   B. ②④⑥   C. ①④⑤   D. ②③⑤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942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是促使毛泽东的人民美学登台献唱的重要文艺事件,该讲话科学地回答了中国文艺为谁服务、如何服务等问题,让高扬人民性人民美学得以强调和确认。从此,中国文艺创作有了遵循的根本,中国文艺面貌焕然一新。

    电视剧《功勋》便是这样一部彰显人民美学的佳作,将现实主义的真实感、人民性和崇高美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为人民英雄立传。该剧以共和国勤幸获得者为表现对象,以时代报告剧的方式依次呈现李延年、于敏、张富清、袁隆平等人民英雄的成长过程。该电视剧的成功在相当程度上就是人民美学的成功,这尤其体现在真实性创作原则的弘扬方面。该剧以历史与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人民英雄故事为蓝本,以人民共同审美需要为追求,在历史真实、人性真实与情感真实等维度努力彰显浸润真情实感的人民美学。《功勋》因为热爱人民,人民才会以心交心地热爱《功勋》。

    来自人民、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对人民怀有真挚情感是中国文艺的命脉。《功勋》的情感真实尤其体现在人民情怀的表达上。在《默默无闻张富清》这一篇章中,人民至上是张富清的信条。我是党员,群众们都看着呢,张富清始终将人民放在第一位,始终冲在为人民服务的第一线,哪里艰苦就往哪里去。几十年间,张富清与人民一起挖水渠、修水库、筑堤坝,为来凤县人民解决了粮食供给问题、水源灌溉问题、通电通路问题。他性格温和,总是以乐观的微笑对待人民。在张富清即将离开来凤县时人民群众自发带着特产来送别,场面是那么地熟悉而令人感动。而这样的感动在剧中俯拾皆是,这种情感是克制而深沉的,真挚且朴素的。人民情怀不言自明。

    《功勋》何以打动人心?观众和网民在社交媒体上不断地反复讨论。叙事紧凑、人物塑造立体、报告剧的形式创新、浪漫主义情怀等观点是主要代表。在笔者看来,这些观点尽管言之有理,但还未触及更深刻的核心原因。如果将此剧比作珠玉的话,那么它的成色毫无疑问属于人民美学人民美学即是此剧成功的核心原因。如果将观看此剧的体验比喻为一次饮茶的过程,其中历史真实如同茶汤之色,是表层观感,澄激明亮,色香俱全;而最后的茶的回甘则是情感真实带来的精神升华,沁人心脾,回味无穷。

    人民美学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中国化、当代化的重要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必然要求,是中国文艺的历史传统和未来方向。繁荣中国文艺创作,必须坚持人民性要求和人民美学立场。人民美学不是空洞的口号和教条,是有着丰富内涵的理论范畴。真情实感就是人民美学的内涵之一,正因为人民普遍具有真情实感的审美需要,服务于人民需要的文艺创作才应将真情实感作为体现文艺人民性的核心原则去自觉践行。《功勋》一剧浸润真情实感的创作,是人民美学的生动实践。它的成功实践必将启示更多的优质现实主义创作,在人民美学的浇灌下结出更多中国优秀文艺作品的果实。

    (摘编自余克东张经武《<功勋>:浸润真情实感的人民美学创作》

    材料二:

    人民美学是对客观世界和社会生活进行主观反映、复写。第一,人民生活是文学和艺术创作的依据。无论是文学还是艺术,如果没有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作为文艺作品的原型和环境,尽管也可以创造出文艺作品,但是这样的文艺作品必然是和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相背离的。文学和艺术的创作需要以人民生活的真实和丰富作为创作的主要思想来源,也要以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支撑起文艺作品的可欣赏性和可推敲性,增加作品本身的说服力和感染力。第二,人民生活的多样化提供了艺术形式的多样性。人民群众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现实生活包含多种多样的职业和领域,所以这就注定了人民群众社会生活的多样性。人民美学的文艺创作主要取材于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因此也就注定了人民美学的多样性。

