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老贝尔曼的充血的眼睛老是迎风流泪。他对这种白痴般的想法大不以为意,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
B. 史铁生解悟到了生命的内涵,于是顺理成章地安然于生命的逆转与命运的安排而不再恐惧。
C. 只见后面黑影簇簇,蔽空而来,都是从航空母舰上起飞的飞机,一批接一批,熙熙攘攘,不知有多少架,顷刻间都到了上空,然后向东京方向飞去。
D. 十几年没回来了,如今这里变成了经济开发区,高楼林立,机声隆隆,给人以面目全非的感觉。
2、下列词语中“济”字的意义和“朝济而夕设版焉”中的“济”相同的一项是( )
A.同舟共济
B.济世安民
C.赈灾济贫
D.无济于事
3、对下列各句中“之”字称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 称代前文的(广军)“解鞍”“士皆纵马卧”。
B. 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称代前文的“(李)广”。
C. 饮食与士共之 称代前文的“赏赐”。
D. 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 称代前文的(李广)“遂引刀自刭”。
4、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焉用亡郑以陪邻 B.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C.张良出,要项伯 D.距关,毋内诸侯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在中华民族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中,我们有东北抗日联军“八女投江”的慷慨悲歌,也有 的“八百壮士投黄河”的悲壮故事。
(2)在各兄弟省市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团结奋斗,众志成城,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谱写出一曲 的英雄颂歌,取得了抗旱救灾的决定性胜利。
(3)紫金山又叫钟山,山势险峻,三峰相连形如巨龙。山、水、城浑然一体,雄伟壮丽, ,有“钟山龙蟠,石城虎踞”之称。
A. 气势磅礴气吞山河气贯长虹
B. 气贯长虹气势磅礴气吞山河
C. 气吞山河气贯长虹气势磅礴
D. 气贯长虹气吞山河气势磅礴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古代女子以黛画眉,故称黛眉。宋词中对于眉毛的描写非常多,《全宋词》中“眉”字出现的次数达到一千五百零九次。从审美学上来看,眉毛在人的面庞上的作用不容忽视,往往起到画龙点睛之作用。在一首诗词作品中,对于眉黛的描写,能体现女子的美貌动人。“层波潋滟远山横,一笑一倾城”(柳永《少年游》)描写了一个漂亮的歌女,眉毛像远山一样,眼波流转,千娇百媚。“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晏几道《生查子》)也是通过描写远山眉、细柳腰,向读者展示出了女子的美貌。
宋人认为,眉毛是很好的表现情感的工具。通过对眉黛的描写,还可以表现委婉细腻的情感。宋代词人陈三聘在《鹧鸪天》中写道“春愁何事点眉山”,把女子画眉和春愁结合在了一起。同样用眉黛来表示愁情的,还有如“金缕歌中眉黛皱。多少闲愁,借与伤春瘦”(石孝友《蝶恋花》)以及“眉黛只供愁,羞见双鸳鸯字”(贺铸《忆仙姿》)。可以看出,宋词中关于眉的描写,很多时候都和“愁绪”这个意象联系在一起。眉黛代表女子,以眉而写愁绪,体现了古代女子的惆怅心理和孤苦命运。欧阳修的《诉衷情·眉意》中有这样的词句:“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远山”指的是北宋时期十分流行的一种眉形画法——“远山眉”,即眉毛细长而舒扬,颜色略淡。古人常以山水来表达离别之意,歌女画眉作“远山长”,表明了她内心的凄苦之情,因为她“自有离恨”,故而将眉毛化作远山之形。
“花黄”也称“花子”“额黄”,是古代妇女面部的一种额饰。它用彩色光纸、绸罗、云母片、蝉翼、蜻蜓翅乃至鱼骨等为原料,染成金黄、霁红或翠绿等色,剪作花、鸟、鱼等形,粘贴于额头、酒靥、嘴角、鬓边等处。《木兰辞》中描写木兰得胜归家,换回女儿装的场景为“对镜贴花黄”,说明南北朝时期,在脸上贴装饰物,已然成为一种风尚。宋代上层妇女也继承前代遗风,在额上和两颊间贴金箔或彩纸剪成的“花子”。这种“花子”背面涂有产于辽水间的阿胶,用口呵嘘就能粘贴。晚唐词人温庭筠的《菩萨蛮》中描写道“小山重叠金明灭”,一说即指女子额前的装饰物有所脱落而造成的或明或暗的效果。这些装饰物,使得词人笔下的女子更添妩媚动人之态。
“梅妆”也是宋代较为流行的一种贴面妆容,“梅妆”即“梅花妆”。这种妆扮相传始自南朝,宋武帝的寿阳公主在正月初七醉卧于含章殿下,一朵梅花落在她的额上粘住,三天后才落去,因而作“梅花妆”。陈允平的《绛都春》中有“梅妆欲试芳情懒,翠颦愁入眉弯”两句,这里词作者专门提到“梅妆欲试”,体现了这种妆扮在当时的流行性。妆容虽美,但是却“芳情懒”,欲画而未画,说明这位女子心事重重,自己提不起兴致也更因无人欣赏,故无须白白画这妆容,更能体现出女子内心的孤寂。
(摘编自梁牧原《妆容与服饰在宋词中的作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宋词中往往用眉黛代表女子,对眉黛的描写,能表现她们的春愁、孤苦和离恨等细腻丰富的内心情感。
