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长治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二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解见仇家,仇家曲听解

    A.如会同,章甫

    B.常以身蔽沛公

    C.吾老以及人之老

    D.项伯杀人,臣

  • 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阙秦以利晋,君图之。  唯:只有

    B.图,图穷而匕首见   发:发现

    C.进兵北地 略:夺取

    D.旦日不可不蚤自来项王  谢:感谢

  • 3、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①秦孝公据崤函之 ②君臣守以窥周室

    B. ①弃甲曳兵走 ②蟹六跪二螯

    C. ①蒙故业,遗策 ②利乘便,宰割天下

    D.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蓝 ②锄櫌棘矜,非銛钩戟长铩也

  •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企业对高精尖、炫彩酷的不懈追求,同工匠精神不谋而合

    B.如今,台儿庄的姑娘们刚把晚饭端上桌就慌了神,她们心不在焉地胡乱吃几口,扔下碗就开始梳妆打扮。

    C.凡是涉及不顾农民利益、无视事实的事,他都能铤而走险毫不含糊地阐明事实,至于是不是得担风险,袁隆平在所不计。

    D.写文学短评,必须对作品有深入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比如李清照《声声慢》中别出心裁的叠词运用,就可以加以评论。

  • 5、下列各句中的修辞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例句: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A.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B.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C.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D.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它是华夏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文学意境论早在刘勰《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中已见端倪,盛唐之后开始全面形成。相传王昌龄作的《诗格》中,甚至直接使用了意境这个概念。但他当时的意思,只是诗境三境中的一境:

    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这段话从诗歌创作的角度,分析了意境创造的三个层次。认为要写好物境,必须心身入境,对泉石云峰那种极丽绝秀的神韵有了透彻了解之后,才能逼真地表现出来;描写情境需要作者设身处地地体验人生的娱乐愁怒,有了这种情怀,才能驰骋想象,把握情感,深刻地把它表现出来;对于意境,作家必须发自肺腑,得自心源,这样的意境才能真切感人。他还探讨了意与景的关系,提出诗一向言意,则不清及无味;一向言景,亦无味;事须景与意相兼始好。这些都是前无古人的深刻见解。王昌龄之后,诗僧皎然又把意境的研究推进了一步,提出了诸如缘境不尽曰情”“文外之旨”“取境等重要命题,全面发展了意境论。中唐以后,刘禹锡提出了境生于象外的观点,晚唐司空图对此加以生发,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等观点,进一步扩大了意境研究的领域。至此,意境论的基本内容和理论构架已经确立。总的来说,它有两大因素、一个空间,即情与景两大因素和审美想象的空间。这就是所谓

    此后,意境论逐渐成了我国诗学、画论、书论的中心范畴,历代都有学者文人对它作补充、发挥,清末王国维是意境论的集大成者。可是,由于意境概念历经了千余年的沿革变化,更由于南宋以后意境与境界概念的混用,其内容更为丰富复杂。有人统计它几乎有四大类十种以上的涵义和界说。主要是情景交融说,典型形象说,想象联想说和情感气氛说。意境成了一个无所不包的综合性概念。理论发展的教训告诉我们,当一个概念被引申得无所不包时,也就失去了理论意义。所以,我们主张以意境创立时的基本意义为准,来界定意境概念的内涵,让意境作为一个表意单纯的概念进入现代文艺学,而把此外的诸多含意,让给更为宽泛的概念——境界去承担,从而区分意境境界的不同。这样,我们才能对意境作出适当的界说:意境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摘编自(《文学理论教程:意境的形成与界定》)

    材料二:

    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王国维说: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意境创造就是把二者结合起来的艺术。由于它直接关系着意境的生成,所以古人在这方面研究得十分深透。南宋范晞文在《对床夜语》中说:情景相融而莫分也。清人王夫之论述得更为精要。他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又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他们揭示了情景交融的两种主要表现方式。如果把居于二者之中的也算作一类,那么,我们就有了三种情景交融的不同类型:

    第一是景中藏情式。在这一类意境创造中,作家藏情于景,一切都通过逼真的画面来表达,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往往更显得情深意浓。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全是对客观景物的具体描写,字面上一点也没有透露出对友人的态度。但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伫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恋之情。

    第二是情中见景式。这种意境的创造方式,往往是直抒胸臆。有时不用写景,但景却历历如现。李白的《月下独酌》《行路难》,陆游的《示儿》等名篇,都是通过这种方式创造了意境。

