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淄博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二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组是(  )

    ①入夏以来,原本舒适宜人的重庆就变得五风十雨,令人填闷难受。污浊的流水都通过城内的排水管流入长江.

    ②与人打交道要因人而异。面对的这个人心胸狭隘,嫉妒阴险,你必须善刀而藏,低调处事;这可是人生的大智慧啊!

    ③ 他今天真让我另眼相看了,处理事情竟然如此机智。我原以为他只会暴虎冯河、横冲猛撞,今日方知他是小事糊涂,大事精明。

    ④这个学生诚恳乖巧,聪明伶俐,凡是老师讲的,他都能师心自用,用心领悟,所以一直名列前茅。这次又得了班级的冠军。

    ⑤抗击匈奴的名将中,陈汤的功劳其实是非常大的,他阵斩匈奴单于,平定西域。陈汤的功劳自不必说,可他偏偏落了一个功高不赏的下场。

    ⑥元丰六年,西北发生蝗灾,西宁一带寸草不生,赤地千里。饥饿的灾民成千上万,携家带口南下逃荒,真是惨不忍赌啊!

    A. ①③④   B. ②③⑥   C. ②③⑤   D. ①④⑤

  • 2、(题文)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武能纺缴 ②且庸人尚之   ③宦官惧其毁己,皆共

    ④单于愈益欲之  ⑤而相如叱之 ⑥故令人持璧归,至赵矣

    A. ①③/②⑤/④/⑥   B. ①③/②④/⑤/⑥   C. ①⑥/②④③⑤   D. ①③/②/④/⑤⑥

  • 3、下列选项中,对诗歌中表现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沁园春·长沙》里,“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设问句,由写景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阕的抒情乐章。

    B.昌耀《峨日朵雪峰之侧》创作于1962年,完成于1983年,这一跨度在诗中通过“雄鹰、雪豹”到“蜘蛛”的意象变化得以体现,并喻示了诗人从一个“英雄”的年代大步跨入了一个真正的“人”的年代。

    C.《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力”字多次出现,以间接抒情的方式,描绘了太平洋的浪潮,吟唱了一曲惊心动魄的力的颂歌。

    D.《红烛》在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

  • 4、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福祉   脊粱   窘迫   自鸣得意

    B.寒喧   向隅   琉璃   没精打彩

    C.踌蹰   玷辱   疟疾   沸反盈天

    D.桌帏   尴尬   烦燥   沧海一栗

  •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长江不仅哺育了我们这个民族,也滋养庇佑了无数生灵,是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生态宝藏。

    B.他在某杂志生活栏目上发表的那篇关于饮食习惯与健康的文章,批评的人很多。

    C.以中国诗词为精神依托,让叶嘉莹免于“在苦难中被磨碎”,也塑造了她沉静、坚韧的一生。

    D.孔子学院正在各国落地生根,传播中华文化,推广汉语教育,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成功案例。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孝是人性自然生发的一种亲情。任何个人都因其父母而来到这个世界上,而人的生命是如此脆弱,只有亲人时时刻刻地关照,才可度过其婴儿期。正是因为父母无私的爱,子女才得以成人。在子女年幼时,父母为子女尽心操心,是父母的责任与本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自然产生,非外部所加,属于无条件的道德情感。在人的孩提时代,当我们觉察到自己的存在时,我们就知自己已经有了双亲。基于对父母的爱和尊重之上的孝,起初是孩子天性和爱心的觉醒,经过强化和培养,会逐渐成为孝道,然后进一步成为超越任何个人利益的人格。

    在父母和子女形成一种基本的情感相通关系后,父母能特别理会到孩子的需要,孩子则尤其亲近父母。两者相互都有亲近感,达到爱的统一。子女尽孝也就是爱的体现,这样一种爱,也是人对父母之外的他人的爱的起点。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蕴含着父母养育子女、子女赡养父母的义务。这种关系既不是契约协定,也不是任何意义上的交换,而是人性的自然产物。因而,这里有着不可推卸的道德责任

