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无锡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二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几年的短跑苦练没有白费,他的速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看起来百步穿杨是有可能办到的。

    B. 听到这个消息后,他气得脸色半青半黄,嘴唇哆嗦了半天,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C. 这几件东西是从我曾祖父那儿留传下来的,虽然值不得几个钱,但敝帚自珍,我可是舍不得出手的。

    D. 有些专家认为,未挖掘的亳州观音山很有可能是曹操墓,因此,对墓周围的居民安土重迁,进而挖掘观音山势在必行。

     

  • 2、下面是福州市“城市名片”对联征集活动的获奖作品,其下联空格处应填入的词语是( )。

    上联:商贸繁荣 两塔擎天光禹域 

    下联:□□□□ 三山载福毓榕城

    A.人杰地灵 B.四季如春

    C.人文鼎盛 D.海西明珠

  •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不管是企业的低碳行为,还是我们每个人的低碳行为,其实都是要行之于简朴自然,处理好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B.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高锟2009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以表彰他在光纤通讯方面的开创性工作以及取得的显著成绩。

    C.谁来抑制过快增长的房价呢?关键在于政府起主导性作用。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

    D.“小虎队”这个演唱组合的名字,对80后的年轻人,是再熟悉不过的了,那是他们青春岁月所无法抹去的集体记忆。

  • 4、下列有关中国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是据月亮的情况来标记日期的,农历每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十六为既望,最后一天为晦。

    B.六合正相应:六合指结婚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天干地支都相适合。仕宦于台阁:台阁,原指尚书台,此句意指大的官府。

    C.“长乐王回深父”一句中,“父”通“甫”,是对人的尊称。

    D.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黄昏,十二时辰之一,是戌时,相当于现在的19时至21时;人定,是亥时,相当于现在的21时至23时。

  • 5、下面加点字与日与其徒上高山中的词类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是

    A. 缭白   B. 始指

    C. 山之高而止   D. 踞而遨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我觉得,一个作家对于生活的感受能力,是从事文学创作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素质。平时,我也接触一些业余作者,说我们的生活里好像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呀,大家都是普普通通的过日子,怎么到有的人笔下就变成了小说,怎么我就发现不了什么奇怪的事,可以变成小说的事呢?这个问题,我不能不承认文学需要天分。但是,文学对于生活的感受能力,一个作家对生活感受能力的程度,也的确对他们的创作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比如说体验生活,到农村去(或到其它一个地方),打着铺盖卷,跟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这也是一种办法,但决不是唯一的。所以,文学来源于生活,就在普普通通的生活中,这是千真万确的。关键是你对生活的感受。什么叫感受生活呢?感受生活实际上就是感受人生,体验生活也就是体验人生。把这个意义扩大到这一层以后,你就不会局限于仅仅是对生活中的某一件事的发现。我一开始是怎样少走弯路呢?我觉得,每一个作家,最初的、最重要的,还是要有意识地去寻找自己生活的敏感区。因为,尽管有才华的作家都是非常聪明的,但他一个人不可能包罗万象。

    我就不可能像蒋子龙那样,他小说中那种宏大的场面,大起大落起伏跌宕的情绪、气势,就不是我生活的敏感区。我自己的敏感区在哪儿呢?通过一段时间,我发现在那些平凡的人和事当中,引不起大家注意的地方,恰恰是我对它有敏感。我发现了它,我就抓住它不放,一味地追求下去。这样,我终于找到了我在生活中的敏感区。

    (摘编自铁凝演讲《怎样少走写作的弯路》)

    材料二:

    “文学的根本精神是让人们的心灵相通,在这个时代,中国人出现在世界的各个角落,以各种形式参与着各国人民的生活;同样的,世界也越来越深入地参与着我们的生活。”铁凝称,我们尤其需要敞开胸怀,与世界各国人民对话,吸收和借鉴世界上一切优秀的、富于创造性的文化成果,在与世界各国的作家学者的交流中扩展我们的思想。同时,在这种对话中,我们也要自信地与世界各国的读者分享对中国的历史和现实的理解,分享中国文化的光芒和中国经验的丰盛,分享我们对人类共同生活的希冀和梦想。只有如此,中国文学才有可能全面参与到世界文学的建构中去;也只有如此,文学才有可能带领我们,穿越分隔着人们的千山万水,唤起人们共同的人性,沟通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情感,不断丰富我们关于世界、关于自身的认识和想象。

