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我们不应该自艾自怜命运不济,而应当咬紧牙关,闷着脑袋,拼却全身的力气去耕耘。
B. 2005年10月17日凌晨,神六飞船顺利返回,两名宇航员走出返回舱,那激动人心的场面至今还记忆犹新。
C. 改革开放后掀起的出国潮,汹涌澎湃,方兴未艾。
D. 难道我不该与土地息息相通吗?我自己不也是一部分绿叶与青菜的泥土吗?
2、下列各句中,对加点词意义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牛何之 之:到
②殆有甚矣 殆:估计
③奚暇治礼义哉 奚:何
④乃中《经首》之会 会:恰逢
⑤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遇:接触
⑥故远人不服 故:所以
A.①③⑤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②③⑤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沛公居山东时一山东,指崤山以东。作为一个地理区域的名称,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秦人称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地 区为“山东”,为一个地域性的泛称。
B.为变徵之声——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徵, 变宫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慷慨激昂。
C.《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 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D.项羽季父也一最小的叔叔称“季父”。古代兄弟排行称谓 古代以伯、仲、叔、季来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为老大, 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排行最小。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B. 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C. 今者有小人之言
D.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近年来,一些正值豆蔻年华的大学生沉迷网吧,从而荒废了学业,真叫人痛惜不已。
B. 一位短小精悍的人来了。一眼看去便知道他是广东人,哨兵向他敬礼,称呼他是排长。
C. 他们差强人意的服务态度,给社区居民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而且严重损害了职能部门在公众中的形象。
D. 在北京奥运会上,美国选手埃蒙斯最后一枪戏剧性地打出了4.4环,中国选手邱健功败垂成,为中国代表团再添一枚金牌。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庄子有篇《养生主》,专门谈养生。其实不光是《养生主》,庄子《内篇》中的《人间世》《大宗 师》《应帝王》这样一些鸿篇巨制,都与养生直接相关。庄子的养生之道,不过是“游刃有余”,也 就是避开错综复杂的现实矛盾,在人生的罅隙中行走。
自然,真正意义上的“养生”,必须做到庄子在《逍遥游》中所说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摆脱一切名缰利锁,人在获得一种逍遥自在的超脱之后,生命才真正得到最大限度的 。
在我看来,道家的“养生”,养的不仅是人的肉身,更重要的是人的自由意志。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老子才说过一句与“养生”看似矛盾的话,老子说:“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但是,我们必须清楚的是,道家讲把个人生命置之度夕卜,绝不是像儒家那样,为了以身殉道,而恰恰相反,是为了追求人的自由意志,是一种精神上的大自在、大解脱。
与道家重“养生”不同,儒家重“养气”。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讲:“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在孔子的这句话中,当“生”与“仁”发生冲突的时候,应该牺牲生命,成就仁德。这一思想,孟子将之发扬光大。孟子在那个著名的类比推理中,得出“舍生取义”的结论, 这个结论与孔子“杀身成仁”的思想遥相呼应,可见在这两位古代的圣人心中,人的生命,同仁与义相比,真是轻如鸿毛啊!
在儒家看来,人要成就仁德,自然要靠后天的修炼,修炼的途径就是“养气”。孟子有句著名的话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在孟子看来,所谓“浩然之气”,不是人的血勇之气。这种“至大至 刚”之气,不是一时的正义行为就可以一劳永逸获得的,而是要日积月累,心中始终装着仁义,借助仁义的浸润和哺育,在心灵中一天天生长而成的。
表面看起来,“养生”与“养气”在思想上相互冲突,但是,我们如果抛开表面的差异,直指其内在的本质,我令]就会发现,无论儒家,还是道家,其实都有一种超越肉身的更高层面的追求,正 是这个更高层面的追求,才使人的生命真正闪烁出夺目的光辉。在道家,那是在追求灵与肉的完整,灵与肉的和谐统一;在儒家,那是在撕裂肉身的创痛中,获得一种殉道的崇高与快感。这种快感表面上近乎自虐,但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不朽动力。
中国文化中“养生”与“养气”这两个传统,犹如两条河流,最终融汇到中华文明的大海中。 其实,在很多旧式文人的身上,这两股力量都是并存的,儒道兼综,从来就是中国旧式文人的基本选择。可以仕则仕,可以隐则隱,在“仕”与“隐”之间,在“养生”与“养气”之间,腾挪跌宕,此消 彼长,而又相看两不厌,这就是中国旧式文人的可爱之处,也是中国旧式文人人生富有弹性的地方。不走极端,左右逢源,这样的文人风采,绝不能成为时代绝唱啊!