B. 宋词中对于眉毛的描写非常多,一是因为眉毛在面庞上有外在的审美作用,二是因为眉毛能表现人的内心情感。
C. 细长而舒扬的“远山眉”是北宋时期十分流行的一种眉形画法,在宋代词人的笔下,它可以体现女子的美貌动人。
D. 以眉而写愁绪,能体现古代女子的惆怅心理和孤苦命运。因此宋词中的“愁绪”就是用对眉的描写来表达。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晚唐词人温庭筠的《菩萨蛮》中,一句“小山重叠金明灭”可以说是在写女子的妆容。“小山”即“小山眉”,“金”指女子额前的装饰物。
B. “梅花妆”是由南朝宋武帝的寿阳公主首创的一种贴面妆容,她因醉卧时一朵梅花偶然落在额上粘住,从而受到启发而作“梅花妆”.
C. “花黄”作为古代妇女面部的一种额饰,制作原料丰富、色彩鲜艳、形状多样,这些装饰物,使得词人笔下的女子更妩媚动人。
D. 早在南北朝时期,妇女在脸上粘贴装饰物,就已经成为了一种风尚。《木兰辞》中描写木兰得胜归家,换回女儿装的场景中就有“对镜贴花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梅妆欲试芳情懒,翠颦愁入眉弯”和“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都通过描写女子神情慵懒,无心画妆容,体现出她们内心的孤寂。
B. “远山眉”“花子”和“梅妆”都曾是宋代流行的妆容,因而被宋代词人写入词作中借以表现女性的形象或思想感情。
C. 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与“眉黛只供愁,羞见双鸳鸯字”中都写到“眉黛”,其作用都是为了表现女子的愁绪。
D. 宋词中无论是描写女子的眉黛,还是刻画她们的贴面妆容,都有助于体现她们的美貌动人,表现其委婉细腻的情感。
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氓》中,写女子没有什么过错,而而男子的行为却前后不一致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
(2)《短歌行》中,运用典故和借代手法,借女子对男子的思念表达对贤才渴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离骚》中描述违背标准,苟合于人之行为的两句是:________,竞周容以为度。
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面对大千世界,诗人发出慨叹,表现诗人的雄心壮志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
(2)《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中,借助对大风和河水的描写来烘托慷慨悲壮气氛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记念刘和珍君》中评论“真的猛士”的句子: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的《短歌行》中,借姑娘思念情人来表达渴慕贤才之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使用夸张、拟人的手法来表现天姥山的高大。
(3)杜甫的《登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时空的角度,表现了自己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处境。
10、写出下列句子空缺部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中认为所有的国家元首如果为国深忧,会采取的行为_____________,得志之后又会有的做法_________________。
(2)《六国论》中作者认为招致燕国灭亡祸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六国论》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劝谏宋朝统治者,这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4)《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说想要水流的更远,就要怎样做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念奴娇·过洞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夜气清冷,不免有几分萧条和冷落,但诗人的气概丝毫不减,不管处境如何,自己是拿得稳的,心神毫无动摇。
(2)在《谏逐客书》中,李斯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比,告诉君王只有不拒绝“众庶”才能彰显其贤德。
(3)在《桂枝香·金陵怀古》中,诗人直接抒情,登高远眺,凭吊古迹,追述往事,对六朝兴亡不免感叹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游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杜丽娘眼中的后园繁花似锦、绚丽繁茂,但如此美景终也有惨败破落的一天。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金陵三首①(其三)
李白
六代兴亡国,三杯为尔歌。
苑方秦地②少,山似洛阳多。