    治国平天下是传统儒家的理想,从孝道上看,也就是把孝道弘扬光大,达到以孝治天下的目的。孝道把对国家的热爱以及对君王的忠诚看成是孝的扩展和提升:“移孝作忠。”儒家伦理的核心是“仁”,而“仁”的被心则是“孝悌”。在孔子那里,他以“仁”为最高道德要求,而“孝悌”则是“仁”的基础。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 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并且明确地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儒家的基本教育,是道德教育,而在道德教育中,孝的教育尤为重要。这里还需要指出一点,即儒家往往“孝悌”并用,“孝”指孝敬父母的德行要求,而“悌”则指兄弟之间的相互尊重,但前者更为根本。

    孟子也明确到“孝悌”是基本的道德要求,并且把它看成是传统的社会伦理的核心,这也是儒家的基本观点,他不仅把“孝悌”看作是基本的德行,而且提出了“移孝作忠”的说法。汉代董仲舒也说:“无孝悌,则亡其所以生。”无孝悌则不配做人,更无从谈政治上的公忠。

    时间当代社会由于传统的断裂,孝与公忠已经看不到基本的联系了。多年来脱离个人道德来讲政治,实践表明这样的政治是靠不住的。传统孝道认为,为父母尽孝是一切教化之本,由亲亲施始,亲亲启蒙,人情陶冶,进而达到道德的升华。试想,谁会相信一个连侍奉双亲的德行都没有的人,会真诚地热爱他人和国家呢?把孝与公忠联系起来,其起点就在于孝。教化强调施从亲始,而其根本精神在于更多地远离对自我利益的关切,把爱心更多放在社会和他人那里,从而养成一种关怀他人、关怀社会的胸怀和情怀

    (节选自龚群《孝道的情感与外推》,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在婴儿期生命尤为脆弱,如果没有父母时时刻刻的关心照料,就不会安然度过这一危险时期。

    B. 父母年老后子女也应尽自己的孝心,这是因为正是父母的尽心尽力,子女才得以成长。

    C. 孔子和孟子都认为,“孝悌”是一个人基本的道德要求,这也是儒家思想的伦理核心。

    D. 儒家的基本教育是道德教育,而“孝悌”是“仁”的基础,因此,“孝悌”包含了儒家道德教育的全部内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从孝的自然生发的特点讲到孝道的形成,引出了第二段关于父母与子女之间在道德情感方面的关系。

    B. 作者将个人为父母尽孝与儒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相结合并将孝与公忠结合起来。

    C. 文章以孔子孟子和童仲舒的言论有力地论证了“把孝道弘扬光大,达到以孝治天下的目的”的观点

    D. 文章的论述由现象到理念,由古代到当代,由孝道到公忠,逐层深入,层次分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孩子的孝需要经过强化培养才能转化为孝道,可见孝道是需要后天学习修炼的人格。

    B. 为父母尽孝,是人对父母之外的他人的爱的起点,可见孝是切爱的核心。

    C. 儒家教化强调从侍奉双亲开始,就是以孝道推动公忠,以亲情陶冶来升华道德。

    D. 一个人的私德不好,必然会影响到对他的政治评价:不爱父的人不会真正爱他人、爱国家。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默写 15分

    1乡书何处达? 。(王湾《次北固山下》)

    2   ,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3溯回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   。《蒹葭》

    4     ,亦足以畅叙幽情。(王羲之《兰亭集序》)

    5   ,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苏轼《赤壁赋》)

    6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李密《陈情表》)

    7诵读经典诗文,可以修身养性。读一读李白的《行路难》,

      激励我们乘风破浪,施展抱负。

    8仁人志士往往心怀天下。范仲淹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抱负,陆游有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思想,杜甫有   的愿望。(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回答)

