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关于《孔雀东南飞并序》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开头兼用“比”和“兴”的手法,以孔雀失偶比喻夫妻离散,并以此起兴,引出下面的故事并奠定全诗的悲剧气氛。
B.诗歌结尾的鸳鸯双飞的情节与开头构成呼应关系,但这种浪漫主义的结局却削弱了全诗现实主义的批判力度。
C.全诗紧紧围绕兰芝被“休遣”和被“逼婚”的情节来展开,故事情节完整紧凑,材料安排详略得当。
D.诗歌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和发展中,成功地塑造了刘兰芝这个聪明、自尊,具有反抗精神的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2、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正确的一项( )
①年代不同,人们对电视机的记忆也不同。年轻人对智能家电更感兴趣,
②人们的生活中,可能都有一个“电视的故事”。
③而中年人会指着老式电视机说,小时候我家也有这么一台。
④从小到大、由厚变薄、黑白变彩,
⑤可以说,电视机的内外,演绎着多彩世界,折射出生活万千,
⑥电视机的形态之变,见证了企业生产制造的过程,也映照着老百姓生活的变迁。
A.①③②④⑥⑤
B.①②③⑤④⑥
C.④⑤⑥②①③
D.④⑥⑤②③①
3、下面这首咏柳絮词选自《红楼梦》,请根据其情感特点判断作者( )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球。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韵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A. 林黛玉 B. 薛宝钗 C. 王熙凤 D. 贾迎春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生乎吾前 君子博学而日参乎己
B.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其皆出于此乎
C. 终日而思 攀援而登
D. 游于赤壁之下 而青于蓝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互联网金融兴起的原因,从本质上讲,是由技术演进、金融体系改革以及居民资产负债表的丰富这三股力量驱动的,其发展大势不可逆。
B.打车软件为乘客和司机搭建起沟通平台,方便了市民打车,但出租车无论是否使用打车软件,均应遵守运营规则,这才能维护相关各方的合法权益和合理要求。
C.蓝印花布是我国民间传统工艺品之一,它格调朴素、高雅,蕴涵着我国人民独特的生活情调和审美趣味,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D.通过加强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的检测以及提高监测信息的透明度,既可以提高全社会对大气污染问题的关注度,也可以减少或避免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唐诗里的陕西:王维笔下的辋川
张孔明
每年的秋天,我总爱偕朋带友,去蓝田辋川游玩。辋川名气不大,可王维名气大呵!王维是盛唐大诗人,苏轼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的诗,他的画,多半是在辋川创作的。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挂冠而退,隐居于辋川别业,率意于竹溪松林,吟诗作画,其乐陶陶。其中最富诗情画意的诗,就是《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自然主义的描写,产生了浪漫主义的画面:一阵好雨,荡去了灰尘;树木花草,豁然清新;雨后黄昏,秋意宜人;山川静美,满目空寂。晴空如洗,松林如黛;明月高悬,清辉低泄。一脉清泉,缓缓流动;水清见底,水流石白。水滨竹林,郁郁青青。竹丛笑语声喧,农家少女欢快,她们洗完了衣服,要回家去了。莲花亭亭,莲叶田田;渔船游来,波涌莲开,打鱼人要抛锚下船了。任凭春天的芳华消逝吧,眼前这秋天的景致多美呵!屈原笔下的王孙说“山中兮不可留”,我王维却要留下来,享受这自然的山色野景了。
这样的诗情画意,让人叹为观止,又不能不心向往之。要是在一千二百年前,可以约诗朋画友,买舟而往。沿灞河逆行,取辋河逆进,穿峡谷逆上,东踅西荡,渐入佳境,隐约看见草堂了,那便是王维的别业了。仅行30里,却别是一方天地。身临其境,映入眼帘的,不正是王维笔下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吗?当年王维的挚友裴迪看望王维,就是驾舟逆水而去的。而今要去辋川,真是太容易了。从蓝田坐公共汽车,要不了半小时,就到王维别业的遗址了。不读王维的诗,这里仍然算得山清水秀,读了王维的诗,这里就不免要令人扼腕长叹了。王维的别业被圈在一家半遗弃的公司大院里,陈旧的楼房,诉说着这里曾经的“辉煌”。不要指望找到王维笔下的漆园、鹿柴、竹里馆等二十处自然与人文相辉映的唐代美景,能找到那棵古龄一千二百多年的王维手植银杏树,就算得大饱眼福了。
立足古银杏树下,不能不发思古之幽情。王维去了,银杏树还在;辋川变了,王维的诗还在。品读他神咏天吟的诗句,面对这故地,没有滋味,胜有滋味,别有滋味!应该说王维隐居这里,是慧眼独居的。终南脚下,天子眼皮底下,竟有这么一个“曲径通幽”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远不近,正好于此半退半隐。
历经一千二百余年,这里发生过怎样的变化呢?“人间正道是沧桑”,辋川自然也不可能例外,但永远告别诗情画意恐怕是在20世纪60、70年代以后。成千上万的工人开进了辋川,成千上万的树木倒下了,山峦沟壑,被夷为平地,半现代化的厂区和职工生活区拔地而起。就在王维别业的辋川上游不远处,为了建起一座楼房,要辋川让路,于是另一座青山被劈开,使奔流了不知多少年的辋川改变了河床。从此以后,王维别业门前的那条“清泉石上流”的辋河永远消逝了,与此相对应的“明月松间照”的画境也荡然无存了。古老的银杏树就孤零零地伫立在旧河床边上,目睹着自然的、人文的景观在一夜间消失。好在人们已经觉醒,随着工厂的搬迁,这里相对“清静”了许多。多少个秋高气爽的季节,我和朋友漫步在王维走过的山涧小道上,总觉得王维笔下的《山居秋暝》不是诗,是梦,是王维留给后人的一个神话般的梦境。“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样的牧歌式的田园生活,在辋川这块神奇的地方曾经发生过吗?