    “越是面向世界,就越要自觉地扎根中国。一个作家,为自己的土地和人民写作,就是为人类写作。”铁凝举例道,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刘慈欣以《三体》获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格非的《江南三部曲》、王蒙的《这边风景》、李佩甫的《生命册》、金宇澄的《繁花》和苏童的《黄雀记》获得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这些都证明,那些满怀文化自觉,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的作家,广阔的世界在他们面前次第展开。

    (摘编自张茜翼《铁凝:文学创作越是面向世界越要自觉扎根中国》)

    材料三:

    你的题材一定要是你个人的、又超乎你个人的,要是大家的,是这个社会的,一定要找那个结点,选材一定要注意这个东西。“同感”在选材的过程中是特别重要的,而在选材中能选择出这种具有同感的题材,就需要你十分关注这个社会,把好多事情要往大里看,如果事情特别大,你看不清的时候,又可以往小来看。把国际上的事情当你村里的事情来看,把国家的事情当你的家事来看,看问题要从整体来看。逐渐建立你对这个社会的敏感性,能找到它发展的趋势。如果你对社会一直特别关注,对它有了一种敏感度以后,它的发展趋势你就相对有一定的把握了。能把握住这些发展的趋向以后,你的作品肯定有一定的前瞻性。这种意识久而久之成习惯了,提取素材、抓取题材、观察问题的时候你肯定就能找到那些东西。一旦有这种意识以后,你在现实生活中就很容易发现你需要的东西,你就会知道哪些东西有同感性,哪些东西没有同感性。如果你的题材具有同感性,你的作品就会引起共鸣。如果你的作品中的一个家族、一个人的命运,和时代的、社会的命运相契合了,你才可能写出大的作品。

    (摘编自贾平凹座谈会发言《写作的秘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铁凝认为即使是有才华的作家也不可能驾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都有属于自己的生活敏感区,找到之后才能少走弯路。

    B.铁凝认为自己的生活敏感区在发掘和表现平凡的人和事,而蒋子龙在这方面有欠缺,他更擅长描写宏大的场面,把握起伏跌宕的情绪、气势。

    C.在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的大背景下,只要我们的文学创作能扎根中国,又与世界进行交流,就能超越国界,唤起共同的人性。

    D.作家选材时要注意同感,要多关注社会,避免个人感受与经验,这样才能引起读者的广泛共鸣,写出符合时代特征的作品。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分析了文学创作需要对生活的具有较强感受能力,文学也是需要天分的,指出业余作者往往缺乏相应能力,不可能写出好的作品。

    B.材料二中两次直接引用铁凝的观点并进行细致分析,意在阐明铁凝的文学创作观,让读者充分理解文学的魅力与价值。

    C.材料三中指出作家在关注社会过程中,有些问题看不清的时候,要善于把大的事情往小里来看,就会把问题看清楚。

    D.三则材料都是在探讨如何写作的问题,都贴合创作实际,虽然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对写作来说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4】铁凝和贾平凹在谈创作时都提到了“敏感”一词,请简要分析二者强调内容有何差别。

    【5】假如你想成为一个作家,以上材料在选择题材方面对你有何启示?请根据材料进行概括。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动作描写,写琵琶女信手弹奏两首名曲,从侧面表现了琵琶女演奏技艺的高超。

    (2)古人饮酒常为遣兴浇愁,如果烦忧之事已染白头发,却又因多病而无法畅饮,这让人情何以堪?杜甫在《登高》中就曾有这样的感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阿房宫赋》中,杜牧批判秦统治者穷奢极欲,用“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揭露其疯狂掠夺财富而大肆挥霍的暴行。

