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乐山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二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句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渺渺兮予怀

    C.不拘于时,学于余

    D.而又何羡乎

  • 2、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

    A. 晋军函陵。——晋国的军队在函陵。

    B.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我壮年的时候,尚且赶不上别人。

    C.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然而郑国要是灭亡了,对您的儿子也会有不利啊!

    D. 夫晋,何厌之有?——晋国,有什么讨厌的呢?

  • 3、对下列诗句所使用的修辞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句运用了设问的修辞,词的下阕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表现了毛泽东作为革命家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度自信。

    B.“笠是兜鍪蓑是甲”一句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笠”和“蓑”分别比喻成“兜鍪”和“甲”,暗示了抢插秧苗无异于一场战斗。

    C.“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一句运用了设问和借代的修辞,用“杜康”代指酒,表现作者对时光易逝的忧叹。

    D.“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作者用“樊笼”代指束缚本性的世俗,表达自己对官场的厌弃,对归返自由的愉悦。

  • 4、“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一句出自( )

    A.《诗经》 B.《楚辞》 C.《乐章集》 D.《漱玉集》

  • 5、下面对各句句式特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定语后置句)

    B. 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

    C. 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

    D. 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省略句、定语后置句)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真正的经典,我想是指那些进入了文化史、文学史,具有原创性和划时代意义以及永恒艺术魅力,并在文化发展过程中起过重大作用的作品。它们往往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历史文化完美的体现,按先哲的说法,它们是“不可企及的高峰”。

    经典的阅读同样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经典有初读与重读,有浅读又有深读。不仅是因为这些经典名著经过了时间的淘洗和历史的严格筛选,本身的存在证明了它们的不朽,需要反复阅读;还因为随着我们人生阅历的积累和文学修养的不断提升,而需要重读、深读、精读,以获得新的生命感悟和情感体验。经典阅读,要从文化历史的发展过程着眼,摒弃种种错误阅读思想的影响,不断抵近经典作品的精神本质。

    不可否认,现实生活中,经典对一些读者也只是被知晓,或只限于了解书名和主人公的名字,对作品本身却知之甚少。即使读过,有时也只是浅尝辄止。而重读或深阅读却绝非“再看一遍”,那可能是无用的重复。重读的境界应当像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一书中所言:经典,是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新发现的书;经典,是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的书。他用这种体会来解释何谓经典,同样道出了阅读经典的感受。

    它启示我们,初读也好,重读也好,都意味着把经典名著完全置于新的阅读空间之中,即对经典进行主动的、创造性的阅读。而这需要营造一种精神氛围,张扬一种人文情怀,也许只有这样才能感受到一种期望之外的心灵激动。

    一部经典名著,当然不是给一个人看的,无数人都会读它,这就会有千千万万种不同的读法、不同的心灵体验。在阅读这个领域倒不妨借用这句名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所以,应当跳出传统阅读的思维模式,开辟多元、多层次的思维格局,培育自身建设性的文化性格,面对经典时必须要有的一种健康的阅读心态。

    作为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的经典,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对它的核心价值应深怀敬畏之心。经典资源除具有愉悦心灵、培养审美力之功能以外,还葆有借鉴、参照乃至资治的社会文化功能。对于每个公民来说,经典名著在以科学的现代意识观照下,有启迪当代公民明辨真善美与假恶丑之功能,并使我们从中汲取力量,有所追求,有所摒弃。我国一位当代作家谈到阅读名著的感受,认为阅读进入了敬畏,便有了一种沉重和无法言说的尊重,一种超越纯粹意义上的阅读的体味和凝思,进而有了自卑,深感自己知识的贫乏,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文明竟那么缺乏了解。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8年7月3日《为什么经典值得反复品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典是在文化发展过程中影响力巨大的作品,代表一个时代、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所达到的最高点。

    B.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一书中认为,经典是那种重读和初读没有分别、给人同样感受的作品。

    C.经典被一些读者“知晓”,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知晓,他们对经典的把握是知表不知里,知浅不知深。

    D.经典值得反复阅读,因为经典本身有不朽的价值,也因为读者有获得新感悟、新体验的心理需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对“真正经典”做出了界定与阐释,为下文论述经典的阅读打下了基础。

