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3月24日上午,德国之翼航空公司一架A320型客机在法国南部坠毁,机上的150名遇难人员恐无一幸存。
B.他在新作《世界史》的前言中系统地阐述了世界是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观念,并将相关理论在该书的编撰中得到实施。
C.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他非常喜欢茅盾的小说,对茅盾的《子夜》曾反复阅读,一直被翻得破烂不堪,只好重新装订。
D.《舌尖上的中国》这部风靡海内外的纪录片,用镜头展示烹饪技术,用美味包裹乡愁,给观众带来了心灵的震撼。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游于三辅,因入京师
秦时与臣游
B. 中有都柱,傍行八道
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C. 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
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D. 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
复举剑拟之
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老师,我的作文已写好放您桌面了,希望您能抽空拜读一下,如有不妥,请您帮我改正。
B.杨老师年过七旬仍然笔耕不辍,作为他的高足,我们感到既自豪又惭愧。
C.母亲记挂我,对我上周的微恙念念不忘,多次打电话询问我的情况。
D.多年来承蒙你照顾,现在你家里遇到了难处,我自然也应该鼎力相助,竭诚回报。
4、对下列各句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蚓无爪牙之利 ③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④为天下笑着,何也? ⑤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⑥申之以孝悌之义
⑦句读之不知 ⑧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⑨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⑩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A. ①⑥/②⑨/③⑦/④⑧/⑤⑩ B. ①⑥⑧/②⑨/③⑦/④/⑤⑩
C. ①⑥/②⑦⑨/③⑤⑩/④⑧ D. ①⑥/②⑦⑨/③⑤⑩/④⑧
5、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这孩子很可爱,像个初中生。他好奇地想知道孩子的年龄,走上前垂询:“请问你贵庚?”
B. 过生日时,我收到了好朋友的礼物。打开一看,是一本小说。小说的扉页写着四个字:挚友惠存。
C. 对于我们的鼎力相助,校方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D. 我最近很忙,可是朋友却写了一篇文章请我雅正。
6、现代文阅读
中国历史上选官制度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的民主制时期。《礼记•礼运》描述当时情形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里的“选贤与能”即当时自然而然形成的选拔公职人员的规程。中国古代尧、舜、禹“禅让”的传说,具体反映了当时选拔人才的情况。
夏商以来,开始了“家天下”。(《礼记•礼运》记述当时“大人世及(即宫位世代相传)以为礼”。《尚书•盘庚》云“古我先王亦惟图任旧人共政”,可以证明这一点。这种官吏“世及”的制度,即世官制。至奴隶社会鼎盛的西周,世官制也进入鼎盛时期。那些担任王重或诸侯国官职的大小贵族,均遵照嫡长子继承的原则代代相袭,占有封地,所以也就世代垄断官职。春秋时,出于争霸斗争的需要,一些大国突破世官制的框架,实行明贤制度。到了战国,社会变革更加剧烈。随着奴隶制的崩溃和封建制的确立,惟功惟贤的新选官制度逐步建立起来,世官制时代终告结束。
秦汉是我国古代出现的空前的大一统时期。为了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统治者在选官方面创立了察举制。此制选官,先经官吏察访,然后推荐给中央予以任用。荐举的标准,主要看德行、才能,而非全靠家世。汉武帝以后,此制逐渐向规范化发展。东汉未,由于“天下兴兵,衣冠世族,多离于本土,欲征源流,遽难委悉”(《通典•选举二》),故魏王曹丕接受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中正制。这实际是一种发展了的察举制,其具体做法就是各州郡县的地方长官,将本地的人才按照丸种不同的等级推荐上来,政府据此授以官职。应该看到,九品中正立制之初,具有选贤用意,但不久即被门阀势力左右,成为世族把持政权的工具。
隋唐之后,九品中正制遂为新兴的科举制所取代。所谓科举制,是一种考试选官的制度。它的基本特点;即“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换言之,就是说白了能否释褐为官要凭考试成绩。此制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大发展于北宋。明清时期,科举制达到了极盛。作为成熟的重要标志,是科举与学校教育的完全合流。学校储才以应科目,而科举必由学校。
这种“学校一科举”培养选拔人才的模式,从当时世界范围来看,无疑是十分先进的。但由于明清两代的科举完全笼罩在封建文化专制主义之下,加上八股文内容空虚,形式呆板,所以科举制也开始走向没落。1904年,清政府举行了最后的一次科举考试,从此,实行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便宣告终结。
(节选自黄留珠《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有删改)
【1】下列各项是对我国不同时期选官制的解说,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 )
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原始社会时期,考察选拔官员主要依据的是被选者个人的品行与才干。
B.“古我先王亦惟图任人共政”,夏商以后的“家天下”时期,担任官职的大小贵族有一部分遵照嫡长继承的原则相袭,确保世代垄断官职。
C.“天下兴兵,衣冠世族,多离于本土,欲征源流,遽难委悉。”战争造成了人才的大量流失,政府选拔官员困难,九品中正制的建立完全彻底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D.“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用考试的方式按照规定所写文章的好坏来选拔官员,是科举制与以往官员选拔制比较明显的不同之处。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表述,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 )
A.隋唐以后的依据考试成绩而不论出身来取士的科举制,是对以往门阀势力限制人才的一种有效突破。
B.春秋战国时期,出于争霸需要而逐步建立的惟功惟贤的新选官制度,宣告了奴隶制的崩溃和封建制的确立。
C.秦汉以来建立的以个人德行才能为衡量标准的察举制,.使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日趋规范化,确保了大一统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
D.相比起“天下为公”时期任人唯贤的禅让制,“家天下”时期开始的任人唯亲的世袭制是一种明显的历史倒退,没有任何历史意义。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 )
A.自夏商周三代到明清,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随着时代的不断推进,随着社会的不同需要,发生着相应的变化。
B.从最初的禅让制到最后的科举制,不难看出,无论在哪个朝代,人才的选拔和任用都是统治者极为看重并着手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C.选官制度的改变与更替,体现了不同时代对于人才的不同需求,其中对个人自身的德行和才能的要求始终是第一位的。
