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通“背”,背叛、忘记
妇女无所幸 宠爱
籍吏民,封府库 户籍
B. 素善留侯张良 与……交好
道芷阳间行 道路
故遣将守关者 所以
C. 杀人如不能举 全,尽
沛公则置车骑 舍弃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协力
D. 大礼不辞小让 谦让
乃令张良留谢 辞别
度我至军中 估计
2、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永和九年,岁在癸丑”中“永和”“癸丑”都是古人记年的方式,“永和”是年号,“癸、丑”是用天干地支记年,“壬戌之秋”中的“壬戌”也是用天干地支记年。
B.“此非曹孟德之诗乎”中的“孟德”是曹操的字,古人时常用“字”“号”来称呼别人, 以示尊重,例如“庐陵萧君圭君玉”中的“君圭”为字,“君玉”为号。
C.“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中“既望”指过了望日之后,指农历十六日。中国古人用“晦” 指每月农历初一,“望”指每月农历十五,“朔”指每月农历最后一天。
D.“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中“黄昏”“人定”均是古人表示时段的名称,夜晚共分为 五个时段,按时间先后顺序,可排列为黄昏、人定、夜半、平旦、鸡鸣。
3、下列有关诗歌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沁园春·长沙》上片主要写景,意象纷呈,同时句句有情;下片夹叙夹议,也有抒情,在回忆往昔生活时,注入颂扬当代英雄的斗志豪情。
B.《短歌行》是曹操用乐府古题创作的四言古诗,以宴饮欢歌、享受当下开始,以盼望功成、“天下归心”收尾,反复咏叹,尽抒豪情。
C.《梦游天姥吟留别》全诗句法多变,借助大胆的夸张和想象创设了一个雄奇瑰丽、豪放飘逸的艺术境界,于虚无缥缈的描述中寄寓着生活的真实。
D.《念奴娇·赤壁怀古》全词气象磅礴,格调雄浑,上阕描绘了一幅大自然雄奇壮丽的画卷,下阕回顾了周瑜与曹军赤壁鏖战的场景,笔墨酣畅,引人入胜。
4、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全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①蚓无爪牙之利 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③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④尽心焉耳矣
⑤以致天下之士 ⑥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⑦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⑧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A. ①③⑤⑥⑦ B. ①②③⑤⑧
C. ②④⑤⑥⑧ D. ②③④⑦⑧
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①.旅游业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这里巧夺天工的自然美景闻名天下,每年都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赏。
②.鲁迅杂文的语言,多一字会显冗余,少一字则现不足,妙喻层出,讽刺深刻,旁征博引,可谓一字千金,充分展示了作者非凡的文字功底。
③进入工业革命时代后,民众生活明显改变,咖啡成为下里巴人的重要饮品。当时,工人生活环境恶劣,工作时间长,咖啡成为保持精力的必需品。
④1978年邓小平曾发出疾呼:“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工业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这样的判断,现在听来,依然振聋发聩。
⑤.近年来发生的多起搀扶老人反被讹诈的事件,使许多人面对摔倒的老人变得犹豫不决、期期艾艾,这不禁让人感叹信任危机已经出现。
⑥.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全部历史的过程”不是由那些自命不凡的思想家或少数杰出人物所决定,而是“决定于活生生的人民群众本身的发展” 。
A. ①②④ B. ③④⑤ C. ②④⑥ D. ④⑤⑥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春联儿
叶圣陶
出城回家常坐鸡公车。十来个推车的差不多全熟识了,只要望见靠坐在车座上的人影儿,或是那些抽叶子烟的烟杆儿,就辨得清谁是谁。其中有个老俞,最善于招揽主顾,见你远远儿走过去,就站起来打招呼,转过身,拍拍草垫,把车柄提在手里,这就叫旁的车夫不好意思跟他竞争,主顾自然坐了他的。
老俞推车,一路跟你谈话。他原籍眉州,苏东坡的家乡,五世祖放过道台,只因家道不好,到他手里流落到成都。他在队伍上当过差,到过雅洲跟打箭炉。他种过庄稼,利息薄,不够一家子吃的,把田退了,跟小儿子各推一挂鸡公车为生。大儿子在前方打国仗,由二等兵升到了排长,隔个把月二十来天就来封信,封封都是航空挂。他记不清那些时时改变的地名,往往说:“他又调动了,调到什么地方——他信封上写得清清楚楚,下回告诉你老师吧。”
约莫有三四回出城没遇见老俞。听旁的车夫说,老俞的小儿子胸口害了外症,他娘听信邻居妇人家的话,没让老俞知道请医生给开了刀,不上三天就死了。老俞哭得好伤心,哭一阵子跟他老婆拼一阵子命。哭了大半天才想起收拾他儿子,把两口猪卖了买棺材。那两口猪本来打算腊月间卖,有了这本钱,他就可以做些小买卖,不再推鸡公车,如今可不成了。
一天,我又坐老俞的车。看他那模样儿,上下眼皮红红的,似乎喝过几两干酒,颧骨以下的面颊全陷了进去,左边陷进更深,嘴就见得歪了。他改变了往常的习惯,只顾推车,不开口说话,呼呼的喘息声越来越粗,我的胸口也仿佛感到压迫。
“老师,我在这儿想,通常说因果报应,到底有没有的?”他终于开口了。
我知道他说这个话的所以然,回答他说有或者没有,一样地嫌啰嗦,就含糊其辞应接着:“有人说有的,我也不大清楚。”
“有的吗?我自己摸摸心,考问自己,没占过人家的便宜,没糟蹋过老天爷生下来的东西,连小鸡儿也没踩死过一只,为什么惩罚我这样地凶?老师,你看见的,长得结实干得活儿的一个孩儿,一下子没有了!莫非我干了什么恶事,自己不知道?可以显个神通告诉我,不能马上处罚我!”