    B.文章逐层深入地论述了“读什么?”“怎么读?”“为什么读?”三个关键问题。

    C.文章立足于倡导对经典的重读、深读,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

    D.文章以意大利作家和我国一位当代作家的阅读感受为例,论述了阅读经典的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阅读需突破传统一元、单层次的思维格局,培育建设性文化性格和健康阅读心态。

    B.阅读经典会让人产生敬畏与尊重,进而变得谦虚,认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与浅薄。

    C.每位公民只有在科学的现代意识观照下阅读经典名著,才能明辨真善美与假恶丑。

    D.主动、创造性地阅读经典,才能营造精神氛围,张扬人文情怀,感受心灵的激动。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哂子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2)诸葛亮《出师表》指出,皇宫中和丞相府中的人,同样是国家的官员,因此“____________”。

    (3)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一联,写诗人目睹秋景之后,不由得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疾的悲惨处境。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写琵琶女回味往昔,梦醒时无限伤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师说》中,从职责上,把教师界定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把那些童子之师界定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水”为例论证万物都是永恒的。

  • 9、补写出下列各题中的空缺部分

    (1). 《蜀道难》开篇以蜀地方言为全诗奠定雄浑感情基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秋兴八首(其一)》用双关手法,情景交融抒发故园之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登高》道出郁积诗人心中自身苦和国运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咏怀古迹》中运用拟人,借山水形象蓄势,用以烘托昭君形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琵琶行》中诗人贬居地荒僻,借用杜鹃形象来表现环境凄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女主人公述说自己从早到晚从事家务劳作辛苦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两句是曹操在《短歌行》中引用《诗经》中的诗句表达对人才的渴慕的。

    (3)《离骚》中作者表明自己被贬原因、被施加罪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李清照在《醉花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黄昏时独自饮酒的凄若。看似飘逸洒脱、陶然自乐,可如此美景,一人独赏,愁绪顿生,这是典型的以乐景写哀情。

    (2)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诗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风”“雨”是古诗中重要的意象,常常成为诗人抒发情感的载体。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历史的沧桑与无常。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四时读书乐·冬

    翁森

    木落水尽千崖枯,迥然吾亦见真吾。

    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

    地炉茶鼎烹活火,一清足称读书者。

    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歌咏读书之乐的劝学诗,它将冬季视为读书的好时光,勉励人们勤奋读书,体现了作者高雅的情趣。

    B.第一句描写叶落之树、水尽之崖,渲染出冬日的萧索与凄凉;第四句描写大雪压庐,暗示了心境的压抑与寂寞。

    C.“灯动壁”写出了灯光摇曳映照墙壁之景,“高歌”写出了诗人纵情放歌之声,视听结合,妙不可言。

    D.冬日的夜晚室外冰天雪地,室内火炉热茶,特别适合读书。边饮茶边读书,浸染熏陶,诗人感到身心俱清。

    【2】这首诗是如何把冬季与读书之乐联系起来写的?请结合诗歌内容赏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_________________,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__________________,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①斧斤时入山林 ②申之孝悌之义  ③何异于刺人而杀④斯天下民至焉

    A.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C.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D.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B. 不违农时,不可胜食。

    C. 黎民不饥不寒。

    D.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填然

    A. 五亩之宅,之以桑

    B. 狗彘人食而不知检

    C. 然而不者,未之有也

    D. 弃甲曳兵而

    4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孟子提出发展生产的三条措施,认为生产发展,使百姓安居乐业,这是行王道的根本。

    B. 孟子用“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的事实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

    C. 孟子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兵”的比喻,表明害民的是荒年。

    D. 文章最后一句是说大王不要归咎于年成,而是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5翻译:

    (1)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2)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黔东南州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州经济社会方方面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年末全州公路总里程2980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014公里。目前过境黔东南州的高铁有沪昆高铁,贵广高铁,即将兴建玉屏至从江城际客运专线。全州机动车拥有量78.42万辆,比上年增长7.1%。其中轿车拥有量32.82万辆,增长12.4%。全年全州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4.39亿元,比上年增长5.7%。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752元,比上年增长8.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233元,增长10.9%。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生免杂费覆盖率100%,免除教科书覆盖率100%。医疗卫生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全州拥有卫生机构共3913个,基本实现了乡村社区全覆盖。

    生于斯,长于斯,你一定亲身经历和见证了家乡的发展变化,也一定对家乡的发展变化产生过很多的感慨和思考。请以“家乡的变化”或“我看家乡的变化”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