  • 8、把下列句子补写完整

    (1)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她静默地远了,远了,_________________,走尽这雨巷。

    (3)______________________,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4)_____________________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5)荆轲和而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士皆垂泪涕泣。

  •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恰同学少年,____________

    (2)何以解忧?____________

    (3)久在樊笼里,____________

    (4)肴核既尽,____________

    (5)匪女之为美,____________

    (6)采之欲遗谁?____________

    (7)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_______

    (8)两情若是久长时,_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未成曲调先有情。

    (2)大弦嘈嘈如急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东船西舫悄无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

    (5)艰难苦恨繁霜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蓝田日暖玉生烟。

    (7)西当太白有鸟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砯崖转石万壑雷。

    (9)扪参历井仰胁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_______________ ,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曹操《短歌行》)

    (3)《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 , 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5)羽扇纶巾,谈笑间,_______________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6)_______________ ,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

    (7)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 ”一句,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从东山之上升起的月亮在夜空中缓缓移动的情形。

    (8)杜甫在《登高》开篇写登高见闻,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出一幅精美的图画,视觉、听觉融为一体,天、风等六种意象自然成对。

    (9)《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同义。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西江月·江行采石岸,戏作渔父词

    辛弃疾

    千丈悬崖削翠,一川落日镕金。白鸥来往本无心,选甚风波一任。

    别浦鱼肥堪脍,前村酒美重斟。千年往事已沉沉,闲管兴亡则甚?

    注:①渔父词即《离骚·渔父》中渔父所唱之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灌吾足。”②别浦:河流入江海之处。

    【1】下列对于这首词的解说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两句描写了采石矶江岸壁立千仞、悬崖耸翠、余晖映水、落日熔金的壮美之景。

    B.“白鸥”两句有叙有议,意谓白鸥翔游是它的天性,既然风波无法预料又何必管它?

    C.与陶渊明离开“樊笼”返自然的原因一样,词人用“鱼肥堪脍”的典故写出隐居的愿望。

    D.最后一句直抒感慨:前尘往事已随时间深埋,是兴盛风光还是衰败落寞又有何关系呢?

    【2】请结合词的下阕分析题目中“渔父词”是如何体现的?词人为什么说是“戏作”?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B.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C.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D.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指汉高祖刘邦,起兵于沛,故称沛公。公,对人物的敬辞,尊称男子。公,有时也指封建制度五等爵位中的最高爵位,这五等爵位依次是公、侯、伯、子、男

    B.舍人始于先秦,战国及汉初指王公贵族家里的门客,宋元后用以称呼权贵子弟。亦指官名。

    C.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参,四匹马拉的车。

    D.禁中,古时指帝王居住的皇宫之内,也“禁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哙是刘邦手下的一员猛将,屠狗出身,既有政治头脑,又勇敢豪爽。当刘邦处于危险境地时,樊哙不顾个人安危,闯入营帐,义正词严地谴责项羽背信弃义,帮助刘邦脱离险境。

    B.课本《鸿门宴》也有樊哙闯帐一节樊哙撞倒守门卫士入帐怒视项羽这一细节本文言辞比《鸿门宴》委婉人物形象不及《鸿门宴》生动传神

    C.刘邦晚年,因患病独卧宫中,不见朝臣,表现出意志消沉、精神疲惫的神情。樊哙直入宫内,以赵高篡权的教训,说服刘邦,使刘邦精神振作起来。

    D.司马迁在最后的议论中原为普通平民樊哙等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名垂汉廷恩德惠及子孙表示惊叹表达了作者对这些人物的赞叹之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

    ⑵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期人民网作奋斗者,正青春特别报道,聚焦青年群体和奋斗精神,讲述当代中国青年奋斗故事,引导广大青年要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到国家事业发展中,贡献自己的智慧力量,展现青春担当。

    上述材料给正为实现理想而日夜准备的你有怎样的启示,请结合自身发展、生涯规划等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