    第三种是情景并茂式。这一类是以上两种方式的综合型,抒情与写景在这里达到了浑然一体的程度。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欢畅明快,一气流贯:先是诗人为收复蓟北的消息激动得老泪纵横,接着见老妻都消失了愁容,才觉自己激动过分而失态了。于是漫卷诗书欢喜若狂,实际上又失态了。但诗人于狂欢之中放歌纵酒,手舞足蹈,畅想回家的路线,浑然不知自己已像一个天真烂漫的儿童。诗中处处情态毕现,情景并茂,自然天成。

    (摘编自《文学意境的特征之情景交融》)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中的概念,王昌龄在《诗格》中直接使用了这个概念,他还探讨了意与境的关系。

    B.诗僧皎然把意境的研究推进了一步,提出了许多重要命题,全面发展了意境论,确立了意境论的基本内容和理论框架。

    C.意境的概念由于历经千余年的沿革变化,内容变得丰富而复杂,有人统计它几乎有四大类十种以上的涵义和界说。

    D.关于情景关系,王夫之的论述更加精要,他揭示了情景交融的主要表现方式,明确了三种情景交融的类型。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意境”和“境界”是有区别的,“境界”比“意境”的概念内涵更为宽泛,也承担了更多的含意。

    B.材料二介绍了情景交融的三种类型,并列举前人名篇加以说明。用这三种意境创造方式,可以写出上乘的作品。

    C.意境论在古代逐新成了诗学、画论、书论的中心范畴,历代的学者文人都对它作补充、发挥,其中王国维是集大成者。

    D.南宋范晞文和清人王夫之的论述都认为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方式,而且好的诗人还能够做到“景中生情,情中含景”。

    【3】下列选项,属于“情中见景式”的一项是(     

    A.《沁园春·长沙》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B.《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写景,描绘了如画江山的壮美的景象。下阕怀古,追忆英雄豪杰,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感慨自己未能建立功业的思想感情。

    C.《登幽州台歌》 通过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古幽州台苍凉壮阔之景历历如在目前。

    D.《荷塘月色》借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绘,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根据材料二内容,谈谈杜甫的《漫兴(其七)》“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属于哪种意境创造类型?并进行具体分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名篇的空缺部分。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宋文帝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_____________”之雄心,也只怕会是“________”的结局。

    (2)《沁园春•长沙》中,词人用“_________”一句,高度概括了大自然万事万物在美好秋景中的生存状态。

    (3)《诗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原写姑娘对情人的思念,曹操在《短歌行》中用来比喻自己对贤才的渴望。

    (4)《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赤壁战场上,周瑜从容娴雅,沉着应战,指挥若定的儒将风度形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令人叹为观止。

    (6)《归园田居》描写炊烟渐起、山村景色朦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在《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林觉民《与妻书》中,“司马春衫”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一诗中同情和感伤琵琶女遭遇的两句“____________”。

    (2)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形象地描写出阿房宫走廊和屋檐的特点。

    (3)苏洵《六国论》中,“______”一句明确指出六国灭亡的原因,最后用“______”一句告诫统治者不要被敌人的强势吓倒。

  •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___________________,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3)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__________。青泥何盘盘,___________

    (2) 是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______________________,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晏殊在《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中用“ 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出对暮色中春花飘零景象的感叹;用“ 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他在花间踱来踱去,心情难宁。

    (2)《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中,荆轲悲壮的唱词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沁园春·长沙》上片概括湘江蓬勃生机景象的一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诗中颔联颈联用了哪些意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题文)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吾尝而望矣。  跂:踮脚。

    B. 声非加也   疾:指声音宏大。

    C. 舟楫者   假:假如。

    D. 君子非异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

    2】(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 吾尝终日思矣

    B. 登高招,臂非加长也

    C. 顺风

    D. 非利足也,致千里

    3】(小题3对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中用“终日”“须臾”对比,以此突出学习对思考所提供的补益。

    B. 文中两次用“登高”设喻,从主动和被动两个角度强调学的效果。

    C. 文中登高招、顺风呼及假舆马、假舟楫,都指君子对外物的迷恋。

    D. 文意表明,后天的学习在积累知识培养品德方面都有着巨大作用。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是天籁之音。

    一种春声浑难忘,最是长安课归时。”“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这是人文之声。

    请你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或感受,以“心灵最深处的声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