    文艺作品要提升人民的精神生活。文艺作品本身就是广大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但是文艺作品不仅仅只是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而已,它还可以对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起到引导和提升的作用。第一,提高人民精神生活的精神水平。文艺作品是文艺工作者经过对于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进行长时间的观察、体验、思考的结果,往往凝结了文艺创作者大量时间和精力,具有高度凝练性的特点,并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创作出来的。这样的文艺作品往往具有一定的精神价值和文化内涵,对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品质具有不可替代性。第二,丰富人民精神生活的内容。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由于历史和客观的原因,在过去以及现在基本上很难真正得到充分满足。这其中有部分是文艺作品相对不足导致的。文艺作品是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无论是何种形式的文学和艺术,无不是满足人民精神生活的多元化需求的,越来越多的文艺作品正好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大力开展文艺创作是符合社会发展现实需要的。

    (摘编自刘建璋   焦海霞《人民美学的人民本质解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民美学”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有所显露,从此中国文艺焕发出新的一面。

    B.电视剧《功勋》取材于“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们的生活,具有现实主义的真实感、人民性和崇高美。

    C.材料一作者认为《功勋》并不是靠叙事紧凑、人物塑造等打动人心的,“人民美学”才是核心原因。

    D.文艺作品具有的高度凝练性与文艺创作者长时间观察、体验、思考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有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富清始终将人民放在第一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体现出《功勋》对“人民情怀”的表达。

    B.以“人民美学”为依据的文艺创作以真情实感为主要内容,自觉践行把真情实感作为体现人民性的核心原则。

    C.真实而丰富的人民生活是文艺创作的主要思想来源,文艺作品的可欣赏性和可推敲性也离不开人民生活。

    D.文艺作品相对不足会导致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得不到充分满足,文学艺术应满足人民精神生活的多元化需求。

    【3】下列选项中,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三段观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申纪兰的提案》单元中,集中讲述申纪兰如何提出了男女同工同酬,继而推动妇女解放以及男女平等的经历。

    B.在《能文能武李延年》塑造的英雄中除了李延年,更有小安东、八班长等平凡的小人物,他们都是志愿军英雄的代表。

    C.在“屠呦呦篇”中,既展现了屠呦呦强大的专注力和细心的品质,也展现其经常走路不看人、丢三落四的一面。

    D.《袁隆平的梦》中袁隆平因水稻育种实验导致皮炎难耐,常以开水瓶塞烫熨止痒,但无论何种挫折都无法阻止他致力于杂交水稻探索。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

    【5】上述材料对于高中生写作具有启示意义,请简述你的感悟和思考。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园田居》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妙用叠词展现村落在烟霭中的迷蒙景象。

    (2)曹操《短歌行》中引用《诗经》中女子思慕心上人来表达诗人渴慕贤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助小飞虫和米粒来感叹人生短暂、个体渺小。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总角之宴,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靡有朝矣

    (3)_____________,哀民生之多艰

    (4)亦余心之所善兮,___________

    (5)呦呦鹿鸣,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池鱼思故渊

    (7)_____________,俯察品类之盛

    (8)哀吾生之须臾,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诗中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蜀道难》)

    (2)诗人用自己独特的感受来描绘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音乐境界:________________。(《琵琶行》)

    (3)“梦境虚渺,理想难托”,李商隐在《锦瑟》的“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中用凄迷哀婉的笔触委婉地写出了人生的理想与幻灭、相聚与分离的悲戚难言之情。 (《锦瑟》)

    (4)诗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登高》)

    (5)运用拟人、对比手法,借用山水景象蓄势,用以烘托昭君形象的句子是:________。(《咏史怀古》其三)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屈原表达自己虽爱好修洁,严于律己,但早晨被诟骂,晚上被免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氓》中,写女子没有什么过错,可是男子的行为却前后不一致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杜甫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决心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侧面描绘出其友人洞箫声的悲凉凄婉。

    (2)《兰亭集序》中王羲之批判当时士大夫中流行的消极虚无的人生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3)《离骚》中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的艰辛寄予深深同情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冬至日遇京使发寄舍弟

    杜牧

    远信初逢双鲤去,他乡正遇一阳生。

    樽前岂解愁家国,辇下唯能忆弟兄。

    旅馆夜忧姜被冷,暮江寒觉晏裘轻。

    竹门风过还惆怅,疑是松窗雪打声。

    [注]①双鲤:代指书信。②姜被:兄弟和兄弟之情。③晏裘:晏子裘。春秋齐相晏婴,以节俭力行著称,着布衣鹿裘以朝。后因以“晏子裘”为称人节俭的典故。亦谓处境困顿。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紧扣标题,诗人远行他乡,在冬至日让入京使者给弟弟捎封家信。

