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呼和浩特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二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有错误的一项是

    A.烽火扬州   路:宋元时行政区域名。

    B.右丞相兼枢密使   除:授官。意思是除去旧职,授予新职。

    C.这院门上也有四五个才总角的小厮   总角:向上分开的两个发髻,代指青年时代。

    D.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布衣:指平民,古时老百姓只能穿麻布衣服。

  •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的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范增数项王 ②项伯乃驰之沛公军

    ③吾得事之 ④常以身蔽沛公

    ⑤素留侯张良 ⑥项伯杀人,臣

    ⑦使使以大王 ⑧今太子

    ⑨群臣之 ⑩邻之,君之

    A.①/②③④/⑤⑩/⑥⑦/⑧⑨

    B.①⑤⑧/②③/④⑥⑨/⑦⑩

    C.①②④⑥/③⑤/⑦⑧/⑨/⑩

    D.①⑦⑩/②⑥/③⑧/④⑨/⑤

  • 3、下列选项中,文化常识表述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汉代开始被尊为经典,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其中“雅”为宗庙祭祀的乐歌。

    ②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游玩,以祈福消灾。《兰亭集序》中“修禊事也”就体现了这样的一种风俗。

    ③社日,农家祭祀谷神的日子,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社日这一天,农民在土地庙集会,准备酒肉祭祀谷神。

    ④乞巧节,又称七夕,在农历七月七日晚,穿着新衣的妇女们向织女星乞求传授心灵手巧的手艺。诗句“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就描写出乞巧的场景。

    ⑤孝悌,指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孔子非常重视孝悌,把它作为实行“仁”的根本。《弟子规》中“首孝悌,次谨信”的表达也体现了它的地位。

    ⑥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根据搭配的种类分为太牢、少牢,少牢只有猪、羊。由于祭祀者和对象的不同,牺牲规格也不同,诸侯祭祀一般用少牢。

    ⑦稽首,古代“九拜”礼中最隆重的拜礼,行礼时,施礼者跪地后头要至地停留一段时间,只能用于臣子拜见君王时,官僚间的拜迎、拜送则行顿首礼。

    ⑧座次,古代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官高为尊居上位。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称王叫作“南面”。

    A.①②③⑤ B.①④⑤⑥ C.②④⑥⑧ D.②③⑦⑧

  • 4、加横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解说全对的一项是 ( )

    A.于楚(从属二主) 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动词)

    B.亡郑以邻(陪伴,动词) 晋函陵(驻军,动词)

    C.若不秦(缺少,同“缺”,动词)  朝而夕设版焉(渡河,动词)

    D.行李之往来(出门带的衣物等东西,名词)   又欲其西封(延伸,扩张,动词)

  •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

    A.今年五一节前夕,发改委发出紧急通知,禁止空调厂商和经销商不得以价格战的手段进行不正当竞争。

    B.帮助家境不好的孩子上大学,是我们应该做的,况且这孩子各方面都很优秀,我们一定要帮助她圆大学梦。

    C.说到人才培养,人们往往想到要学好各门课程的基础理论,而对与这些理论密切相关的逻辑思维训练却常常被忽视。

    D.这部影片讲述了一个身患重病的工人的女儿自强不息、与命运抗争的故事,对青少年观众很有教育意义。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冬夜重读史铁生

    史铁生是前年年底离开我们的。去年年底,弟弟离开了我。这种时候,别的书都看不下去,只忍不住要翻看铁生的书。他们都是我的兄弟,十指连心的疼痛,弥漫在纸页间。

    ②《我与地坛》的开篇,铁生这样写地坛:“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然后,他紧接着说:“这时候想必是我该来了。”

    ③每次读到这里,我都格外心动。总觉得像电影一样,在地坛颓败而静谧的空镜头之后,他摇着轮椅出场了。或者,恰如定音鼓响彻在寂静的地坛古园里,将悠扬的回音荡漾在我的心里。我清楚他与地坛命中契合难舍的关系,当代作家中,哪一位有如此一个和自己撕心裂肺打断了骨头连着筋的特定场景,从而使得一个普通的场景具有了文学和人生超拔的意义,而成为了一个独特的意象?史铁生的地坛,就像陆放翁的沈园、鲁迅的百草园,就像约翰·列侬的草莓园、梵高的阿尔镇。

    ④我想起我的弟弟,17岁独自去了青海油田,他临终前嘱咐家人一定要把他的骨灰撤回柴达木。我庆幸,他和铁生一样都能魂归其所,而不像我们很多人神不守舍,魂无所依。

    ⑤在史铁生的作品里,母亲是最动人的形象,她49岁时过早地离开了人世。《我与地坛》中有这样的描写:“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照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儿明白:母亲已经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⑥“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这样重复的喟然长叹中,地坛中的老柏树、草地的颓墙、虫鸣的午后、鸟儿归巢的傍晚……才一一都有了意义,因为这一切都附着母亲的身影。可以说,地坛是史铁生的,也是母亲的,因有这样的一位母亲而让地坛具有伤感无奈却又坚韧伟大的别样情怀。