(摘篇自渊默《养生与养气》)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道家重“养生”,庄子的《养生主》专谈养生,其所著《内篇》中的《人间世》《大宗师》《应帝王》等鸿篇巨制也都直接与养生相关。
B. 做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摆脱一切名缰利锁,追求心灵逍遥自在的超脱,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养生”。
C. 道家倡导的“养生”,其实并不是要保养作为生命载体的肉身,而是要追求人的心灵、意志的自由,让生命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
D. 老子说过“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其与儒家舍生取义不同,他倡导追求人的自由意志,追求精神上的大自在、大解脱。
【2】下列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儒家重“养气”,孔子反对“求生害仁”,主张“杀身成仁”,在他看来,当“生”与“仁”发生冲突的时候,应该牺牲生命,成就仁德。
B.儒家把“养气”看成是成就仁德的重要途径,孟子提出“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并阐释其含意,提出“养气”的方法与态度等。
C.儒家倡导“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仁人”“义士”在牺牲生命中获得殉道的崇高与快感,他们这种精神追求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不朽动力。
D.道家的“养生”主张,使中国旧式文人的人生富有弹性,让他们在“仕”与“隐”之间腾挪跌宕,左右逢源,此消彼长,相看两不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庄子的养生之道主张避开错综复杂的现实矛盾,在人生的罅隙中行走,孔子主张当“生” 与“仁”发生冲突的时候应该牺牲生命,成就仁德。
B. 孟子认为“至大至刚”的浩然正气,不可能一蹴而就,是要日积月累,心中始终装着仁义,借助仁义的浸润和哺育,在心灵中一天天生长而成的。
C. 表面看起来,道家的“养生”与儒家的“养气”在思想上相互冲突,但是,我们如果能够透过其表面的差异,就会发现两家的基本观点是相同的。
D. “养生”与“养气”是中华文化传统中的两个重要的分支,对旧式文人影响深刻,儒道兼综,从来就是中国旧式文人的基本选择。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认为如果不具备“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内外条件,国家就会灭亡。
(2)《氓》中写出了男子性格特点及其职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离骚》中表明作者在黑暗混乱社会中烦闷失意,走投无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回顾刘裕生平,揭示他生活在蓬门陋巷,出身低微。
(2)李商隐《锦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了庄子和周朝末年蜀国君主的典故。
(3)《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在说明了养民措施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了教育民众的具体方法。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面对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毛泽东发问:“ , ?”这一问道出了词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对祖国命运和革命未来的深沉思考。
(2)《荆轲刺泰王》的“易水送别”一幕,通过描写众宾客听到荆轲高歌、为羽声后的反应“ , ”,营造了同仇敌忾的气势。
(3)苏轼评价王维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在《使至塞上》中,“ , ”两句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笔力苍劲,意境雄浑。
(4)《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 ,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之事,他说:“________,________。”
(2)李斯在《谏逐客书》中以泰山作比,说明要广纳人才才能就大业的句子是:“__________ ,__________ 。”
(3)在《谏逐客书》中作者开篇即直入主题、表明观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沁园春·长沙》中,作者面对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思绪万千,不禁发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借鸟欢鱼跃描绘晴明之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遣悲怀三首(其三)
元稹
唐代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②悼亡犹费词。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注:①该组诗是诗人悼念亡妻韦氏所作,这是第三首。②邓攸:西晋人。《晋书·邓攸传》载:永嘉末年战乱中,他舍子保侄,后终无子。潘岳:西晋人。妻死,作《悼亡诗》三首。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
A.首联以“自悲”引出下文,由妻子的早逝想到了人寿有限,人生百年,也没有多长时间。
B.颔联引用典故,故作达观无谓之词,写人生的一切自有命定,暗伤自己无妻无子的命运。
C.颈联继续抒怀,诗人情难自已,无意于人间,唯寄希望于死后夫妇同葬和来生再作夫妻。
D.尾联向亡妻表白心迹,要以终夜“开眼”来“报答”其“平生未展眉”,真是痴情缠绵。
【2】诗歌题为“遣悲怀”,你认为诗人的悲怀排遣了没有?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侯与蔡姬乘舟于囿,荡公,公惧变色,禁之,不可。公怒,归之,未之绝也。蔡人嫁之。
四年春,齐侯①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②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③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④,寡人是征;昭王⑤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师进,次于陉。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
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榖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榖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屈完与诸侯盟。
(节选自《左传·僖公四年》)
【注】①齐侯:指齐桓公。齐属侯爵,故称齐侯。②楚子:指楚成王。楚属子爵,故称楚子。③包茅:裹成捆的菁茅。茅,菁茅,楚国的特产,用它滤酒。④缩酒:渗酒,滤酒。⑤昭王:周昭王,成王之孙。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B.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C.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D.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楚成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
B.先君,意思较为丰富,可以指前代君主,也可指已故的父亲。文中指已故的父亲。
C.“与屈完乘而观之”的“乘”指乘坐,与《曹刿论战》中“公与之乘”的“乘”相同。
D.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社为土神,稷为谷神。“社稷”也常常被用来代指国家或朝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僖公四年的春天,齐桓公率领诸侯国的军队攻打蔡国和楚国,有扩展势力的意图。
B.按照管仲的回答,齐桓公率领诸侯国的军队攻打楚国,只在于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特来查问。
C.齐桓公让诸侯国的军队摆开阵势,与屈完同乘一辆战车观看军容,其目的是向楚国示威。
D.作为楚国使者的屈完,在齐桓公面前善于应对、义正词严,最终与诸侯国订立了盟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
②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
【5】屈完前往齐军交涉,所采用的应对策略与先前的楚国使节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14、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枚石子投入水中,会在水面上荡起圈圈涟漪;一句话语投进心里,会在情感上荡起脉脉的涟漪;一件意外的事情发生,会在社会上荡起层层的涟渐……
很多时候,涟漪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慢慢消失;但有时,涟漪也可能随着作用力的加强而化作惊涛骇浪……
请从自己的人生阅历中选取写作素材,以“连漪”为题,自选角度,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类文章。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