我不敢多问,随口地说:“你把他埋了?”
“埋了,就在邻居张家的地里。两口猪,卖了四千元,一千元的地价,三千元的棺材——只是几块薄板,像个火柴盒儿。”
“两口猪才卖得四千元?”
“腊月间卖当然不止,五六千元也卖得。如今是你去央求人家,人家买你的是帮你的忙,还论什么高啊低的。哎,说不得了,孩子死了,猪也卖了,先前想的只是个梦,往后还是推我的车子——独个儿推车子,推到老,推到死!”
我想起他跟我同年,甲午生,平头五十,莫说推到死,就是再推上五年六年,未免太困苦了。于是转换话头,问他的大儿子最近有没有信来。
“有,有,前五天接了他的信。我回复他,告诉他弟弟死了,只怕送不到他手里,我寄了航空双挂号。我说如今只剩下你一个了,你在外头要格外保重。打国仗的事情要紧,不能叫你回来,将来把东洋鬼子赶了出去,你赶紧就回来。”
“你明白。”我着实有些激动。
“我当然明白。国仗打不胜,谁也没有好日子过,第一要紧是把国仗打胜,旁的都在其次。……他信上说,这回作战,他们一排兄弟,轻机关枪夺了三挺,东洋鬼子活捉了五个,只两个兄弟受了伤,都在腿上,没关系。老师,我那儿子有这么一手,也亏他的。”
他又琐琐碎碎地告诉我他儿子信上其他的话,吃些什么,宿在哪儿,那边的米价多少,老百姓怎么样,上个月抽空儿自己缝了一件小汗褂,鬼子的皮鞋穿上脚不如草鞋轻便,等等。我猜他把那封信总该看了几十遍,每个字都让他嚼得稀烂,消化了。
他似乎暂时忘了他的小儿子。
新年将近,老俞要我替他拟一副春联儿,由他自己去写,贴在门上。他说好几年没贴春联儿了,这会子非要贴一副,洗刷洗刷晦气。我就替他拟了一副:
有子荷戈庶无愧
为人推毂亦复佳
约略给他解释一下,他自去写了。
有一回我又坐他的车,他提起步子就说:“你老师替我拟的那副春联儿,书塾里老师仔细讲给我听了。好,确实好,切,切得很,就是我要说的话。有个儿子在前方打国仗,总算对得起国家。推鸡公车,气力换饭吃,比哪一行正经行业都不差。老师,你是不是这个意思?”
我回转身子点点头。
“你老师真是摸到了人家心窝里,哈哈!”