    B.颔联写诗人借酒消愁,而愁不能解,遥想兄弟来获得一种心灵的安慰。

    C.颈联运用典故,“姜被冷”既指被薄天冷,也传达了和弟弟的感情深厚。

    D.全诗抒发情感都极其委婉含蓄,天气、环境变化总能触发诗人的情感。

    【2】这首诗主要表达诗人对弟弟的殷殷情意,请简要分析尾联是怎样抒情的。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商隐,义山,怀州河内人。曾祖叔恒,年十九登进士第,位终安阳令。祖俌,位终邢州录事参军,父嗣。商隐幼能为文。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干之,年才及弱冠。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与诸子游。楚镇天平、汴州,从为巡官,岁给资装,令随计上都。开成二年,方登进士第,释褐秘书省校书郎,调补弘农尉。会昌二年,又以书判拔萃。

    王茂元镇河阳,辟为掌书记,得侍御史。茂元爱其才,以子妻之。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德裕与李宗闵、杨嗣复、令狐楚大相雠怨。商隐既为茂元从事,宗闵党大薄之。时令狐楚已卒,子绹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俄而茂元卒,来游京师,久之不调。会给事中郑亚廉察桂州,请为观察判官、检校水部员外郎。大中初,白敏中执政,令狐绹在内署,共排李德裕逐之。亚坐德裕党,亦贬循州刺史。商隐随亚在岭表累载。

    三年入朝,京兆尹卢弘正奏署掾曹,令典笺奏。明年,令狐绹作相,商隐屡启陈情,绹不之省。弘正镇徐州,又从为掌书记。会河南尹柳仲郢镇东蜀,辟为节度判官、检校工部郎中。大中末,仲郢坐专杀左迁,商隐废罢,还郑州,未几病卒。

    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与太原温庭筠、南郡段成式齐名,时号“三十六”。文思清丽,庭筠过之。而俱无持操,恃才诡激,为当涂者所薄。名宦不进,坎壈终身。

    (节选自《旧唐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商隐能为古文 / 不喜偶对从事 / 令狐楚幕楚能章奏 / 遂以其道授 / 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 / 博学强记 / 下笔不能自休尤 / 善为诔奠之辞

    B. 商隐能为古文 / 不喜偶对 / 从事令狐楚幕 / 楚能章奏 / 遂以其道授 / 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 / 博学强记 / 下笔不能自休尤 / 善为诔奠之辞

    C. 商隐能为古文 / 不喜偶对 / 从事令狐楚 / 幕楚能章奏 / 遂以其道授商隐 / 自是始为今体章奏 / 博学强记 / 下笔不能自休 / 尤善为诔奠之辞

    D. 商隐能为古文 / 不喜偶对 / 从事令狐楚幕 / 楚能章奏 / 遂以其道授商隐 / 自是始为今体章奏 / 博学强记 / 下笔不能自休 / 尤善为诔奠之辞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 字:古人出生之后既取“名”又取“字”,“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多与“名”的涵义相近或相辅,与“名”相表里,所以也称“表字”。

    B. 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C. 弱冠: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D. 左迁:指降级。“迁”是古代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的词语之一,指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商隐幸得贵人助:令狐楚因为商隐是少年俊才而深加礼敬,使其与读书人交游; 王茂元爱惜义山的才华,把女儿许配给他。

    B. 李商隐得到令狐楚的赏识做了朝廷命官,令狐楚每年给他衣食,还让他随考核官吏到上都任职,又提拔他为秘书省校书郎。

    C. 李商隐先后得到令狐楚和王茂元的赏识,又恰恰因为二人的党派之争陷入了困境, 被令狐绹视为忘恩负义、品行不端之人。

    D. 李商隐能写古文,不喜欢讲究对仗,进入令狐楚的幕府后才开始写今体带对偶的章奏;他文思清丽,尤其擅写诔文和奠文。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教材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年,令狐绹作相,商隐屡启陈情,绹不之省。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你开放,城市就丰富;你孤独,城市就封闭:你热情,城市就友善;你冷漠,城市就不近人情。

    学校邀请你作为班级代表发表以“城市与人”为主题的“国旗下演讲”,请在全面理解材料的基础上,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演讲稿。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