D.相比于我国古代其他的选官制度,科举制形成的时间最晚,它持续的时间最为长久,其人才选拔机制是十分先进的,对我国近现代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也很深远。
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引起诗人对往昔生活回忆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曹操在《短歌行》中化用《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诗人对贤才的渴望之情。
(3)《归园田居(其一)》用鸟和鱼来表达自己对园田和自由的向往,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杜甫在《登高》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空间的角度描绘出壮阔萧索的秋景,今人常用这两句诗来表达旧事物终将衰落,历史长河仍将向前之意。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谏逐客书》中李斯用太山、河流为喻来说明 “______,______ ”的道理。
(2)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慨叹历代帝王“虎头蛇尾”,往往有好开始,却“______”。
(3)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指出两人意见常常相左的原因是“______”。
(4)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指出秦朝喜爱繁华奢侈,不顾念百姓,使天下之人“______”,这种顺从的假象让独夫秦始皇日益骄固。
(5)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中描写词人的“______”的胸怀与洞庭月下“表里俱澄澈”的气象相交融,意境恢宏,人格高洁。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总写阿房宫的规模,言其高、广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用典表明自己变法的坚定态度和行事准则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桂枝香·金陵怀古》中运用比喻描绘出一幅金陵锦绣江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沁园春•长沙》中,毛泽东深切回忆与同学们到湘冮中游泳,不畏艰险一幕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代大侠荆轲,为了生命的精彩,高吟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慷慨赴秦。(《荆轲刺秦王》)
(3)李白在《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一诗经过大段的反复回旋,最后境界顿开,用“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____”表达了诗人的乐观和自信。
11、默写(10分,每空格1分)
(1)曾记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她飘过,像梦一般的, 。
(3)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 。
(4)风萧萧兮易水寒,_______________ 。
(5)_______________,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6) 真的猛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老学庵壁
陆游
此生生计愈萧然,架竹苫茆只数椽。
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
太平民乐无愁叹,衰老形枯少睡眠。
唤得南村跛童子,煎茶扫地亦随缘。
【注】此诗为陆游晚年蛰居故乡山阴时所作,此时金兵已占领北方领土,宋朝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老学庵,陆游书斋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一生酷爱读书,哪怕晚年生计艰难,也要盖上一间书斋,以此来打发无聊难捱的时光。
B.颔联中“古今”与“昏晓”相对,“永日”与“流年”相对,精炼准确地概括了作者终生与书为伴,以书开导人生的读书生涯。
C.诗人对生活要求不高,书斋没有书童,请一个南村的跛脚童子也无所谓,同时也说明了诗人生计艰难,照应了开头的“萧然”。
D.老学庵是陆游晚年生活的精神家园,哪怕它十分简陋,他依然写诗作记,并题写在墙壁上。
【2】有人说“太平民乐无愁叹”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有相仿之意,请谈一谈你的看法。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也。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①,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建兴元年,封亮武乡候,开府②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九年,亮复出祁山,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以是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相持百余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
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评曰: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③,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节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
注释:①病笃:病重。②开府:设立丞相府。③仪轨:礼仪法规。
【1】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 属予作文以记之(范仲淹《岳阳楼记》)
B.亮每患粮不继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
C.随身衣食,悉仰于官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诸葛亮《出师表》)
D.诸葛亮之为相国也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周敦颐《爱莲说》)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B.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C.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D.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葛亮临危受命,不负重托。先帝病危之时,托孤于他;他尽心辅佐后主,事必躬亲。
B.诸葛亮忠君爱国,不忘已志。他多次带兵北伐,以图大志,后病卒军中,大业未成。
C.诸葛亮严于律己,为官清廉。他曾上表表明到死时不会出现“内有余帛,外有赢财”的情况,后来,果真如其所说。
D.诸葛亮治国有方,受人爱戴。他安抚百姓,提倡读书,为政十分苛刻,赏罚分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2)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
1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孟子认为,人皆有恻隐之心。
法国思想家卢梭认为,怜悯是一种自然的感情,它能缓和每一个人只知道顾自己的自爱心,从而有助于整个人类的互助共存。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