古殿吴花草,深容管绮罗。
并随人事灭,东逝与沧波。
(注)①诗歌作于安禄山攻陷长安后,诗人自余杭经金陵至浔阳时。鱼陵是六朝建都之地。②秦地:秦国所辖的地域。此指长安。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题目可知该诗属于怀古诗歌,该类诗歌时空跨度大,多抒发吊古伤今之情。
B. 颔联巧妙地将历史上的金陵城与眼前的洛阳、长安进行对比描写,表达对历史的怀念。
C. 颈联通过“昊花草”“晋绮罗”的想象,写出了一代代王朝的兴衰,使人深思和警醒。
D. 结尾诗人感叹六朝繁华随人事而灭,寄托着深沉的国家兴亡之感及对国事的深深担忧。
【2】“六代兴亡国,三杯为尔歌”写了什么内容?在诗歌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 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 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乙)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 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 “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得吾心矣。”
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知制诰。宰 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 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及试二论,复入三等,得直史馆。轼闻琦语,曰:“公可谓爱 人以德矣。”
会洵卒,赐以金帛,辞之,求赠一官,于是赠光禄丞。
(节选自《宋史•苏轼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吾昔有见口 /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B. 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C. 吾昔有见/ 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D. 吾昔有见/ 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苏子”当中的“子”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如孔子、孟子等,与“将子无怒”中的“子” 基本相同,与《核舟记》中“虞山王毅淑远甫刻”中的“甫”也相同。
B. 曹操“酾酒临江,横槊赋诗”赋的是《短歌行》,与《赤壁赋》的“赋”同义。
C. 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八大家中另七人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司马光、王安石。
D. 苏轼的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可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3】下列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甲文中的第一段由眼前的“江水”“明月”遥想当年曹操、周瑜,再联想自身,发出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重在抒情;而第二段重在说理,借追述历史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
B. 甲文节选自《赤壁赋》,这是一篇游记散文,但作者绝不仅仅是为了记游,苏轼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将抒情和说理依托于景物描写,因景而生情,借物而喻理,写景、抒情、说理三者结合得非常紧密。
C. 乙文中,苏轼成年之后,博通经史,勤奋读书,既喜欢贾谊等人的政治见解,又喜欢庄子的道家学说。
D. 乙文中,苏轼在苏洵死后,到韩琦那里既报知遇之恩,又为自己求来一个额外的官职,以此光宗耀祖,以表孝心。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2)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十几年前,如果你走进一间课堂,问孩子们的理想是什么,他们也许会说“当科学家”“考清华北大”“当作家”……但在今天,有太多不一样的答案。新华网的职业意愿调查显示,调查对象中超过一半的“00后”最向往的新兴职业是主播和网红。“读书不如当网红,高考不如去整容。”
抖音、斗鱼、B站、小红书……新兴的短视频和直播平台正帮助越来越多的普通人一夜成名。与此同时,也带动网红经济的火爆,网红月入百万、月入千万的新闻屡见不鲜。对挣扎在题海中的学生们来说,有人认为做网红这条“捷径”无疑要轻松多了。
以上现象引起了我们的深思,假如你身边的同学出现了关于“读书无用论”的错误倾向,你将如何“劝学”呢?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题目自拟,立意自定,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