但是,无论如何,辋川还是值得去的。相对都市而言,那里仍不失为一块风水宝地。看一眼王维手植的银杏树,吟一遍王维的《山居秋暝》,也不失为一种诗情画意的享受。毕竟那里还有我们值得回味的地方;毕竟我们在失去了很多之后,还是保留下了那棵最可宝贵的活化石——千年银杏树,以及千余年来人们对诗人王维代代传承的景仰和怀念。
(《光明日报》2017年10月17日,有删改)
【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虽然辋川名气不大,但因为王维的诗、画多半是在辋川创作的,又因他挂冠而退,在辋川别墅隐居,所以地因人传。
B. 作者在第二段以优美的文字、浓烈的情感,再现了王维《山居秋暝》全诗的意境,能够收到弓引人入胜、沁人肺腑的艺术效果。
C. 作者扼腕长叹的内容是古今两重天,裴迪看望王维要逆水行舟,而今人要去辋川真是太容易了,从而歌颂了现在的便利交通。
D. 第四段作者用“不能不”这样的双重否定词,强调自己立足古银杏树下,情不自禁地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发思古之幽情。
【2】结尾作者说我丁“失去了很多”,请结合全文概括“失去”的内容,并加以说明。
【3】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作用。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提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还有过类似的表述,这两话是:_________,_________。
(2)《荆轲刺秦王》中通过音乐渲染凄凉悲怆氛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沁园春·长沙》中描写仰望与俯瞰之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徒慕君之高义也。
吾所以为此者,____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
(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作者感叹收复中原徒成虚愿,于是有了不堪回首之感。这一感慨,因为见到“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场景而愈加强烈。
(3)李清照《声声慢》中,运用日常生活中的起居、行动、细节来展现词人兀自独坐,百无聊赖,无所依傍的内心世界的句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作者通过比兴的手法奉劝广大年轻女子不要沉迷爱情,除了男子比较容易摆脱情网以外,还因为“_____,_____”
(2)《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二句写了苏轼与友人乘舟举杯共饮的场景。
(3)屈原在《离骚》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他为了追求心中美好的事物,即使一次次牺牲生命也不足惜的心志。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中用比喻写音乐,一会儿如黄莺,一会儿如咽泉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2)《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3)荀子在《劝学》中指出,“______ ”,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无过错。
(4)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表达了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
(5)《荀子•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所表达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相近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
(2)《短歌行》中,以 “________,________ ”喻自己胸怀宽广,招揽人才越多越好。
(3)《归园田居》中,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连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①。
(注释)①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见落日而北望国都临淄,想到难于永享据有国土之乐,流泪说:“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清照的《醉花阴》与本诗都反映出古人重阳赏菊、饮洒的风俗,但诗人心境不同,本诗没有前者包含的相思之愁。
B.颔联写诗人理想中尽兴地过重阳的方式——应该将菊花插个满头再归去,旨在表现他对菊花的独特喜爱和内心的旷达。
C.颈联用了对比,将大醉无忧与怨恨忧愁相对比。“但将酩酊酬佳节”,诗人像是劝客,又像是劝自己。
D.尾联用典,诗人由眼前登临的齐山,联想到齐景公的牛山坠泪,他与齐景公有同感,却宽慰自己不必独自伤感流泪。
【2】通过记叙重阳登高,诗人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结合诗句概括。
13、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然其计,从之。十一月中,项羽果率诸侯兵西,欲入关,关门闭。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十二月中,遂至戏。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亚父劝项羽击沛公。方飨士,旦日合战。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沛公从百馀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生此!”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归,立诛曹无伤。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共其乏困
B.秦伯说,与郑人盟
C.失其所与,不知
D.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B.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C.以其无礼于晋
D.行李之往来
【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是( )
A.父老苦秦苛法 苦:以……为痛苦
B.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 所以:用来……
C.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 飨:用酒食招待人,犒劳
D.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 内:通“纳”,接纳
【4】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不符的是( )
A.秦王子婴投降后,将领们主张杀死他,沛公反对,认为子婴已经投降,再杀他就太不吉祥了。
B.沛公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不同于秦朝的暴政苛法,宣传开后,秦人欢欣鼓舞,争相犒劳沛公的将士。沛公没有接受,秦人更加希望沛公称王。
C.项王接到曹无伤的报告后,十分生气,打算派黥布等攻破函谷关,范增也劝项王攻打沛公。
D.鸿门宴前夕,项王的军队说是四十万人,其实达到百万。沛公的军队说是十万人,其实也有二十万,但沛公还是不如项王有实力。
【5】翻译句子。
(1)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某校“树立崇高理想”的主题班会上,同学们各抒己见。
李华:我爷爷那一辈人的理想是当解放军,当科学家,他们积极参与祖国建设,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为国家的强大奉献了青春与热血。
王明:我父亲原来是公务员,后来下海经商,实现了经济自由,我觉得经商作为理想也很崇高,能给社会创造价值。
张玲:我觉得新时代的理想要体现自我价值,我的理想是当一名网红主播,在时代科技进步中实现自己的梦想。
董孟: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我被白衣天使救死扶伤的崇高精神所感动,我想报考医学院,将来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
同学们的发言引起了大家热烈的讨论。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你对“理想”有怎样的理解与认识?请你就这一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