    ⑦每次读到这里,我都会想起他《一个人形空白》里的一段:“我双腿瘫痪后悄悄地学写作,母亲知道了,跟我说:她年轻时的理想也是写作。这样说时,我见她脸上的笑……那样惭愧地张望四周,看窗上的夕阳,看院中的老海棠树。但老海棠树已经枯死,枝干上爬满豆蔓,开着单薄的豆花。”

    ⑧窗上的夕阳,枯死的老海棠树,老海棠树枝干上爬满的豆蔓,单薄的豆花,便一下子都成为了母亲那一刻百感交集又无法诉说的情感的对应物,好像它们就是为了衬托母亲的心情与感情,故意立在院子里,帮助铁生点石成金。可以这样说,是母亲的悲惨命运和与生俱来的气质与情怀,造就了作家的史铁生。我坚定地认为,没有母亲,便没有史铁生的地坛。

    ⑨由生活具象而思考为带有哲理性的抽象,是铁生愿意做的,也是铁生作品的魅力,更是和我们一般写作者的区别,如同真正的大海一步迈过了貌似精致却雕琢的蘑菇泳池。他从一己的命运扩大为更为轩豁的世界,使得他的作品融有了思想的含量。

    ⑩他想念地坛里的老柏树,他从它们“历无数春秋寒暑依旧镇定自若,不为流光掠影所迷”中,将其品质出人意料地抽象为“柔弱”。他说:“柔弱是爱者的独信。”“柔弱,是信者仰慕神恩的心情,静聆神命的姿态。”

    ⑪由老柏树的“柔弱”,他写到世风的喧嚣,他说:“惟柔弱是爱愿的识别,正如放弃是喧嚣的解剂。”之所以由“柔弱”写到“喧嚣”,还是要写地坛,因为地坛曾经是销蚀喧嚣回归宁静的一块宝地,一个解剂——“我说的是当年的地坛。”他特意补充道。

    ⑫我不知道弟弟执着地梦回的柴达木,是否还是他17岁时的柴达木。我只知道他和铁生所说的“柔弱”一样,敏感而坚信惟有那里是“爱愿的识别”,是“喧嚣的解剂”。

    ⑬在《想念地坛》最后,铁生写道:“靠想念去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面而来。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这最后的“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如一支沉稳的铁锚,将地坛如一艘古船牢牢地停泊在新时期文学的岸边,也将思念深深埋在我的心里。

    (取材于肖复兴的同名散文)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弟弟的离世触发作者重新去捧读史铁生的作品,沉浸在悲痛中的作者从史铁生的作品中获得了新的感悟。

    B. 作者引用史铁生对地坛颓败而静谧景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哀伤的氛围,也暗示了史铁生的不幸命运。

    C. 弟弟临终前要求将骨灰撒回青海柴达木与史铁生对地坛的依恋,表现出人们对自己精神归所的渴望。

    D. 窗上的夕阳、枯死的海棠树、单薄的豆花让母亲触景生情,百感交集,同时激发了史铁生创作的灵感。

    E. 本文多处引用史铁生作品的内容,使文章的内涵丰富,情感饱满,让作者的感悟具体真切而有所依托。

    2根据文意,概括作者“冬夜重读史铁生”获得了哪些感悟。

    3文章结尾说,“‘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如一支沉稳的铁锚,将地坛如一艘古船牢牢地停泊在新时期文学的岸边。”请解释这句话有哪些含义。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古诗文默写

    (1)《笑傲江湖》第七回描写合奏琴箫:“突然间,铮的一声急响,琴声立止,箫声也即住了。霎时间四下里一片寂静,明月当空,树影在地。”《琵琶行》中也有类似情景,侧面表现琵琶女演奏技巧高超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2)《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一)中借秋天长江与塞上风景为喻,写时局动荡不安,国家命运暗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回忆了少年时代尽情欢娱的情景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赤壁赋》中概括了曹操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的军容盛况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离骚》中表明自己对美好德行的追求,至死不悔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兰亭集序》中作者表明关于生和死,长寿和短命的观点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游褒禅山记》中与“无限风光在险峰”有异曲同工之妙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运用拟人的手法,借鱼鸟表现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在破荆州之后春风得意、踌躇满志的英雄形象。

    (2)李煜《虞美人》中,“春花秋月”之外,“______________”也是勾起作者故国之思的景象,而“______________”则是作者无尽愁绪的形象描绘。

    (3)曾皙的理想是在暮春三月,和几个成年人带几个小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咏而归。”

  •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周瑜轻松从容大败曹军的三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辛弃疾赞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论语》中,论述学习的三个层次,并点明学习兴趣重要性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清照在《醉花阴》中化用《古诗十九首》中“馨香怀远袖,路远莫致之”句意,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暗示她对亲人无法排遣的思念。

    (5)苏轼中《定风波》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出豁达从容的人生态度。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氓》中写女子回忆小时候与男子嬉戏玩耍的快乐场景,与“青梅竹马”意境相仿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屈原《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悲愤地指出当时社会中存在的恶劣现象:人们违背准则,把苟合取悦别人奉为信条。

