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攀枝花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二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金风,指秋风。西方为秋而主金,故秋风曰金风也。

    B.蜉蝣,一种小飞虫,夏秋之交生在水边,生存期很短,古人称它朝生暮死。《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用它比喻人生短促。

    C.封狼居胥,指西汉大将廉颇远征匈奴,歼敌七万余人,登狼居胥山筑坛祭天以告成功之事,后来封狼居胥成为华夏民族武将的最高荣誉之一。

    D.秋士:《淮南子·缪称训》:“春女思,秋士悲,而知物化矣”。秋天的时候,男子会觉得繁华落尽,满目萧瑟,有英雄末路的伤感。常与“春女”相对。也指到了暮年仍不得志的知识分子。

  • 2、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孩子上学后,父母应及时向他们讲述如何管理和使用零花钱。________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消费欲望渐趋强烈,需要用钱的地方也越来越多,这时________不加以教育和引导,他们就可能会乱花钱。家长要经常关注孩子的消费行为,以免孩子过度消费________产生某种不良后果。一般情况下,家长只可救“急”,不必救“穷”,比如当孩子遇上非用钱不可________又无钱可用的情况时,可让孩子预支一部分零花钱,________一定要跟他说清楚:预支的部分必须在下次的零花钱中扣除。

     

    A

    因此

    假使

    所以

    B

    因为

    假使

    但是

    C

    因为

    如果

    但是

    D

    因此

    如果

    所以

     

     

    A. A   B. B   C. C   D. D

  • 3、下列句子中没有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犹且从师而问焉 B.吾从而师之

    C.小学而大遗 D.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 4、按要求选择。

    (2)下列语句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小明送小强一本书,书的扉页上写着:“望君惠存。”

    B.我们家家教很严,令尊常常告我们,到社会上要清清白白做人。

    C.听说你乔迁新居,今天我有事走不开改天我一定赏光拜访。

    D.多年不见的老乡捎来了家乡的土产,我推辞不了,最后只好笑纳了。

  •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众嬷嬷引着(林黛玉),便往东转弯,穿过一个东西的穿堂,向南大厅之后,仪门内大院落,上面五间大正房,鳞次栉比

    ②老渔夫桑地亚哥在返回渔港的路程中,看到一条巨大的鲭鲨向他飞速游来,他知道那是一条毫无畏惧且为所欲为的鲨鱼。

    ③鲁四婶愤愤的说:“你自己荐她来,又合伙劫了她去,闹得沸反盈天的,大家看了成个什么样子?你在拿我们家开玩笑么?”

    少不更事的我们往往异常勇敢,自以为只要敢拼就能实现梦想,听不进别人的任何忠告,常在现实的南墙上撞得头破血流。

    ⑤鲁迅先生不仅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而且也是现代版画艺术的始作俑者

    ⑥在崇高的理想和感情基础上产生的趣味,和趣味主义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A. ①④⑥

    B. ②③④

    C. ②⑤⑥

    D. ①④⑤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们常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性质。乡土社会不是人治的社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但“无法”并不影响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的社会。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譬如我们在旧小说里常读到杀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从现代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但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来说,与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权力来推行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但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不但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得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就会出毛病。于是人们对于传统有了敬畏之感了。礼并不是靠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加之于个人的。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的服于成规罢了。

    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礼治和由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治”和“法治”最关键的区别在于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以及所根据的规范性质的差别。

    B.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虽然“无法”,但是不代表没有规则,并不影响社会运行的秩序。

    C.在乡土社会中,最基本的事务我们不必事事费心,这与传统息息相关,因此好古是生活的保障。

    D.道德和礼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如果做了不道德的事情,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重点围绕“礼治”展开论述,采用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思路。

    B.第二段以“杀人来祭旗”为例,目的是证明礼即便残忍,只要符合社会公认行为规范,便是对的。

    C.第三段中,作者认为传统得以在乡土社会里发挥极为重要作用的前提为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

    D.选文善于运用对比论证,将“礼治”与“人治”“法治”进行比较,突出乡土社会中“礼治”的特点。

    3“礼”这一概念,在《乡土中国》中有多篇章节提及,下列对“礼”相关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土社会中的“礼”的形成是从经验到传统、从传统到仪式。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依靠礼加之于人来限制人的行为的。

