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 表判断
B.朝济而夕设版焉 筑土墙用的夹版
C.失其所与,不知 一同
D.秦伯悦,与郑人盟 盟誓
2、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鲰(zhōu)生 铿尔(kēng) 玉玦(jué) 舞雩(yú)
B.饥馑(jǐn) 彘(zhì)肩 籍(jiè)吏民 按剑而跽(jì)
C.披帷(wéi) 刀俎(zǔ) 冠者五六人(guàn) 说(shuì)项羽
D.目眦(zì) 卮(zhì)酒 樊哙(kuài) 不胜杯杓(sháo)
3、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B.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C.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D.籍吏民,封府库
4、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B.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C.无他,但手熟尔。 D.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
A.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B.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C.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D.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6、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准确的。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段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簪献曲”或者“瞍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段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和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展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歌,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是说女的爱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展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乐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赋诗”、“献曲”也不大见到了。诗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比如公孙丑问《伐檀》诗中,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孟子回答道:“国君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他,就学会孝悌忠信。君子不劳而食,还有谁比他功劳更大呢?”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最后把诗尊为“经”。直到五四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在思想和艺术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B. 《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却把它尊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C. 所谓“献诗陈志”,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己的心意,以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D. 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经常和“簪献曲”、“矇诵”等一起出现,是因为卿士做诗以后,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从性质上说,跟卿士的“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
B. 子展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话,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
C. 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言的志,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而是赋诗者采用断章取义的办法,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
D. 到孔子时代,新音乐逐渐兴起,古乐逐渐失传,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诗经》也就变成纯粹的语言文学作品,而与音乐无关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政治、外交和其他社会生活中,《诗经》被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往往能收到平常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B. 古人在“赋诗言志”时采用的都是现成的诗篇,其含意大家都清楚,所以能够通过诗歌的来回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
C. 上古时候,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就可能进入诗三百篇中,不然则仍然是没有曲调的“徒歌”。
D. 孟子解释《伐檀》说,君子使国君得到安富尊荣,使子弟学会孝悌忠信,所以君子可以不劳而食。这就曲解了《诗经》的原意。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用比喻的手法,感叹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2)舞台上遭逢苦难久别重逢的夫妻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此时可以用《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来形容这种场景。
(3)杜甫《登高》中的“_______”从空间上表现羁旅之苦,“_______”于时间上体现孤病之感。
8、(1)《离骚》中,表达自己虽然遭到不公的待遇,但是为了自己心中追求的目标九死不悔的语句是:______,____。
(2)《赤壁赋》中,面对浩浩荡荡、奔腾不息的长江,吹洞箫的客人由此发出人生短暂感叹的句子是:_____,___。
(3)《氓》中,以“淇”和“隰”的有界来喻示爱情的终结和痛苦的无边的句子是: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词人年轻时意气奔放,强劲有力。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荀子的《劝学》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比喻进行论证,进而推论出人必需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界。
10、填空
(1)采采芣莒,薄言掇之。采采芣莒,_____________。(《周南·芣莒》)
(2)_____________,而无车马喧。(陶渊明《饮酒》)
(3)_____________,俟我于城隅。(《邶风·静女》)
(4)小楼昨夜又东风,_____________。(李煜《虞美人》)
(5)纤云弄巧,飞星传恨,_____________。(秦观《鹊桥仙》)
(6)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_____________。(《周南·关雎》)
(7)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_____________,使我不能餐兮。(《郑风·狡童》)
(8)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_____________。(《豳风·东山》)
(9)载玄载黄,我朱孔阳,_____________。(《豳风·七月》)
(10)桃之夭夭,_____________,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周南·桃夭》)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在《登高》中描写仰望落叶萧索和俯视江水长流,暗含人生短暂的感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告诉人们艺术表现中要适当以“空白”展现更丰富的意蕴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放言五首(其一)①
白居易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②无。
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③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不取燔柴兼照乘④,可怜光彩亦何殊。
(注)①本诗是诗人因直言上谏被贬赴江州途中所作。②底事:何事。③臧生,指臧武仲,当时人称他为圣人,孔子斥之为凭借防地要挟君主的奸诈之徒;宁子,指宁武子,孔子称道他在乱世中大智若愚的韬晦本领。④燔柴:大火。照乘:明珠。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开门见山地点明古往今来世界上朝真暮伪的事比较多,所以人们很难辨别出真实情况。
B.颔联,用典故,说明世人的可悲,他们只爱臧生式的假圣人,但不知道还有宁子这样高贤的人。
C.颈联,以萤火虫发光但不是火、荷叶上的露水呈球状但不是珍珠说明人们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D.尾联,紧承颈联比喻,将大火与萤火、明珠与露珠作对比,指出大火、明珠处境的悲哀。
【2】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概括。
13、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拔剑切而啖之 啖:吃。
B. 杀人如不能举 举:举起
C. 窃为大王不取也 窃:私下里。
D. 沛公起如厕 如:往。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 起,立而饮之 图穷而匕首见
C. 以待大王来 越国以鄙远。
D. 我为鱼肉,何辞为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3】下列句子中和“客何为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沛公安在 B. 求人可使报秦者
C. 佚之狐言于郑伯 D. 吾属今为之虏矣
【4】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按剑而跽”这一微妙的动作,将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不由自主的震动、惊恐、警戒
泄露出来,寥寥几个字,人物形象就呼之欲出,跃然纸上。
B. “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人物动作神态栩栩如
生,勾勒出一个霸气逼人的怒目金刚形象。
C. 樊哙闯宴后,形势一触即发,但项羽不怒,稍有缓和。刘邦趁缓和之机,托词离席,
显示了其机敏。
D. 樊哙指斥项羽,锋芒毕露,使得“项王未有以应”,并赐“坐”。这一软一硬形成了对比,也显示了项羽“为人不忍”的性格。
【5】翻译下列句子
(1)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2)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①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孟郊
②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习近平
③时代昂扬向上的轨迹,应该是中国青年的生命轨迹。——人民日报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对“青春”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漏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