    (3)《赤壁赋》中,苏轼概括曹操军队在攻破荆州顺流而下时的军容盛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五、六句表面是平淡之语,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句“但使愿无违”,使“愿无违”强调得很充分。

    B. 这首诗用语平淡自然,朴素、自然、平淡的口语上升为诗句,使平淡的口语和醇美的诗意到了和谐的统一。

    C. “种豆南山下”是幽美之句,“带月荷锄归”是平淡之语;前句虚写,后句实写。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D. 本诗的主题是写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坚决与统治者斗争到底的决心。

    E. 本诗富于情趣。“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这是一幅美妙的月夜归耕图,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2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歌的语言风格。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皇甫诞字玄虑,安定乌氏人也。祖和,魏胶州刺史。父璠,周隋州刺史。诞少刚毅,有器局。周毕王引为仓曹参军。高祖受禅,为兵部侍郎。数年,出为鲁州长史。开皇中,复入为比部、刑部二曹侍郎,俱有能名。迁治书侍御史朝臣无不肃惮上以百姓多流亡令诞为河南道大使以检括之及还奏事称旨上甚悦令判大理少卿明年,迁尚书右丞。俄以母忧去职。未期,起令视事。转尚书左丞。

    时汉王谅为并州总管,朝廷盛选僚佐,前后长史、司马,皆一时名士。上以诞公方著称,拜并州总管司马,总府政事,一以谘之,谅甚敬焉。及炀帝即位,征谅入朝,谅用谘议王颉之谋,发兵作乱。诞数谏止,谅不纳。诞因流涕曰:“窃料大王兵资,无敌京师者,加以君臣位定,逆顺势殊,士马虽精,难以取胜。愿王奉诏入朝,守臣子之节,必有松、乔之寿,累代之荣。如更迁延,陷身叛逆,一挂刑书,为布衣黔首不可得也。愿察区区之心,思万全之计,敢以死请。谅怒而囚之。及杨素将至,谅清源以拒之。谅主簿豆卢毓出诞于狱,相与协谋,闭城拒谅。谅袭击破之,并抗节而遇害。帝以诞亡身徇国,嘉悼者久之,下诏曰:“并州总管司马皇甫诞,性理淹通,志怀审正,效官赞务,声绩克宣。狂悖构祸,凶威孔炽,确殉单诚,不从妖逆。虽幽絷寇手,而雅志弥厉,遂潜与义徒据城抗拒。众寡不敌,奄致非命。可赠柱国,封弘义公,谥曰明。”子无逸嗣。

    (节选自《隋书•皇甫诞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转尚书左丞 寻:不久

    B. 愿察区区之心 区区:自得的样子

    C. 清源以拒之 屯:驻扎,驻守

    D. 狂悖构祸 值:遇,遇到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迁治书侍御史/朝臣无不肃惮/上以百姓多流亡/令诞为河南道大使/以检括之及还/奏事称旨/上甚悦/令判大理少卿/

    B. 迁治书侍御史朝臣/无不肃惮/上以百姓多流亡令/诞为河南道大使以检括之/及还/奏事称旨/上甚悦/令判大理少卿/

    C. 迁治书侍御史/朝臣无不肃惮/上以百姓多流亡/令诞为河南道大使以检括之/及还/奏事称旨/上甚悦/令判大理少卿/

    D. 迁治书/侍御史朝臣无不肃惮/上以百姓多流亡/令诞为河南道大使/以检括之及还奏事/称旨上甚悦/令判大理少卿/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皇甫诞颇有气度,深受重用。高祖即位后,就让他做了兵部侍郎;后来他又任鲁州长史等职,有贤能的名声。

    B. 皇甫诞为政有能,深受敬重。高祖封他做并州总管司马,府中的政治要事,他都一一征询各方意见,为此杨谅很敬重他。

    C. 皇甫诞心明大理,直言劝谏。杨谅发动叛乱,皇甫诞极力劝阻,为其分析形势,并劝告他恪守臣子节操以保得长寿和荣华。

    D. 皇甫诞守节而死,尽享哀荣。他反对杨谅反叛,与之作战而死,死后隋炀帝下诏书嘉奖他,并让他的儿子继承了爵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年,迁尚书右丞。俄以母忧去职。未期,起令视事。

    (2)谅主簿豆卢毓出诞于狱,相与协谋,闭城拒谅。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读书是指获取他人已预备好的符号、文字并加以辨认、理解、分析的过程,有时还伴随着朗读、鉴赏、记忆等行为。一本书,深入阅读,方能得其精隨;一篇文章,沉浸其中,方能领会思想。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下的阅读方式呈现多元化趋势,而电子阅读成为当下阅读的主流,甚至存在着“听朗读录音、看朗读视频”等多种阅读现象,传统的纸质阅读越来越受到冲击。

    对以上“阅读方式”,请结合自己的阅读感悟和生活体验,谈一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