【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春联儿”为题,在结构上,设置悬念,突出高潮;在内涵上,揭示主题,寓意丰富。
B.本文先略述车夫老俞的身世和他所遭遇的种种不幸,然后叙述老俞向“我”倾诉心中的苦楚,最后写“我”为老俞的精神感动,为他写了一副春联。
C.本文写一个车夫的生活态度——做人,做国民,做父亲的态度,都从他自己的话中表出,作者不加描摹。
D.本文是篇写人的散文,但作者很明显地将重心放在车夫老俞这一人物身上,运用语言、动作、神态多种描写手段来侧面表现,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这是小说笔法在写人散文中的成功运用,本文可以当做一篇小说去读。
【2】中国文学评论家夏志清曾评价说:“叶绍钧(圣陶)文笔的长处乃在于观察力。”这一评价十分到位,叶圣陶总能很敏锐地捕捉到泄露人物心理和内心气质的语言、动作、肖像、神态。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3】小儿子的死给老俞巨大的打击,但老俞并没有想明白儿子的死因,却疑惑“老师,我在这儿想,通常说因果报应,到底有没有的?”请以和老俞对话的方式,用科学的思维为老俞解答疑惑。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借助莺燕的活动传达了春天来临的信息,也透露着诗人的喜悦之情,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________,__________”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四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子路的性格直率,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____,______”中可以看出。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秋兴八首(其一)》中由写景物转入抒情,抒发羁旅情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柳永《雨霖铃》中运用细节描写表现分别时的痛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师说》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慨叹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代有星宿分野之说,李白在《蜀道难》中采用此说叙说由秦入蜀难行,这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以手抚膺坐长叹”。
(2)《咏怀古迹(其三)》中,用简短而雄浑有力的句子写尽昭君一生的悲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琵琶行》中运用侧面烘托,说明船上的人们都沉浸在“余音绕梁”的境界中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马嵬(其二)》主要运用对比手法,其中写出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离骚》中,屈原诉说朝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自己威武不屈,九死不悔,因为内心以正直和高洁为乐。
(2)《氓》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流水必有畔岸,比喻事都有边际,而自己的愁思无尽。
(3)《赤壁赋》中客悲叹自己只能在秋风中用悲凉的箫声寄托苦闷之情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用黄鹤、猿猱衬托蜀道难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琵琶行》中既交代秋天的背景又蕴含离别之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居易在《琵琶行》中表现琵琶女迟迟不肯出场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西江月①
(宋)苏轼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障泥②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作。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②障泥:马鞯,垂于马两侧以挡泥土。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写作者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个醉心自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诗人形象。
B.颔联写词人濒临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鞯,即欲眠于芳草。既侧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
C.颈联一句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琼瑶,本是美玉,这里比喻月色,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D.尾联用“解鞍欹枕”这个特写镜头表现出词人的随意豁达,而“杜宇春晓”以静衬动,写出空山春晨的喧闹和生机。
【2】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的妙处。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为太守陈宠功曹,当职割断,不避豪右。宠风声大行,入为大司农。和帝问曰:“在郡何以为理?”宠顿首谢曰:“臣任功曹王涣以简贤选能,主薄镡显拾遗补阙,臣奉宣诏书而已。”帝大悦,涣由此显名。州举茂才,除温令。县多奸滑,积为人患。涣以方略讨击,悉诛之。境内清夷,商人露宿于道。其有放牛者,辄云以属稚子,终无侵犯。在温三年,迁兖州刺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后坐考妖言不实论。岁余,征拜侍御史。永元十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以平正居身,得宽猛之宜。其冤嫌久讼,历政所不断,法理所难平者,莫不曲尽情诈,压塞群疑。又能以谲数发擿奸伏。京师称叹,以为涣有神算。元兴元年,病卒。百姓市道莫不咨嗟。男女老壮皆相与赋敛,致奠醊以千数。涣丧西归,道经弘农,民庶皆设盘案于路。吏问其故,咸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钞,恒亡其半。自王君在事,不见侵枉,故来报恩。其政化怀物如此。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唯特诏密县存故太傅卓茂庙,洛阳留王涣祠焉。自涣卒后,连诏三公特选洛阳令,皆不称职。永和中,以剧令勃海任峻补之。峻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奸盗,不得旋踵。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峻字叔高,终于太山太守。
(选自《后汉书·王涣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B.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C.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D.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
B.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表奏中作为敬辞。
C.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为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
D.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城,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涣初入仕途,才干受到赏识。他在太守陈宠手下担任功曹,遇事敢于决断;陈宠入朝为大司农,回答皇上询问时褒奖他善于简贤选能,王由此得以显赫。
B.王涣政绩卓著,后任难以比肩。他死于洛阳令任上,皇上下令特选其继任者,均不称职;后来选用任峻,任峻充分发挥文武属吏才干,仍然忙得无法分身。
C.王涣办案严谨,治事宽猛相济。他对于疑难案件以及法理难平者,探寻本来面目,尽力还以公正;又能够揭发奸隐之事,深受外界称叹,被誉为有神算。
D.王涣扫除积弊,境内风清气正。他担任温县县令,以谋略肃清铲除奸猾之徒,世面清平,商人露宿于道;升任兖州刺史后,又依法整肃下属部门,极有声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14、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作文。
前几年,央视春晚上的一首歌曲《时间都去哪了》引发了国人的共鸣,有的人感慨“青春都去哪了?”有的人感慨“快乐都去哪了?”有的人感慨“幸福都去哪了?”……还有的人说,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感慨。
以上的材料可能有属于你自己的回忆,也许会引发你的思考和感悟。请以“ 都去哪了?”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补充完整题目,立意自定,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注意:1. 符合文体特征;2. 书写工整。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