    B.差序格局秉承“克己复礼,修身为本”的儒家观,背后的大山是礼治秩序。乡土社会的价值标准不能超越差序的人伦而存在。

    C.长幼有序是礼治秩序发生效力的体现,是稳定中国乡土社会家庭、亲人之间关系以及稳定延续中国乡土社会的一种方式。

    D.“无讼”指的是人们在发生纠纷时不主张利用诉讼解决问题,而是利用传统礼治秩序来调解,此调解方式至今依旧有意义。

    4阅读下文,结合选文,谈谈你对“曾子易箦”这个故事的理解。

    病危的曾子认为自己的身份不适合使用大夫才能享用的席子,不顾弟子的劝阻执意更换。他回到自己席子上,还没躺安稳就去世了。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名篇名句默写。

    (1)《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场景中,通过动作描写体现荆轲义无反顾精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沁园春·长沙》描写仰望与俯瞰之景,表现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和追求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陶渊明《饮酒(其五)》中,表现诗人怡然自得、恬淡闲适、热爱自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按要求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荆轲刺秦王》一文中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氛围,表现为国捐躯的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记念刘和珍君》中鲁迅召唤人民起来反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论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有远大理想的人要宽宏坚毅,因为他们责任重大。

  • 9、名句填空题。

    (1)《论语•为政》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成为教师的条件是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又能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

    (2)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论证了国家常常会灭亡的原因。

    (3)《邹忌讽齐王纳谏》中“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主人公的形象之美。

    (4)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回顾汉代历史,认为亲近贤臣,疏远小人,“__________”;而亲近小人,疏远贤臣,“___________”。

    (5)《陋室铭》中,表现作者对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诗人仰视和俯瞰所见。

    (2)康桥已在诗人心里扎下了根,《再别康桥》中诗人借对柳影的描写来表达这种感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雨巷》中,诗人在悠长寂寥的雨巷想逢着一个怎样的姑娘?   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观点相近。

    (2)《琵琶行》中诗人在音乐暂停后,表现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音乐境界给自己带来独特感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蜀道难》中,“  ______________ ”一句写行人面对路途的艰难、山的高危,只好手按胸膛而无可奈何。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夏日题老将林亭

    张蠙

    百战功成翻爱静,侯门渐欲似仙家。

    墙头雨细垂纤草,水面风回聚落花。

    井放辘轳闲浸酒,笼开鹦鹉报煎茶。

    几人图在凌烟阁,曾不交锋向塞沙?

    [注]①凌烟阁:贞观十七年二月,唐太宗李世民为表彰功臣,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图像。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一个“翻”字甚妙,有“却、反而”之意,突出了老将不同一般的思想性格,也暗示其背后可能有深层的原因。