    9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写出了与友人离别时依依难舍之情;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______ ,______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 8、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真的猛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荆轲刺秦王》中易水诀别时荆轲吟唱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宋代范仲淹在《岳阳楼记》说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山水给了古人多少感动和哀伤,于中国古典诗人而言,自然山水是他们寄情的最佳对象,也是他们最终的精神归所。在《归园田居》中,陶渊明面对清新恬静的乡间景色,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直接表达由俗世返回自然的喜悦之情;在《登高》中,面对苍茫萧瑟的夔州秋景,杜甫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哀叹,流露出长期漂泊、老病孤独的悲苦之情;在《赤壁赋》中,面对幽静朦胧的赤壁美景,苏轼悟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认为从不变的角度去看,万物与人皆为永恒!在山水清音、草木荣枯中,诗人抒发了个人情怀、领悟了人生真谛。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氓》中,通过斑鸠勿贪食桑葚来劝告女子不要沉溺于爱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2)《离骚》中,抨击世俗之人投机取巧,任意改变规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3)《涉江采芙蓉》中运用比兴手法塑造抒情主人公雅洁形象及营造清幽、高洁的意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4)《短歌行》中,出自《诗经·郑风·子矜》,借写姑娘思念情人来表达渴慕贤才之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5)《归园田居》中运用拟人手法写诗人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开篇就提出了中心论点,即“_________”。

    (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来信中对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之以“生事”罪名加以反驳的三句是:举先王之政,_________,不为生事。

    (3)在《赤壁赋》的开头,苏轼写自己与朋友泛舟赤壁之下,朗诵《诗经·陈风》中的《月出》篇,即文中所谓“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有志之士)不可以不刚强而有毅力的原因是:__________

    (5)曹操《短歌行》中“明明如月,__________”两句,把贤才比作光照宇内,可望不可即的明月,表达对贤才的渴望。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咏怀古迹(其一)

    杜 甫

    支离东北风尘际,飘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注】①五溪衣服:这里指居住在五溪的少数民族。②羯胡: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这里指安禄山。③庾信:南北朝诗人。“侯景之乱”致使庾信长期羁留北朝,到了暮年他的诗风由原来的绮靡变为沉郁苍劲。

    1下面对这首诗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概括了杜甫自安史之乱以来的生活状况。战乱之际,诗人在东北一带流离失所,后辗转入蜀,又居无定所,四处漂泊。

    B. 颔联写出了三峡一带特有的风景,山势高峻,房屋依山而建,耸入云霄,似乎把日月都遮蔽了,而当地的少数民族都居住在云雾缭绕的山中。

    C. 颈联点明诗人 “支离”“漂泊”的原因,在咏怀之中兼含咏史之意,既是自己咏怀,又是代庾信咏怀。结构上承上启下。

    D. 尾联承接上联,引用庾信的典故,意在表明庾信一生中最“萧瑟”的事是命途多舛,没能少年成名,到了暮年才诗动江关,赢得名声。

    E. 这首诗处处运用对比手法,“东北”与“西南”对比,“三峡”与“五溪”对比,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仲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人也。少好学,博涉书记,赡于文辞。年二十余,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并州刺史高幹,袁绍甥也。素贵有名,招致四方游士,士多归附。统幹,幹善待遇,访以当时之事。统谓幹曰:“君有雄志而无雄才,好士而不能择人,所以为君深戒也。” 幹自多,不纳其言,统遂去之。无几,幹以并州叛,卒至于败。并、冀之士皆以是异统。统性俶傥,敢直言,不小节,默语无常,时人或谓之狂生。每州郡命召,辄称疾不就。常以为凡游帝王者,欲以立身扬名耳,而名不常存,人生易灭,优游偃仰,可以自娱,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

    (《后汉书·仲长统传》)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于文辞_______   (2)统________  

    (3)访以当时之事_______  (4)幹自多________ 

    (5)不小节__________ (6)辄称疾不_______

    2下列句中加点词不是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

    A.博涉书记 B.幹善待遇

    C.访以当时之事 D.可以自娱

    3下列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

    A.作《师说》以贻之 B.并、冀之士皆以是异统

    C.欲以立身扬名耳 D.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

    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

    (2)无几,幹以并州叛,卒至于败。

    5文中写仲长统和高幹的交往,突出了仲长统哪些个性特点,请加以概括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有人说:听了那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有人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么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理解与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