    B.颔联状纤草着一“垂”字,绘其生机蓬勃的情态;写落花用一“聚”字,描绘了风自吹拂、花自飘零的湖面景象。

    C.颈联借助物情来反映人情,不仅使画面形象鲜明生动,构成一种清幽深邃的意境,而且揭示了老将的生活情趣。

    D.尾联说在凌烟阁中画像留名的人,又有谁不曾在战场上立过功呢,这是用反诘的句式来对老将进行规劝与慰勉。

    【2】概括诗中老将的形象特点,并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若讷,字敏之,本并州榆次人,徙家卫州。进士及第,补彰德军节度推官,再迁太常博士、知商河县。御史知杂杨偕荐为监察御史里行,知谏院。时范仲淹坐言事夺职知睦州,余靖、尹洙论救仲淹,相继贬斥。欧阳修乃移书责若讷曰:“仲淹刚正,通古今,行中无比。以非辜逐,君为谏官不能辨,犹以面目见士大夫,出入朝廷,是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耶!”若讷以其书奏,贬修夷陵令。王蒙正知蔡州若讷言蒙正起裨贩因缘戚里得官向徙郴州物论犹不平今予之大州可乎诏寝 其命。大庆殿设祈福道场,若讷奏曰:“大庆殿,国之路寝也,岂可聚老、释为渎慢?”又奏三公坐而论道,今二府对才数刻,何以尽万几?宜赐坐从容,如唐延英故事。丁母忧。服.除.,以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时宰相贾昌朝与参知政事吴育数争事上前。明年春,大旱,帝问所以然者,若讷曰:“大臣不肃,则雨不时若。”于是昌朝及育皆罢,若讷遂代育为枢密副使。王则据贝州, 讨之,逾月未下,或议召降。若讷言:“河朔重兵所积,今释不讨,后且启乱阶。”及破城,知州 张得一送御史台劾治。有臣贼状。朝廷议贷死 ,若讷谓:“守臣不死自当诛,况为贼屈?”得一遂弃市。知王守忠欲得节度使,固执为不可。皇祐五年,卒,.右仆射,谥文庄。若讷强学善记,自秦、汉以来诸传记无不该通,尤喜申、韩、管予之书,颇明历学。因母病,遂兼通医书,虽国 医皆屈伏。张仲景《伤寒论诀》、孙思邈《方书》久不传,悉考校讹谬行之,世始知有是书。名医 多出卫州,皆本高氏学焉。皇祐中,诏累泰定尺以制钟律,争论连年不决。若讷以汉货泉度一寸,依《隋书》定尺上之。并损益祠祭服器,悉施用。有集二十卷。

    (选自《宋史·卷二百八十八·列传第四十七》)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蒙正知蔡州/若讷言蒙正起/裨贩因缘戚里得官/向徙/郴州物论犹不平/今予之大州/可乎/诏寝其命

    B.王蒙正知蔡州/若讷言/蒙正起裨贩/因缘戚里得官/向徙郴州/物论犹不平/今予之大州/可乎/诏寝其命

    C.王蒙正知蔡州/若讷言蒙正起/裨贩因缘戚里得官/向徙郴州/物论犹不平/今予之大州/可乎/诏寝其命

    D.王蒙正知蔡州/若讷言/蒙正起裨贩/因缘戚里得官/向徙/郴州物论犹不平/今予之大州/可乎/诏寝其命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移书一般指官员间互通书函,又称作致书、移文,书函常针对不同意见而发,多用于晓谕责备。

    B.班行指朝班的行列,也可指朝廷或朝廷官员,“班行中无比”是对范仲淹的人品和才学的肯定。

    C.赠是古代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加封。如:追赠。

    D.祠祭即祭祀,古代祭祀有专门的音乐,《诗经》中的“雅”就是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若讷敢于进谏。对大庆殿设道场,他上书认为不得体;后来他又直指二府未充分言奏政事;对王守忠任节度使,他进谏反对。

    B.高若讷受到信任。皇帝向他询问大旱原因,在听取了他的回答后,罢免了宰相贾昌朝和参知政事吴育,并任命他担任枢密副使。

    C.高若讷看重气节。王则造反失败后,朝廷商议是否免除贝州知州张得一死罪,他以张得一屈于敌贼、气节尽失为由,表示反对。

    D.高若讷博学多才。他博览群书,十分精通历数之学;他自学医术,治愈母病,整理了经典医书,考正、校定其中的错误并刊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范仲淹坐言事夺职知睦州,余靖、尹洙论救仲淹,相继贬斥。

    (2)若讷言:“河朔重兵所积,今释不讨,后且启乱阶。”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家乡,主要指我们居住的城乡社区。家乡的人、事、物承载了我们太多的记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特殊行当……构成了地域特色鲜明的丰富多彩的家乡文化。

    随着现代社会人口流动和文化共融的加速、文化消费的快餐化,乡土文化逐渐走向趋同,“家乡的味道”消失,自然气息和地方特点褪色,传统艺术被侵蚀……

    家乡文化是我们个体精神生活的重要依托,记录家乡、记住乡愁,就是在记录我们自己的人生,守护、传承和发展家乡文化。

    请综合以上材料,以“家乡的××(人、事、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文章涉及的人、事、物应真实体现家乡地域文化特色,但不得出现能够显示作者身份的人名、地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